登陆注册
7889300000004

第4章 乡贤篇

“那些曾经在这方山水间叱咤驰骋的风流人物,更令我们心折神仪!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诵读着寻淮洲、徐洪、徐彪、寻先仰这些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时,我们心中充满景仰;当我们列数着社港籍四百九十一名烈士的芳名,我们又强烈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桀骜与壮烈,惊异于这方水土的牺牲精神;当我们钩沉着喻科盈、江述吾等一大批乡党先贤的足迹时,我们又心折于这方水土的奋发与进取精神;当我们吟诵着乡党诗人热情吟唱的诗句——‘心系元元身许国’,心头充盈的是一种血脉相通、心气相连的强烈共鸣!”(徐湘平《社港镇志2002》)。

寻淮洲故里,就大革命开始到抗美援朝的40余年间,一个不足2.5万人的社港镇,记录在案的有491名烈士。其中1927年至1939年的13年间有400余位烈士。按当时人口算每50个社港人中就有1个烈士。“这些风流人物,他们的功业与精神,是这方水土的光荣,是社港的荣誉与骄傲。”(徐湘平《社港镇志2002》)。

限于能力,只记录了部分乡贤。还有许多乡贤未能录入,抱歉。

已故乡贤简介

红军独立师师长徐洪

浏阳社港镇的集阳山脚,徐洪于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出生在这里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徐应生,又名徐鸿。入私塾读书两年。父死母嫁后,13岁的他就进入了火纸厂当童工。

1926年8月,徐洪当选为工人代表,出席浏阳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从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同年冬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徐洪担任浏阳工农义勇队排长。5月马日事变后参加农军会攻长沙的战斗。1928年初任湖南工农革命军平(江)湘(阴)岳(阳)游击纵队中队长。后参加县军事干部训练班学习,调任县工农义勇队排长,参加秋收起义。后因为重病离队,在平浏两地参加党的地下活动。

1929年,徐洪担任中共浏阳县委北区特派员,领导武装斗争;5月,徐洪和妻子李英以编织纱袜为掩护,到浏阳北乡淳口塅一带工作,建立了党支部;派人在北盛开设泸渚湾民生药店,作为地下党联络点。冬季,在路口饭店夺得国民党四名散兵的枪支,建立了游击队;过年时,奇袭反动联防队的宴会、掏了恶霸地主朱倜人的老窝,拨除了反动据点,共缴获步枪36支;接着又袭击了当地的一些团防局,缴获许多武器,正式建立浏阳县游击队第一支队。成为浏阳北乡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

1930年4月,徐洪当选为浏阳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赤卫队委员。5月(湘鄂赣红五月总暴动),赤卫军总指挥部成立,徐洪被任命为总指挥兼赤卫师第六师师长。6月,配合红六军攻克浏阳县城。7月27日下午徐洪奉命率第六师配合红三军团攻克长沙。8月5日,红三军团主动撤出长沙,一路经永安市退往浏阳。先头部队赤卫六师,在徐洪、王震、张正坤率领下奉命全速前进,趁天黑消灭了国民党在蕉溪岭设下伏击的反动武装。为红三军团扫平了通道。9月至11月,徐洪带领第六师在社港建立苏区,袭击前来进犯之敌。三个月内三战三捷,打败了湖南省省长何健派来的国民党军队;敌人惊呼徐洪为“齐天大圣”。1931年,国民党19军“进剿”社港,军长刘建绪悬赏3000银元收买徐洪首级,被徐洪打败。1931年徐洪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冬任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其师部驻扎在社港万福岭下湖大屋场。

1932年,为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徐洪提出“打到外线去,飞袭永安市”的作战方案,带领部队800余人,从江西万载高村出发,翻过大围山,穿过大光洞,两昼夜急行300余华里赶到北盛泸渚湾,经过侦察后,于拂晓袭击永安之敌,缴获大量武器,然后改扮成敌人队伍,迅速顺利回师大光洞。省委省军区在大围山的祝捷大会上,称赞独一师是“天将神兵”。夏季,徐洪率部在江西芦溪袭击敌联防队,缴获大批军服和子弹。9月在修水黄坊战役中,配合红十军进攻敌三十二旅,俘敌300多人,缴获枪支437支。受到上级嘉奖。

1933年2月,独立一、二师组成红十八军,徐洪任政委。6月,该军缩编为十八师,徐洪任师长兼政委,屡立战功。11月,配合红十七师在茶陵梅花山歼敌近千人;12月中旬,在路田战役打败敌七十七师一个团;在收复永新战斗中,生擒敌旅长侯鹏飞,全歼该旅。率部参加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多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调入瑞金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任红军独立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政治委员。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调任中央军区独立第三团政治委员,奉命率部坚持江西游击战争。1935年2月,苏区红军新组五个独立团,徐洪任第三团团长。5月,在江西信丰与十倍之敌遭遇,突围时,被敌炮火猛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徐洪妻子李英,平江县安定人,随徐洪参加革命。起初掩护徐洪从事地下活动,后来在红军被服厂工作。不幸在江西牺牲。生育的三个孩子,因战斗频繁而就地寄养,后下落不明。

制造武器的“人民功臣”寻先仰

1905年,寻先仰出生于社港镇淮洲村明源片大屋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寻先仰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做党的秘密工作,后在当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30年5月起,先后担任中共浏阳县北区区委委员、区游击队政委、湘鄂赣独立一师指导员,红十六师特派干事、团特派员,八路军一二〇师团部民运总支副书记,三五八旅团政治部主任、旅供给部政委,西北兵工部政治处主任,西北军区后勤部机械部副政委等职。随部队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历尽艰辛,经受了党的严峻考验,受到党组织的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他在兵工、军械部门工作,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多造武器,造好武器,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了“人民功臣章”。1953年后,任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党的政策,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较大贡献。1962年后,兼任中共湖南省监察委员会专职常委。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省政协委员。1979年10月13日寻先仰在长沙病逝,享年74岁。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获得者徐彪

徐彪,浏阳社港淮洲村上新组人,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湘鄂赣军区侦察队队长。参加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三营营长,参与了解救“梅岭”突围;两进两出“皖南”突围和苏北“孝丰反顾”、高邮、宣家堡、峰枣、苏中“七战七捷”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四纵队十二师三十五团、二十九团团长,华东军政大学工作子弟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济南、渡江等战役。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出生入死,英勇作战,负伤十余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1949年后,任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参训班班主任,济南铁路运输处处长、党委书记;济南军区司令部交通运输部部长、党委书记;山东省泰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顾问;山东省军区顾问(副军职)。他长期担任军内领导职务,为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付出了毕生心血。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3年晋升为大校军衔。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6月12日在山东省泰安医院病逝,享年83岁。

