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4100000027

第27章 曾巩与王安石

在众友之中,曾巩与王安石之交可谓至深。王安石比曾巩小二岁,临川人,而曾巩年轻时也常居临川,他们都同居一城。论关系,曾巩是王安石妻家的亲戚,自然也就是王安石的亲戚。曾巩在《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中说:“夫人之德见于行事之迹”,“余以通家,故熟于耳目者也”。通家在此就是姻亲的意思。他们俩既有地缘关系,又有亲缘关系,但他们年少时并不相识。

曾巩和王安石相识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是年,曾巩入京赴试,王安石也随父入京,王安石《忆昨诗》云:“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丙子即景祐三年,他们在京城相识。曾巩在《寄王介卿》诗中回忆了在京城相识的事,诗云:“忆昨走京尘,衡门始相识。疏帘挂秋日,客庖留共食。纷纷说古今,洞不置藩域。……初冬憩海昏,夜坐探书策。始得读君文,大匠谢刀尺。”在京城相识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在一起吃住,一起谈古论今,读书品文。此后,他们两人相距千里,只有书信才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频繁通信或互寄诗文,或探讨问题,或相互勉慰。庆历元年(1041年),曾巩入太学,王安石参加礼部的考试,两人又会于京师。而王安石及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曾巩次年回家。曾巩在《怀友一首寄介卿》中谈及识得王安石受益情况。文云:“圣人之于道,非思得之,而勉及之,其间于贤大远矣。然圣人者不专己以自蔽也,或师焉,或友焉,参相求以广其道而辅其成。……予少而学,不得师友,焦思焉而不中,勉勉焉而不及,抑其望圣人之中庸而未能至者也。……自得介卿,然后始有周旋儌恳摘予之过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释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使得久相从居与游,知勉于悔矣。”{1}随后,王安石以《同学一首别子固》作了回应。王安石在淮南与他的朋友孙正之论及曾巩,表示他对曾巩是“慕而友之”。并说:“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安石尝于淮南与另一友人孙正之论子固之道德学问。安石谓子固师法圣人,乃不同凡俗之贤人,且曾以中庸之道与之共勉。”从第三者口中,亦可知王安石此时对曾巩是仰慕的。

庆历三年(1043年),王安石回家乡临川省亲,他抽时间去南丰看望了曾巩,并应曾巩的请求,为其祖父曾致尧撰写了《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在铭里,王安石说:“巩以博士命次公生平事,使来曰:‘为我志而铭之。’安石视公犹大父也,其少也,则得公之详,如其孙之云。”其意是说,曾巩以父亲的名义把祖父的生平事迹材料给了王安石,请他撰铭,而在王安石眼里,曾巩的祖父也就是自己的祖父。途经临川,曾巩还去拜见了王安石的祖母谢氏夫人。谢氏夫人在皇祐五年(1053年)去世,应王安石的请求,曾巩为谢氏夫人撰写了《永安县君谢氏墓志铭》。铭中说:“余既与夫人之诸孙游,而尝得拜于堂上,见其色和,其容谨,闻其言俭而勤,退而闻其为妇顺,为母慈。”不久,王安石返回扬州,曾巩亲自前往送行。

曾巩与王安石之间的相互了解也随着交往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深刻。段逢曾给王安石写信,把听到的诋毁曾巩之事告诉了王安石。王安石回信,认为当时有人诋毁曾巩是出于嫉妒。王安石在信中为曾巩作了辩护,并告诉段逢不要听信那些流言蜚语,要自重;不要轻议曾巩。在《答段逢书》里说: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1}

从这件事可知,曾巩与王安石的交谊之好,知之者众,亦可知曾、王之关系不是亲兄弟而胜似亲兄弟。

同时,王安石还写了一首诗送给曾巩,诗中肯定了曾巩才情与文章,视曾巩为宋代版的班固与扬雄,极尽赞美,视讥讽者为孩儿,给予有力还击。《赠曾子固》:“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庆历四年(1044年),曾巩向欧阳修和蔡襄举荐了王安石。曾巩在《上欧阳舍人书》里先与先生讨论“当世之急”后告诉先生,王安石是自己的好朋友,文章写得很好,如果能起用他,对于朝廷,对于国家都是有利的。为了佐证自己所言不虚,曾巩还把王安石的文章寄了些给欧阳修看。他在信中说:

巩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称文,虽已得科名,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尝与巩言:‘非先生无足知我也。’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傥言焉,进之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亦书其所为文一编,进左右,幸观之,庶知巩之非妄也。

