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前,有一尊高2.5米的大理石人物雕像。每个经过此地的人,都忍不住驻足观赏。
它就是被誉为人类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大卫》。它的创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兼诗人的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和达·芬奇、拉斐尔被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可是,当我们仔细研读这位艺术巨匠的人生际遇时却发现,在他长达90年的生命历程中,尤其是在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充满了豪门显贵和权势金钱的压痕,罗马教皇、各国君主、威尼斯元老院、美第奇家族……权贵豪强争相利用他为自己服务。他就像一名高级的艺术创作奴隶,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位艺术家最珍视的创作自由。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被压抑、被束缚的苦闷。而最令世人关注的,是他和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美第奇家族之间的关系,他一生中的很多痛苦和欢乐,都和这个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
[知识雨滴]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7岁丧母,11岁丧父,之后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在佛罗伦萨时期吸取15世纪绘画精华并吸收芬奇技法,逐渐形成圆润柔和的风格。从22岁到25岁,他创作了大量圣母像,并因此声名远播。他一生只活了37岁,却是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特别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性地创造。他创造出的形象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的人倾倒,并且延续了400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西斯廷圣母》是他的名作,塑造了一位光辉的圣母形象:她决心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世界。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迎接圣母驾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的形象妩媚动人,目中有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无冕之王
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有名的贵族,有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之称,曾长期掌握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权。
很多在当时富有影响的人物,包括三位教皇和两位法国皇后,均来自这个家族。这三位教皇分别是利奥十世、克雷芒七世和利奥十一世。两位法国皇后分别是咯德琳·美第奇和玛丽·美第奇。这个家族不只在意大利呼风唤雨,权倾一时,在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佛罗伦萨的命运一直和这个家族息息相关。
[知识雨滴]咯德琳·美第奇(Catherina de'Medici,1519—1589):法王亨利二世之妻。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洛伦佐·美第奇之女。14岁结婚。当她的儿子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遭到孤立时,她开始以王太后的身份发挥政治影响,成为法国的实际主政者。她试图以温和、忍让的政策使不断遭受宗教分歧和贵族宗派分裂之害的国家保持统一。但是她也萌发了篡位的野心,陷入政治和宗教的阴谋之中。曾策划了1572年臭名昭著的圣巴托罗缪惨案。
[知识雨滴]玛丽·美第奇(Maria de'Medici,1573—1642):法王亨利四世之妻。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美第奇之女。在亨利四世与妻子玛格丽特离异后,她于1600年同亨利四世结婚。这是一桩著名的以巨额金钱捐助为条件的政治婚姻。亨利四世去世后,她为年幼的儿子——路易十三摄政。她的任性和过度宠信宠臣导致路易十三于1617年亲自掌权后将她囚禁,但是她继续策划反对活动,因此被流放到贡比涅。1631年她逃到布鲁塞尔,晚年在贫困中度过。
美第奇家族原为药商出身,由其族徽的图案——百合花与丸药的组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13世纪时,美第奇家族凭借多年经商积累的资金涉足银行业和金融业,并由此起家,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到了14世纪,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当时的时代主题是个人主义、世俗主义和理想主义,而国家权力的重心也逐渐由封建的王公贵族转移到握有经济实权的商人和平民身上。药商出身的美第奇家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可是,当沙威特·美第奇成为佛罗伦萨城邦的首长后,他的独断专行和凶狠残暴最终使他在1382年遭到了驱逐,美第奇家族的声望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后来,乔凡尼·美第奇重振家业。在他的努力下,美第奇家族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而他则于1421年成为佛罗伦萨城邦的首长。
