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5500000009

第9章 哲学思想(8)

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最早提出了“道儒家”的概念。《史记》和《汉书》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被边缘化。但道家仍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魏晋南北朝以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改造吸收了老庄思想,而“无为制有为”的政治观历来是统治阶级所欣赏的法宝,同时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领域。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鲁,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之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老子,楚国苦厉(今河南鹿邑)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后被道教奉为始祖,一三清尊神之一。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后归隐,著《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

老子的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相传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应函谷关府尹关喜的请求写成的。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静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万物都是“道”的派生者。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只能用“道”来代表,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守柔

老子主张柔弱,尝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就是因为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高大的树木易遭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残,而柔弱的小草却能够随风飘摇,永远不会折断。

守柔的目的在于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是因为他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不要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他以江海来比喻,认为江海处于低洼的地方,所以能够容纳百川之流,百川皆归海。圣人具有“不争”的品格,所以能够处于民众之上,而民众不感到负累和害怕,乐于拥护而不感到厌烦。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也不会招来怨恨和罪过。只有宽容、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在老子看来,“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也叫做“守雌”。

老子曾经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事态度,就能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认为人应“寡欲”,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灾祸发生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会滋生贪念。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对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无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灭亡,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之意。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民权)庄子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被称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其思想核心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逍遥

“逍遥”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受任何拘束和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逍遥游》集中阐述了这一思想。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到: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像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要飞过汹涌的波涛而迁徙到南海。南海就是天池。《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高,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像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扬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会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庭堂上的低洼处,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为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雀笑话它说:“我从地面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庄子讲到有一个叫做宋荣子的人,他对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事物有自己明确的见解,对于荣辱有自己的标准。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世上已经很少,但是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还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叫做列子的人能够驾驭风飞行,轻快美妙,一直飞了15天才回来。庄子认为能够像他一样自由自在的人非常少,但他虽然不用脚走路,但是还要凭借风力,还是“有所恃”,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小鸠、大鹏以至于列子御风而行都是各有所恃,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不是绝对的逍遥。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恃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有了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后人对《逍遥游》有不同解释。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认为逍遥可分为无恃(圣人)与有恃(常人),一切有恃的物(包括人类)只要安于性分即是逍遥。东晋名僧支遁(314-366)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认为逍遥是精神“玄感不为”,应变无穷,只有无恃的至人才能做到。

齐物

齐物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庄子·齐物论》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庄子认为,“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就像“天籁”一样,变动不已。“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事物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中,不停留于某一形态。因此,事物间就不能划分确定的界限。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的,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乖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

同类推荐
  • 静升古韵

    静升古韵

    本书记载了静升的文化历史和珍贵的遗存,凡寺庙、建筑、居民、风景胜迹、民俗文化以及人物传奇、民间故事。
  •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敦煌古代体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月印百川,这溪流 照样映射着中华文明之光。千余年来,它以灿 烂的形式,被认为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品种之一。
  • 梁启超讲国学

    梁启超讲国学

    《梁启超讲国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
  •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本书立足于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对国学的整个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从中摘取精华、剔除糟粕,将国学的一些基本常识集中呈现出来,为广大读者了解国学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
  • 东方神韵:长白山(文化之美)

    东方神韵:长白山(文化之美)

    长白山不仅拥有天池、瀑布、温泉、大峡谷、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也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自然宝库和底蕴丰厚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长白山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质朴耐劳、民族交融的民俗文化,拼搏奋斗、开拓创业、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等。
热门推荐
  • 最强妖孽升级系统

    最强妖孽升级系统

    叮~,恭喜宿主获得超级赛亚人变身叮~,恭喜宿主获得永恒万花筒写轮眼叮~,恭喜宿主获得诛仙剑,如意金箍棒,盘古斧【开启着轮回眼的超级赛亚人,打爆诸天万界,碾压一切绝世天骄】
  • 若是三生定魔缘

