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6900000075

第75章 壬午之难(2)

方孝孺接过笔,冷笑一声,对侍立身后的两名内官说:“且与我展纸。”随后润笔蘸墨,不假思索,立书一《绝命词》于纸上: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书罢,将笔投于地,对燕王骂道:

“你篡夺神器,千古罪人,方某死即死矣,诏不可草!”

燕王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你‘死即死矣’,可岂能速死?就是死,不念及九族之性命吗?”

这话也是方孝孺激起来的。燕王原本没有诛灭方氏“九族”的打算。不料方孝孺竟指着燕王鼻子骂道:

“便十族,又奈我何!”

“十族?哼哼!十族!”

燕王忍无可忍。实际上他是被方孝孺“逼”到悬崖上了。方孝孺用这种方式向他挑战,他不接受也不行的。他太阳穴崩崩乱跳,长髯乱抖,脸上已无血色。顿足而呼:

“好好好!就诛你十族!”

方孝孺听了,竟孩子似地笑着蹦起来:“哈哈哈,你这奸雄,必遭雷殛的乱贼,你败于我也,败于我也!……”

燕王不能允许他继续骂下去,便令伍云:“且与我豁他的嘴!快!”

伍云便用刀将方孝孺的两个嘴角左右豁开,直至两耳。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张笑着的大嘴。燕王更觉可恨。也只好令伍云再将他押回狱中。又令锦衣卫即以“十族”为范围,尽逮方孝孺宗亲眷属,又扩大到朋友、门生,一律判以“凌迟”,亦即“寸磔”。伍云是个内行,请示对方孝孺应割多少刀。倒问得燕王一愣。说实话他也不知道“凌迟”之罪在执行当中还要分几个等级的。他就气咻咻地信口回答:“这个挨千刀的!”伍云马上接口说:“遵旨。”这就是定了“一千刀”的标准。

其实在明代之前,凌迟一般分八刀、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一百二十刀五个标准。当然到了后来,譬如明正德年间和崇祯年间,就有了四千二百刀(刘瑾)和三千六百刀(郑曼),但那的确是罕见的特例。伍云请示燕王应割多少刀,说来这也是多此一问,是他为了邀宠新帝而已。他如果不问,按照惯例,一般是二十四刀之数。再减去已经在嘴上割过了的两刀,还应割二十二刀至死。

既已定了“一千刀”的标准,割起来就相当麻烦。须用鱼网狠狠地将犯人的肉躯勒紧,使其肤肉从网眼儿里突出,然后一个网眼儿一个网眼儿用快刀削。这种情景燕王是不可能有暇看到的了。

方孝孺被“灭十族”,这是千古罕见的“个案”。后世的人们对此颇感兴趣。大都骂朱棣为暴君,却也有人认为朱棣乃“因激所致”。不管怎么说,事实上朱棣是上了方孝孺的当——方孝孺情知难免一死(他如不死,何以对得起其“正学”的“头衔”?),故尔用他(及其“十族”)的死,来为自己筑起一座丰碑,并且让朱棣担了千古骂名儿。

所以,在对待方孝孺这件事上,朱棣从萌生令其草诏的念头,直至诛其“十族”,他是大错而特错了。他彻底地败在了方孝孺手下。

尽管方孝孺拒绝草诏,尽管有不少建文遗臣不乐意归附(仅六月十三破城那天,缒城而逃的大小官吏就有四十余人),但燕王即皇帝位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了。既已决定,马上就办。臣僚们都忙活起来。

六月十七日是新帝登基的吉日。朝暾升起时,燕王骑了马,由众将士前呼后拥着,离开龙江,走向城里。

他没有乘坐车舆,也没有使用亲王仪仗。身边只有几名内官,再便是军人了。他为何以这样的姿态进城呢?莫非别有用意吗?他是想向人们展示“马上天子”的风采。

他是想让那些上年纪的应天(集庆)人,想起当年太祖进城的情景。

燕王骑着他的战马缓缓走近金川门。一切如他想象和期望的那样,城中父老箪食壶浆,鸣放鞭炮,夹道欢呼;文武臣僚及应天府的官吏也都匍匐于地,做出战战兢兢不敢仰视的模样。而他则以极平易极慈祥的神态,向人们频频招手示意,甚至抱拳向耆老们还礼。天气是那样的美好。恰是新雨过后,一涤尘垢,气清风爽,霞光万道。街衢两边万头攒动,谁不想瞻仰真龙天子的威仪呢?

