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朗读是最好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种艺术,艺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朗读也是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学习、娱乐的重要方式。朗读自古就有,很难追溯到它的真正源头,它可以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与人们生产、文化、娱乐需要息息相关。没有文字之前,朗读赖以存在的文本形式还未形成,也就没有这种有声的艺术——朗读。朗读作为一门艺术,深受古今之人的喜爱,这种艺术经久不衰,古人有言“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所谓一咏三叹、摇头晃脑,可见古人对朗读的喜爱。朗读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西汉大文学家扬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又有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朗读是古人提高作文能力的手段,是读书学习的捷径,它深受人们的重视与喜爱。如今朗读活动经久不衰,朗读的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如举行朗读会,开展朗读比赛等等,朗读这种古老的艺术实践形式必将传承永远。
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与成人文学作品朗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 首先,朗读的文本对象不同,儿童文学作品朗读材料限于适合儿童阅读、能为儿童接受和理解的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其次,朗读活动的实践主体主要为少年儿童,同时包括为儿童(特别低幼儿童)作朗读活动的成人朗读者;最后,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活动主要面向的听、观众是少年儿童,朗读是满足少年儿童精神需求,培养少年儿童文学素养的实践活动。成人有义务在少年儿童中大力推广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活动,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还让朗读走进儿童的生活。
朗读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最好的实践活动。
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朗读可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朗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能力。即达到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三个层面的目标: 一是“读说写演”语文技能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目标;三是思想道德目标。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诸种手段中,朗读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更多地接受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读说写演”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无论是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是习作能力,都要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会慢慢习得,朗读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训练、提高、巩固这些能力、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在朗读中,少年儿童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入体会,形成自己的道德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少年儿童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听力能力都得到提高。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朗读这种方式,对少年儿童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朗读是语言技能养成的实践活动,朗读与言语活动两位一体不可分,朗读无法离开言语活动这个传播中介。朗读活动从朗读者对文本的“读得正确”开始,语音必须标准,听众无法体会一个普通话不标准并且无法听懂朗读者所传达的感情,朗读也就一定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所谓“准”,就是要求朗读者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丢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楚、响亮。长期的正确的朗读练习是纠正方言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实践活动,与美术、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类似,朗读是少年儿童悟情、培养敏锐感情触觉的重要实践活动。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少年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所领略到、酝酿出的主体情感,通过好的朗读以美的语音的形式将它更为准确更为生动地再现出来;只有通过朗读,朗读者和听众能同时身临其境地参与体验作品,进而发生由朗读、朗读者、听众三方构成,对作品进行体验与再创造式的情感共鸣。
朗读是重要的审美实践,通过朗读达到两个层面的审美。
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一是音律、节奏与声音层面的审美体验,这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层面。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音一般由韵、声、调三部分组成,音节纯一,铺排富有节奏感、音律美,朗读起来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别林斯基曾说:“音乐对于儿童富有很美好的感染作用。他们亲身体验这种东西愈早,对他们愈有好处。……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那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苏联〕 别林斯基: 《幼儿文学探索》,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诗歌是最能体现音乐性的文学样式,而儿童文学中,幼儿诗歌在节奏性、韵律性,声音的流畅性、乐感等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幼儿拒绝刻板、雕琢的词藻,他们呼唤鲜活、跳跃如乐曲般美妙的诗歌。
