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86200000025

第25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北枕长江水,东临鄱阳湖,襟江带湖,是大自然的造化。登含鄱口远眺,水依山而显神韵,山临水而显灵气,山水辉映,神灵相济,浑然为一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千百年来,庐山引无数仁者、智者竞折腰。他们来山中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雄才、志趣,为庐山浓妆淡抹,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这色彩斑斓的人文光彩照耀下,你会发现庐山那朦胧幽静的山水美景,并不是庐山秀美的内涵。而她那绿荫摇曳中的禅水长流,她那磅礴云海中的日出日落,她那乱云飞渡中的横峰侧岭,才是庐山最有魅力、最有价值的美。

(一)

庐山,集古今中外六种宗教于一山,因而有人称它为宗教山。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佛教。

“自古名山僧占多。”可是,中国最初著名的寺院都是建造在繁华的城市。这样不仅方便社会上层人士礼佛,而且有利于得到权贵者的支持和宗教影响力的传播。这种情况直到东晋年间,因为一位高僧和一座山的偶然历史机遇出现了转折。东晋高僧慧远,为避战乱离襄阳计划去广东罗浮山。当他途径庐山时,庐山的幽深空灵感动了他胸中的佛主旨意。于是,他变更计划,率众弟子入庐山建造东林寺,并创立因修行方法简捷易行而独树一帜的佛教净土宗。慧远在庐山36年,以其清新的禅风,一扫庐山的沉闷与寂寞,他修禅弘法,收授门徒,译经释典,撰文立说。一时间庐山上下,丛林鹊起,袈裟如云,以东林寺为核心的庐山名扬大江南北,与长安齐名,被公认为当时的中国南北两大佛教中心,而东林寺也成为中国寺院走进山林的代表。

其实,慧远不仅仅是一个博通多识的虔诚高僧,他更是一个充满政治智慧的宗教人物。在庐山,他牢记恩师道安的“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的教诲,凭借自己兼通儒、释、道的广博才识和在上层人物中的影响力,穿梭于东晋朝廷权贵之中,协调世俗与空门,沟通政治与宗教。他得到当权派的认可,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他以诗交友,以文会官,深得广大文人和士大夫的欢迎和敬重,形成了一个以东林寺为基地、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佛教研究中心。同时,他注重修行,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动为弟子做出表率,培养了一批学识俱佳、能独挡一面的传播净士宗教义的高足。慧远高僧在庐山虽然拒绝出山做官,不介入政事,摆出超脱世俗的姿态,但是他敏锐观察,准确把握山外社会的政治气候,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广博学识,终于使东林寺成为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名冠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无限青山行不尽,白云深处老僧多。”东林寺是为始作俑者。

庐山,云雾缭绕之中,除了佛教外,还有源自中国本土的道教和从西方传来的基督等教派。道教徒最早来到庐山,他们扛秦皇汉武祭拜庐山之大旗,在庐山为道教摇旗呐喊,书写了庐山宗教史的首篇。他们以神为体,以空为宅,道合无为,欲将庐山营造成一个寡欲清净的道家神仙之庐。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以至于清代戏曲家李渔在庐山废弃的简寂观仰天长叹:“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三千妙谛,出我先师”。基督教是挟帝国主义列强势力进入庐山的。传教士李德立不仅巧取豪夺,将西方的别墅规划到庐山上,而且使基督教势力在庐山甚嚣尘上、不可一世。教堂十字架后的触角延伸到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被赶出中国,庐山上的基督声音日渐衰落,风光不再。除了基督教外,近代在庐山传教的还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岁月沧桑,星斗变换,当年各领风骚的六大宗教将它们风格各异的建筑遗迹留在了庐山,如今老树新枝,重显生机。信奉神灵的人来到庐山,看香火袅袅,听梵音阵阵,于是他们心中油然共鸣,哦,庐山,宗教山,神灵的伊甸园。

近代学者胡适上庐山考察东林寺后曾这样评说道:“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胡适当时的评说,经过社会历史检验,应该是言之有理。因为佛教目前在中国、在庐山,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宗教。推而广之,对传播在中国土地上的其他宗教,如果要生存、要发展,胡适的评说不知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二)