燕王骑着他的战马缓缓东行。东面是皇城,他已经能看到奉天殿的殿脊了。然而这时候路边却有一人冲过来,跪到他的马前。他收紧马缰。见那人穿的是朝官补服,朗声说道:

“臣翰林编修杨荣参见大王殿下。且请殿下留步……”

他身边的卫士感到惊奇:是谁如此大胆,竟敢阻拦王驾呢!便要将杨荣拉走。但却被燕王制止了。燕王说:

“卿有何事,请讲。”

杨荣说:“臣请问殿下,是先谒孝陵,还是先即大位呢?”

燕王猛然一愣。拈须思忖,杨荣这话问得不简单,大有深意存焉。其一,他从起兵发难那天起,便追究建文朝廷不准其拜谒皇陵,而这也的确能赢得世人同情。他是以“恢复祖制”号召天下的,喊了四年了,如何刚刚夺得国家权柄,便把祖宗暂放一边而径奔皇位而去呢?其二,先拜皇陵,说明他是不承认朱允,坟为大明第二代君王的。继承太祖皇位的理应是他(他在太祖宾天四年之后仍以洪武为年号)。而如果按原先计划的那样,进城便登基,倒好像他是从朱允炆那里接过皇位似的。这就会使他的朝廷陷入尴尬境地了……

燕王很佩服杨荣之问。心里暗暗感激,但脸面上却不能表现出来。他也颇机智,便说:

“卿请看,前面不就是孝陵吗?”

说罢,手往东面一指,的确孝陵就在前方。

杨荣急忙让开道路。燕王的马头无须转弯儿,继续前行。经过了皇城的洪武门,再一拐便是京城的东门即朝阳门了。出得朝阳门,却不就到钟山脚下了吗?

其实祭奠孝陵也是计划之内的,不过原先的计划是先登基,后祭陵,现在则是将次序倒颠了一下。有关官员心领神会,早如飞地去找孝陵神宫监安排了。

燕王在孝陵免不了一番嘘欷,一番倾诉。祭礼结束后,内监官员们便在陵园内支起幄殿,请燕王易服,让他换上了天子衮冕。冕是礼帽,前后各有十二支五彩的玉串儿,每串有十二颗珠子。衮是礼服,玄色的上衣和黄色下衣,绣着日、月、星辰、山、龙、花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二十种图案,又有玉带和玉佩、绶带等饰物。

衮冕加身,当然便不能骑马了。然而因为秩序改变,事出仓猝,天子的象辂尚未拉来,一应卤簿也正在紧张地组织,所以,即将成为皇帝的朱棣也只能等一等。等了约两刻钟,太阳已很毒,风也热起来。汗水即将把龙袍洇湿的时候,驯象手总算把象辂拉来了。于是,燕王朱棣便坐上了象辂。前有卤簿,后有百官,浩浩荡荡离开孝陵,进入朝阳门,又进入洪武门……

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山呼“万岁”的声浪撞击天空。承宣官宣读了那份原计划由方孝孺起草的“即位诏书”。其大意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允炆以幼冲之资嗣守大业,奈其秉心不孝,更改宪章,戕害诸王,放黜师保,崇信奸佞。朕乃整师入京,秋毫无犯。诸王大臣谓朕太祖之嫡,应天顺人,天位不可以久虚,神器不可以无主,上章劝进。朕拒之再三,俯徇舆情,乃即皇帝位。

这一天是洪武三十五年(亦即建文四年)的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宝座。诏令以明年为永乐元年。从现在开始,人们改称燕王为永乐皇帝了。

登上了皇帝宝座,朱棣并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样惬意。他心里既觉得沉重,又有点发虚。

