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厚厚的地壳中,普遍存在盐这种物质。由于盐极易溶于水,因此常随水流淌,进而被雨水带进河川,再流入大海。据统计,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盐大约有1.1亿吨,而全球海洋所含盐分约4500亿吨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状况,盐又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四种。
海盐是资源最为丰富的,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也是现代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盐。只要在气候和地质条件适合的地方,都可以开采海盐。海边开发盐田,依靠日晒和自然蒸发,从而使盐分析出。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海边都出产海盐,如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等都是海盐的大产地。中国是世界产盐大国,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海盐居世界第1位。
湖盐是内陆地区人们开采的主要盐种。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存在含盐量较高的湖泊,这些与淡水湖相对的咸湖,数量虽然不多,但对早期人类来说,却意义重大。比较著名的咸湖如死海、咸海。人类采盐最早使用的方法是从含盐量高的干涸河床或湖床刮下盐结晶块。采集湖盐最有特色的地方当属非洲塞内加尔的瑞特巴。当地人制盐的方法很简单,湖边各村庄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搭乘小船,将几百个塑胶桶放在湖里,排成圆圈,从空中俯瞰下来就像一条七彩缤纷的项链。而后利用赤道的烈日将桶里的湖水晒干,于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层洁白的盐。我国山西运城的解湖,就是一座干涸的咸湖,先秦时期的中原经济、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依靠这座湖的恩赐。青海的察尔汗盐湖,更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基地。
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做“井盐”。井盐的开采在我国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饱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早期非洲许多地区的居民都是从含盐量高的盐土中采盐。他们在盐地里挖出约2米深的盐井,含盐的地下水冒出后,经蒸发便析出盐晶,井盐便这么开采出来了。世界上著名的井盐产地有中国的自贡、波兰的魏里奇卡等。
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开采矿盐比利用盐田晒盐的方式晚许多。波兰的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一些将盐土加热析出结晶盐的用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天然盐矿,如伊朗、伊拉克、美国西南部、澳大利亚和玻利维亚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盐丘和盐山,如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约有300座圆形盐丘;巴基斯坦境内有绵延的盐山等。
在古代中国,有关制盐及盐业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必然要联系到四川盆地的井盐了。钻井取盐、小口井、天然气煮盐等是井盐的代名词。而四川盆地的井盐,又以自贡最为有名。自贡的井盐历史虽然非常悠久,但却不是最早的,相对于那些更古老的盐泉,自贡至多也就是一个年轻的后生。事实上,四川盆地东部的重庆峡江地区,汉唐以来就一直燃烧着漠漠盐火,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峡江地区的制盐历史至少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
三峡地区之所以具有如此悠久的盐业历史,是与三峡给予三峡先民的恩赐分不开的。在生存条件如此艰难的地方,汩汩流淌的盐泉堪称上天的厚礼,让三峡先民能够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盐卤喷薄而出时,总是会带给人们沉沉的思索:是什么力量推动它们出来的?它们来自哪里?它们会经久不竭吗?
