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5500000022

第22章 语言文学(2)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格律诗

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是盛唐以后逐渐形成的。格律诗的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后人为了区别没有格律化的古诗,就称之为近体诗或会体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练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传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声律包括押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十句以上为排律。

律诗的第一行为首联,依次是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中间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诗话

诗话是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诗话大多属于随笔之类的杂文,行文运笔,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形散而神不散,始终以论诗为中心。诗话的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如南朝钟嵘评论阮籍诗韵:“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这些品评随意、即兴,多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是历代文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论诗形式。诗话始自南朝梁代的钟嵘,他写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五言诗的理论批评专著,也是诗话的开山之作。写诗话之风,宋朝最盛,明清两代次之。最著名的有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等著作。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此外还有乐章、歌词、歌曲、琴趣、笛谱、倚声等等称谓。由于它一开始是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是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的,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据《旧唐书》上记载,唐朝时候,为了适应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当时的优伶乐师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子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被视为诗余小道。到了宋代,因为词本来就是来自民间的,所以在题材方面较为自由,在格式方面更易于表现,加上能配乐歌唱,在韵律方面更利于流传,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但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

词一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被称为“婉约派”。宋时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风格豪放。

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词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朝以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五种情况:

一、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所以又叫“酹江月”。

三、直接用字数来命名。比如“十六字令”,全词就共有十六个字;“百字令”全词共有一百个字。

四、以人名、物名或者故事为背景作词牌。如《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名叫“沁园”,后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后人以此事作词,就产生了词牌名《沁园春》;还有《浣溪沙》,就是以春秋时的美女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五、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笔记体小说起源于南朝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代表作有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笔记体小说因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志人”及“志怪”两种。“志人”小说受当时社会上清谈及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出现了大量记述人物遗闻轶事和言谈举止的志人小说,从中我们可看见当时社会现实状况及人民的心理。

“志怪”小说,则继承了《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传奇述异的特点,专记神仙方术、妖魅鬼怪、佛法灵异、殊方异物等。在动乱的时代,人民往往会将心灵需要寄托在超现实的佛道或神鬼幻想中,以求解脱。迷信风气所及,各种鬼神怪异的故事,就应运而生了。

变文

敦煌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变”是指的“经变”,是佛教用语。“变文”最初是寺院里的僧侣为了传讲佛经,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后来内容范围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成了民间的说唱文学。

变文多取材于佛经或中国民间故事,大体有三种:一是带有佛教故事的变文,如《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等;二是历史故事的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等;三是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文》、《董永变文》等。此外,还有少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变文,如《张义潮变文》等。

变文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创造。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创造,一般都是有说有唱、韵文和散文相结合。有的以韵文为主,有的以散文为主。不论在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叙述描绘上,都很有吸引力。往往在佛经上或史籍上只有简略记叙的人物和事件,到了俗讲法师或艺人的口中就敷衍铺张成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其中优秀作品,人物形象因有充分描绘而显得充实丰满,如伍子胥、贞夫。叙述虽详,而不拖沓,仍能做到紧张曲折,引人入胜,如《秋胡变文》。唐代变文对于宋代的话本、明清的小说很有影响。中国的长篇小说起源于变文,已经是一种公认的说法。此外,说唱文学一直绵延不绝,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曲艺,在这类文学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变文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代变文过去一直被认为失传了。变文直到近代才被发现。1899年,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变文手抄本以后,对于变文的研究才逐渐被人重视。1929年,郑振铎第一次采用了“变文”这一名称。

传奇

传奇是唐代文人用文言文撰写的短篇小说,其内容多是传述奇闻趣事。唐末小说家裴铏曾把这些故事编成《传奇》一书,后人便把唐代短篇小说称为“传奇”。

传奇是一种迎合城市居民口味的文学体裁。唐朝时,长安等大城市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市民阶层,为了适应市民阶级文娱生活的需要,于是传奇便应运而生。传奇取材广泛,语言凝练,情节离奇又曲折生动,是中国古典小说渐趋成熟的标志。

中唐是唐代传奇的全盛期,作品数量众多,其中以沈既济的《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最为著名。

唐代传奇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广,有的表现了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有的通过幻想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的暴露了上层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有的歌颂了除奸仗义的豪侠行为,大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唐传奇也包含着许多思想糟粕,如宣传鬼神迷信和宿命论,宣扬女人是尤物、祸水,赞美出于个人感恩而为主子效忠的行径等等。

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已经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对宋以后的话本、戏曲和讲唱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话本

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被称为“话文”或简称“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评书。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有众多的官吏和士兵,还聚集着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各种民间技艺都向城市会合,以适应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说话”便顺应时代出现了。南宋时,“说话”通常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四家。

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中间穿插一些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话本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诸宫调

诸宫调表演场景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由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所以被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宗(1068-1085)年间。

