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5500000008

第8章 哲学思想(7)

四端

四端是战国时孟子的哲学术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开端、萌芽,亦称善端,是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重要概念。《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这四端与生俱来,如同人有四肢一样,是天赋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这四端。有的人能扩充四端,努力培养;有的人则自暴自弃,不去充分发挥本性,因而形成了人品的高下善恶。但是,即使人品极端恶劣的人,他所固有的四端也不曾泯灭,只是隐而不显。孟子论述人性,重视了人的社会性,但把“四端”说成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德性,则属唯心主义先验论。

宋代理学家朱熹发展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提出性情、体用之说,认为四端是情,仁、义、礼、智是性。性是心之未发,情是心之已发,“未发则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情以为之用”。有体而后有用,情是性的表现,而不是性,但由情可以知性之有,这叫“因用以著其本体”。朱熹的发挥,使儒家人性学说更加完备了。

五伦

即五种人伦关系。儒家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五种伦常关系有其各自的道德原则和要求。《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儒家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人伦关系,能够“尽伦”,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是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五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原是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事物的古法来对待。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他所说的物指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他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是通过具体做一件事情,探明其中的道理。他把读书、评论古今人物,应接事物都当做“格物”的过程。格物的做法是“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格物越多,越有贯通天理的可能。这个从逐渐积习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包含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程颐又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他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体认理的过程。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开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逐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明代哲学家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所得的资料,是思辨活动所依循的基础。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应以格物为先,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所了解,以便启发心思。如离开格物,而去冥思苦想,便不可能致知。这是对认识过程的辩证说明。他讨论理和物的关系,认为“有此物即有此理”,“无此物即无此理”,但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不生不灭的,“天地之运,万古如一,又何死生存亡之有!”

内圣外王

“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是“外王”。“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圣人”。而主体一旦达到仁、圣的精神境界,必然要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见之于政治实践,成就“外王”事业。这种“外王”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将它树立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外王”实为“内圣”的延伸和展开,“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最高境界是合而为一的。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其实质是高度推崇道德人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强调主体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会价值创造的终极源泉。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念,君子只有潜心于道德人格的修养磨炼,将道德实践的经验内化到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主体逐步凝聚、积淀起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才谈得上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才谈得上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

道统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道统之说最早由孟子提出,其言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了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说,自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宗,开启了宋代道学的先声。朱熹则认为,儒家的道统是以周敦颐、二程(颢、颐)上承孟子的,而自己又继周、程为儒家正统。道统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后来遭到反道学家的猛烈抨击。

圣贤

圣贤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种理想人格和道德典范。孔子认为,只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才算是圣人。儒家的后继者把孔子和孟子称为圣人。法家的韩非认为圣人具有多重才智,有巢氏、燧人氏也是圣人。他更颂扬那些“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改革家,并把他们称为“新圣”。道家贬斥一般意义上的“圣人”,主张“绝圣弃智”,认为只有那些无为、无事、无欲的得道之人才算“圣人”。

对于如何成圣人,儒家也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圣人是先天的,如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是“固天纵之将圣”;有的认为圣人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荀子说,“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贤仅次于圣,是品德才能优秀的人物。先秦儒家、墨家、法家等尽管对“贤”的理解不同,但都赞成“举贤”、“尊贤”、“尚贤”,认为这是治国之要道。墨子、荀子和韩非更是主张打破原有的宗法等级制度,从庶人中选拔贤能。只有道家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

经权

经权观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说:“经权之道,持经达权。”在孟子看来,“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经”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方法,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行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地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孟子的经权之辨包括两种权变智慧:一是“激进权智”,一是“温和权慧”。对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礼仪规定行使否定性的做法,这种权变就是“激进”的;当他人不遵守礼仪规定,而自己却对礼经行使肯定性的做法,这种权变就是“温和”的。需要注意的是,行使“激进权智”所支付的成本有时可能是较“温和”的,而行使“温和权慧”所付出的代价有时可能是很“激进”的。

