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60600000026

第26章 机缘品(2)

①转经:读诵经典。完整诵读一部经者,称真读。仅读诵其初、中、后之数行,或仅翻页拟作读经状,均称为转经,又称转读。

②心迷法华转:心中不明白经义,只是口中念诵《法华经》,这就等于被《法华经》所“转”,没有真正地诵念经文,所以没有“转经”。

③长御白牛车:《法华经》以“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即获得了佛的智慧。《坛经》讲的“白牛车”和“一佛乘”,实为借用这些名称来表达禅宗的教义。

④三车:羊车、鹿车、牛车,次第譬喻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者。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装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⑤三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可证无上佛果。

⑥更不作父想:“父”指《法华经》中讲的“大宝长者”,他曾把财物分给儿子们。这里的意思是所有的财宝(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认为是大富长者(即代表佛)的。

⑦亦不作子想:子,指大富长者的儿子,这里指众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要认为财富(佛性)是他人的。

⑧亦无用想:所要表达的是父想、子想、用想都不应作意,即连想也不要想。虽说禅宗的立场是不必到自身之外寻求佛性,但也进一步认为连向自心寻找佛的念头也应破除,因为这样将限制自己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执著。

⑨初中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初善,指羊车,譬喻声闻乘;中善,指鹿车,比喻缘觉乘;后善,即牛车,比喻为大乘者。

⑩火宅: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的三界。语出《法华经·七喻》中的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乐自得。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

B11法中王:指经过长时间修梵行,并证得无上菩提的修行者。

译文

法达说:“要是这样,只要能理解佛法大义,就不要念诵佛经了吗?”

惠能大师说:“佛经有什么过错,难道妨碍你念诵了吗!只是由于愚迷和开悟在于你个人,损失和增益全由你自己。口中念诵经文,内心奉行,这样才是运转起用佛经;口中念诵,心中不奉行,这是被佛经所牵引运转了。听我的偈。”偈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了偈后,不觉地悲伤哭泣,立刻大悟,转而告诉惠能大师说:“法达从过去以来,实在是从没有转运起用过法华经义,而是被法华经文牵引运转着。”又禀告说:“佛经中说,一切大声闻乃至菩萨全部思索度量,也不能揣测佛的智慧。现在凡夫俗子们,只要开悟自我本心,便说是佛的知见,不是上等根器的人,难免会对此说法有疑惑和毁谤。另外佛经上说了三种车乘,羊车、鹿车、牛车,还有一种白牛车,如何区别这些呢?希望大师再给予开示。”

惠能大师说:“佛经中的意思非常清楚明白,是你自己迷惑,背道而驰。那些三乘人,不能揣测佛的智慧,其错误就在于用思维去揣测度量。任凭他们费尽心思一起推测,反而离佛的智慧越来越远。佛本来是为凡夫俗子们宣讲教法的,不是为佛自己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任他退场出去,不要听了。竟然不知道自己坐上了白牛车,却还在门外找寻羊车、鹿车和牛车。况且经文明明白白地向你说了:只有唯一的佛乘,没有别的教乘,如果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无数个方便法门,各种各样的因缘际会、譬喻比方、言语词句,这些方便法门都是为了说明这一佛乘。你怎么不省悟!所谓羊、鹿、牛车是假设,是为过去愚迷众生作的比喻;大白牛车是真实的,是为了当今人而设的。这只是要教导你去除假相回归真实,回归真实之后,真实本身也没有了,也不应该执著。你应该知道珍宝、财富,都是属于你的,由你享用。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父亲的,也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儿子的,也不要想这是财富,这样才是叫作奉持《法华经》。如果这样,就如同在前一劫到后一劫的漫长时间里,在任何时间,都手不释卷,从早到晚都在念诵心行《法华经》。”

法达受到启发,高兴得手舞足蹈,用一首偈来赞叹:

经诵三干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惠能大师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被称为念经僧人。”