如圣野的《扮老公公》: 老公公,
出来了,
白胡子,
白眉毛,
点点头,
弯弯腰。
脚一滑,
摔一跤,
一摸胡子掉下了,
乐得大家哈哈笑。这首诗三字一诗行,两行一小节, “老爷爷”一步一弯腰,一步一点头,构成了音乐中的三拍子节拍,而且按照走路的节奏,每两拍一小节,儿童喜欢边朗读边跟着扮演这位可爱的“老爷爷”,三个音节过后,音律上突然来了个变奏,“脚一滑,摔一跤”,真相大白了,“一摸胡子掉下了,乐得大家哈哈笑”。
二是情感内容或优美意境层面的审美;仅选一抒情类儿童文学作品即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和美。如: 壮美之情、奋进之情、悲伤之情…… 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儿童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进入审美的意境,得到审美灵敏度的提升,灵魂的净化,受到美的感染。
如黄庆云的《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这首诗不仅音韵美胜似摇篮曲,而且以相同句式构成的四个诗段,展现出有着同样美质的四个温柔场景,天上、海中、花圃、人间,其爱融融,令人遐想,令人怀念。每个句式的安排都为展现如此柔美动人的意境与场景作了铺垫: 四句为一诗段,前三句五字为一诗行, 第四句为六字诗行。舒缓了整个诗段的节奏,四个诗段都采用这种节奏回缓的方法,回环往复,意境无穷,画面也似在这种节奏中轻轻飘动,使人陶醉在无声的爱中。
朗读是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实践活动;已经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构成,而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朗读却是鲜活和富于个性和创造的,少年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给作品以生命。与其他文本实践活动,如阅读、默读、讲解等相比较,朗读有它独特的魅力,而且比较讲解、默读等单向活动式的实践,朗读是架构读者与文本的精神、 情感融合的最好手段。
儿童作品的朗读对象不限于儿童,因而儿童文学作品朗读又可以分为儿童的朗读实践活动和成人以孩子为朗读对象的朗读实践活动,两者目的、动机、效果、意义不同。
第二节为什么要朗读
一、 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兴趣培养对儿童的未来所从事职业,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成年之后的各方面发展等深有影响。在众多应予以重视的儿童的兴趣中,读书无疑是最首要需培养的,它和音乐绘画等艺术兴趣同样重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读书活动。他们的知识文化结构的成长离不开读书活动,他们的情感逐渐成长过程离不开读书活动。朗读是读书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儿童的读书兴趣可以通过朗读活动实现培养的可能。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提高儿童的读书兴趣,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使朗读活动形式本身的趣味性促进儿童的读书兴趣的形成。
1. 朗读活动完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可以采用适当、有效的朗读形式,开展积极主动愉快的朗读活动以充分提高儿童的读书兴趣,低龄儿童的朗读兴趣表现在: 对同一有趣的朗读材料重复表现浓厚的兴趣,他们要求爸爸妈妈或身边为他们的朗读的人一次一次重复同一个故事,还能为其中的情节哈哈大笑,乐此不疲。经典在这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经过几个世纪,仍能为各个时代的孩子喜欢,而且百看不厌、百听不厌。如《三只小猪》、《七色花》、《木偶奇遇记》等等。为孩子们选择经典、朗读经典是成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2. 有些朗读作品,特别是童话等,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的,教师和家长们应当抓住机会让儿童朗读者参与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由于其作品中的角色魅力及语言表现的魅力,深受儿童的欢迎: 如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3. 朗读的过程是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朗读是对优秀儿童作品的二次演绎,每个儿童对同一个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作品的情节、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因人而异,这种富有再创性的活动使儿童在朗读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而且身临其境,与作品中人物同在。他们喜欢这种优秀的作品传达给他们的美妙的感觉,而且在其间流连忘返,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如贝洛的《小红帽》,儿童在朗读中走入那个童话的世界,走在小红帽走的那条偏僻的小路上,当外婆和小红帽被大灰狼吞到肚子里,他们一定同样紧张、 担心,猎人打死狼救了小红帽和外婆,孩子们也会拍手叫好,为他们共同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二、 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
朗读活动相比较阅读、写作等手段,是最能有效地丰富儿童词汇的。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儿童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长知识。
如任溶溶的《一只小鸡叽叽叽》: 一只小鸡叽叽叽;
二只小狗汪汪汪;
三只绵羊咩咩咩;
四只老鼠吱吱吱;
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
七只蟋蟀唧唧唧;
八只小鸭呷呷呷;
九只斑鸠啾啾啾。
朗读这首诗孩子们可以学小鸡、小狗、绵羊、老鼠的样子,还能在拟声词汇的朗读中知道一些自然的知识,他们知道了小鸡不应该叫汪汪,啾啾啾的可能就是斑鸠。这种在表演朗读中激起的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学会了很多知识,比单纯教授他们这些知识效果要更好。
如任溶溶的《洗手歌》: 排好队,
向前走,
做什么?