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紧急事情,但是,当人们试图去解决问题时,却发现自己将不得已地置身于两难抉择之中:一旦选择对得起良心的做法,就会跟礼经的固有规定发生尖锐的冲突。在此情形下,恪守生动活泼的良心而不是拘泥于纸上的礼经条文,以“权变”去对“礼经”进行拨乱反正,是孟子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伦理学对于人们发出的心灵指令。这种“激进权智”在孟子的经权之辨中也是故事性最强、哲学味最浓的。

礼乐教化

礼乐教化,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孝经·广要道》引孔子的话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教化被历代儒家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由之道,因此也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汉书·礼乐志》说:“《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在儒家看来,礼乐具备,教化大行,则民治国安;礼乐崩坏,教化不兴,则民乱国危。总之,儒学的基本精神即在礼乐教化,儒学即是礼乐教化之学。

儒家所谓“礼乐”是什么呢?简言之,礼是行为仪式或规范,乐即是音乐,是诗、乐、舞的总称。但儒家所谓乐,并非是泛指所有的音乐,而是特指“雅乐”,即《礼记·乐记》所谓的“德音”。儒家言“礼乐”,都是指具有正统道德意义的行为仪式与音乐。礼乐虽然并称,各有所指,然而礼的外延比乐广泛,礼是大概念,乐是小概念,后者可以包括在前者之中。传统儒家言礼,即兼有礼乐二义。

在古代语言中,礼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礼是国家典章制度(官制、刑法、律历等)、伦理规范(如三纲五常等)与行为仪式(朝聘燕亭、婚丧嫁娶等)的总称。如《荀子·劝学》说:“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章太炎说,“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即广义的礼。狭义的礼则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奉行践履的行为仪式与规范,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如《尔雅·释言》:“礼,履也”;《释名·释言语》:“礼,体也,得事体也”;郑玄说,“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即是狭义的礼。儒家所谓的礼,主要是伦理学的概念,即狭义的礼。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是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提倡的“理”,提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吾心即宇宙”的“简易”、“直截”主张,被称为“心学”。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杨简、袁燮等人,杨简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大。到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到陆学,王守仁更以陆学传人自任,宣扬心理学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鼓吹“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同时提出“知行合一”,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和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在心学方面,是陆九渊以后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后人将陆王二人合称为“陆王心学”。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李贽和泰州学派的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强调儒家的“圣”、“贤”是可学的,即使不是士人的“农工学商”也可以学,认为“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则提出“是非天定质”,更直斥程朱理学为“伪学”,反对统治者借程朱理学做思想禁锢。

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辩,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辩的一个成果。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做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

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万物皆备于我”,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为了说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陆象山和王阳明各有一个在哲学史上著名的比喻: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

有一天,陆象山问学生徐仲诚:“《孟子》领会得怎样了?”仲诚答:“如镜中观花。”意思是在说自己还并不清楚。象山说:“我看也是这样。”他认为仲诚说“镜中观花”别有含义,说明仲诚已经领悟了。过了一会儿,仲诚问《中庸》的要旨在哪里?象山说:“我给你说的是内,你却说外。”批评徐仲诚只知外不知内。

陆象山对于镜花的理解,正如心与万物。万物并不是独立于心而自在,而是由心发育出来的。因为心本身具有天理,所以由人之本心出发而看待万物时,万物莫不具有此理。

王阳明则用“岩中花树”的比喻来说明相似的道理。王阳明游南镇,一个朋友指着石头中的花树,问他说:“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回答说:“你见到这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来看此花时,花进入内心,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岩中花树”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其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中的显现。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道家思想

道家的历史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基础,吸收儒、墨、名、法、阴阳等诸家思想形成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它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他源远流长,博大情深……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共收入各种风格、题材散文共60余篇。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数为自传体散文,回顾了一个农民出身的青年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登文坛以来的三次文学创作高潮,家庭环境的艰辛和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并决心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也有抒情杂评和调侃性幽默小品;还有人物传记、土特产品介绍等。
热门推荐
  • 我的女神:倾世校花