法达从此领受了《法华经》玄深的教旨,同时也没有停止念诵佛经。

原文

僧智通①,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②。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③。若悟三身无有自性④,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⑤,但用名言无实性⑥,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⑦。

通顿悟性智⑧,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注释

①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师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示寂前举偈云:“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展,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②四智:指四种智慧。法相宗所立如来的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二平等性智,转第七识者;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四成所作智,转第五识者。

③有身无智:禅宗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因为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所谈的就只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④三身无有自性:三身是从一个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说三身中各有一个自性。

⑤五八六七果因转:五,指八识中之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能起五种识。八,指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六,则指八识中之第六识,即意识。七,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即末那识。前五识及第八识,属于果。第六识、第七识,属于因。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需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叫做“果上转”。第六识和第七识却能在未成就佛果前就能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因而叫做“因中转”。

⑥实性:真如的异名。

⑦那伽定:意译为“龙”,有“定”的意思。龙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

⑧通顿悟性智:即认识、理解了关于从自性上谈三身和四智的理论。

译文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氏,最初看《楞枷经》,大约看了一千多遍,却还不领会三身四智的意思。前来礼敬惠能大师请求开解大义。

惠能大师说:“三身,即清净的法身,这是你的本性;圆满的报身,这是你的智慧;千百亿的化身,这是你的行为。如果说脱离了自性,另外讲三身,这叫作有身无智。如果悟到了三身却没有自性,这叫做四智菩提。听我的偈。”偈说: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又问:“四智的道理,可以听您讲讲吗?”

惠能大师说:“既然领会了三身之意,就明了四智的意义,何必再问呢?如果脱离了三身,再谈什么四智,这叫做有智无身,就是本身具有这个智慧,表现出来的却是没有智慧。”又说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智通立刻顿悟了在自性上谈三身四智的道理,便呈上自作的偈: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原文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①。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②,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③,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④,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⑤,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⑥。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⑦,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⑧。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⑨,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⑩,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B11。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注释

①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今江西贵溪。

②大通和尚:五祖弘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的谥号。

③文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今转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④不见一法存无见:不见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见”。这里指连“无见”都不应该存在心中,这样将有碍于明心见性。

⑤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种执著,认为真有“无一物可知”。

⑥错认何曾解方便:错以无知无见为真实。追求“无见”、“空知”也是一种对外在一切现象的执著。

⑦著相:执著于相状。这里指对“存无见”和“守空知”的执著。

⑧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悟”本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个“无”的念头,或自以为悟了,正好说明没有觉悟,反而是处在“迷”的情况。

⑨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⑩四乘:三乘加上一乘(佛乘)就是四乘。

B11最上乘:指大白牛车,比喻得佛乘者。《金刚经》说如来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幼年时就出家为僧了,立志求得识见本性。一天他来参拜礼敬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想求做什么?”

智常说:“弟子我不久前到洪州白峰山礼敬大通和尚,承蒙开示识见本性、成就佛道的教义,但是还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狐疑。大老远地跑来礼敬大师,乞望大师慈悲指授开示我。”

惠能大师说:“你在大通和尚那里参礼,有些什么对话,你先列举一些我来给你看看。”

智常说:“智常我到大通和尚那里,大约住了三个月,仍没有受到开示和教诲。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一天傍晚我一个人来到方丈室,向大通和尚请教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看到虚空吗?’智常说:‘看到了。’大通和尚问:‘你看到虚空有相貌吗?’智常说:‘虚空没有相状,怎么会有相状形貌呢?’大通和尚说:‘你的自我本性,就如同虚空,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识见,这叫做正见;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认知,这叫做真知。没有青黄长短,只见本源清净,智慧本体圆明,就叫做识见本性成就佛道,也叫做如来知见。’智常虽然听到这种说法,但仍然并未了解,恳请大师开示。”

惠能大师说:“那位大师所说的,仍然存在着知见,所以让你没有了达,我现在给你一个偈吧。”偈说: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听了偈后,心意豁然领悟,便叙述了自作的偈: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有一天问惠能大师:“佛说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教法,却又说了最上乘的成佛方法,对于这一点弟子还没有开解,希望您为我指授教化。”