同年五月,曾巩还写信向时任职谏院的蔡襄举荐了王安石,信中所言与给欧阳修的信一样,同样也随信附上王安石的文章。

自从在京城相遇相识以来,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感情也越来越深。庆历五年(1045年),王安石为曾巩的祖母黄氏撰写了《曾公夫人万年太君黄氏墓志铭》。这一年,他们书信及诗歌唱和较频繁。曾巩有《之南丰道上寄介甫》诗,诗中介绍了回南丰路上风光美景,也期待来日再与友人相见。而王安石收到了他的诗后回赠了《答子固南丰道中所寄》诗以答谢,诗中表达了对曾巩的仰慕之情,希望友谊长存,“永矢从子游,合如扉上环”;也期待再相聚,“相期东北游,致馆淮之湾。”王安石调任鄞州(今属宁波)任知县后,曾巩写了多首思念的诗,如《一昼千万思》,诗云:“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昼思复夜愁,昼夜千万秋。故人远为县,海边勾践州。故人道何如,不间孔与周。我如道边尘,安能望嵩丘?又若涧与溪,敢比沧海流。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诗写得浅白易懂,但寄寓的感情却很深。还有如《江上怀介甫》,诗云:“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由来懒拙甚,岂免交游寡。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王安石这位好朋友远在千里,曾巩因为思念他,而使自己似乎变成了一个百无聊赖之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于是景不美,樽难把,人变懒,琴蒙尘。而王安石同样也思念这位挚友,他写有《寄曾子固二首》,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为子望江南,蔽亏无行路。”“伤怀西风起,心与河汉注。哀鸿相随飞,去我终不顾。”

庆历六年(1046年),曾巩再次给欧阳修写信(《再上欧阳舍人书》),举荐王安石,反复地称赞王安石文好,才好,品德与文章相称,是古今罕见之才,切不可失。最后说,“巩与安石友,相信甚至,自谓无愧负于古之人。”次年,曾巩写信将欧阳修的意见告诉了王安石(《与王介甫第一书》),他在信中说:

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可以看出曾巩的推举产生良好的效果,欧阳修已惊王安石之才。这一年,曾巩父亲曾易占去世,王安石为他撰墓志铭和祭文。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也请曾巩为父亲王益撰墓志铭,曾巩撰有《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王安石对于曾巩的厚爱,写了一首长长的《寄曾子固》诗,长达六百字,以示感谢。他在诗说:

吾少莫与合,爱我君为最。君名高山岳,嵑孼嵩与泰。……摇摇西南心,梦想与君会。思君挟奇璞,愿售无良侩。……人事既难了,天理尤茫昧。圣贤多如此,自古云无奈。周人贵妇女,扁鹊名医滞。今世无常势,趋舍唯利害。而君信斯道,不闵身穷泰。弃捐人间乐,濯耳受天籁。……兹欢何时合,清瘦见衣带。作诗寄微诚,诚语无彩绘。{1}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曾巩的感念及铭佩,赞赏了曾巩的才学与人品,情感很真诚。