庐山,苍润高逸,秀出东南。自古以来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来这里挥洒文采,寄托情志。然而,面对同样的山水,因为他们的思想志趣、观察角度各不相同,他们笔下的庐山是完全不同的风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白居易由山里山外的气候差异看到了人世间“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在山中看到的是哲学。“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第三次登庐山时写下的。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他眼中的庐山就是山水之美,可是他把山水的气势与悠然流自胸中的感受交融得大气磅礴、浪漫飞扬。1201年后,当代伟人毛泽东来到庐山,他从众多吟咏庐山的诗歌中独独挑出李白这四句诗,亲笔书赠庐山党委诸同志。后来,毛泽东又书写这四句诗送给痛失爱人的儿媳刘松林,籍以安慰。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许诗人对庐山灵性的感悟是相通的,毛泽东初登庐山即诗兴大发:“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与李白浪漫的山水诗歌不同的是,毛泽东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他笔下的庐山不仅有山水田园,更有领袖的治国理想,他把这种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庐山风景的动静、虚实结合得如此清新,让我们读之,一咏三叹,品味无穷。

中国的文人雅士不仅喜欢寄情于山水,而且还有隐居在山林的爱好。其中,生于庐山、卒于庐山的陶渊明独树一帜。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曾读书明志要“大济苍生”,他也曾五进仕门,后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去彭泽县令回归庐山。在庐山,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了官禄,生活要靠自己的劳动,于是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间劳作虽然比较艰辛,庄稼种得也不好,但是心情看来还不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与仕位上的物质生活相比,陶渊明隐居乡里穷愁潦倒,有时甚至需要靠借贷来维持,但是恬静悠然、高雅淡泊的庐山似乎暗示了他对桃花源里的理想世界的追求,于是,在他的笔下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诞生了。陶渊明不仅开创了田园诗派,为中国文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也将中国文人的隐逸文化推向了顶峰。

中国的士大夫历来推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说陶渊明归隐庐山是独善其身,朱熹在庐山办白鹿书院应该是兼济天下了。

白鹿书院源于南唐时代的庐山国学。南唐中主李璟登基前曾隐匿庐山筑台读书6年,他登基后,“未尝一日忘庐山”,在白鹿洞建庐山国学是他回报庐山的礼物。然而随着短命南唐的灭亡,庐山国学也在兵火中灰飞烟灭了。直到南宋,朱熹出任南康知军时,他开始了白鹿书院的修复工作。他首先申奏皇上得到恩准,然后不辞辛苦地去筹措院田,修建院房,制定学规,聚集名师高徒于洞中讲学。朱熹亲自制订了白鹿书院《学规》,提出了书院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章程,他把《学规》中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他探索用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来落实和推进这种教学实践。他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把学院作为他理学教育的示范和试验基地,从而把白鹿书院带上振兴之路,冠嵩阳、岳麓、睢阳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同时《学规》也为中国封建教育的最高法则。直到现在,《学规》中规定的五个学习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仍然受到众多学子的推崇。

南康知军官位并不显赫,朱熹在此位置也仅仅是为官三年,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在于官位,而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文化、教育、传播三位一体密不可分,泱泱五千年文明中国的厚重文化底蕴离不开文化的累积、教育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庐山是中国的一座文化高山,并没有丝毫的拔高。

(三)

庐山的恬淡灵逸在大自然岁月的轮回中亘古不变。然而,活跃在她的风景中的历史人物,却在不断地消散和聚合。庐山的史卷翻到了近代。近代的庐山上翻卷更多的是中国的政治风云。1895年,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人依靠大英帝国的强权向腐朽的清政府施压,“租借庐山牯牛岭之东长冲谷999年”。此后,18个国家按照李德立的规划,在牯岭先后建起了近千座别墅、宾馆,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政治人物走进了庐山。1926年12月4日,北阀军总司令蒋介石第一次登上庐山,他与国民党要人住在一家叫做仙岩饭店的宾馆里开会。4个月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屠杀共产党人的“4.12”政变。“4.12”政变三个月后,还是那家叫做仙岩饭店的宾馆,中共领袖翟秋白、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一行九人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会后,中共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击国民党的第一枪。从此,庐山卷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漩涡。

与仙岩饭店相比,牯岭长冲河畔的“美庐”别墅名气更大。因为掩映在庐山绿荫深处的“美庐”,在更辽阔的时空领域中,见证了国共最高领袖的政治风采。

“美庐”曾经是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他在这里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制订围剿中央红军的计划。后来,他又在这里与中共谈判,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他在这里酝酿和决断对日全面抗战:“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决心。”后来,他虽然被迫离开庐山去重庆,但是,他在这里发出的历史强音,最终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又回到“美庐”,他在这里规划建设国民政府的“夏都”,他在这里8次接待美国特使马歇尔对国共两党的调处。后来,调处失败了,内战爆发了,而他也永远地告别了庐山。蒋介石一生中有20余年与庐山有关,他在庐山的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主要在“美庐”里,他情有独钟这个夏都行宫。当他离开了深深眷恋的“美庐”时,他在别墅院内的一块天然裸露的岩石上题刻了“美庐”二字。美丽的别墅,美好的庐山,美妙的时光和佳人。岩石上的“美庐”两字凝固了蒋介石的无限怅惘。蒋介石,有人辱骂他是独夫民贼;有人尊崇他为民族领袖;有人称赞他为追求基督信仰的民主捍卫者。众口虽然纷纭,盖棺尚未定论。但是,有一点评价应该是一致的,蒋介石是一个非凡的人!