他现在可以经常地坐在奉天殿宝座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偶尔抬起头,可以看到宝座正上方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盘龙藻井(藻井指天花板中间镂空的一块),看到龙嘴下面吊着的那个亮晶晶的圆球。圆球谓之“轩辕镜”,自然是以轩辕黄帝命名的了。头顶上有这么个东西,证明了他的确已经登上了帝位,位居九五之尊;但时不时地也会有点莫明其妙的胆怯。因为,据说这宝座上坐着的若不是真命天子,那“轩辕镜”便会自动地掉下来,恰落在假皇帝的脑袋上,砸他个血浆进溅。

当然他也知道,如果不是整座奉天殿倒塌,“轩辕镜”是不会掉下来的;然而“假皇帝”的阴影并不因那圆球安装得牢固而不存在。谁还不明白啊,他这个皇帝是从他侄儿手里夺来的,而不是太祖高皇帝传给他的!

“篡位!”——他时常会听到这儿那儿嘁嘁嚓嚓。当然,这是他的幻听,事实上没人敢这样嘁嚓的。

是啊,无论把话说得如何冠冕堂皇,“篡位”这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事实上也真有一些建文遗臣,不愿放弃自己的节操而屈膝迎附他,纷纷选择了自杀殉难的道路。

比如御使魏冕,在宫中火起时自杀。大理寺丞邹瑾,与魏冕同时引颈自裁。

兵部郎中谭翼,闻金川门陷,投火而死。其妻邹氏和儿子谭谨遂自缢。

参军执事高巍,就是那个曾去北平游说的“白发书生”,听说建文自焚“殉国”,自缢于京师驿舍。

还有个自缢的是谷王府长史刘璟。当年在大庆寿寺他和他一起下过棋。刘璟连赢三局,他曾请他“稍让一些”,而刘璟竟一步不让。如今他即位登极了,刘璩仍是那么傲岸,以病为由,卧床不起。他念刘璟系开国勋臣,登基之后,故不记前嫌,仍打算起用他。刘璟的姻戚也警戒他说:“今皇上神武,可比唐太宗。先生忠良,可效魏徵也!”然而刘璟瞠目叱道:“忠臣不事二主,我为何要学魏徵!”被召到宫里,见了也仍称“殿下”。气得他将其下狱。不想刘璟竟剪下自己的头发,又结为发辫,悬梁自尽。

自缢的还有吏部尚书张忱、侍郎毛太、御史林英、太常少卿廖升、右佥都御史程本立、翰林编修周是修等。周是修还留有遗言:“忠臣不为得失计,故言无不直;贞女不为生死累,故言无不果。”京师失陷后他留书于解缙、杨士奇诸友人托以后事,然后独自一人来到应天府学,向至圣先师像怆然行礼毕,悬梁于尊经阁。

建文帝没想到这些身在刀俎之上的文臣,虽大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有比武将更强硬的骨气。除了自杀的,还有那些在任逃遁的各级官员,大体统计有四百六十余人。有的甚至怀印而逃(如永清典史,暂代署县令事)。有的甚至偷去了国家宝玺外出募兵,这就更令他气愤。据尚宝司交待,一个叫黄观的右侍中就“借”去了一块宝玺,去长江上游地区“募兵勤王”。结果害得他在登极大典上,在奉天殿中央宝案上供奉的传国宝玺,只有十六块,而不是应有的十七块!这个黄观,真是千刀万剐也不解恨呢!……

永乐帝心里很清楚,他要想把御座坐稳,必须对建文遗臣下得狠手,而不能有丝毫的恻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除恶务尽,不留祸根。他决定像猛虎,像毒蛇那样,吞噬并吮尽他们每一滴血!甚至连他们生存的土地,他也要咽到肚里去!

当然,他也知道,要想吞噬净那些反对他或者对他怀有二心的建文遗臣,则必须有“耳目”,有“爪牙”。盯梢、侦缉、杀人的活儿得有人给他干才行。于是便想到了两个可以信赖的人物,也就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永乐朝“奸臣”的陈瑛,和“佞倖”的纪纲。

陈瑛在建文元年任北平按察使时,曾被其同僚汤宗告发,受燕王金银,通“异谋”,而被谪徙广西。这是真正遮护过他,且因他而获罪的文臣。他今天做皇帝了,理该对陈瑛给予回报了,同时要利用陈瑛充任“耳目”和“爪牙”。于是下诏将陈瑛从广西调回,擢任左副都御史。