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中进士,任太平(安徽当涂)司法参军。是年王安石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都在京城。两人南归赴任,欧阳修写信给梅圣俞,要他“饯介甫、子固”(《与梅圣俞书》)。嘉祐初,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已有显露,对此有些人颇有议论。曾巩在嘉祐二年致信王安石(《与王介甫第二书》)讨论改革之事,在信中曾巩并没有反对改革,但善意地提出,劝他应效古人之法,以教化为先,不宜操之过急。只有当人们接受了你的思想,你再去按自己的思路施政就不难了。他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夫我之得行其志而有为于世,则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此不易之道也。”这也正是古人治政之道,今人应效法。他接着说,“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最后,曾巩说,“足下于今最能取于人以为善,而比闻有相晓者,足下皆不受之,必其理未有以夺足下之见也。”王安石并没有听取曾巩的一番劝告。在次年,任度支判官时,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历陈改革之要。嘉祐四年(1059年),曾巩在太平司法参军任上,王安石在金陵,相居不远。当时王令撰《〈论语〉义》后,送给王安石请教,适逢曾巩造访王安石,三人同观《〈论语〉义》,“尤所叹服”。时王安石作《明妃曲》轰动一时,曾巩在当涂亦作《明妃曲》两首和王安石。曾巩与王安石在嘉祐年间的往来,远没有庆历年间之频繁与亲密,少有书信与诗词唱和。曾巩曾在治平二年(1065年)就王安石所撰《王深父墓志铭》中的一些措词发表意见,进行商榷。明确指出那些是他认同的,那些是他认为不妥的,为此,他说:“今介甫既意及于此,顾遂成之,就令未可为书,亦可因得商榷矣。”当然,曾巩也在信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己的心愿。他说,“八月中承太夫人大祥,于邮中寓书奉慰,十月梅厚秀才行,又寓书,不审皆到否?昨日忽被来问,良慰积日之思”;“相别数年,巩在此全纯愚以静俟,庶无大悔。顾苟禄以弃时日,为可怅惜,未知何日得相从讲学,以勖其所未及,尽其所可乐于衰莫之岁乎?此日夜所倦倦往来于心也。”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朝任职,此时曾巩亦在朝为官,“为馆阁校勘,集贤殿校理,兼判官告院”。次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变风俗、立法度,“王介甫与曾子固善,役法之变,皆曾参酌之。”也以好友的身份劝过王安石,王安石没有接受。后曾巩自求外任,担任越州通判,六月到任。这年,曾巩还写有三首诗给王安石,即《过介甫》《过介甫偶成》《秋日感事示介甫》,曾巩在《秋日感事示介甫》有:“沙碛有遗虏,旌旗多远行。生民苦未息,吾党耻论兵。”这是对民生的关怀。《过介甫》:“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这是对友情的眷恋。《过介甫归偶成》:“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伤叹好友对自己的一片苦心不理解,感到失望。在这些诗里,也可以看到曾巩直言相劝,王安石似乎仍置之不理。朱熹对此评说:“曾子固与王介甫极厚善,入馆后,出卒会稽令。集中有诗云:‘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必是曾谏介甫来,介甫不乐,故其当国不曾引用。”这一年,王安石被神宗重用为相,在全国推行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一直到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回到朝廷任职,曾巩在地方任职长达十二年。而此时王安石已罢相,退居金陵。在王安石两度为相和整个变法期间,曾巩则先后辗转于越、齐、襄、洪、福、明、亳等七州。在此其间也仅见熙宁九年(1076年)曾巩一篇祭王安石儿子文,即《祭王元泽文》,此时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闲居金陵。

此后,曾巩与王安石的交往也越来越少,特别是王安石任宰相之后,一个在朝廷,一个在地方,鲜有书信问候与诗词唱和。两人关系已从亲密变得疏远。《宋史·曾巩传》里说:“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在《宋史·曾巩传》和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二十六)里都记载了神宗与曾巩论王安石一事。那已是元丰四年(1081年),“神宗问南丰:‘卿交王安石最密,安石何如人?’南丰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神宗遽曰:‘安石轻富贵,不吝也。’南丰曰:‘臣所谓吝者,安石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神宗颔之”。由此可见,曾、王先前交游之深,对王安石性格之了解,神宗也认可。《宋史·王安石传》:“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这都是一致的。王安石退居之后也有反思,他在《偶成二首》中说:“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在《参政王禹玉书二首》中说得更明白,他说:“某羁孤无助,遭值大圣,独排众毁付以宰事。苟利于国,岂辞糜殒。顾自念行不足以悦众,而怨怒实积于亲贵之忧;智不足以知人,而险诐常出于交游之厚。”

至老之时,曾巩与王安石的交往似乎又多了起来。元丰三年(1080年),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曾巩有《寄王荆公介甫》,诗云:“数病门稀出,常贫客少过。经纶知龃龉,耕钓亦蹉跎。两事艰难极,孤心感慨多。素交千里远,谁听此时歌?”抒发了思念之情。

元丰六年(1083年),曾巩扶母丧经过江宁时,王安石亲自到船上探望,后曾巩染疫于江宁,王安石也多有探视。

同类推荐
  • 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

    如果上帝不想让人类探索宇宙,只要把天梯推倒就行了,人类必定要探索宇宙,尽管只是为了更加珍惜现有的世界,没有当初的梦想,就没有现在的科学成就,做技术工作就要像瑞士钟表一样准确,当一个孩子追求真理时,我们应该帮助他找到真理。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五代政治局势的转变过程,简单介绍这一动乱时期的政治家和武将们的大致情况,第二部分讲述宋太祖,第三部分围绕宋太宗的统治,叙述了中国走向统一,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著名作家罗银胜的一部倾力之作,演绎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之路,同时也是一本内含文艺见解的轻松读物。记述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的成长历程,以及富有个性的独特导演经历,尤其是对贾樟柯心路历程的描写十分细腻,不少是独家披露,一个文艺青年动人的成长故事跃然纸上,相信一定会勾起曾经或正在抱有文艺梦的青年的追忆和共鸣。 生动展现了贾樟柯对电影、文艺理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贾樟柯的思考和探索,触及文艺的核心和本质。
热门推荐
  • 恶霸萌宠:主人,你别动

