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乃至世界华文小小说领域,广东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在小小说理论研究上,广东是全国最重要的小小说理论批评阵地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小小说刚刚兴盛时,刘海涛就出版了多本小小说理论著作。进入21世纪后,姚朝文、李利君、雪弟亦出版了小小说理论、批评专著。毫不夸张地说,由于刘海涛、李利君等人的努力,广东已成为领跑全国小小说理论批评的强省之一。
其次,广东是整体创作实力强劲的几个省份之一。很早以前就出现了韩英、申平、牧毫、林荣芝、朱耀华、邓石岭等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作家。近几年来,在广东作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作品》的大力推动下,广东小小说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夏阳、许锋、彤子、陈凤群、阿社、肖建国、苏三皮、闫玲月、金帆、陈树茂等一批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作家正以狂风扫落叶般的力量在全国迅速崛起。
当然,收入本丛书的九位作家——何百源、吕啸天、海华、李济超、大海、陈灿富、吴小军、朱文彬、郑燕涛亦是这股力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
其实,把何百源放在这股力量里,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何百源1999年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2004年就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作家。他目前已发表小小说数百篇,出版小小说集3部。其中小小说《活着不能没有爱》、《爱情需要藉口》被编进英文版《中国小小说选集》。《活着不能没有爱》还被编进了美国《百年经典·精品小小说》。应该说,他是一位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但考虑到他近几年又爆发出了活力,因此就权且归入到这股力量中吧。
吕啸天从1992年开始写作,已出版八部文学专著。有数十篇小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其中,《刀客王七》和《一根鱼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几年来,吕啸天热衷于从历史中发现写作素材,然后把它放在当下的视野和格局下,重新编织故事。这种历史与现实互为观照的创作方法值得重视。
海华原名崔国华,2006底开始小小说写作,现已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作品》和《百花园》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百余篇,并有数十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等国内权威期刊转载。就海华发表的百余篇小小说来看,其创作素材比较多样化,既有市井百态的展示,亦有机关生活的描绘。但穿过这百余篇小小说的表层,我发现了海华创作的奥秘所在,这就是:显明或隐秘的机关叙事。在这里,“机关叙事”不单单是指作品内容上对机关生活的描绘,它还包括对机关秩序和机关伦理较深刻的剖析和揭示。
李济超从1983年开始不断有小小说见诸报刊,前些年《汕尾日报》副刊还开设过其个人小小说专栏,并出版过《李济超小小说选》和《尴尬世事》。李济超的小小说以幽默、讽刺见长。如他的《乖鱼》借由“由谁试吃乖鱼(河豚)”这一情节批判了一些基层官员溜须拍马和草菅人命的丑恶嘴脸,并以别样的笔调,写出了一场乞丐的悲喜剧。
大海是一个创作自觉性很强的作家。他一直游离于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创作之间,此前发表东西较多,写作经验颇为成熟老到。故在小小说创作上,他有着清醒的意识,多集中进行系列小小说的写作。2009年出版的《躺在门前打鼾的女人》是他的社会类小小说选集,这次将要出版的《求你揍我一顿吧》则是他的情感类小小说选集。其中的《鱼头茄子煲》以美食为链条,为我们串起了一个令人心颤的爱情故事。它警示世人,既要学会品尝美食,更要学会体味爱情,因为这道美食里散发出来的味道就是爱情的味道啊。大海的小小说构思精巧,主题深厚,给人颇多启示。
陈灿富以前是写传奇文学的,出版过《靓玉麟传奇》、《天地苍凉》等7部作品。近年来主攻小小说创作,尽管发表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但他的创作充满了力量。如《沼泽》以真实的沼泽地来隐喻人们的贫苦和生活中的不公,主题厚重,动人心弦;《一盆兰花》借物喻人,把不同人物身上的丑恶与高洁,真诚与伪饰映射得一清二楚。
吴小军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小小说创作,现已有数十篇作品在《羊城晚报》、《作品》等报纸杂志发表。吴小军的小小说比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并由此展开构思和想象。其大多数作品主题开掘较深,叙述也极为流畅。相信在近两三年内会有大的进步。