去洗手。
小肥皂,
给我擦擦手;自来水,
给我冲冲手;
小毛巾,给我揩揩手。
小手洗得真干净,
我们大家拍拍手。
排队、洗手、擦肥皂、冲手、擦手、拍手,一切都那么有趣,边洗小手边唱儿歌,还有哪位孩子会因为不爱洗手而逃跑呢?
朗读活动使书本的语言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 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因而,朗读是最有效掌握词汇,学习语言的方式,对儿童来说,通过朗读自然识字可能是效果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的儿童语文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朗读这种教学实践方法。
如教授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如法国夏多布里昂的《密西西比河风光》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三、 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儿童时期的生理特征决定,儿童对声音、图画等的反应、感受要强于对文字的感受,朗读帮助儿童记忆和理解。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能达到分析、讲授不能达到的效果,儿童在朗读中领悟出作品的深意,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久而久之,儿童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
熟读精思,朗读促进思维的运作,朗读的主体积极性带动儿童的思考积极性,思考是建立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上的,朗读能促进理解作品的同时,必定加快了思考的进行。选择熟读的内容不一定是整个作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片断,儿童在这点上完全可以有自主选择权。
提高语感素质,朗读可以培养儿童的提高语感素质,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儿童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可以促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语感素质。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品读(如冰波的《窗下的树皮小屋》、《孤独的螃蟹》)、评读(如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表演读(如语言故事《狼和小羊》),另外还可以有: 诵读、角色读、竞赛读等。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儿童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儿童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四、 可以大幅度改善儿童的朗读习惯
朗读能使儿童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朗读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性,思考的积极性就形成了。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 正确的朗读
首先要注意每个字、每个词的准确发音,这一点上,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拼音教学十分重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特别非北方方言区的朗读者,朗读是更应避免夹杂方言音的普通话朗读。如张继楼的儿歌《知了》: 知了知了,
停在树梢。
不去采蜜,
不把屋造。
整天喊叫,吵吵闹闹。
秋风一吹,
冷得难熬。
再想办法,
迟了迟了!这首儿歌对南方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来说,要特别注意朗读过程中分清平翘舌音(知zhi、梢shao、造zao、吵chao、吹chui、迟chi),家长和老师特别注意要教给孩子最纯正的普通话,体会语言本身的美,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二) 流利的朗读
儿童虽然能读准字音,但是读句子或读课文时,总是一字一顿,没有轻重快慢,怎样才能使儿童朗读流利呢?首先我们体会到词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必须连起来读,而一个句子中间又有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这不但是因生理上要舒缓一口气,而且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语句中的内容。
(三) 溶情的朗读
儿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是与他们理解作品的程度及对于作品中人物、事件爱憎的感染程度有关的。越是理解和感染得深刻,就越能朗读得有表情。儿童体会了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思想,才能做到有表情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儿童掌握表达某种感情的各种语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教师示范及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情况,让儿童体会到表示高兴、悲伤、发怒等各种情绪的语调的读法。
第三节朗读的方法
