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桌上放着一个瓶子(普通玻璃瓶),瓶口盖着一块玻璃板,魔术师拿着一块木条,让观众看清,这是一块普通的木条;然后把瓶口上的玻璃板拿掉,把这块木条往瓶口一放,瓶中没火,木条却立即燃烧起来,火焰辉映,把舞台点缀得十分好看。
原理:让观众看到的是木条完整的一面,而另一面事先在后台刚刚烧过,尚有余烬,桌上放的瓶子里有氧气,氧气有助燃作用,有火星的物体遇氧便燃,有关化学反应式是:C+O2CO2↑。氧气的制作方法是:瓶中放一小块固体过氧化钠,加水便有氧气排出,大家可以试试看。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
木条自灭
现象:木条自动熄灭。
做法:桌上放着另一只玻璃瓶,瓶口盖着一块玻璃板,把一块燃烧很旺的木条放在这只瓶中,木条立即熄灭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了?
原理:瓶子里盛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助燃,具有灭火作用,所以能把火熄灭。二氧化碳的制作方法是:石灰石加入一点盐酸,就能产生二氧化碳。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CaCO3+2HClCaCl2+H2O+CO2↑。大家有兴趣可以搞一下这个小试验。很好玩哩。
煤球烧衣
现象:衣服被煤球烧后安然无恙。
做法:魔术师身穿一件白帆布工作服上衣,从燃烧很旺的炉中取出一个火红的煤球,放在他的衣服上,然后又顺手把这个燃烧的煤球包了起来,观众认为这一下肯定会把上衣烧破。过了一会儿,打开一看,煤球所烧之处安全无恙,这件衣服一点也没烧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真是令人费解。
原理:魔术师穿的衣服是用石棉做的,看上去跟帆布衣服相似。由于石棉能耐1000℃的高温,所以这件衣服是不会被烧破的。
火星四射
现象:铁丝在玻璃瓶中剧烈燃烧。
做法:桌上放着一只玻璃瓶,瓶内盛有少量的水,魔术师先划着火柴烧瓶外的一根铁丝,铁丝没有反应,他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头上弯个钩,钩住已点燃的火柴棍,一起放入瓶内,铁丝却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这真是一只“宝瓶”。铁丝在瓶外用火烧,没有反应,在瓶里就能燃烧,火星四射,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理:瓶中有氧气,氧气可以使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3Fe+2O2Fe3O4。瓶中盛一些水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
纸机自飞
现象:纸飞机自动飞上天。
做法:魔术师手持一把剪刀,把一张白纸剪成几架飞机,说:“现在我要让这些纸飞机自己飞起来,大家信不信?”回答:“不信!”用纸剪成的飞机怎么会飞呢?这不是笑话吗?魔术师把这些纸飞机放在有阳光照射的桌子上,一会儿这些飞机都慢慢地飞上天去了!同学们鼓掌,蹦呀,跳呀,大家都沉醉在欢乐之中……
原理:表演前把中药薄阳起石研成细末,用胶水调好,抹在白纸上。晾干后把飞机画在这张纸上。表演时,按照画好的样子剪成纸飞机,当然不一定就只剪成飞机,剪成鸽子也行,剪成其他天上飞的器物都可以。把纸飞机放在阳光下,它就会腾空而起。阳起石的组成:Ca2(Mg,Fe++)5S[Si4O11][H]2。其中FeO占6%~13%,CaO占138%,MgO占246%,SiO2占588%,H2O占28%。阳起石为硅酸盐类矿物,粉碎后往往呈纤维束针形,有弹性和可缩性,在阳光照射下,呈现舒展状态,这样就能使纸飞机在空气中的浮力增大,纸机就会腾空而起。但要注意,这个魔术没有阳光不能表演。
生电的硬币
现象:硬币在锌片和吸满盐水的吸水纸作用下会产生电流,并使指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
做法:表演前,表演者找五枚相同的硬币,两节废电池,并从废电池上剪五片硬币大小的锌皮,再找一些吸水纸,并让这些吸水纸吸满浓盐水,然后把五枚硬币、五片锌皮交替叠在一起,并在硬币与锌片间放入吸满浓盐水的吸水纸。接下来,表演者找一段细漆包线,把它绕在一个指南针的外壳上约50圈,再把线两端的漆刮掉,露出铜丝。表演时,表演者把这些东西放到桌上,并把它们向观众展示,然后说:“硬币本身是不能生电的,可在我这个装置中硬币就可以产生电流了。”说完,表演者把漆皮线两端裸出的铜丝分别接在硬币和锌皮上。这时观众就看到,指南针的指针发生了偏转,从而推断硬币上产生了电流。
原理:吸水纸上的盐溶液会对硬币和锌皮发生化学侵蚀,因此就产生了电流,当电流通过漆皮铜线的时候会产生磁场,所以指南针发生偏转。
