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张嗣宗天师选中了江西西部的安福县作为他传道弘法的第一站。为什么张嗣宗天师选取安福而不是别的地方为他弘道的第一站呢?张嗣宗天师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安福,素有“赣中福地”之美誉,又称“江南衣冠一大都会”,介于吴、楚文化的交融地带,孕育出了特殊的赣西文化特色。该地民风淳朴,文风鼎盛,英才辈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东挹蒙山之秀,南据牛岭之雄,泸水折北而东走,势若苍龙,乃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因此,在安福弘道能较将道教辐射到吴楚两地。
其次,安福离龙虎山距离不算太远。在安福和龙虎山之间旅程较近,往返便利,若是遇到什么事,返回龙虎山也较为方便。
另外,张嗣宗对武功山仰慕已久,到安福还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前来参拜安福的武功山。因为,历史上高道葛玄和葛洪都曾到此修道炼丹,到安福来,正好拜访仙山灵迹。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乃是横亘于江西与湖南之间的雄伟罗霄山脉的最高点。历代不少文人骚客都对武功山加以吟咏:
游武功
邹守益
我从石屋访葛仙,芒鞋犹带东阳烟。
山灵爱客苦淹留,九日阴雨相缠牵。
东游龙窟西集云,足迹宛转凕海堧。
新晴忽报钟磬清,仰视星河浄涓涓。
兴来清晨理我发,追逐同志升峍兀。
石磴盘回转长虬,触目挥汗不宜歇。
俯首万山波相春,玉井碎茁青芙蓉。
澄川交暴砂矶练,比屋斜缀蜜房蜂。
团云忽起障我热,两岫飃飃驾岗风。
咫尺林木不得辨,冷然直入东吴宫。
环视上下天一色,僮仆争愁云雨急。
恍疑混沌犹未闻,手抉两仪分太极。
仙翁献奇遽如许,指挥白云辅下土。
灵锁不放塵氛来,独悬赤日照天府。
圆光熒熒敞玉京,云拥雉堞如银城。
霓裳羽衣舞蹁跹,均天广乐锵九成。
章亥所步几万里,寂寥无翳海波平。
洞开肝胆对上帝,粗秽一涤丹池清。
雷岩石瞰滚龙峡,相传神箓藏琼匣。
结茆且倚林榻卧,初试囊中煮石法。
浩歌呼月正皎皎,白兔怯寒杵声小。
香炉臃肿手可爇,檀烟扑鼻何缥缈。
徙倚不觉斗柄斜,启明先驱引绛霞。
阳乌振羽若木华,金灯炫耀东皇家。
熊熊魄魄侣堪掬,朱轮推出羲皇车。
人家此时方熟睡,谁识丸中第一义。
群虱莫咲阮籍狂,溷厕争中李赤魅。
屈指奇观此为雄,青原玉岩皆下风。
脂车便欲入邹鲁,丹检一启泰山封。
宋代诗人郑强曾登临武功山,并赋诗一首《登武功山》:“绿色青黛梁群山,院锁屋恋迭嶂间,金顶插天云漠漠,飞瀑泻地不潺潺。拔地凌穹吊马桩,巍然在望葛仙坛。灯荧星点清霄静。炉烟缭绕白云还。俯瞰日山齐到眼,江南尽境属吴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余幸得一跻攀。”
话说张嗣宗带着众弟子一行风尘仆仆来到安福县,稍事安顿之后,随即展开了弘道的工作。当地百姓听说天师亲自来安福传法,颇有万人空巷的态势,纷纷前往探视,张嗣宗天师趁机为大家讲经说法,并现场为大家画驱鬼避邪的平安符,并加盖阳平都功印,现场十分热烈火爆。有不少人得到感召,当场就表示愿意皈依成为张嗣宗天师的俗家弟子。这一火爆的现象很快引起一位官员的注意,这位官员不是别人正是安福县令林积。林积是何许人也?林积,天禧四年即1020年出生,卒于元祐六年(1091)六月七日,终年71岁。他乃南剑龙溪县人氏,北宋庆历六年(1046)26岁时考中进士,曾担任过循州军事判官,后担任安福县令。此人为人正直,拾金不昧,年轻时曾拾得一袋珍珠,如数奉还,分文不取。为官颇具才干,在担任循州军事判官时,发现当地官员抓强盗时误抓了五十八人,在搞清案情后,当庭释放了这五十八人,林积因解救他们的性命却违逆了上司的意志,于是上司因此放弃提拔林积的打算,林积不以为意,认为跟五十八人的性命相比,官职的晋升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过,这位林积什么都好,就是持非常顽固的儒家正统的文化立场,以宣扬儒家正统思想为己任,在当地聚众兴学,亲为督导,而对道教等非儒家的文化传统极为鄙视,视为异端,欲斩之而后快。张嗣宗天师遇到这样的官员,后果可想而知。林积听说张嗣宗传道的消息后立马派人将天师及其随从抓了起来,驱散追随天师的信众,没收天师随身携带的阳平都功印。宋代的很多文献都记载张嗣宗天师被林积所抓并锒铛入狱的事实。不过,他们都是从儒家正统的立场出发,称张嗣宗的道法为“妖学”,这其实是一种极度的文化偏见,这是我们解读文献时必须十分小心的地方。这件事情,《江西通志》、《能改斋漫录》、《演山集》、《朱子语类》、《延平府志》均有记载。
《江西通志》卷六十一载:
林积,字公济,福建人,庆历进士。由循州判改令安福,建学聚徒,亲为训督。时有张嗣宗者,煽妖术惑世,积收系之,以闻,妖遂息。嘉祐元年秋旱,积率吏民祷于石屋,雨立至。仕终河南转运使。(《安福志》)
《能改斋漫录》卷十三载:
林积毁张嗣宗妖术印
南剑尤溪林积,仁宗时为吉州安福令。时有张嗣宗者,挟妖术作符箓,自称汉师君三十三代孙,率其徒自龙虎山至,谓能却祸邀福,百姓翕然以从。积视其印文,曰:“嘻,乃贼物耳!昔张道陵再传至鲁,鲁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遂据汉川,垂三十年,方败于曹操,而归阳平关,此印所以有阳平洽都公之文。今有道之世,讵容妖贼苖裔,公肆诬罔,以害吾治耶?”于是收治之,闻于朝,毁印而江左妖学遂息。
《演山集》卷三十三,黄裳撰《中散大夫林公墓志铭》:
公讳积,字功济,其先比干之后,莫知其所由来,唐末避巢冦之乱,走延平白泉山中,遂世家尤溪,曾祖曰扶、祖仁就、考商,不仕,商累赠中大夫。庆历六年,公举进士,中乙科,尤溪未常有仕进者,自公倡之后,遂有人。始为循州军事判官,县解强盗五十人,公再讯得其情,坐罪而黥者三十余人,其他释失宪司意欲荐公而罢。公曰:“吾失一荐而得生者五十人,复何憾哉?”改大理寺丞,知湖州安吉县,被谤坐出谋杀,罢官,为通州监税,知吉州安福县,改殿中丞。安福江西之剧邑,面折讼日数百纸不下吏无留狱。邑子弟少向学,公召其父兄,开谕义方,建学以延之,用是有登第者。道士张嗣宗,率其徒由龙虎山而来,自称汉师君二十六代孙,持铜印出符箓,其文曰阳平治都功,印所至风从,有欲必得,公探其伪而治之。案后汉刘焉及魏志张鲁传,以弊其狱,言自东汉张陵,作符书惑百姓谓之米贼,陵传之衡,衡传之鲁,汉道既衰,而邪说鬼道横行于天下,力不能讨,故鲁据汉川垂三十年,有曹操之强,然后委质操,斩衡于阳平关,则所谓阳平治都功印,乃贼物耳!以为能与吾民却祸而邀福,不亦妄乎?而况方今天下有道,岂容汉末所不能制之妖,贼乱民罔,上与吾政事,相为利害者耶?于是力究其弊,奏毁印废恩例,势要或为之地,莫能救,江左妖学遂熄。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杂类”载:
因论张天师,先生曰:“本朝有南剑太守林积,送张天师于狱中,而奏云:其祖乃汉贼,不宜使子孙袭封。一时人皆信之,而彼独能明其为贼,其所奏必有可观者。林积者,秦相时尝为侍郎。”
嘉靖《延平府志》第402页,绍兴,林积,传见名宦。绍兴年间(1131-1161)卷三十四名宦,第644页。
林积,知州事,尝录张天师子于狱。奏云:其祖乃汉贼,子孙不宜袭封。绍兴中,仕至侍郎。朱文公以其事告门人曰:人皆信张而积独明其为贼,所奏必有可观者。(《祀府名宦》)
林积抓了张嗣宗天师后,立即上书禀报了朝廷,要求销毁张嗣宗携带的阳平治都功印,并废除历代朝廷对龙虎山张天师世家的恩例。林积称张陵为“米贼”、天师道教理教义为“邪说鬼道”、阳平治都功印为“贼物”,反映出其褊狭的文化立场。林积的文化立场其实也是当时士大夫普遍的文化立场,也显示儒家和道教之间某种程度上的紧张关系。
雄心勃勃的张嗣宗天师,刚刚出山弘道就遇此厄难。虽然有历代皇上的恩例,但是,面对这些儒家正统士大夫的偏见与敌意,龙虎山天师道的发展,随着张嗣宗天师的锒铛入狱,顿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张嗣宗天师在狱中究竟呆了多长时间?又是谁将张嗣宗从狱中解救出来?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从得知。我们从文献得到的确切信息是:张嗣宗师携带的“阳平治都功印”铜印,的确被林积所毁,而林积奏请朝廷废除天师世家恩例的上书,最终朝廷并没有允准。《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和元明善《龙虎山志》均记载了宋仁宗沿用历代恩例赐张嗣宗“先生”之号的史实。唯一有争议的是前两者认为是赐号“冲静先生”,后两者认为是赐号“虚白先生”。
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载:
(致)[至]和元年八月十二日,赐信州贵溪县龙虎山上清观张嗣宗为“冲静先生”。
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载:
赐信州贵溪县龙虎山上清观汉天师二十六代孙张嗣宗为“冲静先生”。
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第306页:
至和二年(1055),赐张嗣宗号虚白先生,宋仁宗皇帝制曰:柴望秩宗,诚祷祠之肇启,行宫藏事,非巫史之可侪。苟诚意之旁通,亦治世之所赖。汉天师二十六代孙张嗣宗,绍承家学;绰有祖风,比露剡以荐天,旋弥灾而为福,非道心精一,至诚感神,能若是耶。虚空生白,吉神止止,惟尔有焉。赐号虚白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普化妙悟真君。
元明善《龙虎山志》第56页:
嗣宗生而右手掌若有印文,迁上清观于龙虎山之阳,赐号虚白先生,是为天师第二十六代。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普化妙悟真君,子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