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1)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注意给氧和防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呼吸感染和高热,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消除诱发病因。
(2)迅速控制抽搐:首选地西泮,成人首次剂量为10~20mg,5mg/min静脉注射,若有效而复发者,15min后可重复使用,或在首次使用后将地西泮100~200mg注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于12h内缓慢静滴。如发生呼吸抑制则停止注射。儿童每次0.25~0.5mg/kg,1mg/min静推,婴儿每次不超过1mg,幼儿每次不超过5mg,5~10岁每岁加1mg,儿童一次用量不超过10mg。
异戊巴比妥钠:成人用0.5g,用注射用水10ml稀释,以不超过0.1g/min的速度缓慢匀速静脉注射。儿童1岁内用量为0.1g,5岁左右为0.2g。
苯妥英钠:成人以不超过50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达到20mg/kg负荷剂量。心律失常、呼吸功能障碍及低血压者慎用。
利多卡因:应用于地西泮静脉注射无效者。常用2~4mg/kg加入10%葡萄糖液内,以50mg/h的速度静脉滴注。
(3)减轻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20~40mg或10%甘油利尿脱水,减轻脑水肿。
4.手术治疗先后用2种一线抗癫痫药物在达到最大耐受剂量、2年以上正规单一药物治疗均失败后,如再经一次正规联合治疗也不见效者称为难治性癫痫,部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能有效。
【预防】应从母亲孕期开始预防,做好产前保健工作,特别是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提倡优生优育,避免产伤、窒息。各种年龄均应避免颅脑外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等。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良性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或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常伴发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倦怠。青春期发病最为常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中医亦称“偏头痛”,归属于“头痛”范畴,按中医“头痛”进行辨治。
【病因与发病机制】偏头痛迄今尚未明确病因。目前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失调、血管舒缩异常等因素有关,常因情绪变化、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强光刺激、气候变化、低血糖、使用血管扩张药、食用高酪胺食物等原因诱发。
【临床表现】常于10~30岁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因气候变化、精神刺激、摄入某些食物等引起。一般分为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偶见其他类型。
1.典型偏头痛多有家族史,占全部病例的15%~18%。
(1)先兆:头痛发作前1h出现,持续10~40min,然后迅速消失。以畏光、眼前闪光点常见,随后出现暗点或视幻觉、视野缺损或短暂失明。少数病例可见全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语言障碍。
(2)头痛:先兆过后出现剧烈搏动性头痛,常从一侧局部扩展到半头部乃至全头及颈部。头痛呈跳动或钻痛,常伴厌食、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成人发作时间持续4~72h,儿童可持续2~8h。睡眠后症状明显缓解,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2.普通型偏头痛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80%,多无家族史。无典型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其他症状与典型偏头痛基本相同。
3.特殊类型偏头痛
(1)眼肌瘫痪型偏头痛:阳性家族史较多。一般表现为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剧烈头痛发作1~2h后头痛减轻时出现与头痛同侧的眼肌瘫痪,以上睑下垂最为多见。多次发作后瘫痪可持续不愈。
(2)偏瘫型偏头痛:有阳性家族史。可出现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共济失调、精神错乱及视觉障碍等先兆症状,持续20~30min消失。随后出现双侧枕部搏动性头痛,向后颈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病程为数小时至1d。
(3)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持续发作时间在72h以上称为偏头痛持续状态,期间可有少于4h的缓解期。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正确诊断须依据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一般具备下列指征即可诊断:
(1)长期反复的发作史。
(2)头痛中度或重度,多为单侧跳动。
(3)头痛时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均无异常。
(5)试用麦角胺制剂止痛有效。
2.鉴别要点
(1)紧张性头痛:常因慢性精神紧张、职业性体位不良、颅周肌肉张力持久增高引起。临床较偏头痛多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头痛表现为非搏动性,呈压痛性、束紧感或沉重感,用镇静药及精神治疗有效。
(2)丛集性头痛:又称组胺性头痛。常从一侧眶周或眼后开始,迅速扩展至同侧头面部,伴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多为非搏动性头痛,多在1周或数周内一次接一次成串发作。一般抗偏头痛药物治疗无效。吸氧、吲哚美辛(消炎痛)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治疗】
1.发作期治疗治疗目的是减轻头痛的严重程度或中断头痛的发生和发展。
(1)轻-中度头痛:首选给予解热镇痛药或类固醇性消炎药物,可选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或萘普生等治疗。如疗效不佳,1h内无明显缓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或选用拟肾上腺素药物克丁胶囊,或含巴比妥类的镇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