水中之水
苏联作家别莱利曼所著的《趣味物理学》中,有这么一个带魔术趣味的试验。一个透明的玻璃碗中盛满清水,而水中又悬浮着一个微黄色水球。用小棍伸进水球,作划圆圈般搅动,这水球由圆变扁,渐渐形成杯状,最后分裂为若干个小球,仍浮在水中。
其实,杯中的两种液体都不是水,玻璃碗中是稀释的酒精。水球则是由橄榄油组成的,橄榄油比水轻而比酒精重,只要在酒精中加适量的水,到能悬浮橄榄油的浓度,多试几次,就能得到这个浓度。
用一支注射针筒,将橄榄油装入针筒,再小心地注射入酒精液冲,就形成了这水中的“液体球”。
竹篮打水一场空
容器上只要有孔,水总是存不住的。可是我国古代的幻术师们却能做到“竹篮打水”并不“一场空”。他们在水田里收集青蛙的卵块,用这些既透明又黏糊的东西涂在竹篮子的网眼上,干了以后,用这篮子来盛水,使观众信服他的“法术”。
如果不在孔眼上涂抹东西,真正的竹篮打水行不行呢?也行的。不过,不能用竹篮,得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小筛子,这筛的筛孔要小到直径为1毫米左右。
事先把筛子浸到溶化了的石蜡中,然后提起、冷却。这样筛孔的金属丝上都包了一层石蜡,虽然筛子上的网眼仍然存在,但却更为细小。现在用它来打水,但动作要慢一些,平稳地把它提起,虽然筛子上有无数个小孔,但水却不会漏下来,而且筛子里的水还会听命令,当魔术师喊一声口令:“下!”水竟会立即听话地从筛孔漏落下来。
原理是石蜡不浸水,所以水在石蜡的小孔之间形成一张薄膜,把小孔封住了。如果拿筛子的手振动,由于受力不均而使薄膜破碎,水就会漏过小孔流下来。
变色水
现象:清水变红,红水变清。
做法:准备A、B、C三只玻璃杯,A杯倒入醋酸溶液,无色透明似一杯清水;B杯内有少量酚酞粉末(无色的);C杯内是少量石碱。
将A杯醋酸溶液倒入B杯,由于指示剂酚酞的作用,B杯内呈现出红色。将B杯内的红色溶液倒入C杯,由于碱和酸中和成盐,液体又变成无色透明状态,“水又变清了”。
这个游戏太普通了,可是,在魔术师手中,同样也是这个实验,奇迹就出现了。
首先,准备一个空玻璃量杯和一个纸筒,把纸筒罩在量杯外;随后拿一杯红“水”和一杯清“水”,将这两杯水分别分三次轮番倒入量杯。由于量杯外罩有纸套,观众看不到量杯中的水色。这时魔术师揭去纸套,量杯中的水,竟是一层红、一层清地间隔着。
原理:这是一套简单的魔术。先制作一个和量杯形状相同,容积略小的塑料套子,并用红色透明胶纸贴成一圈圈的条纹,如果将这个塑料套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杯中的水就好似分层一般。
另做一个纸套,用画图纸卷得比量杯稍高大一些,接缝处用透明胶纸黏合。然后将塑料套子隐藏在纸套内,在拿纸套去套量杯时,乘机将它放进量杯内。
当一杯红色酸液和一杯透明碱液轮番倒入量杯后,量杯内酸和碱中和变成无色透明溶液,而量杯内塑料套上的色彩,则起到了迷惑人的作用。
除了红色变化之外,还有其他色彩溶液的变化。
用5个玻璃杯,A杯内盛透明无色的稀鞣酸溶液,B杯内底部是几滴三氯化铁溶液,C杯底部有2~3粒草酸晶体,D杯内倒浓氨水数滴,E杯内放浓硫酸数滴。这5个杯子观众看来是1杯清水和4个空杯。然后把A杯中的鞣酸液倒入B杯,与B杯中的三氯化铁液反应,“清水”变成了“蓝墨水”;把B杯中的墨水倒入C杯,稍微摇动一下,“墨水”就逐渐还原成“清水”,这是因为C杯内的草酸能使墨水褪色。再把C杯中的清水注入D杯,由于氨水的作用,“清水”变成了“紫红色”。再把D杯中的紫红色溶液倒入E杯,又立刻还原成一杯无色的“清水”。
魔力肥皂泡
现象:肥皂泡泡可以保存好几个月。
做法:大家都知道肥皂泡容易爆破,瞬息即逝,而魔术师玩肥皂泡就不是这么回事。
魔术师能把肥皂泡吹得很大而不爆碎。而一些较小的肥皂泡,可以头顶玩,也可以手玩,还可以把它拉长为圆柱形、正方形等,也能吹成一串宝葫芦等形状。当魔术师划一根火柴把肥皂泡点着时,肥皂泡会立刻变成一团美丽的火花,一闪即灭,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理:要制作这样的肥皂泡,皂液的配制很重要。要用清洁的蒸馏水加入高泡肥皂粉,配制成浓度适中的液体,然后在皂液中加入甘油,甘油与皂液的比例为1∶3。这样肥皂泡沫就比较坚固,不易破碎。
吹肥皂泡的管子内塞一团汽油棉花,吹气时,把汽油的挥发气体吹入肥皂泡内,肥皂泡就能够点燃。
除了表演之外,还可以用肥皂泡来制作一些有趣的小摆设。如“娃娃顶球”、“多层泡泡”、“最薄的罩子”等。
那么双层、多层皂泡是怎样制作的?
先在玻璃茶盘内倒入薄薄一层肥皂液,接着把一个涂上肥皂液的漏斗罩在盘内,稍稍揭开漏斗,就出现了一个肥皂泡,再插入麦管继续将皂泡吹大。然后轻轻移开漏斗,用麦管沾些皂液插入盘中的肥皂泡,可在泡内吹出较小的泡来。依此方法,我们还可以制作直径30厘米以上的巨大肥皂泡。
如果在肥皂泡外加个玻璃罩,这样的肥皂泡还可以保存好几个月,的确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