乔凡尼的儿子科西莫·美第奇在佛罗伦萨历史上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他是当时意大利著名的金融家、政治家和慈善家,开创了美第奇家族的辉煌时代。1434年,他在佛罗伦萨建立僭主政治,佛罗伦萨正式成为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领地。他则被佛罗伦萨人民敬称为“国父”。
科西莫倡导减轻平民的税收,因而赢得了佛罗伦萨下层人民的广泛支持。他用自己的财产支持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欧洲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美第奇图书馆就是由他所建。此外他还支持建造了很多宏伟建筑。佛罗伦萨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同他的努力密不可分。
到15世纪洛伦佐·美第奇当政时,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中心。
洛伦佐是科西莫·美第奇之孙,也是15至18世纪统治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中最有建树的人物,被称为“伟人”、“意大利天平上的指针”。
1469年其父彼得罗死后,洛伦佐成为美第奇家族的一家之主。他的统治专制却又精干,在他的努力下,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邦国。他还胜利地领导了反对罗马教廷控制的斗争。1478年,叛逆者在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的怂恿下试图推翻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在叛乱中,洛伦佐的弟弟朱理安诺(Giuliano,1453—1478)被杀害。洛伦佐利用各种手段,成功挫败了叛逆者的企图,他的威望也因此剧增。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洛伦佐还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热爱文学艺术,并靠自己的影响力扶植和保护佛罗伦萨文学艺术的发展。用马基雅弗利的话说,他是“历代君主中最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保护人”。
洛伦佐多方搜集各种古籍和艺术品,并保存在被称作“柏拉图学园”的别墅中。他广开才路,网罗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人士到他的“学园”中从事创作和研究。当时的很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受到过他的赞助。他还在自己的圣马可花园中创办了一所名为“自由美术学校”的雕塑学校,专门培养雕塑人才。米开朗琪罗就是在这里开始系统学习雕塑的。
大器早成
法国现代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米开朗琪罗:“他之于意大利,无异是整个民族天才的化身。他的生涯的终局,已是文艺复兴时期遗下的最后的巨星。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整个世纪的光荣都是属于他的。不但艺术家认为他是一个超自然的人,就连王公大臣也在他的威望之前低头。”
米开朗琪罗1475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雷塞。他6岁丧母,父亲将他寄养在塞蒂格纳诺的一个石匠家里,由石匠的妻子照料。由于经常看到石匠对着石头雕凿,米开朗琪罗从小就对雕塑产生了兴趣。稍大一些的时候,父亲把他送进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校学习,可是他却对画画非常着迷。无论父亲怎样训斥,他依然痴心不改。
在13岁那一年,米开朗琪罗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工作室学艺。15岁的时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洛伦佐·美第奇发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把他送进自己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学习。可以说,米开朗琪罗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雕塑大师,同这一经历有着重要关系。从此,米开朗琪罗就同美第奇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米开朗琪罗只是个15岁的穷学生,洛伦佐独具慧眼,对他格外重视和爱护。在洛伦佐的府邸里,米开朗琪罗接触到了大量艺术品,他以此为对象潜心学习和研究,这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在这里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当时的学者们经常聚在“柏拉图学园”里研究学问。在洛伦佐的支持下,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倡导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自己。人绝不能像奴隶那样被捆绑在教条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要把人的艺术、文学、科学以及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这种思想对米开朗琪罗艺术创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深刻的体现。