儿童的朗读活动与成人不同,成人朗读的方法研究,是就朗读学与朗读美学的角度,对朗读做技术上的分析和方式方法的归纳。成人朗读的理论直接对朗读进行指导意义,人们把理论成果直接运用于成人的朗读实践中,主要包括对语音技术层面如: 发声、停顿、语调、 语速,及艺术表现层面的方法研究: 眼神、手势、身势、仪态等。儿童的朗读的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是不对儿童朗读者进行直接指导的。就低幼儿、识字不多的儿童来说,朗读是以儿童为朗读对象的,朗读的主体是家长或老师或其他成人,朗读的受众是儿童,朗读方法有一部分是针对成人面向儿童的朗读活动提出的;而对于那些已有了一定朗读与阅读能力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朗读活动可大致分为课内朗读和课外活动,课内儿童朗读活动是教学的一部分,朗读方法的提出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也是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另外一部分,是直接指导儿童自己的朗读活动的朗读方法理论。
学生课外的朗读活动主要以求知或欣赏娱乐为主,课内的朗读材料较全面,包括: 儿童小说、科学文艺。为欣赏和娱乐而进行的朗读,童话、诗歌、寓言、儿童故事等等文体的朗读深受喜欢。在教学中或儿童阅读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朗读方法上的经验,对完善我们少年儿童的朗读,达到好的朗读效果有着指导的作用。
一、 指导朗读的方法原则
1. 多领悟体验、少技巧指导
最好的朗读方法就是无方法,在朗读中体验,在感悟中读出美,过于程式化、僵化的理论指导只能使朗读变成了矫揉造作或味同嚼蜡的作品复制。
日本佐野洋子的图画书《活了100万次的猫》,大人孩子都在读,都爱读。孩子们从这个活了一百万次,为了白猫最后却没有再活过来的奇怪的猫身上体会到了深深的依恋和爱。大人们从这个充满人生与爱的哲理的故事中,感慨生活对于活了一百次又活了一百次的猫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白猫的爱让它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猫的故事,人们能体会到爱的分量和生命的意义,同时唤醒心中的爱的意识。一本图画书,解答了哲学家难以解决的问题。孩子们读这样的故事也许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哲学主题,但是不用担心,也不用费心告诉他们,为什么猫死过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为什么成了老奶奶的白猫再也没醒来的一天,猫哭了有一百万次,哭声停止了,猫再也没有活过来。对爱的天生的体验与需要,让他们读到这样的语句时自然知道答案:
……有一百万个人宠爱过它,有一百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它连一次都没有哭过……
它被锯死过、被狗咬死过、老死过……它已经不在乎死亡了……
有一天,它在白猫面前翻了三个跟头,说:“我呀,曾经是马戏团的猫呢。”“是吗?”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我呀,我死过一百万次……”说到一半的时候,它问白猫,“我可以呆在你身边吗?”……
它再也不说“我呀,我死过一百万次……”它比喜欢自己还喜欢白猫和它的小猫们。
有一天,白猫在它身边静静地不动了。它哭了起来,从夜里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夜里……
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2. 努力营造朗读的氛围
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乐趣、激活朗读的欲望。朗读是需要氛围的,这不仅包括朗读主体,儿童的朗读兴趣、听众的听的热情高涨等等这些朗读活动的内部环境,还需要好的朗读场景、适合的听众群体这样好的朗读外部环境;朗读活动进行中,应保持朗读场所的安静,场所的清洁。
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写亲情的图画书,同样受到小读者甚至大人的欢迎。小兔子想让大兔子知道自己有多么爱她,它伸开双臂、举起胳膊、它倒立把脚伸直,它跳上又跳下,它说它爱大兔子有“那么多、那么高、那么长……”再看看大兔子吧,它张开大手臂、它举起长胳膊、它把小兔子高高地抛在空中,它的爱总是要比小兔子多一点……“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小兔子说。“我爱你,到月亮那么高,再——绕回来。”
化不开的亲情在精美的画面流淌,在小兔子充满稚气的举动中,大兔子慈爱的呵护下,爱是萦绕不去的永远的主题。这本书适合成人为低幼儿童朗读和已经识字的儿童自己朗读。这样的亲子故事,朗读时间也可选择睡前,或者周围环境安静的地方,周末家庭聚会或饭后朗读活动也是最佳时期。建议朗读过程中,鼓励孩子们看着画面欣赏,以给他们心理、视觉、听觉的享受。
家庭朗读活动可以放在户外进行,如公园、草坪等,选择适中的天气和时间,读一些有关语言优美的抒情性的美妙文章。课堂上的朗读更要保证朗读主体与听众百分之百的参与,若有不适合朗读的事件发生,教师也应该先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后进行朗读,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听众多一些肯定、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课外的朗读活动,听众的选择可以由朗读者儿童自己自行选择,以避免儿童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进行朗读活动,而粗心的家长采取强行手段让他们完成这一毫无意义的“任务”。创建朗读所需的条件,使朗读在吸引孩子的同时达到最佳效果。
二、 朗读的基本要求
1. 认真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
先做到音准字熟,借助拼音,感知语言,尝试朗读;进而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初步练读,多读多练,熟能上口(自由读、互读,相互指点;交流朗读,点拨,听众评价)。