同类推荐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热门推荐
  • 火影忍者之炎国独尊

    火影忍者之炎国独尊

    星空一族因第三次忍界大战而被雷之国灭族,唯一的幸存者星空际被木叶的一名中忍所收留,谁也没想到因为一名普通中忍的同情收留,导致了忍界的……
  • 冷爱温情

    冷爱温情

    北漂打工仔林浩然无意间救了因情感自杀的少女梁小玥,并因此陷入到了她与前任谢雨辰之间的情感纠葛当中。在大学当老师的谢雨辰从小父母离异,遭受打击的他对于感情无法全心付出,一次次的辜负梁小玥的真心,直到他遇到了神秘的北漂女孩范家琪。几个北漂的年轻人,沉沦在彼此错乱的感情之中,无法自拔。犹如这个时代,年轻人虽然崇尚自由,却依旧被物质控制地身不由己。
  • 总裁轻轻吻:萌妻,你好甜

    总裁轻轻吻:萌妻,你好甜

    江楠前脚刚跟渣男离婚,后脚那个神秘男人却在民政局门外,“江楠,嫁给我。”她吓傻了,手指颤抖着:“我…我们不熟……”荣晨安直接将戒指套进她的手上,“睡过还不算熟吗?”当天晚上,江楠被他压在身下,“宝贝儿,今晚我们再好好熟悉一下。”同一天离婚又再婚的女人,在江城只怕找不到第二个。只是她没有想到,自己再婚的男人,竟然是她新任的超级大boss!
  • 流云之殇

    流云之殇

    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或许,故事中的他或她便是你我。他大学毕业怀揣着梦想到上海打工,本想着能在这梦想之城闯出一片天地。不料现实却让他屡屡挫败,最后竟落得锒铛入狱。至此,命运转折,他成了一代枭雄。她虽居于闹巿,却宛若空谷幽兰,单纯得就像一个孩子。原本两人本该无交集。但一场意外邂逅却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故事,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他们也都在为对方努力地改变着。殊不知,早在一开始,离歌就己奏响!
  • 驱邪日记

    驱邪日记

    一部把《盗墓笔记》、《鬼吹灯》踩在脚下的绝妙佳作。(阅读本书需要大量脑补)整书风格,情节紧凑,语言简练。这个世界上倒底有没有鬼?请看谐趣灵异风格小说《驱邪日记》。
  • 命锁仙途

    命锁仙途

    唐枫,自幼独自生活在济阳城,城中出名的四害之一——小偷唐。因为一把天邪剑命锁修仙之路上,凡人修仙难如登天,然而唐枫注定修仙。命运之锁,逆天而行。命运之说,无人得知。永恒之地分六界,一人一剑,斩仙屠魔。
  • 婚爱有毒:贺总,离婚吧!

    婚爱有毒:贺总,离婚吧!

    “在我没有对你失去兴趣之前,你要对我的福利负责……”一场错婚里,蓝若溪失了身丢了心,得到的却是家破人亡的结果,她恨所以她要报复!她知道,抓住一个男人的不二法门,就是永远都不要让他满足……
  • 天庭教父

    天庭教父

    陈大锤,一个意外成为天庭保安队长的男人,看他如何在天庭掀起风雨~~~~
  • 快穿:这个女配有点萌

    快穿:这个女配有点萌

    被系统强制契约,林希然表示很无奈,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就开启了她的花样快穿,可是,穿就穿呗,某个一直跟着她的大神是要做什么,大神,求放过。新人新文,欢迎入坑。
  • 恶魔的诱惑

    恶魔的诱惑

    慕灵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伤心地无助过。这些人究竟想要干什么,为什么不放她出去,为什么要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个的问题在慕灵的脑海里重复反问着,却怎么都找不到答案。难道是卷毛吗?在这架飞机上卷毛还有同谋?是想要将我杀死吗?无论是哪一种想法,最终都只是自己的猜测而已,她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找不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