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八岁那年,邻居的一位大姐出嫁,将上礼车的时候,新娘返回身去,头伏在母亲肩上哭了,哭得很伤心,母亲也陪着她哭,她是流着眼泪离开娘家的。她既非包办婚姻,婚前婚后也一直相亲相爱,可为什么结婚大喜的日子要哭呢?很长时间我一直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及至成年之后,才知道这是很多地方的一种乡俗,女儿出嫁临离娘家时,是照例要哭一哭的。壮族还有哭嫁歌,姑娘在出嫁那天,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姑娘展示才华的机会。其实与其说是哭,毋宁说是唱更为确切一些,因为哭只是一种形式,姑娘要边哭边唱,历数母亲的恩情,自己对于母亲的眷恋,以及对母亲的嘱咐和祝愿都要边哭边唱出来。而这一切,又都是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现编现唱的。这样对于姑娘的语言组织能力、感情表达能力以及歌喉、乐感等等就是一次全方位的检验和考核,我们可以想见,这一点也不比当今的什么歌手大奖赛容易。我许多年前看到过广西民间文学工作者编的一本壮族哭嫁歌,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句子,很值得民俗学学者研究。为什么哭嫁能成为一种习俗?为什么那么多的姑娘在自己大喜的日子里都能哭得出来,我想这和古代的生活条件和婚姻过于受经济的制约有关,试想,旧时代的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常常是被迫嫁给自己并没有见过面而且多半是并不中意的人,她在出嫁那天还会有什么好心情?想到这一嫁出去,就到了一个陌生人的家,祸福难卜,而那时交通又极其不便,即便几十里,回一次娘家也很费周折,更不要说远嫁他乡了。所以在离开娘家的时刻,心中难免悲悲戚戚,凄凄惨惨,这是很自然的事。
看别人哭嫁和研究民俗,毕竟也如隔岸观火,总觉的和自己没什么关联,意念中以为那一定是过去时代的风俗了,便只是抱着一种怀旧思古的心绪去对待它。直到自己的女儿出嫁那天,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能从这种古老的情结中脱离出来。那天,看到盛装的女儿和女婿站在我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之后,我的心便开始莫名其妙地觉得空虚失落起来,当我拍着女儿的肩头嘱咐她到了那边要孝敬翁婆,也要常常回来看看的时候,我看到女儿的眼睛红了,我的声也开始哽咽了,眼里的泪水怎么也抑制不住地竟扑簌簌地滚落在胸前,女儿也不能自已地伏在我的肩头抽泣起来……
过后想起那天的情景,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怎么就会冲动起来。明明知道女儿对她自己的婚事很满意,明明知道她就嫁在一箭之遥,`明明知道她一定会经常回来,而且还会带回一个儿子一样的女婿来。古代女子们那些不幸她一点都不沾边,可为什么她出嫁那天她哭了我也哭了呢?后来我想,这是从古至今嫁女的哀恸情结在人类心理中的积淀使然。自从远古时代母系社会解体之后开始了男婚女嫁,落后的生产力使得普通百姓的婚姻几乎很难不带上几分悲剧色彩,结婚这件喜事也就长期笼罩着悲恸的氛围,如同人们对于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原始恐惧一样,哭嫁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情愫的外化。如今就是女儿远嫁到西半球不也就是十多个小时飞机的路程么?可人们还是不能摆脱这种原始情愫的左右。我问过好几位友人,他(她)们竟然都和我一样,在女儿出嫁的那天哭了。看来,最牵挂父母心肠的还是孩子。
(原载《太原日报》1999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