可是好景不长,洛伦佐于1492年去世后,佛罗伦萨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米开朗琪罗也失去了保护人。1494年,法国军队入侵意大利,并且包围了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投降,佛罗伦萨人民在萨伏那罗拉的领导下举行起义,重建共和国。由于同美第奇家族的特殊关系,米开朗琪罗被迫离开佛罗伦萨。过了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于1496年前去罗马寻找发展机会。当时的罗马到处是古代的雕像,米开朗琪罗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创作的激情在他心中不断涌动。
1498年,年仅23岁的米开朗琪罗受法国红衣主教罗昂·圣戴尼的委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云石雕像《哀悼基督》。米开朗琪罗以其大胆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构图、精致的细部刻画以及细腻娴熟的技巧在罗马一举成名。
《哀悼基督》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利亚抱着他的身体痛哭的情景。以往的同类作品都把圣母塑造成一位苍老而衰颓的母亲形象,米开朗琪罗却打破常规,把圣母表现得异常年轻貌美。他用圣母的青春形象寄托了人文主义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后来,他向学生解释这个构思时说:“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够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她所体现的青春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正是人类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最高理想。”
米开朗琪罗在构思和制作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非常真挚的感情。死去的基督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品德受到摧残之后所留下的遗憾和悲痛。年轻的圣母则显示出楚楚动人的深沉悲哀和崇高的母爱,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此外,雕像还显示出强烈的写实技巧,雕塑的真实和细致延伸到圣母的每一个衣褶和基督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上。在雕像完成后,米开朗琪罗甚至用天鹅绒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打磨。所有这一切都赋予了这块石头以艺术的生命力。
1501年,《哀悼基督》一经问世便震惊了整个罗马艺坛,可是谁也无法相信这件光彩夺目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个年轻的无名小辈之手。为此,米开朗琪罗还特意进行了澄清。据说有一天,在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琪罗听到有参观者询问《哀悼基督》的作者时,有人回答说:“是我们米兰的戈波。”为了消除人们的猜疑,米开朗琪罗在一天夜里潜入圣彼得大教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圣母的衣带上,以此证明自己就是作者。
《哀悼基督》使米开朗琪罗名扬罗马。1501年,年仅26岁的米开朗琪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此时,意大利资产者联合城市手工业者早已打退了法国侵略军,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共和国。米开朗琪罗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觉得一切都新生了。此后,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了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作品——《大卫》。
据说雕塑《大卫》的材料是一块被丢弃的大理石。这块大理石高6米,因一位雕刻家处理不当,凿出了一个窟窿,如果不进行修补,很难再用,于是被弃置在教堂的庭院里。米开朗琪罗见到这块有缺陷的石头后,决定用它雕刻大卫,让它起死回生。他的勇气让其他雕刻家疑虑重重。结果,腐朽在他手中化为神奇,一件惊世杰作从他人的弃料中诞生。
《大卫》取材于一个圣经故事: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个少年牧童,在以色列和非利士的战争中,他使用弹石器,战败了迦特巨人歌利亚。以色列人乘胜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过去的艺术家们在叙述这一故事的时候,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琪罗却独具匠心,表现的是处于迎战状态的大卫,把一个爱国的青年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说雕像完成后,放在什么地方成了人们争论的话题。佛罗伦萨政府还特意为此成立了一个委员会,邀请达·芬奇等著名艺术家进行商讨。最后,按照米开朗琪罗本人的意见,将这尊雕像放在了市政厅。从此,这尊雕像就成了佛罗伦萨的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当然,如今摆放在佛罗伦萨市政厅前的是件仿制品,原作保存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内。
米开朗琪罗创作《大卫》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在他之前的艺术家只是努力表白宗教的神秘与虔诚,而他则使宗教题材变成人的热情的迸发。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人体,这已经超出了原来题材的含义而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反映。
权势夹缝中的艺术家