答案来自上亿年前。原来,四川盆地在元古代时并不是现在这番模样,当时在冰川消融后,由于海浸,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片叫做“扬子海”的地区,这里蒸发强烈,形成了很厚的膏盐沉积。元古代时,扬子海频繁受到海浸和海退的影响,扬子海亦分分合合,其间沉积了大量的海相堆积和盐类物质。
中生代时,全球大陆逐渐形成,现四川盆地属于古地中海的主体部分,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咸化海域——“上扬子蒸发海”。上扬子蒸发海,其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由于海水进退频繁和多水道补给,成盐环境多样,四川盆地中部在早三叠纪形成一大盐盆。至中三叠世,东部抬升使蒸发海内发育泻湖——盐湖类型的成盐盆地,从而构成多级含盐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盐条件。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Indosinian Mvt。),使三叠纪及其以下地层,几乎全部褶皱隆起。西部横断山系、龙门山;北部大巴山、米仓山;东部黄陵背斜和川鄂湘黔部分山地;南部的大娄山等,均相继崛起,四川从此结束海浸历史,东部转为内陆湖盆环境。湖盆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据今四川盆地全境,这就是著名的“巴蜀湖”。
侏罗纪末,燕山运动(Yanshan Mvt。)兴起,华蓥山以东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延伸的梳状或隔挡式的褶皱及逆冲断层。渝东南的川鄂湘黔山地发生继承性活动,产生一些小型山间盆地。此时,巴蜀湖面积逐渐缩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仅2万平方公里左右,称为蜀湖。白垩纪盆南在合江、沪州、自贡以南的大娄山前地带形成了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的巴湖,巴湖汇集周围诸水后,从綦江东北角经万县,沿巫山及黄陵背斜的低洼部进入江汉平原,长江水系发育基本完成。
盐矿形成与四川盆地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一是海洋中盐类物质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蒸发结晶。二是古构造凹陷盆地范围大,地形沉降幅度大,封闭性好,沉积稳定,咸化时间长。四川盆地的盐矿除了彭水郁山盐泉来自奥陶纪地层外,主要分布于侏罗纪、三叠纪岩层中,与上扬子蒸发海海相沉积和川滇盆地湖相沉积相关,分布范围东到巫溪,西至盐源、西昌,南到宜宾、长宁,北抵广元、旺苍。
四川盆地盐矿种类有黄卤、黑卤、岩盐、白卤等几种,除岩盐为固态外,余均为液态。其中白卤主要分布于今重庆东部的巫溪、奉节、开县等地,系由卤盐溶解而成,含泥质杂质少,含硫酸镁和硫酸钙甚多,故呈白色。
这些卤水是怎么出来的呢?这与地质构造有关,一是位于褶皱构造背斜轴部,卤水受压,易于富集;二是卤水沿断层面富集并沿断层上升或渗出。
渝东的三峡地区,由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带,背斜轴部多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两翼则为白垩纪地层。盐矿集中分布于背斜轴部,再加上长江水系的强烈侵蚀下切,该区多天然出露盐泉和浅层埋藏盐矿。
三峡地区含盐的背斜较多,这为三峡地区远古先民最早开始人工制盐带来了便利的先天条件。
瞿塘峡背斜:分布于奉节、石柱、涪陵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奉节盐矿位于背斜西北的大冶组石灰岩中,盐井在白帝城下长江沙洲上。
云安镇背斜:云安场盐卤自巴东系岩层流出。盐井多位于汤溪河以南。在云阳县长江以南,故陵长滩亦有古盐井。
温汤镇背斜:开县盐井位于背斜轴部大冶组石灰岩内。
大池至井背斜:该背斜是方斗山背斜和万县向斜之间的次级构造。由南西石帽子至北东武陵西消失,轴线长达33公里。忠县古代盐场在井镇和涂井镇,含盐层位于三叠纪巴东组和嘉陵江组岩层中,井河、汝溪河的侵蚀使盐层接近地表。
宁厂背斜:大巴山南坡地带,山脉多呈东西向排列,海拔1000~2000米,位于北大巴山褶皱带、南大巴山拗褶带、川东褶皱带、川鄂湘隆褶带汇集处,宁厂背斜是其中之一。由于大宁河及其支流后溪河的强烈侵蚀下切,相对高差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峡谷随处可见。三叠纪嘉陵江组含盐层暴露于地表,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盐泉,顺山势流下。巫溪至涂家坝的大宁河两岸,天然盐泉有13处。
郁山背斜:郁山背斜长100公里,背斜南段,从水面坡至黑木耳,轴部开阔,岩层平缓,东翼岩层倾角40°,西翼岩层倾角40°~60°,轴面直立,轴向北45°。东轴部由中、上寒武纪地层组成,两翼由奥陶系及志留系地层组成,东翼地层出露完整,西翼遭郁山正断层破坏,使奥陶系地层出露极不连续。总之,郁山背斜枢纽呈波状起伏,轴部开阔,两翼陡峭,为标准的箱状褶曲形态。盐矿储存于寒武奥陶两纪地层中。由于中井河、后灶河大约呈东西向侵蚀切割郁山背斜,使含盐岩层出露或接近地表,再加上多断裂,卤水极易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