朱文彬,原是中学语文教师,现供职于教育部门。近年来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选刊》、《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30多万字。朱文彬的小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简洁。于简短的故事中去表现由血泪构成的现实人生,往往令人震撼。
郑燕涛热爱书法、绘画、篆刻和写作,编辑过历史文化丛书《水城揭阳》、《金凤揭东》等。郑燕涛的小小说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写的,如《嫁给父亲》,多写的荡气回肠;一类是虚写的,如《抢劫》,多是荒诞幽默。倘若再加强一下语言的表现力,郑燕涛在写作上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收入本丛书的九位作家——何百源、吕啸天、海华、李济超、大海、陈灿富、吴小军、朱文彬、郑燕涛,他们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全国迅速崛起。
愿他们有更大的收获。
是为序。
——雪弟,第四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委,广东小小说作家联谊会会长。
命门
一
王华实在太想拿下那个项目了,十二个亿呀!可是这么一块大肥肉,谁不盯着流口水呀?要将它吃进嘴里,不下点工夫是不行的。
市工商联前些天发了个通知,说郭副市长要亲自带队,组织市里的企业家到江苏去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王华觉得这真是及时雨。
郭副市长叫郭荣招,是主管重点工程和民企这一块的,要得到那个项目,他可是关键人物。郭副市长来市里任职三年多了,书香门第出身,名校高材生,官声很好,据说除了祖传的喜欢点古玩,没别的爱好。民间都认为他是官场上的新锐,很有后劲。年轻而身居高位,前途正如江河之水滔滔东流,势不可挡,是不会轻易犯错误的。王华却不以为然。凭着多年在官场、商场的浸渍,王华深信,没有哪个人是真正的金刚不坏之身,在他眼里,没有攻不下的关,只要把握好技巧和火候,是人总有“命门”。
同去江苏的十几个老板,都是市里企业界的实力派,对各自的鬼胎都心照不宣,暗中铆足了劲,要施展全身解数将郭荣招拿下。
安排参观的几家大企业王华都去过,但他还是很认真地听着这几家企业的高管介绍经验。这是郭副市长第一次亲自带企业家外出参观学习,企业家都不愿放过这个与权力亲密接触的机会,紧紧地拥在郭荣招左右不离。王华却没有很刻意地跟着郭荣招,但总是能在他的视听范围内。在接待方高管介绍的间隙,王华会时不时地插话问几句,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却能从借来的五万块钱起步,短短十多年里将财富积累到过亿,除了他天生的精明外,再有就是他的勤奋学习了。他很善于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尤其是企业管理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所以,市里组织这类活动,他都是非常积极响应的。他的企业成为市里的明星企业,绝非偶然。他看不起那些捏着钱袋子不撒手的土财主,也看不起那些胸无点墨却常常口出狂言的暴发户。每次学习,他都是真学,有用的,拿回来就用。应该说,他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足以使回答问题的接待方高管有压力,滔滔不绝之余暗生知音之叹。这很让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郭荣招吃惊。
其实,郭荣招早就认识王华。对他的企业也很了解,却是第一次听他谈这么专业的东西,心下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为了那个项目,市里也在考察几家有资质的企业。但是给谁,是招标还是邀标,市里还下不了决心。王华的企业是有实力的,也是市里拟考察的对象之一,但更有实力的企业不止一家。当然,这些话,不到条件成熟,是不能说的,这是基本的政治素质。
老板们去参观学习,无外乎也就是走走看看,说说笑笑,吃吃喝喝,桑拿洗脚。王华不同。回到接待方安排的五星级酒店,他赶紧洗了个冷水澡。刚穿好衣服,秘书的电话来了,说郭副市长一个人出了门,进了酒店旁边那条古玩街了。王华让秘书留意郭荣招的一举一动,回来详细报告。想了想,还是不放心,换了套便装,出去了。
二
门铃响了好几声,郭荣招才开了门,跟出来的还有市工商联的主席周子俊,看来正想走。周子俊和王华熟,看到他手里包着匣子,笑了笑,没出声,就往外走。
王华一把将他拽住:“别走,刚看到一种带游戏的电子表,买了两只给孩子,两位领导,一人一只吧。”
他打开匣子,果然拿出两只电子表来。
江苏的电子产品很出名,像这样的小玩意,也就百把块钱,不犯原则。周子俊和王华熟,和郭荣招关系也不一般,就嘻嘻笑着随手接过一只揣兜里了:“呵,女儿早闹着要个别致点的电子表了。我替她谢谢王叔叔了。”
郭荣招没接,他看着王华手上的匣子发呆。王华笑了:“我随便跟店主拿了个旧匣子装着,也太土了,不配。”
郭荣招醒过神来,笑了笑,从包里掏出一只和王华手上一模一样的电子表来,说:“我已经买了,那个还是带回给你孩子吧。”
王华和周子俊都笑了。王华说:“想不到我们想一块去了。那我只好带回去了。”一边说,他一边将电子表拿出来揣进包里,又随手将匣子放进了桌下空空的垃圾篓子里。
郭荣招张了一下嘴,终于还是没说什么。
三
回到房间,王华将那只电子表拿出来,看了看,扔进了垃圾篓子里。想了想,又捡起来:“给小张吧。”小张就是他的秘书。他把身子深深地陷进皮沙发里:“一个破匣子,值一百八十万,看来以后可以在这方面作一些投资。”
参观学习回来没多久,市里的方案公布了,决定那个大项目采用邀标的方式,王华的企业由于口碑好,有实力,被定为邀标单位之一。经过一系列的程序,王华如愿中了标。
在签约仪式上,王华很谦恭地握着郭副市长绵软的手,分明感到了他手心的汗。王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