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伤害的记忆是精神上的黑暗,对痛恨的滋养是精神上的自杀。领悟原谅的精神和付诸实践是启蒙的开端,也是平和与幸福的开始。自认为受到蔑视、伤害、冤屈的人是永无宁静的;自认未得到公正对待,构想如何让敌人遭受最大不快的人是不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息的。
幸福怎会驻足被恶意侵扰的心?鸟儿难道会在火势蔓延的树林中搭巢唱歌?幸福也不会在燃着愤恨念头的胸中逗留,智慧不会前来与如此的荒唐同处。
沉思一下世界的纷争吧:个人与集体,邻居民族是生活在怎样的不绝的冤冤相报中的。请看清心里的痛,苦涩的泪,争吵和误解——是的,甚至还有流血与来自此类争斗的悲伤——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不向愤恨这种不光彩的思想屈服,就不会再对他人的行为动怒,就不会再生活在对他人的不谅解里。
放弃——彻底根除——虚荣和傲慢,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但却是一项幸福的任务,它可以在恒久的对无恨的尝试中完成,可以在沉思个人思想行为并理解净化它们的过程里完成。只要克服傲慢与虚荣,原谅精神就会完美地自成一体。
下面这个关于德格虞王子的美丽故事,是古印度的一位老师向弟子们讲述的,他想告诉他们崇高的真理所在,即:怨怨相报无了时,恨终于无恨。故事是这样的:布拉玛达特是贝纳勒斯强有力的国王,他向库萨拉的国王德格提发动战争以吞并比贝纳勒斯弱小的库萨拉。德格提看到自己无力御敌便弃国逃跑。很长时间里,他乔装流浪,最后与王后在一个工匠的茅屋里住下来;王后产下一子,取名为德格虞。
这时,布拉玛达特渴望找到德格提的匿身之所,以处死这位失国之君,因为布拉玛达特想:“我侵夺了他的王国,如果我今天不杀掉他,他肯定有一天会杀掉我的。”
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德格提潜心教育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通过勤奋学习变得学识广博,灵巧智慧。
德格提怕布拉玛达特发现他并杀死他们三个,就把王子送走了。不久之后,流亡的国王与王后落在布拉玛达特手中并一起被处死了。
这时布拉玛达特心想:“我已经除掉了德格提和他的王后,可是他的儿子,德格虞王子还活着,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谋杀我的。可是谁都不知道他,我没有办法找到他。”于是国王整天忐忑不安,精神极度痛苦。
父母被杀不久,德格虞化名到国王马厩谋活计,他被大象饲养师雇佣了。
德格虞很快就得到大家的喜欢,他出众的才能终于引起了国王的注意,国王让人把年轻人带到面前,非常喜欢他并把他安置到自己的城堡里,年轻人勤奋能干,不久国王就给他一个仅次于自己的亲信职位。
有一天国王远行狩猎。国王没带随从,只有德格虞一个人留在身边。国王累了就躺下来枕着德格虞的腿睡着了。
这时德格虞想:“国王让我蒙受如此沉重的冤屈。他夺走了我父亲的王国,还杀了我的双亲。”
他拔出剑想杀死布拉玛达特。但是想起父亲教育自己永远不应该寻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谅解,于是他又把剑收了回去。
最后,国王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年轻人问他为何如此恐惧。“我睡眠总是不安宁”,国王说,“因为我经常梦到落在德格虞的手里,他是唯一要杀我的人。我躺在这里又梦到这场景了,而且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生动。真是让我害怕恐惧。”
然后,年轻人拔出剑说:“我就是德格虞王子,您落在我的手里.复仇的时间到了。”
这时国王跪下来哀求德格虞饶他一命。德格虞说:“国王陛下。应该是您饶我一命。因为多少年来,您一直派人追杀我,现在您找到我了,我恳求您饶我一命。”
此时此地,布拉玛达特和德格虞互相饶过一命,握手起誓永不伤害对方。国王被德格虞高尚的谅解精神征服,把女儿许配给他并把他父亲的王国归还给了他。
就这样,恨被无恨和原谅精神化解了。原谅是美丽的,而且比复仇情绪更美更有效。这是爱的开始,是圣洁的无私的爱的开始。尝试如此去爱的人,在这种爱里完善自己的人,最终会意识到,在至福的境界里,傲慢、虚荣、恨和复仇都会被永远驱除,善意与和平是永恒无限的。
在这种宁静的默默的至福里,甚至连谅解也消失了,因为不再需要谅解,因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不到令人恨的恶,看到的只是无知和一时的迷惑,这时需要的是同情。只有存在痛恨、复仇、动怒的倾向时才需要原谅的精神。对所有人平等的爱是完美的法则。在完美的境界里一切欠缺的境地都得到了圆满。谅解是通向至洁之爱这座无瑕神殿的门槛。
“人生创口贴”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1.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
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摆个公平合理。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4.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
5.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如让孩子了解各种奇观奇迹,观察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