蒋介石离开庐山十年后,中共领袖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他在这个清凉世界里召集中共的高级领导人开“神仙会”,不知安排会议住宿的人是否有意为之,毛泽东不经意地走进了“美庐”。刚在“美庐”歇下,毛泽东就开始读《庐山志》,之后,他在二楼居室蒋介石当年使用过的雕花檀木书桌上,一气呵成了那首著名的《七律·登庐山》“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对庐山的喜爱,以及他理想主义的激情洋溢在他的诗歌中。由于中共领导内部民主机制的缺陷和中共领袖性格上的缺陷,这次庐山会议不仅偏离了预定的目标,而且毛泽东和他共同开国的功臣、战友彭德怀彻底分手了。两年后,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庐山,他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一次,毛泽东入住新落成的芦林一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规划中的“夏都”总统办公室、中央大礼堂就集中在芦林。毛泽东虽然白天在芦林一号工作,晚上依然住在“美庐”,工作之余游览庐山风光。这一次毛泽东在庐山住了两个月,充裕的时光,轻松的心情,壮丽的风景,毛泽东不由得又诗兴大作,“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波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的情怀,一个理想主义、一个革命斗士的情怀,跃然于纸上。毛泽东说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70年8月,毛泽东第三次上庐山,他准备在这次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逐步结束文化大革命,恢复国家秩序。然而,他的法定继承人公然违背他的意志,坚持设国家主席。自信永远不会被击败的毛泽东震怒了,他在庐山又一次击败了对手。然而,毕竟年事已高,又是与法定继承人的分道扬镳,毛泽东从此衰老了许多。下山后,他再也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了。

“美庐”是中国唯一一幢国共最高领导人都曾经住过的别墅。徜徉在这里发现,“美庐”不仅是政治活动的场所,也是政治领袖温馨的家园。宋美龄在这里种下了她所喜爱的美国凌宵花,蒋介石则从奉化老家专门移植了他所喜爱的竹子。宋美龄是在宁汉分裂蒋介石下台的失意之时嫁给他的,她相信蒋介石终有崛起之时。她说蒋介石对她就象是温柔的词客,而蒋介石也因为她皈依了基督教。他甚至感叹道,有了美龄女士的爱,才让他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美庐”至今还保留着宋美龄早期的三幅油画作品,画中风景一幅是庐山,一幅是南京莫愁湖,一幅是浙江溪口——她夫君的故乡,每一幅画都是她心境的写照。还是在“美庐”,毛泽东在这里秘密会见他20多年没有见面的前妻贺子珍。那一夜,我们不知道毛泽东在“美庐”内是如何思绪万千,但是我们知道,兴奋的贺子珍一夜未眠,与陪同她的老朋友水静不停地讲述她与毛泽东曾经的患难岁月。第二年夏天,贺子珍坚持再上庐山,她又一次来到“美庐”,她心有所思,喟然长叹:“毛主席爱庐山,他还会来的。”

庐山,掩映在绿荫中的近千座别墅,与周边山水树林浑然一体、迷雾朦胧,是一部尚未编印成册的近代中国政治画卷,“美庐”仅仅是其中最经典的一座。在老别墅中阅读百年风云人物的活动,品味其中的一件件趣闻轶事,一丝感触悄悄爬上心头:哦……庐山,中国的政治山。

初登庐山,匆匆行走在山水寺庙之中,感觉到它和中国的其它名山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再登庐山,细细品味那些老别墅,我感受到这些老旧房子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建筑和风景,而在于别墅中主人的故事。后来,在庐山中行走,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与这座大山有关的那些历史人物,是他们把遗迹留给了庐山,把故事留给了游客,把评说留给了历史;是他们赋于庐山以灵魂、生命、独特的魅力,淡泊恬静的庐山也因此变得如此丰润和神秘,足以让天下名山为之倾倒。在庐山,最常见的风景是阳光和树木,每当太阳悄悄地把霞光投进林木花丛下的山径上,每当山风轻轻地伴着你从林木花丛中穿行而过,眼前,林木摇曳,光影散乱,仿佛是一片绿海、一片幻海。我喜欢在这绿色的幻海中行走,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庐山是什么山?宗教山、文化山、政治山……我探索,我审视,但我仍然不敢评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同类推荐
  •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散文诗经典之作。该书1996年1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泪水之花

