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3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3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这一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奉献,历史将不会忘记他们。
王赣骏:把科研项目带上太空
1985年4月29日,王赣骏乘坐航天飞机“挑战者号”飞向神秘而又绚丽多彩的太空,由此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
少年时代
王赣骏(TailerWang),1940年6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故在名字中取一“赣”字。其属相为龙,乳名即取谐音“隆隆”。幼年在上海正志小学就读。1950年随父母去台湾。
到台湾后,王赣骏就读于高雄一所子弟学校。这所学校条件比较好,学生大多是从大陆来的在招商局、海关等任职的官员的子弟。小学毕业时,王赣骏成绩是学校的第5名,他得到了一支钢笔的奖励。他正在高兴时,同学家长议论,一个说:“过去发毕业奖发到前3名,这次怎么发到前5名呢?”另一个说:“这个第5名的爸爸是校董,所以才发到第5名。”听到这话,王赣骏的心像被针扎似的,自尊受到极大伤害。他感到这个奖品不光彩,是沾父亲的光。他跑出门外,把钢笔摔碎了。
王赣骏小时候爱看武侠小说,特别佩服那些会“轻功”的人,还和小伙伴们到山上练功,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身轻如燕、飞檐走壁”,只要一抬腿,就能跃上高空。在台北师范学院附中学习时,他对数理科目十分感兴趣,成绩拔尖。
学生时代的王赣骏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老爱提问题,课外活动也很积极。他曾是学校仪仗队的灵魂人物,也曾与班友组织篮球队,担任前锋。
从科学家到航天员
1963年,王赣骏从台湾赴美国留学。1967年,他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毕业,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在该校研究院深造,攻读固态物理、流体力学和声学。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母校任助理教授一年;1972年,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喷气推动实验室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征求太空科学实验计划,他提出的“旋转中的液体平衡状态”研究计划在1980年获得通过,成为500多个应征的实验方案中的14个入选方案之一。
1982年,有关当局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决定由提出科学实验项目的科学家亲自到太空进行相关的实验。美国航空航天局选择了几百名科学家参加宇航训练,王赣骏也在其中。他以顽强的精神通过了种种艰难的学习、训练和考试,仅失重训练就进行了6000多次,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获得了亲自到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的资格。
当谈到事业成功的体会时,王赣骏说:“海外有些人总看不起我们这个民族,我从小就不服气。正是这种压力,逼着我去力争干一番事业,给他们看看。比如登太空,在美国有专门的航天员,一个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带上太空,要么交给专业航天员去做,要么自己艰苦训练,亲自上去做实验。正是争气的决心,使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次升空
飞往太空的“挑战者号”1985年4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离开了地面,进行第17次飞行。王赣骏进入了神秘而又绚丽多彩的太空,由此成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到太空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仪器、从事自己研究项目的科学家。
然而,当“挑战者号”进入离地球表面300千米的预定轨道时,液滴动力测定仪的电子系统却突然出了故障。
“要是这样回去的话,无颜见江东父老。”王赣骏心想。他跟地面控制中心联络,要求准许维修仪器。地面控制中心拒绝了这一请求,理由是没有工具,机器又太复杂,没有时间,要放弃这个实验。
王赣骏说:“那时我觉得,我绝对不能放弃这个实验,因为机会难得,空手回去,将来人们讲起来,不会说王赣骏的实验没成功,而会说中国人没有真东西,我绝不能让自己给中国人丢脸。我又向地面控制中心要求一定给个机会把仪器修理好,继续我的实验。地面控制中心还是不同意,说你没有时间,还有别的任务。我急了,于是跟地面控制中心说:‘假如你们不给我修理的时间,我就不回去了’。
他们吓了一跳,还没有人说过不回来的。他们找了一位心理学家跟我交谈。谈完以后,心理学家跟太空地面控制中心说:‘王赣骏是个非常热心的科学家,他对他的实验非常愿意做出牺牲,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再加上我的同事都说,让王赣骏有个机会把仪器修理好,我们帮助他去干他应该干的事情。最后,地面控制中心可能不愿意看到我会做出什么傻事,就同意给时间让我修理仪器。我那时心里感到很庆幸。因为我知道,如果他们不让我修,我会坚决不回来。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是,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怎么不回来。在太空自杀没有先例,也没有办法。在那里用刀子吧,刀子不锐;想触电,要去发电;用煤气,没有煤气;上吊的话,飘在那里,也死不了。通过争取,他们让我修了。”
生活中的王赣骏
在失重的状态下,维修仪器更加困难。如果把仪器零件拆开来,就会一件件飘走,唯一的办法是钻到仪器里面去修。足足两天半时间,同事们只看到王赣骏露在仪器外面倒悬着的两条腿。故障最终找到,原来是一根细小的电线短路了。将电线修好后,他逐一打开了开关,庞然大物终于恢复正常。王赣骏当时忍不住大喊一声:“修好了!”同伴打趣说:“你的叫声不必用无线电,地球也听得到。”
王赣骏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证实了液滴动力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发现并揭示了在无重力容器环境中液滴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王赣骏这些成功的实验和发现,对整个流体力学的研究,发展太空冶炼、化学工业和无容器材料加工技术以及制造高纯度的物质等都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度评价王赣骏的太空实验,特别赞扬他在排除仪器故障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授予他“太空飞行奖”。王赣骏太空之行的成功,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美国主要的传媒和几乎所有华文报刊,都在显著的位置作了连续报道。洛杉矶市长设宴款待他,航天中心为他连续举行演讲会,鲜花、荣誉一齐向他涌来!