纪纲乃山东临邑人。当年燕王起兵过临邑,纪纲还是县学的学生。他叩首马前,愿为王爷效命。燕王略问数语,纪纲所答甚称王意;又见他颇善骑射,更是欣赏,便留在帐下充任侍卫。后纪纲因功除授忠义卫千户。永乐帝也真是知人善任,因见此人心狠手毒,杀人不眨眼儿,且又能对自己绝对忠贞,于是即位翌日便擢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以统领亲军,专司诏狱。

于是,史称“壬午之难”的一场血腥大屠杀开始了。

被永乐帝列为“首恶”的黄子澄,京师陷落时正在苏州,与知府姚善共倡“募兵勤王”之事。

“募兵”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鱼米之乡的老百姓,对皇叔和皇侄间的战争,并没有什么激情。如果这是外族入侵——比方说元朝或者金朝的兵马打到家门上了,也许会出现“振臂一呼,从者如云”的场面呢。这还幸亏了姚知府政声好,郡中大治,百姓们拥戴,总归是纠集了千儿八百的民兵,连同当地驻军一起集结、操练,做着“勤王”的准备。

但是太晚了。当姚善躬擐甲胄准备沿江西上时,却听到了燕军已渡江且占领了镇江的消息。姚善军要进的路线遂被切断。他想从后面发起攻击,以减轻京师守军的压力。然而他的兵将们却不想拿鸡蛋碰石头。他所招募的民兵,也各自带了一份口粮穿了一身衣裳回家去了。又过数日,闻听燕军进入京师,姚善知事不可为,与黄子澄相拥恸哭。

黄子澄自李景隆兵败丧师之后,一直怀有深深的愧疚。他曾赋诗慨叹道:

仗钺曾登大将坛,貂裘远赐朔方寒。

出师无律真儿戏,负国全身独汝安。

论将每时悲赵括,攘夷何日见齐桓。

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

同类推荐
  • 梁漱溟传

    梁漱溟传

    本书介绍了梁漱溟一生所想、所写、所为的许许多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 高原上的背影

    高原上的背影

    对于大科学家,人们难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书中关于科学家们业余爱好的描写,十分有趣和亲切,使人看到科学家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 萧红的虹:萧红传

    萧红的虹:萧红传

    本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个人传记。作者用文字一行行重新拼凑和梳理着萧红31年短暂的心路历程和坎坷遭遇,用细致哀婉的笔致,为读者完整地呈现出萧红命运多舛的一生,让热爱萧红及其作品的读者,穿越近百年的历史,慢慢步入萧红的内心世界,重新回到那个岁月动荡的年代,与这位柔弱而又坚强、终身都在用全部的善良与悲悯追逐着爱的奇女子,共同走完她短暂而又奇绝的一生。
  •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 汪精卫第4卷:祸国殃民

    汪精卫第4卷:祸国殃民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热门推荐
  • 逆天杀神系统

    逆天杀神系统

    你以为这是西方丧尸流,可这漫天神佛是什么鬼?啥?你说你有主角光环?来来来我这里搞批发。有人说这里是末日。也有人认为这里是天堂。三千天命。万千世界。这条路是成圣做祖还是化为枯骨。(温馨小提示:由于作者智商,时常不在线。如有雷同请勿较真)
  • 星泪贵族学院

    星泪贵族学院

    三个本该拥有童话般未来的小女孩,只因仇恨而走上复仇之路。经历了地狱般的训练,终在十年之后再次与仇人于星泪贵族学院会面,星泪三王子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她们的复仇计划?复仇结束后,又有怎样的磨难在等着她们??
  • 三公主的浪漫复仇之路

    三公主的浪漫复仇之路

    她冷漠,她温柔,她活泼,却因为一次陷害想要复仇而走到一起,当她们强势回归遇见帅气的三王子又会发生什么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呢……
  • 异世界的魔法学院

    异世界的魔法学院

    一个不平凡的高中生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他无父无母单靠自己打着几份零时工维持着高中生活。某天他看见了一个耳朵尖尖,一头银发的女孩子。他开始了自己的异界之旅。
  • 鬼王枭宠腹黑嫡妃