2. 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
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让学生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朗朗上口;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自信心强。
3. 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结合语境理解,或联系生活思考,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在读中学习朗读方法。
4. 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教学中,或引导学生看板书读诵,或借助图画读诵,或通过表演读诵,或由老师穿插揭示读诵,或假设情境读诵,还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
针对不同朗读材料的不同朗读方法特点: 朗读能否有实效,最首先要做的是朗读的材料的掌握,把握作品的基调。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叙事性文章,如叙事性诗歌、适合阅读的儿童故事、小说等,朗读者可以事先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这项工作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家长也可鼓励孩子们上网查询各种资料。这项工作可以安排在朗读之前。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理解体会作品的主题可以在朗读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多次朗读与自行感受,深层的主题自然就体味到了。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三、 诗歌朗读方法举例
(一) 儿童诗的朗读
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彰
妹妹的红雨鞋,
是新买的。
下雨天,
她最喜欢穿着
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屋子里,
隔着玻璃窗看它们
游来游去,
像鱼缸里的一对
红金鱼。林焕彰先生的《妹妹的红雨鞋》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叙事诗,妹妹喜欢她的红雨鞋,雨天穿着它在屋外走来走去,我透过玻璃窗看着这对“红金鱼”游来游去,我也喜欢它们。孩子们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总是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们对美的敏感度总是令我们吃惊。读这样的作品,体会姐妹俩雨天的乐趣,也许孩子们在生活中还能发现更多美的东西。这首叙事诗写的也是爱, “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这句是点睛之笔,要让听众体会到整首诗的意味,同时产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喜爱,读好这句是关键。“游来游去”要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畅快劲,想象着鱼儿的心情,和我看着漂亮的红雨鞋时的心情,自由轻松地读。
春的消息
金波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捕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你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这是金波先生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更像一首美妙的春天乐曲,唤醒儿童对春的喜悦,春风、春水、小鸟、笑声、春天的使者引领着孩子们奔向山野、亲近小溪、抚摸小草、沐浴阳光。怎样的朗读才能让听众和朗读者一起领略诗中的意境? 诗歌的基调是柔和的,语速整体稍缓,(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但也适当有急切的地方,表现孩子们对春天到来的欢悦,这时语速渐进,音调提高(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这样的处理符合孩子渴望融入大自然、亲近春天的急切心情。三、四、五句用叙述的语言,缓缓说出眼中的春天,和蝴蝶玩耍、和小花朵对话、和阳光拥抱,将自己的全身心的爱投入语词的朗读中,令观众们不得不为之动容。
(二) 低幼儿儿歌的朗读
节奏感强的儿歌适合幼儿自编自演,如陈伯吹《三只小花猫》: 三只小花猫
三只小花猫,
东跑跑,西跑跑,
咪呜咪呜叫。
三只小花猫,
东找找,西找找,
咪呜咪呜叫。
三只小花猫,
吃呀吃,肚吃饱,
妙乎妙乎笑。
三只小花猫,
洗呀洗,脸洗好,
妙乎妙乎笑。
三只小花猫,
打个滚,要睡觉,
呼噜呼噜声音闹,
不再咪呜咪呜叫。
三只小花猫,
一觉醒来黄昏到,
伸伸腰,练练爪,
乐得妙乎妙乎笑。朗读这个作品,可以采用三人一组的形式,头戴花猫头饰,面向观众,或三人围成一圈,多组同时表演。儿歌表演中的节奏或速度、音调高低的控制,组织者不宜作切割式的分析而忽略了儿童的整体感受效果,在教师或家长带读或儿童自行认读后,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儿歌的情趣,自然掌握其中的节奏。《三只小花猫》由六个结构相同的段组成,节奏特点也是以每一段为一个单元,三个诗行为一段,而且朗读者在朗读中,为了一种和谐的节奏效果,会自然地将第一诗行“三只小花猫”的语速放慢尾音自然延长,儿童在表演时将自己融入角色中,为了让听众喜欢上这“三只小花猫”,他们喜欢边做小猫的动作,边向听众展示自己。同样是为了节奏音律上的完美,每一诗段的后面两行被处理得紧凑、活泼,二行三行之间连接,小朋友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他们能理解,小花猫在饿肚子到处找吃的时候着急的心情。读到后半部分,他们会用伸伸腿弯弯腰,表现出小花猫吃饱饭、洗完脸之后的满足心情。儿童喜欢按他们的理解来表现诗歌中的人物,这首儿歌中,如果儿童喜欢用象声词“mi wu mi wu”“miao hu miao hu” “hu lu hu lu” 代替“咪呜咪呜”、“妙乎妙乎”、 “呼噜呼噜” ,家长老师一定不要阻止他们,还要给他们必要的表扬。