领袖尊敬的老师喻科盈

106国道,从社港集镇往南3千米的江堧上江组是清江村小学所在地。喻科盈老师于1907年4月29日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小商家庭。1913年启蒙于昌贤小学,1919年在长沙二中高中毕业,1927年考入北平国立农业大学校。1929年至1930年,在浏阳县立中学(现浏阳一中)任教。执教于胡耀邦、杨勇就读的班级。60年代初,胡耀邦来湘潭地区蹲点时,到母校浏阳一中看望这里的老师(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浏阳),寻找曾教过他的老师,并打听喻科盈老师。1981年,胡耀邦再次写信到喻科盈老师家乡浏阳社港镇打听。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喻科盈老师已是安徽省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一名退休工程师。他随即于1981年11月29日给喻科盈老师去信慰问并邀其去北京见面。1982年7月6日,喻科盈老师应当时位居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之邀去了北京。当天一到玉泉山,胡耀邦快步迎出家门,紧握老师的双手,恭恭敬敬地叫了声“喻老师!”。并与老师亲切交谈。喻老师怕耽误胡主席的时间,胡耀邦恳切地说:“老师来了,纵忙也得相陪。”硬是留喻老师在他家住了10天,并且陪喻老师游故宫、长城、中南海等。在中南海合影留念,共进晚餐。又为喻老师买了回程卧铺票,赠送了皮衣、药酒等物品。还送喻老师启程,嘱咐老师保重身体,今后还要来他家中做客。1988年11月9日,胡耀邦刚刚到达湘潭市,听说喻老师已在湘潭定居,连忙又一次拜见了喻老师,又一次手拉手、心连心地深切交谈。喻科盈老师被胡耀邦主席的尊师行为深深感动。

1989年4月15日喻科盈老师惊闻胡耀邦主席逝世,已83岁高龄的他连夜撰写了《尊师重教的楷模——痛悼耀邦同志》,并由《安徽日报》在4月21日刊登。

1995年2月1日,喻科盈老师在冶金部马鞍山研究院去世。

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陈先礼

社港丹霞湖的东北,紧邻平江县界,有一个叫大河的半岛,大河弯里组就在半岛伸入湖水的边缘。1947年1月29日,陈先礼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农家庭。生前,他为人诚实、无私助人、扶危帮困、廉洁自律、一心为集体。先后担任过生产队保管员、大队会计、民兵营长、副大队长、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修建醴浏铁路的事务长。

陈先礼助人为乐的事不胜枚举。1985年2月,组上调整责任田,有位村民不愿意耕作路程远且分布广的三等田,陈先礼主动把自己方便的一等田换给他。村民喻月朗年事高,老婆双目失明,家里没有劳力,春种秋收都是陈先礼包揽了全部农活。孤儿陈继昌住房被大风吹破,陈先礼自己带上材料主动帮他修好,并送给他70元钱安慰他。村民徐强盛、徐速辉等户缺粮,又是陈先礼主动借粮给他们。借耕牛给他人耕作之类帮助他人的事,是陈先礼习以为常的。不管谁有什么困难,他都尽力而为。陈先礼是村民们公认的“我们村里的好党员、好领导!”1985年6月他被评为“浏阳县优秀共产党员”。

1985年7月2日下午,正在犁田的陈先礼,忽然听到70岁的陈成生高呼救人。陈先礼连忙放下手头工夫,朝湖边奔来。陈成生熟知陈先礼不会游泳,便大声制止。“救人要紧!”陈先礼一边回答,一边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一会用背驮,一会用头顶,终于将15岁的落水少年罗荣辉推向了岸边。罗荣辉得救了,而陈先礼却沉入了水中。等到其他会水的人赶来将他救上岸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这年,他才38岁。他用自己如日中天的生命,换回了一位花季少年的生命,完美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人生诺言。

1985年10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陈先礼被追认为烈士。中共浏阳县委向全县人民作出了《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陈先礼学习的决定》。

济世扶贫名医江述吾

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社港、在浏阳、在湖南、在中南几省,有一位很有名气的挪皮接骨,手到病除的神医,江述吾医生。

江述吾,别名江睡汉。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出生,居浏阳龙伏江家垅。1964年举家迁居社港市镇老桥亭东北处。

江述吾医生,4岁开始跟随父亲习武;10岁能使拳棍刀枪;高小毕业后,专心随父学习治伤医学;20岁,治伤医术大进;一次,途经社港新安铺,将一名从高墙跌下来,已经昏死了四天,准备入棺的农民,采用穴位放血、理筋推拿、灌服随身带好的药物的方法,治好了患者。从而一举成名。且名声远扬。

有一年,本地龙伏新开一位贫苦农民叫喻定热,被恶人打断了肋骨。找到自己家族里的一位伤科医生治疗,那位家族狮子口大开,要50担谷的治疗费。喻定热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都吃不饱,哪来那么多谷呢!他托人请江述吾医师治疗。江述吾医师帮他治伤,可是得罪了那位喻姓医生。还被那医生用“五雷掌”偷打了一下,江述吾医生坐着的高椅陷进泥巴里半寸深。江述吾医师制服那恶霸医生,继续坚持为喻定热治好了伤,而且费用非常低廉。

江述吾医生医疗技术高明,费用低廉,医德高尚,外地慕名前来就医者络绎不绝。光是1984年,接诊的就有上海、新疆、河南、广东、福建等地患者12000多人次。当年长沙水利设计院工人刘坤被钢板砸断了左脚,并感染化脓。就诊的医院要为他截肢。刘坤转来社港医院,请江述吾医生治疗。江述吾医生不但为刘坤治好了伤,还保全了他的肢体。

江述吾医生,潜心钻研医术,其特点是:一快、二巧、三准,加上推拿按摩的拍打功绝招,使病人很快康复。他的精神疗法,即“神功”,使病人从心理上减轻痛苦,效果特好。他遵照“习武防身,学医济世,更应扶贫救弱”的父训。常常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有时甚至还给予资助。经他救治,又被他接济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前些年,平江、湖北等地,遇到社港人,总有人问“江述吾医生还在吗?”有的说,“我那次到他那疗伤,钱被扒了,江医生不但没收我的诊费,还出钱替我捡了药,临走时给我车费。江医生真是好!”

1964年4月,江述吾医师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参加了县人民代表大会。

1985年74岁的江述吾医生去世,周围县市以及省外得到消息者,都来吊唁;《浏阳县志·人物传》记载:“治丧期间,前往吊唁者逾千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江述吾这位济世扶贫的名医!

救苦救难的“大长今”罗菊香

浏阳社港石牛村双狮组灵洞,原来有一位被人们尊为“大神”的女医生,名叫罗菊香。她的事迹远远超过了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的徐长今。

罗菊香,1903年出生,18岁时进入浏阳石山女子中学就读。该校是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政府秘密创建的,是为北伐战争培养战地救护人员的医护学校。学生们上课除了文化课外,就是学习战地救护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常识。课余秘密交谈国民革命。当时能到中学去读书的,大都是娇生惯养的富家女子。想到那些血淋淋的救护场面,根本不愿接受学习,上课随随便便,甚至逃学,不去上医疗救护课。

罗菊香的丈夫是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者(据说还是一位属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特工)。她向丈夫倾诉在学校学习的苦恼,不知如何选择时,丈夫鼓励她认真学医,这样,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可以帮助人民解除困苦,是不喊口号的革命,真正地替人民救苦救难。从此,罗菊香牢记着学医是“真正地替人民救苦救难”的革命,努力学习医疗救护知识、常见疾病的治疗常识以及儿科和妇科病治疗常识。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家乡。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场接一场。历年历代,社港大多时候都是兵来将往的要地。加之人民的医学知识贫乏,大病小痛常有发生。罗菊香用自己学到的医疗知识,进行救护、进行治疗。战争年代,南来北往的军队战士,她为之救治;东南西北的乡民,她为之诊治;东奔西窜的难民找来,她也不推辞为之医治。慢慢地,她成了远近闻名的救人医生,她因为帮人疗伤治病从不收钱,甚至还给特别穷苦的人家买米买药,把自己富有的家业都用到了救人治病上,只得来到石牛寨北面灵洞作庄田。

