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原国家计委经济政策协调司调研组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较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正规融资与民间融资互为补充,共同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呈现以下基本特征:(1)内源性融资或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资金来源。(2)以银行信贷为主的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首选,但满足银行信贷条件较难。(3)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重要补充。(4)中小企业的应付款项也是外源融资的重要渠道,但被大企业占用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①
刘湘云等人认为,由于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宏观上看,中小企业融资力存在着差异性。(1)地区性差异。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力相对较强。(2)产业性差异。产业的盈利能力越高,产业发展前景越好,产业集中度越低,该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力越强。(3)规模性差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借贷资金(包括银行信贷和民间信贷)的比重越来越大。①
(二)中小企业融资现存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
郭涛认为,在我国,可供中小企业筹措资金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且单一。(1)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比例不足30%,内源融资匮缺。(2)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中小企业因净资产规模、信用等级、融资额度不达标,资产评估、信息披露费用昂贵等原因难以涉足其中。(3)民间借贷成本高、风险大,毕竟不是合法的融资渠道。(4)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赖以融资的主渠道,然而,中小企业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堪忧,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因而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②
2.结构性矛盾突出
马俊海和刘凤琴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1)从不同企业规模的融资便利程度看,存在着一部分中型企业融资问题基本缓解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十分困难的矛盾。(2)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存在着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性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3)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4)从融资方式看,存在着对债务性融资过度依赖与权益性融资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矛盾。③
3.银行信贷难
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其中八成以上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超过六成的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62%的中小企业主把缺乏资金列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他们甚至可以不在乎融资成本,但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找不到一条通畅的融资渠道。①李应荣认为,据统计,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每年获得的贷款量仅占银行系统贷款总量的10%,而对全部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银行系统贷款总量的7%~8%,这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极不相称。对上海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抽样的2 700户中小企业中,有23%的企业已经停产或准备停产,其中47%的企业是由于资金短缺。②钟田丽和荆立晶的调查显示,74.8%的企业依靠其他融资和自有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难以取得金融机构贷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也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解决所需流动资金的仅占5.6%。③
4.担保体系存在缺陷
陈柳钦和孙建平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制度性缺损。(1)结构上的制度性缺损。在担保金额的份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2)经营上的制度性缺损。第一,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担保机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不仅金额少,而且缺少追加资本;第二,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很多机构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和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第三,很多通过政策性出资建立的政府担保机构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依然突出;第四,担保手续繁杂,担保品种少且期限短。(3)功能上的制度缺损。担保体系的结构性制度缺损和经营性制度缺损都会转化为功能性缺损。结构性制度缺损带来的功能性制度缺损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即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政府风险放大,市场管理风险的功能弱化。经营性制度缺损带来的功能性制度缺损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现存的经营性制度缺损限制了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加剧了贷款担保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