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意是:你自己本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做好那个位置所要求的事,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去承担那个职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所谓人无完人,我们都不是能把每一件事做好的圣人,而就是在中国以圣人面目出现的孔子也发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口号。
在职场中,即使我们看到很多应该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它们超出了我们所负责的范围,我们也不要去强求解决。因为只是单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决定大局。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不在自己权责范围之内的工作就不要去做。这样就能为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因越权而给他人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公司的内部争斗,可以集中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本职工作更上一层楼。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并注意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就会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倘若公司各个部门的力量联合起来没有或很少有内部消耗,大家都齐心协力,那么产生的力量将会非常强大,会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举例来说,日本,就其现实的经济发展会让我们想到品质一词,日本很有纪律观念,并且分工明确,打造出了世界优秀的民族工业,其严格的品质观念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经济实体。
不仅如此,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全球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化大分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专业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会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会更加要求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心无旁鹜。
在西汉时期,有一位丞相叫丙吉。一天丙吉出城巡视,在途中碰到了一群清道夫在打架,最后还打死了人。丙吉经过的时候,被打死的尸体还直挺挺地横陈在京城的街道上,但是丙吉就像没看见一样绕道就走了。他的随从、胥吏都觉得不可理解。
又走了一段路,他们又看见了有人在赶牛,牛累得伸着舌头直喘粗气。丙吉远远地看到就派人前去打探:“你们赶了多远了?”
巡查结束后,随行的胥吏们都不知道丞相怎么想的,在私底下都埋怨丞相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反倒郑重其事。于是街头巷尾就有流言蜚语。面对流言丙吉是这样解释的:“老百姓在街头私斗。会有长安令和首都警备司按照当今的律法予以禁止、防备和巡捕;而我应该负责的是要在年终述职的时候,评价相关官员的政绩并请圣上实行赏罚就行了。宰相是不用亲自过问这些小事的。现在正应该是初春,天还不应当很热,我担心牛没走多远的路就因暑热而喘息;如果真的是这样,就说明气候将不合节令了。所以,我很担心,怕这样的气候异常而大有可能影响农耕,最终会让天下的百姓都受伤。你们应该明白,丞相之职应该是时刻关注调和阴阳和民情,而我的份内职责也就决定了我应该为此而心存忧患。所以,我才会这么问。”
那些曾经诽谤过他的随行官员们听了他的解释后都心悦诚服,反倒觉得自己狭隘无知,敬佩丙吉是一个识得国家大体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职务,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插手的事情如果过多去干涉就是越职、越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管理自己职责之内应该管理的人,去评判和督促他们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而不是直接参与过问他的工作本身。
在我们的现代职场中也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你应聘进入一家公司,突然发现自己的上司是自己的熟人,或是在和上司沟通的时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默契和融洽。正是因为这样的幸运,很多人都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定位为不一般的能吃得开的好员工。因此,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不顺,就毫无顾忌地跑去找上司聊天,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等等。
也许你能够图一时口舌之快,让自己心情舒缓。但是应该明白,职场上的上司并不适合我们倾诉。因为在看待问题和思虑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立场永远和我们不一样。你也不要奢望领导能够站到你这边来,从你的角度看问题。
小徐在一家公司做了六年之久,在这期间公司陆陆续续换了很多新人,六年之后,部门中除了他和自己的上司就再也没有老员工了。他与经理的关系就有了同甘共苦老朋友的感情。所以小徐会时不时地去经理办公室待会儿,和经理聊聊天,又加上小徐是个很好说的人,所以很多公司里平时的情况就这样传达给了经理,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乐于通过这种方式把工作上的一些问题传达给经理,就经常和他沟通。时间一长,小徐就成了员工和经理之间信息的桥梁。借此机会,小徐经常把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大加赞赏,而对自己不好的人就多加批评。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徐的所作所为被经理了解得一清二楚,从此经理不再信任他,渐渐地疏远了他。最后小徐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好主动辞职了。
从小徐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上司永远是站在自己的位置来考虑事情,不会因为私人关系而破坏这个平衡,所以一个人进入职场之后,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要试图影响或左右上司的看法和决定,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伤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