    恶霸萌宠:主人,你别动

    家庭被小三和小三她女儿破坏,父亲被害去世,母亲难产而死,还为了害她找人强奸她,最后走投无路跳下悬崖。她是云氏集团的大小姐,家中无一人不宠爱她。一天,一只来路不明的蛋里面蹦出个小孩,口里还叫着“主人”,经过一天一天的长大,他从小孩变成了男人……她为了复仇进军娱乐圈,而他为了她成为了她的经纪人,当她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女神时,也引来了许多的桃花,他就是那个掐桃花的人……【这是一个人和一只兽的故事,不喜勿入】
  • 爵少萌妻,闹翻天

    爵少萌妻,闹翻天

    失忆的迷途富家大小姐,遇上钟心的大少爷。谁知,命运真捉弄人,他们从小就一见钟情,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会在一起吗?
  • 永生永世

    永生永世

    因为父亲的病情,她认识了他,就用一百万买了她四年的青春,二年过后他前女友回来了......
  • 野猴混天下

    野猴混天下

    一只来自峨眉山的灰毛野猴,一根长棍,一支旱烟杆。没有逆天功法,没有超级法宝,没有无敌丹药,有的只是一颗猴心。路,就在脚下。灰毛野猴走过历史,走过魔法世界,走过仙侠世界,凡事讲道理,而道理就是手中长棍!
  • 破天证道

    破天证道

    亘古至今,有多少风华人物,翻云覆雨,但不成圣人终究不能超脱于世事之外,终将归于尘土。成圣之机,千古算计,以众生为棋,博弈天地。但圣人之机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 草包嫡小姐:特工狂妃倾天下

    草包嫡小姐:特工狂妃倾天下

    她,出生在鼎鼎有名的穆家,家族的强大和荣誉让人感到无比的羡慕,而她却是鼎鼎有名的草包小姐,身收指责的她却还是被爷爷、父母关爱着、呵护着,从小懦弱的她还是被逼上了绝路;她,21世纪的王牌特工,横跨黑白道,一双青葱如玉的手上全是腥血,在她的眼里除了昔日陪伴她的伙伴、友情外,只有无情,她冷艳、高贵、冷酷无情;他腹黑、强势、风华绝代、神秘莫测。当无情的她遇上强势的他,强强联手,上天入地,打造属于他们的盛世传奇
  • 那时你

    那时你

    闲暇随笔,小文,回忆一下逝去的时光,重温旧梦,再见那时你我
  • 天道问

    天道问

    十六年前,妖族攻入天庭,孝睿天帝被戮,人族群龙无首,幸独孤将军临危受命,南征北战,登基称帝,始能一匡天下,重塑乾坤。十六年后,真神古籍《蚩尤武诀》重现人间,无论正道九大门派,还是魔教三大门阀,均蠢蠢欲动,而人族与妖族之间的摩擦也越演越烈,战火即将再次点燃!在这惊天变动之中,凡间一籍籍无名、无拘无束的小偷也追随梦想,步步高升,进入天庭,然而在他一步步接近天庭之时,却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和惊天秘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秘密!楚向天,他究竟是什么身份?亲生父母是何人?血海深仇又要向谁报?这究竟是个人的错?还是这个世界的癫狂?且看天道要演绎怎么样的天道……
  • 致我们逝去过的青春

    致我们逝去过的青春

    有时候青春是一场等待,一直等着你回来,爱情就是这么奇妙。
  • 澳门沉浮

    澳门沉浮

    很多人幻想在澳门瞬间富贵。但:不可能。我们的灵魂是平凡的,自由的。在无尽的奢侈之后,会变的贪婪,无所欲为,不可掌控,然后失去自我,裸露出满身的丑恶,将血淋淋的魔手伸向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人,向他们一步步威胁,一次次拖累,最后众叛亲离,兄弟反目,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里繁华,然而处处暗藏杀机,暗流涌动,最终会让你背负巨额高债,在无力回天时,选择死无葬身之地,留下一个满身鲜血的躯体,被丢出关口,丢进万劫不复。此时的你已经失去了之前美丽的一切,仅剩一个魔鬼幽灵在游荡,在每一个哀嚎而恐惧的夜里偷生,在孤单里落幕。如果可以选择,请放弃澳门,好好陪你的爱人,孩子,父母,让他们平静的生活,那才是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