    鬼王枭宠腹黑嫡妃

    一代神医杀手惨遭组织出卖魂穿异世斗小妾,欺庶妹看她如何玩转异世大陆一次玩心大发遇到了他一生一世一双人强强联手大陆谁人不知本人小白一枚,请多多指教
  • 吾本佳人

    吾本佳人

    是最近“穿越”太流行,还是我真的这么倒霉?我是谁?《篮球火》W的妹?我是体弱多病的21岁乖乖女——安静;我是美国篮球霸主“太子”;还是风靡全球的天才小提琴家?安静的灵魂或是男扮女装的李静,即将巅峰大家的“篮球之火”!我会是篮球至尊,诱惑的女王!
  • 盖世小神农

    盖世小神农

    小小农民重生都市,从此一路崛起。小农民林炫打地主,斗土豪,办农场,建公司,生意遍布地球,成为一代盖世小农民。
  • 傲妃斗邪王

    傲妃斗邪王

    她,是将军府毫无地位的嫡女废物,亦是曦宁国五王爷的未婚妻,却天生废材,不学无术,其懦弱无能的性格,更是招人冷嘲热讽。她,是21世纪的集团总裁,在商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乃是业界之不朽神话,被人尊称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一朝穿越,她成了她,昔日的懦弱已不复见,又有谁知道如今的她是集齐万千风华的绝世奇才?!面对嫡姐们的刁难排斥,她猖狂一笑:“不要在我面前嚣张,因为你们还不够看!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灭一双!”面对神秘情敌的威胁挑衅,她挑了挑眉:“有种招惹我,就要有种承担应有的代价!若是想打我的主意,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面对未婚夫的无情悔婚,她傲然地扬起头,“从此陌路不相见!我放弃的东西绝对不会再拿回来用第二次,包括你王妃的位置,谁喜欢谁拿去,我一点都不稀罕!”**他与她自幼订婚,一朝政变,为权势迎娶他人为妃,待错失她之后,他悔恨终身!他寻她千里,却得知昔日痴恋的佳人,已是别人的妃!他为她默默守候,只愿得她一承诺:生死相随,永不离弃!**城台上,她一袭红衣如火,英姿飒爽,俯瞰众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她褪尽铅华,绝代无双!她光芒万丈,扭转乾坤,颠覆以往的丑陋形象!她有狂的资本,傲的骨气,她惊艳绝伦,狂傲天下!**他,是天之骄子,傲娇如他:「女人,本殿下终究是玩火自焚了!拙劣如我,这世上,我就只想‘祸害’你,一辈子,到天荒,到地老,到永远永远……」他,是摄政皇叔,杀伐决断:「绫儿,倘若上天要亡你,本王也定要逆天而为!你是一个坏女人,不但偷走了本王的冷静理智,狠决果断,还偷走了本王的……心!」他,是未婚夫君,冷漠如斯:「曾经的刻苦铭心,本王又岂能相忘?你说从此陌路不相见?呵呵……你又何曾明白本王的良苦用心?」他,是儒雅之王,韬光养晦:「第一眼开始我就知道,此生只能是你!就算是遇神杀神,遇佛弑佛,本王也要得到你,因为只有本王,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 青梅撩人:竹马,宠

    青梅撩人:竹马,宠

    【全文免费】她五岁,他七岁。她说:“麻麻说男人是萝卜,花心!”他回:“粑粑说女人是老虎,凶残!”她十五岁,他十七岁。她问:“你这么优秀,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我怎么办?”他回:“被我喜欢!”
  • 绝灵大陆

    绝灵大陆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在时间的沉淀中,万物这种本身具备的灵性迈向了进化一途,一些先天灵性较强的灵物,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人为万物之灵,即便在先天的基础上,他们比不上那些灵性较强,又有时间沉淀进化的灵物,但拥有高等灵智的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狩猎那些灵物,而后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那些灵物的力量化为己用。而从灵物身上获取力量的人,被称之为—契灵者。经过万千岁月的潜移默化,这些契灵者因为境界强弱的不同,也渐渐的产生了一个完整的修为体系——聚灵、印灵、玉灵、环灵、融灵、归灵、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