罗菊香的丈夫首先在益阳任职时,冒充一名在押女共产党员的未婚夫,而救出了这位女共产党员。“丈夫讨小”的消息传到家里,使罗菊香大受打击;后来丈夫在常德任代理专员,因在工作中同情、庇护共产党而被捕受伤,36岁就被折磨而死在狱中;接着,她8岁的爱女因日军飞机轰炸受惊,从悬崖跌下受伤,而她自己当时正在日军轰炸区社港新安铺等地救人,等家人通过一天多的寻找才找到她回家时,女儿因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夭折。接连的打击,使她精神不大正常,晚上常常一个人在山间田野四处游荡,甚至整晚都不回屋睡觉,爱美的她也不再梳妆打扮,有时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她却始终没有忘记“真正地替人民救苦救难”。只要一看到有受伤、生病的人来到,她马上就能清醒地为人治病。几十年来,一直如此:生活上随随便便从不知道安顿,治病时兢兢业业从没误诊。她的行为乡亲们不知道是她的理想在支持,觉得怪异,觉得她成为神仙了;她精湛的医疗技术,缺少知识的人们以为她是神仙,所以都尊她为大神。至今,上了年纪的人们一提起罗菊香,很少说她的名字,甚至忘记了她的名字,只说那灵洞“大神”啊!

今年77岁的浏阳市纪委退休干部柳展望告诉笔者,他9岁时因胸前疼痛,由父亲领着前往相隔10多里的灵洞就诊。罗菊香诊断为“被顶伤”,从他受伤部位钻针抽出污血,敷上药,后来就好了。而诊费仅收了一升米一个蛋。

罗菊香到1978年76岁去世,五十多年来从没有停止过义务救治。邻近乡镇、县市、省份,有的上门来求治。有的把她接走,多数时候是她主动给人送医送药,帮助人们解除疾苦。无数个伤病者经她救治脱险痊愈;无数位妇女经她安胎、接生,平安生产;无数名儿童经她治疗健康成长。她是无数个伤病者的救命恩人,她成了无数个家庭救苦救难的活神仙,而自己却过着非人的生活。善良的人们除了尊她为神,用“大神”的称呼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激和敬仰,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呢!罗菊香死去已经30多年了,年年有许多人到她的坟上烧香祭拜、求签问药!

勤工俭学全免学费的教师王豪兴

王豪兴(1921年正月-1994年正月),男,社港镇汇源村里小源人。1980年元月退休前,任社港公社大源大队里源小学(里小源梨树屋场墈上)单人校教师。该校创办10年,他在此任教十年。每年有学生30人左右,高峰时达40人。1至4年级复式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但从未出现过差错,年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学校、先进教师。特别是勤工俭学成绩突出,通过他教学之余的劳动,栽果树、窖茯苓、种药材;带领学生捡茶籽、捡禾线等等系列活动,每年都为山区30多个孩子全部减免了学杂费。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杂费,还有笔和本子发。只需带个空书包就可以到校入学读书。他坚持带病工作,家里房屋破旧,从不计较;尽管学校现金账簿全部由他自己管,但他从不沾学校半分三毫;尽管学校的收入大都是他自己创造的,但他从不要学校一针一线。学生带中饭吃剩的只能作潲水的东西,他都作价出钱买回去。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水平低下,学校收费教学,农民常有吃不饱的现象。王豪兴老师的勤工俭学全免学费,给当地村民和学生予以最大的帮助;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光辉榜样!1977年11月,王豪兴老师被评为湘潭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现代人物素描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

浏阳社港往长沙金井的公路西边,红花尖下的双江倒坡,廖静文于1923年出生于这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全家迁居长沙。先后在长沙市十一小学、周南女中读书,随后参加抗日文艺活动。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1940年到重庆后,在院长办公室做助理。1943年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一年后辍学回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协助徐悲鸿工作。1946年1月,与徐悲鸿结婚,担任徐悲鸿助手。1946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廖静文随徐悲鸿北上居住在北平。1953年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廖静文为了使徐悲鸿作品及收藏品不致散失,毅然将徐悲鸿作品1200余幅和徐悲鸿收藏的古代、近代名家书画1200余幅及上万件的珍贵图书、图片、资料等无价之宝,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特殊贡献。

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她再次进入大学读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57年夏,她完成大学学业,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开始徐悲鸿传记撰写工作,并应聘到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廖静文撰写的长篇传记《徐悲鸿一生》发行56万余册,并被译成英、法、日、捷克等国文字,受到海内外读者欢迎。她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展出,被诸多风景名胜地刻制成碑。她曾携带徐悲鸿作品到世界多国及港澳台等地展出,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文化交流。

廖静文年轻时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当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她和所有姑娘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廖静文说:一个人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是不容易的,是徐悲鸿感动了他,才放弃理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助手的工作中。

廖静文和徐悲鸿在一起生活了仅仅7年多的时间,感情却十分深厚。徐悲鸿曾不止一次地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爱情。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下了“静文爱妻保存”。

徐悲鸿的过早离去,给廖静文留下了巨大痛苦。几十年后,廖静文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许多往事。廖静文曾对记者说:“现在他(徐悲鸿)还时常到我的梦里来。如果阴间真有一个世界,等我再见到悲鸿时,一定会扑到他的怀里,哭诉几十年来对他无尽的思念。”

廖静文先后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政协常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先后两次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1999年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荣获2000年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获得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立志报国卓有成效的

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

唐淳风,男,浏阳八中68届初中毕业;社港镇石牛村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政治挂帅,被划为成份不好家庭的孩子都不能进入高中学习。唐淳风也不例外。因家庭问题被迫辍学,回到家乡务农。他是个少年就知愁滋味的血性男儿。立志要有所作为,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成绩来报效祖国。在农村艰难的环境中,他先后学了裁缝、木匠、篾匠、瓦匠、砖匠等等。因为他有报效祖国的志向,所以学一行,懂一行,爱一行,而且做得比别人都好。在近十年的农村劳动中,他思考着要报效祖国,干这些大多数人都能做的事,作用不大。大丈夫立志报国,就应该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大多数人不能做的事。于是找到他尊敬的老师,寻求方法。在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后,怀着自己的理想,带着28元钱全部费用,他只身一人来到长沙学习日语。交过8元钱学费后,剩下的20元钱将要维持近半年的生活,平均每月只能花3元钱。捉襟见肘,困难非比一般。住宿费买了书,就只能躲到湘江大桥桥洞里过夜;每天只能吃两餐,而且是萝卜丝咸菜馒头,能充饥就心满意足。那时正值青春发育高峰期,常常饿得头脑发昏难以忍受。对于乞丐吃别人的残羹冷酱饱肚有时甚至产生羡慕。自己只好拼命地喝凉水止饥。一心想要有所成就,报效祖国,什么困难他都忍受下来了。对于日语,来学习之前,唐淳风没有一点基础。初进课堂,老师叽哩呱啦地好像家乡石柱峰上的云雾,把他罩在其中,分不清东西南北。在八中读初中时,唐淳风就喜欢首先通过自学来弄懂老师下节课的内容,然后第二天老师上课时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听和思考,他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习日语时也用上了。除了学习当天老师的教学内容,他还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自觉学习一遍,这样效果就好多了,进步相当快。学习结束,他以特别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从日本引进大量设备和技术,急需大量的日语翻译。唐淳风学习的日语很快就派上了用场。但是作为科技方面的日语翻译,比起口语翻译来就不是那么潇洒,那么风光。每天面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专业技术,你不但要日语熟练,还要熟悉这些设备的专业知识。有很多专业技术连中国的专家都说不太清楚,但翻译却不能不作出准确的表述,如果译错了,就会误导我方的技术人员,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唐淳风深感责任重大。他利用工作之余,从大专院校找来各种专业技术的教科书、参考书,通宵达旦地学习。这样,翻译做到了准确无误。几年下来,唐淳风学过的大学专业竟达17门之多,因此成为能够适应各种技术资料翻译的国家级技术翻译,为国家作出了较大贡献。