    若是三生定魔缘

    她,天界诛魔仙,战神——若儿公主,万年前,为了天下苍生,灰飞烟灭。万年后,二十一世纪重生,表面上是一名普通警察,实际上是一名王牌特警,因为一个意外,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平行世界。十六年后遇到了他。他,魔界魔王,为了她,他不惜背叛自己的养父,到头来是他养父把他父母杀害。万年前因为被她误会,在她最后灰飞烟灭的时候,帮她把所有通道封印。万年后,再次相遇,误会解除,携手对抗共同的敌人,回到二十一世纪生活。看他们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生活!
  • 鬼执事

    鬼执事

    执幽冥之事,驱邪,捉鬼,修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但世界一切的灵异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鬼执。
  •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TFboys之一世幸福

    TFboys之一世幸福

    如果睁眼便是十年后你希望自己变成怎样的人如果睁眼便是十年前你希望自己会去做什么妈妈第一次跟我说起她年轻时的梦想是我第一次和她说我想唱歌时妈妈以前梦想过当画家到了二十多岁时有了我梦想太漫长总是来不及做到妈妈说如果梦想有捷径的话那么这条路的名字一定叫坚持我想如果我从八岁开始坚持一件事情那么到了十八岁我是不是便有了十年的坚持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与八岁到十八岁一样是十年即使十年后我们没办法成功我们也离梦想靠近了十年
  • 穿越之夫君香喷喷

    穿越之夫君香喷喷

    这是一个逗比蠢萌穿越女与一只霸道腹黑土着男相爱相杀的故事。女主是只无肉不欢的吃货,以调戏良家美男为副业,主业不详,待考。铛……铛……铛……天干物燥,小心色狼。美男在哪,我要吃肉\(^o^)/~ps:围绕着一个青楼女子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牵涉出一桩国与国之间的阴谋奇案,波云诡谲的宫廷喋血政变,暗潮汹涌的篡位谋权,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生与死,理想爱情与残酷现实的双重考验……且看一个穿越女如何在一个崭新的朝代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惟愿安好

    惟愿安好

    家国恩怨,皇室雪恨。多舛命途,沉沦起伏。柔弱女子,枭雄手段。她本是侯府一位普通小姐,却意外卷入一场场权力的纷争,最终自己也难逃宿命。念念不忘的竹马,温柔多情的王子,冷漠如冰的恩人,默默守候的骑士,一往情深的未婚夫,哪怕倾世女皇,也不过是揣着“一世一双人”情怀的简单少女,在爱情的天秤里,她又该如何倾斜?既然不能逃避,就迎难而上,看她如何一步步一统山河。
  • 吃星者鄙

    吃星者鄙

    吃下星核的矿工之子星武士,圣堂灵者,谁是人类的进化方向荒兽,仙灵,究竟宇宙是何人掌控且看吃星者的征途鄙,是鄙人的鄙,也是鄙视的鄙!
  • 幻之征途

    幻之征途

    一次意外的昏迷,让他有了追寻知识、真理的渴望!只是天不遂人愿,在惨绝人寰的灾祸面前,他不得不放下心中单纯的梦想,走上了另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 魔牌游戏

    魔牌游戏

    身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宁莫轩从未想过做出一番大事,但生活中的巨大变化让他一瞬间难以捉摸。身边人时时刻刻摆弄的卡牌似乎充斥着一种魔力,而这种卡牌好像又代表不同的属性,完成着人们的痴想和欲望。好朋友武昊泽和师姐祁朵幽奇怪的问题、亲生哥哥宁子枫的神秘失踪更是让他难以接受如今的生活,自己的失败让他告别医术。直到轩轶天用几张卡牌唤醒他的自信,直到他明白要用一切的一切保住这张卡牌,直到卡牌的战争真正占据了他的世界......生命就是如此,突然,无常,而神秘,或许,有一天你将置身于一场受人操控的游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