    我的女神:倾世校花

    林立一辈子都忘不了看见施静雪的时的第一面,那个炽热的午后一股清凉的风吹进他的心里,治愈着他的心灵。一次的偶遇让林立跌进爱的深渊,从此万劫不复。他接近她,一直想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她,当接近她时,却发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师生恋,他感动却没法放手。她,施静雪,一直被选为最美最有才情的校花,无数人爱慕者追随着她。但她却不为所动。她不想当谁的女神,只为一个人而活。一个直存在她生命中的一个人。不到生命尽头绝不放手。
  • EXO之唇上是你的痕迹

    EXO之唇上是你的痕迹

    “我爱你。”“我也爱你啊,傻瓜。”。。。。。
  • 创世之我的世界

    创世之我的世界

    精通枪械头脑机智敢拼敢闯,然而就这样一个特种兵因为一次特殊任务,退出国家机密部队,只身犯险。最后被围,拼命逃出,幸好任务完成,然身受重伤,不治而亡。谁知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人类的创始之神.凤凰族始祖.龙族组长之女......香艳的人生,灿烂的重生,我们的主人公陈麟还有什么神奇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一贱钟情:老公,别乱来

    一贱钟情:老公,别乱来

    热心务实的许多多为了救朋友于水火,拖三个月婚期,夜爬苏少家,将某正沐浴的男神壁咚。“娶我吧,我会洗衣做饭、种草养花、两万块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为了能搞定高冷禁欲的苏少,许多多甚至不惜苦肉计、反间计、美人计连番上阵。战战兢兢三个月,婚礼成功延期举行,许多多披着婚纱正要走为上计时,苏少携保镖款款而来。“夫人去哪?”那一刻她才恍然,什么叫反客为主,什么叫将计就计。当许多多后知后觉苏少并非你传言般清心寡欲,实际是个腹黑狐狸时,她开始感叹世事无常。所以说一报还一报,苍天饶过谁。
  • 腹黑公子的冰山小姐

    腹黑公子的冰山小姐

    “你是不是不喜欢男人?”“你还太嫩,不算男人。”后者一脸黑线。“那你喜欢人妖了呗?”“你阳气太重,没有多少人妖的气息。”后者一脸黑线。“那你喜欢我呗!”“错,大错特错,我不喜欢你,我爱你。”后者一脸欣慰。
  • 重生之娱乐大主宰

    重生之娱乐大主宰

    这里没有流行音乐,没有诸如四大天王、好莱坞巨星这里没有爽到爆的小说,没有诸如三少、西红柿、凡语等超级大神这里没有小品,没有诸如本山,丹丹,冯巩这样的小品大师。这里没有游戏,没有....秦朗觉得,自己要是没有“娱乐上帝系统”,自己也会变得抑郁。叮咚!系统奖励:微电影秘籍一本擦,终于可以让倒霉的王大锤降生了!
  • 绿林橙轩阁

    绿林橙轩阁

    终于,芈橙反应过来,嘴里大骂着,色狼!走开!滚啊!变边骂还边打。
  • 网游之神魔之始

    网游之神魔之始

    好吧我承认第一次写书他是别人眼中的富三代,却鲜有人知他6岁习武8岁因天资不凡拜入华夏守护神门下,12岁入伍,18岁在长辈的干预下退伍,且看他如何纵横游戏,驰骋花丛
  • 眷兽世界

    眷兽世界

    这是一个召唤眷兽战斗的世界。八大家左右天下,三学院分庭抗争。你强,历史的剧本就由你来撰写,你有足够的实力,江山美人任你选
  • 风之炼金术士

    风之炼金术士

    在这个世界,术力就是一切。而掌握他们的炼金术士,则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故事讲述一名叫洛伊的少年在参选炼金术士学徒时却意外的被人‘绑架’,倒霉的他,怎样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活下来?又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炼金术士的世界,主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