随着成就的积累地位也随之提升,当上湖南省外贸公司总经理、省贸易促进会对日合作部部长的唐淳风,本来可以养尊处优。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没有停止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处处关心着国家利益和国家的发展。他通过对出口骗税和走私等犯罪行为的广泛调查研究,向国务院提交打击这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的具体方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按此方案修订补充,部署了打击重大经济犯罪的具体活动。唐淳风积极深入一线亲自组织并参与指挥。活动前后境内外犯罪团伙多次扬言要买他的人头,唐淳风毫无惧色地说:“既然以身许国,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由于唐淳风的高度爱国精神和高超的管理才能,中央有关领导特地批准将他调往北京。按常理说应该好好经营做官之道,可唐淳风关注的仍然是国家的利益,经营的仍然是如何报效国家。担任驻日外交官,他时刻不忘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了解日本社会的真实现状,记下了大量笔记。经过思考,先后写下六本有关日本问题的专著出版。再次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国际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调整对日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告诉我们:有心报国,立地是门。

职位迁升乡情不变的厅级干部

徐湘平

原浏阳市市长徐湘平,男,现任湖南省两型办常务主任、发改委副主任;社港镇人。

徐湘平主任的乡情,非常浓烈。笔者拜读了《社港镇志》序言中那炽热的文字:“且不说在这片土地传承千年的登龙寺、道岩寺的古刹丛林,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不说那揉合着奇幻传说的石柱峰、夜合山、石牛寨等风景明珠,令我们心生自豪,光是镇志上所载这方水土半个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令我们肃然起敬!那些曾经在这方山水间叱咤驰骋的风流人物,更令我们心折神仪!”这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徐湘平主任对家乡社港充满的热烈情感。接着,他又如数家珍,情感澎湃:“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诵读着寻淮洲、徐洪、徐彪、寻先仰这些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时,我们心中充满景仰;当我们列数着社港籍四百九十一名烈士的芳名,我们又强烈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桀骜与壮烈,惊异于这方水土的牺牲精神;当我们钩沉着喻科盈、江述吾等一大批乡党先贤的足迹时,我们又心折于这方水土的奋发与进取精神;当我们吟诵着乡党诗人热情吟唱的诗句——‘心系元元身许国’,心头充盈的是一种血脉相通、心气相连的强烈共鸣!”

是的,这些风流人物,他们的功业与精神,是这方水土的光荣,是社港的荣誉与骄傲。同饮一江水,同栖一片土,景仲之余,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与骄傲!

这的确是一片随得我们自豪与骄缴的土地!读到这里,我们深感徐湘平主任内心深处对家乡那份炽烈的深情。在现实生活中,他那份炽热的家乡情感,更令人感动。

徐湘平自从学校毕业后,作为下放知青的他,来到大洛茶场参加生产劳动,石柱峰下,丹霞湖畔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这里,才16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从此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大洛乡计划生育办专干、共青团社港区团委书记、共青团浏阳县委书记、浏阳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大瑶乡党委书记、浏阳市常务副市长、市长,宁乡县委书记、长沙市副市长、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主任等等。职位不断升迁,乡情始终不变。几十年过来,不管他在哪任职,每年正月初二,必回社港向祖父母、姑姑拜年。从未改变。祖父母去世后,他改为每年清明回来看望姑父母,为祖父母扫坟。一直坚持至今。

说起徐湘平,姑父姑母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除了每年来看望他们,总要带上一些东西。有时怕姑父母不肯收,就说是自己用过不要了的;而自己总是谨记祖父的遗训:为官要清廉!

在他祖父母先后生病、过世的日子里,许多来看望的、来祭奠的,想方设法要让徐湘平收受礼物。可每当车子起动时,徐湘平把他们的礼物又从车窗里塞了回去。从不收受。不管是谁的生日,从不做酒,更不受礼。乡亲们按照社港风俗,看望了老人的一点点小礼品,他惦记在心,买上比送来更高价格的物品回赠乡亲们。不忘祖训,是社港人民的一条重要风俗民情。徐湘平不但没有丢下,而且秉承发扬。

生养死葬,送老归山,是社港的又一条重要风俗民情。特别是最后三天的祭奠活动中,孝子守灵,更是社港一地非常器重的一项。与亲人最后的相守,表现出浓浓的乡情。徐湘平的祖母去世,已经是政府干部的他,取缔了一切封建迷信的安葬方法,但坚持为祖母守了三天三晚灵;十多年后祖父过世,徐湘平已担任宁乡县委书记,那时正是隆冬,亲朋戚友都反复劝他上床睡觉,可徐湘平坚持每天晚上睡在祖父的棺材旁边。三天下来,他自己如同病人。

徐湘平每次回来看望姑父母,总是让姑父把高档商品酒收起,喝着浓烈香甜的社港谷酒;将满桌的佳肴收起,夹起社港油豆腐、社港粉皮,兴高采烈地吃着。

一个地位不断升迁的党政干部有如此的家乡情结,难道不令人肃然起敬么!

为人楷模的纪委书记唐方新

唐方新,男,生长于合盛村狮子滩唐家。17岁应征入伍。26岁担任独立团政委,转业前任株洲军分区政委。后转业到地方党委行政部门工作,曾任株洲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退休前任株洲市委巡视员。其妻为烟草局供销科长。他们关心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帮助村上修好了教军坪到南山的村道和村道到唐家庙的支路及桥梁等等。值得提起的是他和他夫人尽管在外工作50余年,又是中高级干部,生长在新社会,但他们是十足的古代式的孝子贤媳和模范的长兄长嫂及亲戚朋友的好榜样。这不单是当教师的弟弟唐在新这么说,当医师的弟弟唐其新也不约而同地这样称颂兄嫂。

为其子媳:在唐家,兄弟四人,唐方新夫妇为长。对待父母,他们没有指手划脚安排弟妹们怎么做,也没有分配其他兄妹负担什么,而是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物质上,吃穿用住都是他们夫妇安排好。大嫂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安排父母的生活非常细心,小到牙签、卫生纸、香皂都由她买给父母。虽然工作繁忙、路途较远,但每年父母生日都不辞辛苦回来给两位老人拜寿。辞年拜年也不例外。有一年天下大雪,没有回来辞年,正月初三,雪还没融,唐方新夫妇硬是赶回来给父母拜年。近年,母亲去世,父亲年老多病,唐方新夫妇仍然没有要其他兄弟出钱,自己掏钱请人服侍父亲。