    泪水之花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所著散文合集,主要涉及女性情感方面的内容。一篇篇精美的短文,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全书文笔细腻生动,作者希望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溶注在书中,读来令人感动,给人启发。
  • 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本书为作者几年来所写杂文集。作者认为杂文是民意的载体。本文所写文章批评了社会的阴暗面,讴歌了社会的新风尚。
  • 倚栏独语

    倚栏独语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发表过的散文随笔,或游历山水,或感念亲友,或感悟人生。”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作者始终坚守着一份心灵的恬淡,用深情如水的文字和浪漫情怀营造了串串美妙的花絮。一颗真诚质朴之心汇成涓涓细流,流淌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澎湃着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并用一颗善感的心思考着、记录着……展示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追求。
热门推荐
  • 我当神棍那些年

    我当神棍那些年

    神棍,是指耍弄玄虚手法假托鬼神的骗子。我没有耍弄玄虚,更没有假托鬼神,可还是被大多数不熟悉我的人叫我神棍,一切都因为我懂点道术......
  •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级透视神眼

    超级透视神眼

    意外获得一双透视神眼,竟发现能看破世间虚妄,天上地下,无所遁形!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讲到英国文学,不能不提到狄更斯;讲到狄更斯,不能不提到《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把本书和《圣经》并列,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的确称得上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主人公大卫,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他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但妻婆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就是他的“指路明灯”。
  • 鎏凰序

    鎏凰序

    前世,因为师傅的一句“我教予你的,誓死不能外传。”从悬崖上跃下。今生,幼时,父亲参军不知所踪,后母亲因病逝世,她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扫把星。却不知何时起,人生就跟开了外挂一般,宝器,丹药,灵宠疯狂的向自己涌来。只是不知那颗已经冰冷的心,何时才能温暖的跳动呢……白乐:“我是已经死过一次的人了,我还怕什么?”
  • 天才超神记

    天才超神记

    当人类的生命是由一条公式所支配的话,那你选择无聊的永生还是短暂的生活。天才往往是短命的,但这次的天才,他选择与神对抗,不屈不挠!
  • 怪咖天之骄

    怪咖天之骄

    萧阴漠出生时就家遭灭门惨案,幸被雪狼谷的一个和尚救下,从此,萧阴漠便和雪狼谷结下不解深缘。萧阴漠被迫习武却走向了武学巅峰,且看他如何大乱江湖?且看他如何悠从牡丹花下?且看他又如何在黑白两道之间玩转?
  • 恶魔校草,我只要你

    恶魔校草,我只要你

    机缘的巧合,让八位俊男靓女邂逅了,摩擦出爱情的火花,竟发现对方与自己订了婚,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报告总裁,青梅少校来袭

    报告总裁,青梅少校来袭

    人前她是娱乐圈日如中天的当红影后,剧本,代言,综艺任她挑。人后她是特种部队的队长,她是帝尊国际的最高执行人。他是帝君国际的领头人,传闻他冷酷无情,直到她的回归,所有人才知道原来不是他冷酷无情,而是他的温柔全都给了她。【婚前】“阿虞,我们什么时候结婚。”“等我成为影后。”【婚后】“顾夜琛你混蛋,说好了只做一次的呢”“对啊,你说只做一次,我又没答应。而且你不是挺享受的吗。”【离婚】“签吧”他将离婚协议书扔到她面前“顾夜琛你会后悔的”。。。后来的后来她自毁容貌改名换姓,退隐娱乐圈,再也没有出现过。他宠她全世界都知道有人说他是妻奴但他却甘愿做只宠她的妻奴爱你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对的决定【宠文大家放心入坑】
  • EXO之逮捕清高傲萌萝

    EXO之逮捕清高傲萌萝

    “拜托你们,放我走,好不好”稍长的斜刘海挡住了女生灵动的眸子。“这次,可不会再放开你了”邪魅的勾起唇角,边伯贤慵懒的语气中,透露着浓浓的占有欲。“你,既然出现在了我们的世界,可别想再溜走喽,因为,我,不允许”吴世勋眯起眼眸,冷峻的脸上出现了几丝戏谑。“你答应过我,要陪我看星星的,不是说好期限了么,比永远多一天的,不许反悔哦”眨着小鹿般清澈的眸子,仿佛闪烁着繁星璀璨。“我,还没有把你的牙齿刷的像我那么白,怎么可以不负责了呢”男孩歪歪头,无辜的露出大白牙,眼眸中却露出一丝戏谑。“这辈子,是不是都离不开了呢,你们,真是让我没办法呢”女生眨了眨清澈的双眸,透露出一丝无奈,真是,犯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