“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幸福;不要惊醒我啊!讲得轻些。”
这是米开朗琪罗的诗。
虽然米开朗琪罗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名利双收,可是他的人生并不幸福。他把艺术创作视为自己的生命,可是他的创作活动一直摆脱不了当权人物的左右,尤其是罗马教皇和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美第奇家族。从1508年到1534年的20多年时间里,这位优秀的艺术家一直在滚滚迸发的创作激情和权势压迫的夹缝中苦苦挣扎,内心充满了苦闷、压抑和无奈。他既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彪炳艺术史册的杰作,也留下了长长的叹息。难怪罗曼·罗兰把他的一生评价为“神圣而痛苦的生涯”。
在米开朗琪罗生活的时代,教会势力强大,教皇更是主宰一切的神明。1505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请米开朗琪罗到罗马去工作。当时,尤利乌斯二世以“保护”意大利著名艺术家为借口,扬言要把他们都集中到罗马,而实际上是想利用他们替自己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
可是,喜怒无常的尤利乌斯二世一再改变计划,米开朗琪罗终于忍无可忍,逃回了佛罗伦萨。没想到,尤利乌斯二世竟然动用军事力量直捣意大利中部。在武力的威胁下,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权衡再三,不得不以国事方式迫使米开朗琪罗回到教皇身边。
被逼无奈,米开朗琪罗从1508年开始为尤利乌斯二世服务。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规模庞大,大大超过了15世纪之前的传统陵墓。仅大理石雕像就有40件,青铜浮雕更是不计其数。米开朗琪罗怀着屈辱和愤怒的心情,将无限的苦闷和压抑释放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雕刻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这两尊奴隶像,以及《摩西》像。
在米开朗琪罗的用心雕凿下,这两尊奴隶像非常与众不同。在陵墓前安置奴隶像一直是统治者身份和权威的象征,这样的奴隶当然应该衣衫褴褛,神态猥琐。可是米开朗琪罗创造的奴隶形象不仅健壮高大,而且表情尊贵高尚,反倒像是英勇无畏的战士。《被缚的奴隶》甚至被称为“反抗的奴隶”。
在这两尊奴隶像上,米开朗琪罗将人的尊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已经被具体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非常丰富的内涵。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尊雕像没能安放在教皇的陵墓前,现收藏在法国巴黎鲁佛尔博物馆内。
除了雕像,米开朗琪罗还为尤利乌斯二世完成了大量壁画。1508年,尤利乌斯二世为纪念其叔父西克斯特四世,重建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并让米开朗琪罗停下陵墓雕塑工作,重绘教堂天顶上的湿壁画。当时的米开朗琪罗还是个年轻的雕塑家,根本没有绘制大型湿壁画的经验。从1508年5月到1512年10月的4年多时间里,米开朗琪罗单枪匹马,把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感情都投入到创作之中,耗尽无数心血最终完成了这幅名为《创世纪》的天顶壁画。
这幅天顶壁画总面积近600平方米,工程巨大,仅人物就多达300多个。如此壮观的天顶画,显示了米开朗琪罗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之作。
天顶画完成之后,为了先睹为快,罗马人民蜂拥而至。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甚至等不及清理脚手架的垃圾。据说拉斐尔看过之后,曾感慨地说:“米开朗琪罗是用与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而此时37岁的米开朗琪罗已经累得憔悴不堪,老态毕露。由于长期仰视为壁画着色,他连读信也要举到头顶上去。他曾写诗自嘲道:“我的胡须朝向天,我的脑袋弯向肩,画笔上滴下的颜色,给我脸上画满图案。”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1512年之后,佛罗伦萨再起纷争。共和国存续了18年之后,美第奇家族又恢复了僭主政治。在此之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意大利不断遭受外族的侵略,佛罗伦萨也难得安宁。
1513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去世,可是米开朗琪罗还要继续为他的陵墓制作雕像。不过,摆脱了尤利乌斯二世的独断专行和精神上的奴役,米开朗琪罗大大松了口气。
到了1516年,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新教皇利奥十世命令米开朗琪罗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制作雕像。在权势的威压下,米开朗琪罗不得不暂时停下手里的工作,回到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服务。
[知识雨滴]利奥十世(Leo X,1475—1521):原名焦万尼·美第奇,罗马教皇,1513—1521年在位。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以学问和艺术的保护人的形象而闻名。曾在罗马创建了一所希腊学院和一家希腊语报社。他为重建圣彼得大教堂而大兴土木,为了筹款而允许发售赎罪券,因而引发了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
利奥十世去世后,罗马政局陷入混乱,米开朗琪罗便留在佛罗伦萨,继续设计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可是,虽然前任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已经去世,但他的后人坚持要求米开朗琪罗按照约定继续履约,并以上告法庭相威胁。身陷纠纷无法自拔,本就郁郁寡欢的米开朗琪罗更加苦恼不堪。最后,还是由当权的美第奇家族解决了问题,米开朗琪罗继续为美第奇家族服务。