这首描写三只快乐的小猫的儿歌最适合儿童以三人为一组集体朗读表演,教师在课堂可以通过三位小朋友上台表演的形式,也可以分组,三人一组多次朗读表演后,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朗读与表演的体验中,学会了这首儿歌。
除了这些节奏性极强的儿歌,还有些颇有生活趣味的儿歌,采用在生活场景当中朗读,体会诗歌的诗趣,感受生活的快乐应该是最好的方法了: 睡午觉
郑春华枕头放放平,
花被盖盖好。
小枕头,小花被,
跟我一起睡午觉,
看谁先睡着。儿歌对答也是颇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朗读方式: 青蛙
张秋生“咕儿呱,咕儿呱。”
“你是谁?”“小青蛙。”
小青蛙,小青蛙,
你到城里来干啥?
“树林里,花儿美,
池塘里面开荷花,
如今城里花园多,
我到城里来安家……”
咕儿呱,咕儿呱,
真是快乐的小青蛙。需要注意的是,为孩子进行的朗读活动在方法指导上要遵循以儿童听众为中心的原则。专家指出: 培养儿童良好阅读能力的唯一重要途径就是为儿童朗读,在进行这项伟大而有意义的工作时,我们通常要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坚持常读。凡事只有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儿童的求知欲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只要时间允许,尽量频繁地为你的孩子(或班级)大声读书。”“每天至少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读故事,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传统。要富有感情地朗读。如有可能,在朗读对话时相应变换语调。”
第二,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调整语速。读到让人紧张的悬念处,要慢下来,把字句拉长,要让你的听众坐立不安。
第三,朗读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读得太快。要读得慢一些,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要让孩子比较从容地看到书里的画。读得太快,朗读者也没有时间来运用表达技巧。
第四,应该预先读给自己听,这样你可以对素材进行删减,或者对某些地方精心设计。
第五,朗读者的情感投入对听众的影响大,要让孩子看到,你在为他们读的时候很开心,而自己读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果你读到好作品,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你的热情。
第四节如何选取最佳朗读教材
不妨将儿童朗读材料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适合为孩子朗读的书;另一类是孩子们适合朗读的书。适合为孩子朗读的一类书,美国崔利斯在《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中提到相关作品应该具备: (1) 情节发展的节奏快; (2) 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3) 对话明快、易读; (4) 大段描写极少,特别是开头。而对于婴幼儿来说,选读的书中应该包含可重复元素(注: 如重复的音节、象声词、短句等),这一点非常关键。当孩子渐渐长大,逐步增加可预测结果的书。
针对由低而高年龄段的读者,选择材料时应从图画书开始,开始每页只有少量的字句,渐渐使用文字越来越多、图画越来越少的书,逐步拓展到故事书和小说。此外,还要时常调整读物的长度和主题。避免读太长的描述性的句子和段落,孩子们的想象力可能无法驾驭,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也有限。对材料适当裁短甚至删除也无不妥。事先预读能帮助朗读者找到这些地方,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标记。在成人为孩子读书时,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让孩子们糊涂或失去耐性的地方,为了做到这一点,甚至不惜对原文做点小手术。而且宁愿让儿童读太简单的书也不要让他们读太难的书,不可揠苗助长。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朗读材料,在题材、构思、语言等方面,一般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儿童诗、小说、散文、寓言还是谜语,其中蕴含的创新精神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触发学生的灵性。而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言精炼,文质兼美。多阅读一些名著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品味感悟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阅读完,往往受益匪浅。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就主张“多读名著”。读物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语言鲜活,表现手法多变,切合现代学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