为其兄嫂:四兄弟的父母,按风俗习惯也是四一四十一,平均分摊负责,最多不过做兄长的多出点罢了。可是唐方新夫妇没有这么平均。而是全部包下了父母的生活,以致于不要兄弟出一分钱。对待兄弟,给他们约法三章,一是教育孩子读书寻求出路,不要依靠他的关系寻找工作。子侄们也都非常争气,全部是考取学校找的工作。二是有事情、有困难不要去找当地领导,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特别不要以为有人在外,就借此去麻烦当地领导,为难领导。三是不要接受外人任何礼物,也不要因为求人而去帮忙。每次回家,总要讲一些廉政建设的故事教育兄弟们。甚至拿来廉政建设的书给弟弟看,嘱咐弟弟一定不要贪图钱财。

为其亲邻:“来就修,去就丢”;“人在人情在”。这是地方上人情风俗的不成文规矩。几十年在外工作也已在外定居的唐方新夫妇,对于家中的亲戚、地方上的邻居,人不在而也人情在;外出了也仍然修。不管是当年在部队还是后来在党政部门,唐方新夫妇一直如此。地方上邻居们有什么事情,唐方新反复叮嘱兄弟去帮忙,并一定为他们送上一份礼,代替他们问候一声。逢年过节,自家亲戚、自家兄妹、侄子外甥,唐方新都要掏钱慰问。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他们有什么困难,唐方新夫妇总是尽力而为。而他们自己呢,亲友送的礼物,嫂子总要看一看问一问,除非是一点自家的薯糕之类土产,其余的从不收受。

为其家族:唐方新经常对父母、对兄妹、对亲友,甚至对着祖宗的牌位说,你们不要为我担心,我不管做了多大的官,决不会往祖宗脸上抺黑,使你们难堪。笔者请的摩的师傅也说,唐方新为人正直、刚强。他兄弟们都记着哥哥说的不要担心他在外面出事。他清正廉明,夫妇经常穿着一身旧衣裤,非常简单,非常朴素。节衣缩食,确实令人感动。他在部队时搞政务,转业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一直是这样。他连续担任2届共10年的市纪委书记,是最好的证明。市一级的纪委书记连任两届的在全国都很少。他不但自己做好了表率,而且要求兄妹、老婆都清正为人。他的三个子女,分别在省军区、烟草局、劳动局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都能遵从父训,廉洁自律,努力工作。做得相当出色。

百孝在外。父母不须担惊,亲人不须受怕,祖宗不会受辱,这是全孝。

走出大山的“荣誉村民”寻耀华

寻耀华,男,1944年8月出生在新安铺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5岁入学,12岁考入浏阳三中,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他从社港这大山里走出去,在武汉珞珈山下学习了六个春秋。1968年7月毕业分配到安化任教。从基层一直干到桃江县委书记,益阳(地级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年任益阳市委正厅级巡视员。

1995年春,益阳市委安排羊角乡小河口村为市委宣传部的扶贫联系点。寻耀华在宣传部长位置上工作了10年,同时在这个联系点上帮助了8年。寻耀华带工作队第一次进村时,村民状况用一首民谣来概括是:“小河口村出了名,赌博迷信风盛行;打架斗殴家常饭,财政税收稀巴烂;计划生育失了手,一年超生一个组。”其他不必细说,单就计划生育一项,1994年全村生育60个,计划外超生的就有54个。村干部一年到头催上缴,与村民关系十分紧张。寻耀华来到这里,通过调查研究,走访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理清了工作思路,提出“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告诉村干部与其“忙忙碌碌,不如一条好思路”;与村干部一道讨论“班子、路子、票子”的关系问题。帮助村干部抓好班子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思考小河口村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既要饱肚子,又要富脑子;既要物质富裕,又要精神富有。在该村开展了“遵纪守法户”、“计划生育户”、“邻里团结户”、“勤劳致富户”等单项“文明小户”评比活动。后来把这些活动与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制订了46条评分细则及评比方法。年度评选时,村民们对照标准,自行申报开展互评。气氛热烈,评比认真。人人畅所欲言,评了自家评他家,评出了水平、评出了境界。比公务员的评先评优会还好。这样的评比使村民们思想觉悟提高了,思想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财政税收主动结算、计划生育自觉执行、打架斗殴基本杜绝、封建迷信悄然破除。全村逐步形成了一种讲文明、树新风,学科学、闯市场、促发展的新气象。为此,益阳市委总结小河口村创星经验在全市推广。各区县(市)、各乡镇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寻耀华及时向村干部提出:“人家都学小河口。小河口怎么办?”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大讨论,形成了“巩固提高、规范拓展、深化创新”的发展新思路。干部村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寻耀华邀请专家为村民讲授科学种田实用技术,引导大面积种植优良品种;村民想学种大棚蔬菜,便组织他们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有的村民想搞特种养殖,就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还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帮村民致富。

寻耀华在小河口创星活动,帮助致富的工作中,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优质稻普及率;利用低洼田改为种莲藕、菱角,养鱼;全村发展了200户养鸡专业户,扶持了8户食用牛蛙、水鸭、黄牛养殖专业户等等一系列工作,使小河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时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有名的双文明示范村。2005年寻耀华退居二线,年底,小河口村村民给寻耀华送去了“荣誉村民”证书。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寻耀华非常珍惜村民们送来的这一证书。他真切地体会到:“只要我们为农民群众做了一点好事,他们总是不会忘记的。”

“我是党委书记寻爱国”

出生于社港镇永兴村的寻爱国,男,师范毕业后曾担任教师工作,后担任淳口政府党委秘书。1984年3月任社港乡党委书记,现任浏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寻爱国在社港工作11年之久。任职期间,不畏黑恶势力,不畏工作艰险,敢于负责,在社港影响较大。至今社港50、60岁的人中,遇到有事都不敢承担,而自己出来承担时,总爱先说一句:“我是党委书记寻爱国”。学着说这句话的人,尽管有些揶揄成分,但更多的同样是一种敢于负责的凛然正气,是一种没有忘记自己责任的表现。当年,在社港曾出现过寻爱国现象。许多胆子小,不敢负责的基层领导,都能大胆工作,敢于承担责任了。比如,当年有一校长调任新安学校,他80多岁的曾祖母说:“伢啧,新安铺是最咯嗬的地方,你咯也接应去,莫等他们打哒你啰!”这位校长回答道:“老阿婆,你怕什么啊,我是去教书。乡上寻爱国书记面对专门打架杀人的恐吓他都不怕,我有什么怕。”后来这位校长在任期间,有故意来学校闹事的人,原来有些胆怯的他,不禁理直气壮地斥责:“我是新安学校校长!”由于他敢于负责,工作也干得出色。在他以前,每届校长最多是2年多不到3年,就再搞不下去。而这位校长搞了5年。村民还竭力挽留他。至今,他说,一生中最佩服的干部就是寻爱国,敢于负责、乐于负责。他成了寻爱国的粉丝。

寻爱国对家乡社港一直非常关心、支持。社港集镇建设二次都抓住了修路机遇,得到有效开发,都有寻爱国的努力。尽管寻爱国本人说是全体政府领导和人民努力的成绩,但犹如航行中的航船,寻爱国做了掌舵工作。特别是在社港集镇扩宽的问题上,寻爱国力排众议,顶住压力,以敢于负责的态度,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将街道一次性拓宽,使社港人民受益至今。笔者在清江村采访时,老村干部们说:“寻爱国是社港镇干部最做事的,留街时他坚持要留宽些,现在看他对了。”