1527年5月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军队开进罗马,大肆劫掠,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杀害。出身于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雷芒七世却不顾人民要求独立的意愿,联合侵略者围攻佛罗伦萨城。佛罗伦萨人民被迫再次发动起义,第二次摧毁了美第奇家族的统治,恢复了城市共和国。可是佛罗伦萨城仍然处于西班牙军队和罗马教皇军队的包围之中。
[知识雨滴]克雷芒七世(ClementⅦ,1478—1534):原名朱利奥·美第奇,罗马教皇,1523—1534在位。艺术家和学者们的赞助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与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联合反对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被波旁的康斯太布尔围困,后一度被其监禁。他优柔寡断,不同意英王亨利八世与阿拉贡公主凯瑟琳离婚,从而加剧了宗教改革运动。
米开朗琪罗一贯支持共和政体,因此也参加了这次起义,并担任城防工程师这一要职。1530年8月12日,共和政体在经过3年的抵抗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美第奇家族得以卷土重来。美第奇家族将佛罗伦萨改为世袭王国,自任君主。米开朗琪罗又被迫为这个家族服务。
佛罗伦萨共和国被推翻后,曾经参与了保卫共和国工作的米开朗琪罗自知有被逮捕的危险,于是决定逃往威尼斯。好在克雷芒七世还需要这位艺术家来为自己的家族装点门楣,于是他将米开朗琪罗召回佛罗伦萨,继续完成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修建工作。
就这样,米开朗琪罗不停地在封建家族和宗教势力的夹缝中纠缠和挣扎,杰出的艺术才能既给他带来了声望,也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他无法完全按照一位艺术家的感觉来自由进行创作。时代的黑暗、世事的变幻莫测以及人生的无常令他异常苦闷,可是却无法摆脱,他只有把所有的愤懑和不快都宣泄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不朽的陵墓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是米开朗琪罗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从1520年到1534年之间,他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设计了陵墓并创作了一组雕像。其间除了政治事件的干扰,教皇的朝令夕改和反复无常也令他苦恼不堪。他的种种感受都渗透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其工程断断续续地持续了15年之久。教堂是按照米开朗琪罗的方案设计建造的。正方形的大理石内厅的中央是祭坛,祭坛的对面是圣母与圣徒雕像。在另外相对的两面,分别是涅摩尔大公朱理安诺墓和乌尔宾诺大公洛伦佐墓。洛伦佐就是当年曾无私赞助和培养米开朗琪罗的恩人。如果没有他,米开朗琪罗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所以米开朗琪罗在制作他的雕像时,心中不无感激之情。他之所以竭心尽力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报答洛伦佐当初的知遇之恩。
朱理安诺和洛伦佐的雕像都位于壁龛内。在15世纪之前,墓葬雕像通常将死者雕成临终时躺在棺木上的模样,周围再配以浮雕或圣母与天使的雕像。米开朗琪罗打破这一传统,代之以青年武士形象。朱理安诺像高173厘米,他身披盔甲,手执权标,头朝向左侧,两眼微垂,神态坚毅,俨然一位古罗马的勇士。洛伦佐像高178厘米,他头戴兜鍪,右手支在腿上,左手托着下颌,手指抚弄着下唇,潇洒文静,若有所思。这两尊雕像造型、构思的独特,皆令人赞叹。后者就是自16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作《思想者》的名塑。
在朱理安诺墓前,有一对男女人体雕像,分别名为《昼》、《夜》。《昼》是一尊男子裸体雕像,浓密的胡子遮住了他的大半张脸,背部的肌肉非常逼真。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惊醒,回望远方,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
《夜》中美丽的裸体女郎正处于睡梦之中,她右手抱头,姿态优雅。她脚下的猫头鹰象征黑夜的将临,而她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噩梦缠身。
在洛伦佐墓前,也有一对男女人体雕像,分别名为《暮》、《晨》。《暮》雕塑的是一名强壮的裸体中年男子,他正在苦闷中发呆,辗转无法入睡。《晨》是一个体格结实的女性裸体,线条刚劲,几近男性化。她似乎刚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神态惺忪而迷离。
这4个人物形象都被米开朗琪罗赋予了特殊的寓意。他们辗转反侧,一副被世事困扰、忧心忡忡、无法安宁的样子,同朱理安诺和洛伦佐的雕像一样著名。其中,《夜》是最富有诗意的一尊。佛罗伦萨诗人乔凡尼·巴蒂斯塔·斯特罗茨看到这尊雕像后,灵感顿现,写下了迷人的诗句:“夜,为你所看到的妩媚的睡着的夜,那是受天使点化过的一块活的石头;她睡着,但她具有生命的火焰,只要叫她醒来,她将与你说话。”
面对如此尽情的歌颂,作者的答诗却满含辛酸。它就是节首我们提到的那首浸透米开朗琪罗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诗。与才华名望携手的,未必是幸福。不幸的艺术大师一生感受最深的或许就是这句话。
美第奇家族陵墓及其雕像是米开朗琪罗艺术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在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对后世具有纪念性的深远影响。