始终心系祖国
王赣骏虽旅居美国多年,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当谈起太空飞行时,他说:“这是一次富有感情的旅行,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荣,我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他把中国的国旗、录有中国歌曲的录音带和中国名茶带上了航天飞机,还在自己宇航服上缝了一个古代太极图的臂章。航天飞机每天飞越中国4次,早在任务开始之前,他就根据航空航天局的飞行预定表,写下所有飞越中国的时间、轨道。
当航天飞机飞越中国上空时,他曾在舱内用环带扎腰,在无重力状态下原地慢跑。他边跑边在内心深情地呼喊:“故乡,我来了。”航天飞机从广西上空入境从东北上空出境,历时7分钟。尽管只有7分钟,却已经让王赣骏这个游子感到安慰。因为自1950年离开中国大陆后,35年来关山远隔,而如今他已静悄悄地飞过大江南北,横越了祖国大陆,圆了多年的思乡之梦。
王赣骏始终心系祖国他还在太空俯瞰故国,在航天飞机上拍摄了中华大地不少珍贵的照片,长江、海南岛、喜马拉雅山都让他无比的激动。
1987年7月,王赣骏偕夫人冯雪平女士回大陆探亲访友,去苏州祭扫了外祖母的墓地,访问了他30多年前就读的上海正志小学(现为常熟路小学)。离开大陆时,他还带上了盐城故乡的一包泥土,在途经台湾的时候,赠送给了台湾盐城同乡会。
王赣骏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华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中华民族的骄傲。继王赣骏博士之后,1986年,美籍华裔航天员张福林博士成为第二个遨游太空的华人。而后,焦立中、卢杰等华裔宇航科学家也相继飞上了太空。
王赣骏对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载人航天反映了中国的整体实力。“中国不仅拥有科技能力,而且经济有了根底,这件事情才得以完成”。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中国人有机会到天上去走走,随着“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行的圆满成功,“以后大家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普通人也会有机会”。
张福林:年龄越大越优秀
1981年,张福林从400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第一位华裔职业航天员。此后,他7次进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种任务。截至2002年底,他待在太空中的时间已经超过1600小时,成为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华裔航天员。
从小痴迷太空
1950年4月5日,张福林出生在哥斯达黎加的首都圣约瑟市。他的祖籍是广东中山市宝安县,祖父张文廷本为陈姓,于1905年移居哥斯达黎加时更改了姓氏。父亲张瑞孟是哥籍华裔石油商。
张福林从小便痴迷于航空事业,喜欢玩宇航游戏、制作宇航玩具、读科幻小说。他曾用纸板箱改装成“太空飞船”,把表兄妹们哄进纸箱里,充当他想象中遨游宇宙的成员。
张福林8岁那年,也就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改变了他的一生。母亲告诉张福林,天空中多了一颗新的星星,它是人类制造的,终有一天,人类将能建造太空飞船,坐在里面探索天上的秘密。年幼的张福林从此决心成为一名太空探索者。
他开始用收音机收听有关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消息。当哥斯达黎加首都圣约瑟举办美国核能成就展时,他每天下午都要冲到布展的圣约瑟国际机场,流连忘返。
上中学时,他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出的一本名为《你想成为一名火箭科学家吗》的小册子打动,马上去信咨询,但美方却简略地答复他:美国航空航天局只对美国公民敞开大门。这个答复令张福林十分气愤,但他从事太空科学研究的决心并未动摇,他说:“显而易见,我必须到美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终圆儿时梦想
高中毕业后,为了能够攒到一笔钱去美国深造,张福林在一家银行当了8个月的出纳。1968年,年仅18岁的张福林说服父亲给他买了一张去美国的单程飞机票,只带了一个手提箱、50美元,便只身前往美国。
张福林来到美国后,寄住在康涅狄格州哈德福特市的一位远房亲戚家里,一边打工,一边在该市一所公立中学补习英语。他勤奋用功,终于克服语言障碍,并获得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的奖学金,开始攻读机械工程专业。
1973年,张福林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他考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核子工程,同时依旧热切关注着宇航领域。1977年,张福林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应用等离子物理和聚变技术的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取得美国公民资格。
同年,他参加了美国航空航天局招收航天员的考试,未被录取。两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二次招考航天员,张福林再度参考。在4000多名报名者中,他以渊博的太空科学知识和强健的体格入选。经一年的训练,他于1980年5月被正式录用,成为一名职业航天员,并取得了随航天飞机进行科学研究的资格。张福林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愿望。
保持7次升空纪录
1986年1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载着张福林等共7名航天员凌空飞起。航天飞机环绕地球飞行了80圈,进行了20多项太空科学实验,历时6天,于18日安全返回。
在这次宇宙飞行中,张福林出色完成了两项太空科学实验任务。当他圆满地结束航天飞行后,立即打电话给住在哥斯达黎加的父母。他们都为儿子终于实现童年理想而激动得泪流满面。张福林的好友、美国航空航天局高级研究员简建堂博士也在报上撰文说,张福林“给炎黄子孙带来骄傲”。张福林自己也表示:“希望我迈出的这一步,可以鼓励国内的青少年研究太空科学。”
此后,张福林又六度进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种任务。在第6次(1998年)的飞行任务中,他还替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谱仪”计划进行高能物理的实验。该趟飞行也促成这两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进行合作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