1990年底,寻爱国刚上任社港区委书记,区委成员一致认为要千方百计加快集镇发展。他们抓住了106国道从塘泉至社港黄泥界1992年将砂改油的机遇。寻爱国带领区委干部,上面争取市委领导重视,经费支持300多万元,下面动员民工建勤3.6万个,将106国道社港段拓展成宽28米、长1500米的社港新街。并且砂改油,改变了原来尘土飞扬的局面,奠定了新的社港集镇基础。

2004年下半年,永社公路修建。早已调离社港,进入市级领导工作的寻爱国,接任工业园至社港黄泥界“永社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长,带领指挥部的干部重点抓工程计划实施和道路硬化。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根据南方雨水多油路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寻爱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请示上级同意,将沙市至社港黄泥界改成水泥路面。同时指挥部对社港镇集镇改造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

还有一件事,社港人民是不会忘记的,甚至浏阳人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飞机播种,封山育林工作。那时已是穷山恶水的社港,真的是天晴三天干裂拆,三点麻雨打大水。寻爱国带领社港干部,争取林业部门支持,于1986年2月,由浏阳县林业局组织在社港日清至福寿一线的11个村飞机飞播马尾松树种2600公顷,并由此封山育林,加强了森林管理工作。几年内就改变了面貌。山青了,水绿了,人笑了。后来他调任市林业局局长工作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林业局狠抓了浏阳全市的林业管理,使整个浏阳的山林全部绿化并保持下来。如今,东南西北的县及省内其他地方的森林绿化率都没有我市的高,荒山到处可见;而我们浏阳没有一座荒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青青翠翠。

采访手记:采访傅盛跃时他告诉笔者:“寻爱国很关心周洛旅游开发,曾给予有力的指导帮助。”

村级公路硬化的领头人宋福生

“清江李家湾,坡陡路又烂;上岭车要推,下岭比牛慢;三点麻雨过,泥巴结齐裤。”这首顺口溜是当年从106国道到清江村李家湾的村级公路的真实写照。当年担任浏阳市乡镇企业局局长后又兼任花炮局局长的宋福生每次回家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市里任两个局长的工作已经够他辛苦,哪有时间来管家乡的这些事呢。他知道村组里想管也管不了。乡亲们在这泥泞陡峭的道路上常常险象环生,翻车伤人之事时有发生。想到这些,宋福生趁着过年回家休息的空隙,他召集几个组的负责人一起商量,决定以民工建勤为主,争取资金为辅;全民动员将道路尽快硬化,使大家走上一条安全平坦舒适的水泥路。村民们听到说宋福生领头召集修路,并且愿意帮助跑资金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心里非常高兴,积极性特别高。当年正月初八,李家湾的路边田头山坡,就开始繁忙起来。青壮年在路边挖沟砌路基,少年小孩在田边山坡捡白色的花岗石石头,老年人将捡回的花岗石石头锤成卵石。参加修路的老人有的80多岁了,小的是几岁的孩子,他们也抱着一个个石头送给爷爷。他们都认为,宋福生一年才回来一两趟,都领头并帮我们修路,我们天天都要走路的人一定齐心修好路。在宋福生的领头下,李家湾的百姓男女老幼艰苦奋战,数月后,一条长3千多米,宽5米的村级公路硬化成功了。这是社港镇第一条自主硬化的村级公路,到2010年投入使用已经15年了。

热心家乡公益的公务员陈福林

陈福林,男,国家公务员,社港镇浏北村(大兴)人。原供职于浏阳县委机关,曾在深圳某单位工作,现任长沙市岳麓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级政工师。

上世纪70年代,对工资只有20几到30来元,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人来说,自己开支都比较拮据。村上修路,陈福林先生听到有几座树做的桥梁已经腐烂,他主动掏出自己的工资,买好水泥桥板送回去,把几座危桥都换上了结实宽敞的桥板,免除了过桥的危险。

上世纪80年代,村村通公路。大岭洞山高坡陡路窄,工程是社港镇境内比较艰难的一条。陈福林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与村上的干部一道动员群众民工建勤,外出筹集资金,使一条长8600米的公路爬山过坳,从106国道边通到了村尾,连通了平江。据不完全统计,陈福林先生跑资金帮助大兴本村、大源、福寿等村修通公路和水泥硬化公路超过了20千米。

他是一位孜孜不倦,把家乡老百姓的事情当作他自己事情的人。当年村上三通工程,每一件都浸透了他的汗水,撒下了他的辛勤。在他鼎力帮助下,与联村干部一道,把2.2万伏的高压电接进了村,送到了组上及每家每户;修建学校他帮助跑回20万元资金;2009年浏北村部建设资金短缺,他帮助跑回20万元。近三十年来,他帮助村民办公益事业不知花了多少业余时间,消耗了多少精力,跑回了多少资金,无法统计。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成了公益事业的代名词,一有公益事业就有他出现,就有他帮助,就有他的贡献。

2000年7月,陈福林母亲去世。大岭洞90%的村民都参与了悼念,按本地风俗送了20元的奠仪,也表达村民们对陈先生帮助家乡的感谢。这样一件平常小事,陈福林先生考虑的是村民们生活在山区,还比较贫困。年底,他买回鱼肉,请村支书潘卜文、村主任晏航舟按烟灶(户头),每户5斤肉,2个鱼(按时价折合30多元),100%的送到户。没有去参加悼念活动的也没有丢下他们,都一样有一份。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社港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及地方上特别困难的老人惦记在心,年年过年都要去慰问他们。有时还带上夫人、孩子一同前往。每次除了100元的红包,还有水果、鱼肉等等。20多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这一点社港镇镇志也进行过记载。

大岭洞的老百姓听到我去采访都自觉地围拢来,向我讲述陈先生的诸多好处。他们说:我们的事陈先生当作自己的事,竭力帮助;遇到冰灾时,他打电话询问家乡受灾严重不;天气炎热,他打回电话提醒我们注意防暑防旱。反复交代有困难要告诉他。

陈福林先生位处国家干部公务繁忙,虽然身在他乡,但时刻牵挂家乡;尽管他只是个公务员,但他把每一位老百姓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对于老百姓的感谢,他不但不受礼,而且加倍偿还,倍加关爱,是一位备受人民尊敬的先生。

采访者手记:社港镇民政办汤跃生告诉我,陈福林20多年如一日关心百姓难能可贵,他个人经济情况并不好,生活非常简朴。

湖南省青年文化名人周文杰

周文杰,男,国家一级作家(正高),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政工师,株洲市市域内惟一一位湖南省“五个一批人才”和湖南省青年文化名人。

周先生1965年9月出生于湖南浏阳社港芦花组。1981年从浏阳八中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深造。1988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浏阳三中教师、《浏阳日报》编辑记者、娄底市委办公室和娄底市委政策研究室秘书、《娄底通讯》(月刊)主编、《娄底市报》社社长、娄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36岁时即2001年起任株洲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是湖南省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市级文联主席,2009年11月起至今任株洲市社科联(株洲市社会科学院)主席。

周先生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社科联青联常委、株洲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学习文史委副主任、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评审办主任等多项社会职称职务。