最后的辉煌
在米开朗琪罗生活的那个年代,意大利社会动荡不安,反动势力盛行,紧张的社会气氛令人窒息。米开朗琪罗一直渴望能有一位伟大的英雄来铲除暴政。
1531年,来自美第奇家族的亚历山德罗成为佛罗伦萨大公,他凭借手中的权势,作恶多端,深受百姓痛恨。1537年,亚历山德罗终于自食其果,被他的亲戚劳伦齐诺刺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米开朗琪罗创作了他的晚期代表作品之一《布鲁图胸像》,以寄托铲除暴君的愿望。
布鲁图是古罗马的历史人物,他曾刺死了罗马独裁者恺撒。在米开朗琪罗的塑造下,他身披古罗马长袍,脸侧向左边,面部神情果断坚毅,显示出一种面对严酷现实的大无畏精神,向观者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米开朗琪罗晚期的另一杰作是他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壁画《末日审判》。1535年,教皇保罗三世不顾米开朗琪罗年事已高,要求他为西斯廷教堂祭坛后面的大墙绘制壁画,已入花甲之年的米开朗琪罗被迫再次来到罗马。从1535年末开始,他耗费了近6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一气势磅礴的教堂壁画。
《末日审判》是一个传统的宗教题材,米开朗琪罗借此表现了许多代表人类正义的精神形象。在将近200平方米的大墙上,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真人大小的裸体群像。壁画完工之日,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人们蜂拥而来,争相观赏这一伟大杰作,并再一次为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可是,这幅画后来也成为天主教会方面诋毁米开朗琪罗的“罪证”。1546年,司礼官切萨纳在教皇面前搬弄是非说:“在一个神圣的地方,画这么多显露全身的裸体形象,太不相宜了。这件作品绝对不适用于教堂,倒是可以挂在澡堂或酒店里。”于是教皇下令让画家丹尼埃·达·伏尔泰亨在壁画上所有裸体的下身添画了些布条。于是后人讥讽这位画家为“穿裤子的画家”。
除了教会方面的挖苦和诋毁,米开朗琪罗还受到美第奇家族的猜疑。在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一世执政期间,他经常受到暗探的监视。他因此深感苦闷,多年的民主理想开始破灭。他在一首十四行诗中写道:“在这奴隶般的生活与孤寂之中,在精神极端贫乏的岔道上,我只能从事自己的神圣创作。”可见其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位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他在建筑和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他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中央部分大圆顶雄伟壮丽,艺术风格独特,为以后众多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圆顶建筑所效仿。此外,他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他的多才多艺令世人景仰万分。
米开朗琪罗晚年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1564年2月18日,他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与世长辞,终年90岁。至此,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为自己充满沧桑同时也充满辉煌的人生诗篇画上了最后的句号,同时也结束了与美第奇家族、与意大利宗教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
米开朗琪罗的葬礼非常隆重,他生前的好友以及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各界人士悉数到场。丧礼结束后,他的侄子将他的遗体秘密运回佛罗伦萨。他漂泊一生,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婚。他把自己一生的全部心血,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艺术的满腔激情以及对痛苦的深刻体验全部倾注到了艺术创作之中。
在青年时代,他醉心于艺术创作和学习,心无旁骛,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他在进行构思和创作的时候,必须保持绝对的全神贯注。只要有旁人在场,他就会受到干扰。这种对艺术的绝对投入也使他陷入了绝对的孤独。
他很少结交朋友,也很少依赖他人。他凡事都喜欢亲历亲为,在艺术上非常苛求。他亲手制造锯子、刻刀等雕刻工具,不论什么细枝末节,都不假手别人。所以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个孤芳自赏、性情古怪的人。
可是他又是个慷慨大度的人,他分赠掉了自己的大量作品。他说:“不管我多么有钱,我的生活始终过得如同穷人一样。”他唯一吝惜的是他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重大创作期间,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和衣而睡,一日三餐也非常简单。他经常半夜爬起来记下自己的创作灵感,还经常一边工作一边啃几口面包充饥。
米开朗琪罗一生中塑造了成千上万个人物形象,没有任何重复,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作家阿热曾这样评价他的艺术:“对于他,解剖学变成一种音乐,人体几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壁画和雕塑中的人体超脱于自身的一些运动,其肌肉的节奏线按照音乐的旋律而施展,不受一般艺术中的规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