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宋代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从今存的诸宫调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接而成的套曲形式。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随着宋室南迁,诸宫调传到南方。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后来的明、清人又称诸宫调为“弹词”或“弹唱词”。

金、元时的诸宫调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其中《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作者为金代章宗(1190-1208)时人董解元,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通称《董西厢》,是中国古代优秀说唱文学作品之一,对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影响很大。

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其演唱方式,特别是套曲的形式,对元杂剧的音乐有直接影响。

散曲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它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在语言方面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同时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散曲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以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有民歌色彩。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南戏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来的。南戏将歌唱、舞蹈、念白、科泛熔为一炉,是我国戏曲南戏剧本插图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最早发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所以又称“温州杂剧”或者“永嘉杂剧”。

南戏起源于民间的歌舞小戏,题材大都来源于民间传说、民间说唱、历史、宗教故事等,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南戏所有的戏文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的故事几乎占了一半。

同类推荐
  • 静升古韵

    静升古韵

    本书记载了静升的文化历史和珍贵的遗存,凡寺庙、建筑、居民、风景胜迹、民俗文化以及人物传奇、民间故事。
  •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

    本书解读了近六七十年响当当的名字:鲁迅、胡适、顾颉刚、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苏雪林、沈从文、陈寅恪、胡风、胡兰成、郭沫若、孙犁、萧乾、乔冠华、胡乔木等。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秦学术史探赜

    秦学术史探赜

    《秦俑·秦文化》丛书总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华大地西北黄土地上,揭开了一处古代宝藏。这便是后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由兹伊始,便掀起了一阵又一阵不大不小的秦兵马俑旋风。国外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纷至沓来。兵马俑的代表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五大洲。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中外观众每年200余万。以兵马俑命名的现代生活用品、食品也投入市场。古代优秀文化有力地冲击着现代文明,这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古文化现象中还是不多见的。所以,有人便说这是一种“秦俑效应”。 “秦俑效应”的深层影响,还...
  •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

    本书集丰富有力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监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热门推荐
  • 穿越网络遇见你

    穿越网络遇见你

    他,天生凤凰男,多磨多难,巧遇女主,甘为女主自锁一生!她,天生丽质,多才多艺,直爽善良。为了替慈父分忧早早辍学,演绎现实版孝女、才女。对男主不离不弃,既是贤内助,又是掌舵人!(暂停更新)
  • 幻想城池

    幻想城池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就是上古人皇轩辕,你会怎样?如果有一天,一个妹子自称是她你前世的妻子,你会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也变得已经不再平凡,你会怎样?能力越大,责任便越大!如此,我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此,我定要这乾坤挪移,混沌变幻!如此,我定将这世的疯狂,紧紧握在手中!…………本书已建立读者交流群,欢迎加入幻城:423671158,和作者读者交流对本书的建议和发展,管理暂缺中,先到先得哦。
  • 爱情魔法①:瞬间降临式

    爱情魔法①:瞬间降临式

    偶滴QQ419144160,喜欢偶小说的朋友欢迎加入,处女作,文笔难免幼稚,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小说只在休假时更新哦,在这里给读者大人们赔罪啦o(∩_∩)o。。。)
  • 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秋颂

    千秋颂

    本是唐朝郡主,身份尊贵,却因父王的暴戾惨遭断命之险,重生江湖门派,昭华显露,美男王族穷追不舍,她却淡看红尘,两次灭父,为了复仇,背叛师门,她恨透天下,却伤了无数男子的心。
  • 想不嫁好难

    想不嫁好难

    美好生活就在眼前,我只想说,我不嫁不嫁啦,可怎么也这么难。
  • 爱你天荒地老

    爱你天荒地老

    都说十年是一个美好的轮回,十年了,该学会去爱了。从一开始的相遇,就注定了以后的相见。他只不过是想牵牵她的手,想和她睡在一张床上,想和她永远的在一起。而她,只不过想每天给他做顿饭,想和他去想去的地方,想和他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一张离婚协议放在某男面前。“你干什么?”某女一本正经的说“我不能太依赖你了,我就想看看离开你后我能不能活了。”某男气的把她拉到怀里。“我告诉你,这辈子,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
  • 寻迹之鬼影迷踪

    寻迹之鬼影迷踪

    一次意外将我从平凡的直接中拉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没有美女也没有钱财。有的只有无尽的迷茫和猎杀。
  •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韩炯、姜静所著的英国皇室选择欧洲和亚洲具有典型性的几个皇室家族作为主要故事,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素材,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以家族历史为主要剧情,以皇族重要人物为主角,由历史学家担当编剧和导演,来表演几出皇族历史剧。
  • 玄机天衍变

    玄机天衍变

    环宇苍穹,沧海桑田,一念皆变。窥古今,知未来,识生死,掌阴阳。天衍索道,一切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