周先生1985年在读时就开始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先后出版有《星河璀璨》、《世纪风采》、《生命极光》、《戴碧蓉》、《第一支书》、《美丽的栅栏》、《红色浏阳》共7部专著,主编各类著作60多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40多家全国大报、刊、台曾100多次对周先生个人及作品进行推介、报道,对其创作成绩和作品进行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4年12月,中国作协、中国残联等单位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由周先生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戴碧蓉》的研讨会。湖南省文联、省作协等先后于2007年、2009年在长沙为周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第一支书》、《红色浏阳》召开研讨会。《戴碧蓉》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图书奖,同时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两项奖均为株洲市市域内惟一获奖作者。长篇报告文学《第一支书》是中国作协重点作品,相当于国家立项课题,同样为株洲市市域内惟一获此殊荣的作者。最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色浏阳》是湖南省重点关注作品。

周先生曾先后策划和组织了中韩日国际书画交流展、全国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全国第25届青春诗会等各类在全省、全国很有影响的大型活动20余次。全国基层文联2007年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周先生被中国文联指定为大会发言的5个市级文联代表之一。周先生因优异的工作业绩、突出的创作成果,曾3次荣记二等功。

替百姓着想的优秀院长郭盛杰

郭盛杰,男,1954年出生,现年5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1970年,踏入人生之旅的郭盛杰,面临两种择业,一是像父母那样,当一名人民教师,走出山村,跳出农村,拿国家工资,吃上当时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国家粮;另一个是学医,在农村当一名乡村医生。看到山区生活贫困、广大老百姓缺医少药的社会现状,他放弃了跟随父母从教吃国家粮的打算,决定学医来奉献社会帮助老百姓。因此,他当上了周洛山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寒来暑往,在山村兢兢业业工作了15个春秋。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他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

1985年,十来名医务员的大洛卫生院负债5万余元,医院濒临倒闭,急需调配一名院长扭转局面发展医院。在医生岗位上已经小有名气的郭盛杰,被选拔担任大洛乡卫生院院长。怀着让更多人来帮助老百姓的理想,他走马上任。担任领导后,他一边学习管理方法,一边勤奋努力地工作。特别是他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医护人员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把管理工作融化在与同事的交往之中。从不以领导自居。医院全体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因而医疗业务直线上升,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大洛医院任职10年,每年创利润10多万元。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医疗大楼,出资50多万元,收回了村级医疗药品及设备;医院固定资产增加到100多万元。

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是1996年选调担任社港镇卫生院院长。到任之时,全院16名医务人员仅剩3人在岗。有的辞职了、有的外出了、有的因为无事可做在家休息。医院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消不了银行债务,资不抵债困难重重。郭院长的到来,医院职工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也没有人回到医院来。上级选调他来不是要他轻松就任,马虎了事,而是要办好这所医院服务于老百姓。这一点他心里非常明白。他还想到的是,还有13名同行还要工作,家里人还要吃饭。一两月可能支撑得了,三两个月也可能过得去。但长此以往怎样过下去,要生存就要有工作啊!郭盛杰决定迎难而上,接受这次严峻的挑战。人喊不拢,叫不来,他就学习当老师的父母做学生入学工作时的那个样,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一户户一人人,终于请回来了11人。接着,没有钱开支,郭盛杰自己掏钱开职工大会,自己借钱开伙食,自己将房产抵押贷款发放职工工资。精诚所至,医务人员无不感动。何况医院办好了,自己能有一份工作,有一条生存之路。全院职工精诚团结、斗志昂扬。医院生机勃勃业务剧增,半年就还清了贷款,增加了工资,得到了生活补贴,领取了奖金。个个笑逐颜开,心花怒放。

1998年,社港镇卫生院和区医院合并,郭盛杰第三次被选拔上医院院长兼书记的岗位。这是一家集各方医疗技术的综合性医院,也是一家医务人员比较综合的医院。人数上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人员上有比自己年纪大资历长的、技术上有许多有一技之长的、还有一些是正规院校毕业学历比自己高的……。人多了,工作难度大了,肩上的担子重了。郭盛杰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清醒的头脑促使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管理和改革创新。决定以独具特色的骨伤科为龙头,带动全院各科的同步发展;以优惠政策保留和引进技术人才,全力保留江氏骨伤技术人才,高薪聘请各类专业人才20多名;同时狠抓医疗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在郭院长的领导下,医院创造出辉煌的业绩:1999年,该院业务收入上900万元,2000年业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2001年达1200万元,2006年业务收入达3800万元,2007年突破5000万元,2008业务收入达6288万元,2009年达7800万元,2010年业务收入有望突破9000万元。全院干部职工精神振奋,士气旺盛。一家日趋完善的乡镇卫生院屹立在湘东大地,名扬省内外,享誉中南地区。

医院业务上去了,效益提高了。职工们的待遇芝麻开花节节高。郭院长是如何约束自己,为百姓着想的呢?

1999年,郭院长的父亲生病,请名中医刘菊荣看病,郭院长妻子一手扶着公公、一手拿着挂号单,走进刘医生的办公室,刘医生接过挂号单要去挂号处退款,被郭院长的妻子拦住了。刘医生拗不过,只好说,你们复诊时,到我家里来,我下班时给你们看病,你们总不至于挂号吧,那也不肯,就太看我不起了。郭院长的妻子抿着嘴笑了笑。2004年,郭院长的父亲生病住院,从挂号费到护理费、医药费,全都是自己掏钱,没有要医院免一分钱。

郭院长的生日,他有个25年来保持了的习惯:手机关机,人一不在单位,二不在家里。连老婆都不知道他在哪,直到深夜才回家。许多来祝贺的人,都被老婆挡了回去。2005年郭院长父亲去世,在社港合盛村老家操办。郭院长的兄弟姐妹有的在浏阳房产局、有的在湘潭国税局,大都有工作有个一官半职。地方上许多人在替他们估算,这次可能进礼20万30万。作为兄长的郭院长与兄弟们一商量,决定不收受一分钱礼金。也不搞酒席,来吊唁的人吃随菜饭,简朴地安葬了父亲。他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我没有忘记你的教育,没有打扰老百姓。2008年,郭院长在成长地周洛风景区内建了一幢房屋,也同样没有接受任何人的礼金。

郭院长不收受礼金、不搞特权,为老百姓着想;他廉洁勤政,以身作则,从不贪图享受。当上了院长,许多亲戚朋友找上门来,有的要求承包工程、有的想要租赁门面、有的想要照顾安排工作……。他很简单地说:“我不当院长当个普通医生,你们还要不要想办法赚钱。难道你们就不吃饭了。你们不要盯着我这里。没有办法。”医院的基建工程、设备添置、药品购进都采取公开招标,并予以严格审计。郭院长从不收受各种贿赂,不以权谋私,各种会议及出差从不要车接送,不接受各种业务单位及客户请吃送礼等等,四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深受全体职工拥戴和老百姓的信赖。有一次,一个朋友提了几条烟找到郭院长,要求帮忙安排子女进医院工作。他好言相劝要来人把烟拿回去,可那人却放下就走,郭院长说:“你不拿走,我会从窗子里扔出去。”那人红着脸转身拿回烟,郭院长对他说:“你送孩子读书已花了不少钱,家里已经很困难了,还花这些钱,我受了于心不安。何况我现在生活比你好得多。你孩子优秀,医院自然要用;做不得事,害了来医院治病的人,那怎么行呢。”郭盛杰当了25年的院长兼书记,自己的老婆、弟媳都在家里做家务,连保管员的岗位都没有安排一个,当时院务会讨论决定为其安排工作,都被郭院长拒绝了。他说:“还有许多医务人员的老婆都安排不了,怎么能安排我的呢。”他的女儿女婿在医院都是公开招聘的合同工。市卫生局直接安排了转正指标给他,并明确指出是给郭院长安排他家属的。郭院长却说:“如果能把我们医院职工需要安排转正的都安排了,我就要。”到现在,女婿还是个合同工。

