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垣认为,中央产业政策之所以不能区域化,阻力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辖区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但是地方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工作重点不在行政上而在经济上。目前各级政府都把自己的行政辖区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各级政府抓经济的积极性越高,我国的区域同构病越严重,地区间、产业间的要素流动越困难,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越尖锐。由于区域同构、重复建设,国内市场分割,造成内需严重不足;由于区域结构大而全、小而全,诸侯经济、藩镇割据色彩日益严重,影响了中央的政令统一;由于财政包干和分税制是按行政区划确定的,使地方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当务之急是统一国内市场,改变区域同构、重复建设的割裂局面,消除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加速对内开放的步伐,扫除一切产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碍;必须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扩大以城市生活方式消费的人口;必须降低服务业就业门槛,广开第三产业的就业门路;必须千方百计减少脱离社会生产坐享社会保障的人数,把部分社会保障资金和扶贫资金转化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补助基金,鼓励企业能用人的地方尽量用人;动员人与自然矛盾比较大的地区的贫困人口一步到位迁移到城市居住。①
朱文晖认为,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的社会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后果难料,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经验和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实践表明,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并非要求行政一体化。21世纪初期,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之间渐渐成型的良性互动,近一两年来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都是市场力量突破行政区划,进而主导区域分工的典型。事实上,正是由于国家赋予了地方现行的财税体制,才调动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由此打造出了中国的区域竞争机制,推动了中国地方政府不断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推动了中国区域间一轮又一轮的竞相发展。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其阶段性特点,是不断向理性化升级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区域博弈理性化程度低,这种区域竞争导致恶性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普遍存在的地区保护、地区封锁等阻碍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行为。随着地区经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地方政府的竞争不断走向理性化,区域间的竞争开始注重“双赢”或“多赢”,这种区域间不断的博弈和磨合,必然推动区域竞争走向区域竞合。长江三角洲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苏锡常之所以主动将自己划入上海经济圈,浙江省要求嘉兴行政上属于浙江,经济上属于上海,要尽快融入上海圈,都表明市场力量有能力引领经济整合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樊篱。②
何枫等人分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省际不均衡性在经济效率跨省差异中的具体影响。从贸易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这两个指标看,我国省际之间对外开放程度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中西部地区的5~7倍左右。从我国各省的技术效率状态来看,东部地区要高出西部地区约25%左右。其研究结论是:在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加速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以缩小此方面的区域差异,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效率。③
在金融体制方面,江世银提出,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产生区域间的金融差距,通过实施适度区域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各国为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而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为此,建立区域发展基金,加快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区域政策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是区域金融调控的较好选择。①
从资本流动来看,郭金龙等人认为,东部地区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资本流向本地区,而资本流动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此形成一个资本流动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经济发展考虑,增加东部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将这些投资引向中西部地区能够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率。中西部地区由于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薄弱,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反梯度流向东部地区,再加上资本的规模效应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外流,这本身会放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而政府政策导向引起的资本流动对改变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作用明显。在我国目前资源有限和存在地方利益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地区资本流动的自我调整来达到缩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政府应在协调地区资本流动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兼顾均等的金融和财政调节政策。也就是中央政府或者直接在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或者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共同投资,或者通过提供贴息贷款、投资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动,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体能够获得接近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第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二,国家适当增加向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提高中西部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第三,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同时完善中西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第四,培育中西部金融市场;第五,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扩展。②
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刘夏明认为中央政府的职责是:(1)采取措施使不同区域具有同样的开放度和经济自由度;(2)采取措施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因素;(3)提供产业发展指导;(4)帮助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鼓励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配置经济资源。③
就统筹区域发展的总的思路来讲,胡乃武等人提出,应以明确的区域战略为依据,逐步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统一安排解决各种问题区域的发展,将治疗区域经济领域中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潜在的膨胀与萧条病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包括:(1)在中央政府中与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立区域管理机构;(2)组织力量,明确标准经济区与问题区域划分;(3)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区域政策;(4)促进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起飞条件;(5)促进区域间企业主导型合作,协调企业跨区域行为。①
城市经济圈问题讨论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个大的城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下简称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经济圈(该经济圈是三大经济圈中表述最不统一、最混乱的经济圈,如华北经济圈、京津冀北经济圈、大北京经济圈等。以下简称环渤海)。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拉动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三个增长极。对于城市经济圈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将近年来关于城市经济圈问题的讨论做一综述,以期推动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