郭盛杰的周洛老家新居就在桂花峡、龙潭峡两景区的交汇处,周洛漂流的起点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旅游旺季的火红景象,加之许多游客把郭盛杰的新居当作旅店,并提出想入住的说法,使得至今还是合同制工的女儿产生请人在新居办旅店的念头。她的想法得到许多人的夸奖:“有头脑”、“真想事”。一边有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一边当上一个小老板,是多么时尚多么惬意的事。她想了一大堆理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历来是父亲的工作法宝;没有盯着医院,不妨碍父亲的工作是父亲的原则;自己想的办法赚钱等等,都符合父亲的意愿。女儿想到这些,认为父亲一定会支持她办起这个旅店。当她向父亲提出自己工作之外开办旅店兼当老板的打算时,没想到父亲板起脸神情严肃地说“你想去抢乡亲们的饭碗啊!”女儿顿时脸红脖粗,低头沉默,半天回不过神来。郭盛杰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你虽然是个合同制工,可收入一年也有几万元,房子有了车子有了,不用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舒适。你看我们老家周围的乡亲们,一年能有什么收入。长年背着被窝外出打工,几个家庭的收入抵不上你一个人。现在旅游刚发展起来,能办个店不用外出也赚点钱,是件好事。可我郭盛杰的孩子帮不了家乡老百姓的忙,怎么能为了自己敛财而回去抢他们的饭碗呢!”……

这就是郭盛杰,一心替百姓着想的郭盛杰!

女儿沉默了许久,终于抬头深情地对郭盛杰说:“爸,我服你,更敬重你!是的,搞好本职工作,不与老百姓争利!”

献身农村工作四十余年的

老支书寻水阳

寻水阳,男,1937年出生。现在73岁。当年和他一同参加工作的人大多是领几千元一月的退休金,在城市里居住。而他却每月仅享受着政府200多元的特殊照顾,住在祖居的农村。

1958年,还在本村当秘书的他,就兼任了红专人民公社(原老社港区)党校党课理论教员。1959年6月被调到红专人民公社党史办工作。后任社港公社秘书。1960年安排到泮春当工作队队员。1961年调任龙伏公社当秘书,后改任龙伏公社粮油管理委员。他根据龙伏当地实际情况写出的缺粮报告,得到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官见平重视,经官部长亲自考察核实后,省委直拨救济粮5万斤给了龙伏人民。1961年冬,在龙伏公社工作的寻水阳,可谓春风得意,工作成绩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且公职在政府,工作在粮站,上班下粮点,一人三个岗位,领三份下乡补助。踌躇满志的他决定在来年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可就在此时,情况有点变化。一次领导的安排,却把他从国家干部的位置上推回到了农

同类推荐
  •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我初识李天柱先生,是在1993年春天宁夏政协全委会的分组会上。他是组长。在主持会议时,他正襟危坐,其言温和,其色蔼如,堂堂正正地维护着每个人的畅所欲言。我作了一次关于如何识别人才的发言,有“坚持包子馅第一,包子皮第二”的怪论,他把我记住了。我会后打听,才知他是宁夏名校名师、名校长,大名鼎鼎的李天柱先生。而今李先生年近八十,有文集《教育随笔》准备出版,嘱我作序,我恭谨从命。
  • 长河风·文汇集

    长河风·文汇集

    《黄土谣丛书》作品立足宁夏、纵横西北、放眼黄土高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赞美了家乡,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本书编选了作者撰写的论文、评论、评介、随笔、诗词等,是一部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朴实的著作。
  • 生肖文化:神虎镇邪

    生肖文化:神虎镇邪

    本书研讨生肖虎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
  • 伏羲文化论丛 2003

    伏羲文化论丛 2003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
热门推荐
  • 原来我还在这里.

    原来我还在这里.

    学校里,情系于他,毕业后多时,情归何处,还是依系于他。。。
  • 禁爱物语 之 阎王的宠妃(完)

    禁爱物语 之 阎王的宠妃(完)

    我的书友会群号:19172160喜欢我的亲们要加入喔!谢谢妙妙帮我建群。一座贵族学院,几个帅气的男孩。却被神秘诅咒跟随。。传说他们富可敌国,传说他们活不过三十岁,传说有几个女孩。。。(一切源于一场神秘的诅咒;生活因此而变得不平静,九尾狐,吸血鬼,仙湖的神女,鬼界的阎君。。。爱情从何缘起,红线是否将跨越千年?)
  • 穿越之空间基地系统

    穿越之空间基地系统

    主角刘法禹意外睡梦中穿越到了科技文明世界,附身在了一个太空海盗唯一继承同年龄名字也是一样的人身上,还随身携带了空间基地系统,杀死敌人还会奇妙的进行升级,最霸道的还属于空间基地,大禹有了基地后,闯荡各大世界空间,征服所有大禹走过的世界空间,成就大禹非凡的一生,随我一起走进大禹的奇妙人生之旅吧
  • 阮园

    阮园

    他从不敢将自己的感情直接言明。多么抱歉啊,因为曾经见过彼此的深情,所以认定对方的一生是与他人相爱的一生竟无从反悔。倘若我没有见过你的深情呢?是否就不会辜负这大半生的良辰美景?
  • 师尊,你只能是我的

    师尊,你只能是我的

    他,是玄天宗清水峰峰主,玄风他,是风从森林捡的弃婴,夜林他,是单一性的水系灵根他,是五系混杂的五灵根他,将他视如己出他,对他狼子野心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他的身份被人揭晓当世人开始鄙弃追杀他,他是否还能待他如初若世人已不容他的存在,他又应该怎么样自处若他开始欺他辱他恨他,他是否还能放下一切……
  • 金云翘传

    金云翘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晴天里的小幸福

    晴天里的小幸福

    慕斯雅,世界上最最著名的贵族学院。本来想平平静静走完高中生活的安晴,却不小心被红线绊倒了,红线的里过一端,是自以为是的校草韩尚璟。一不小心被丘比特的箭射中,被一个讨厌鬼缠上就算了,还要成为全校女生的头号公敌,偶买尬高中还能不能好好爱了,这些女生可都不是一个个省油的灯啊!
  • 皇家校草的专属公主

    皇家校草的专属公主

    一天,尹冰冉仰着头道:“后宫佳丽三千,我劝皇上雨露均沾,可皇上就不听,他就宠我,就宠我。”北辰川捏着嗓子道:“娘娘,这整个后宫就您一人!皇上宠不了别人!”
  • 最伟大的将军

    最伟大的将军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为华夏独立.自由而牺牲的民族英雄;为华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华夏人民万岁万岁万万岁!华夏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华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林岳将军
  • 月光上的女子

    月光上的女子

    他一次次的背叛她,两个人的苦,却换来全世界的笑,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憎恨她,她只是一个女生,孤苦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