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26

第26章 忠肝铁石丹心汗青——文天祥之生死智慧(1)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状元、宰相、文学家和思想家。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就义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吉州庐陵县人(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文家村)。宋宝祐四年(1256)天祥举进士,在集英殿的廷对中,他以“法天不息”为核心观念写成的《御试策》被理宗“亲拔为第一”,成了该科状元。考官王应麟云:“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宋史·文天祥传》卷四一八,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818页。文天祥刚介正洁,“天性澹如”,“自拔于流俗”。其立于朝,以正直敢言著称,故常被免职而返乡;其官于地方,则关心民生疾苦,深得百姓拥戴;当元军铁骑踏遍江南大地时,一介书生状元宰相文天祥起兵勤王,九死一生,其意坚不可摧。在兵败被俘百般劝降皆不奏效的情况下,元世祖亲自许以中书宰相之职,仍为天祥所拒:“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愿赐一死足矣!’……天祥临死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同上,9823页。文天祥以一腔热血实现了其“慷慨为烈士,从容为圣贤”的人生理想。近八个世纪以来,文天祥的人格气节,他的诗文、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面对外侮内患,英勇不屈,逆境奋起,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外来侵略、天灾人祸的打击下恢复过来,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分析文山先生的人生态度、生死追求、人格意志等,能帮助我们获得卓越的生死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得到幸福与成功的人生。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文天祥一生事迹来看,其人生态度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般来说,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常常要考虑:这件事能不能做?做得了否?以及后果是什么?通俗一点说,即做这件事值不值?若做这件事毫无成功的希望,人们便不会去做;若做这件事的后果是得不偿失,人们也不会去做,这就叫“知其不可而不为”,人之常情也。观文天祥的一生,他恰恰相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这些事必定做不成,明知做这些事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他却偏偏要去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天祥异于常人之处,亦是其感人至深的地方。在文天祥中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其父文仪病逝在京城。送父葬并守孝原要三年,但在实际的制度上规定25个月即可,这样,到了宝祐六年(1258),天祥服孝期满,可以赴朝廷为官了。以文天祥状元的身份,以理宗皇帝对其试卷的高度评价,跻身朝廷既为必然亦是当然。其时在朝丞相是丁大全,有人劝天祥去信求一职,他却说:“仕如是其汲汲耶!”意为自己决不愿钻营官场。庐陵郡侯自然以天祥中状元事为地方骄傲,知县刘汝励就曾在县学建“进士第一堂”,他们也在为文天祥还不能官于朝而焦急,准备代他申报以“除初官”,天祥“力辞谢,得止。”《纪年录》,《文天祥全集》卷十七,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6页,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页码。

古代士子皓首穷经,奔竞于科考,不就是盼早入朝廷为官宦吗?人人知其“可”而极力做之;天祥虽知“可”而独不为。其不阿权贵,敝屣尊荣的人格精神于此可略见一斑。直到宋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陪弟文璧赴临安参加进士考试,由朝廷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及上任,蒙古兵已分三路,直指川、湘、鄂,京师为之震动,被宠幸的宦官董宋臣极力主张朝廷迁往四明(今宁波),以避元军锋芒。满朝文武多觉不可,但慑于董的权势而少有非议。文天祥以微末之地位,毅然写下了《己未上皇帝书》,认为:大敌当前,朝廷必须从四个方面痛下决心:“一曰简文法以立事”;“二曰仿方镇以建守”;“三曰就团练以抽兵”;“四曰破格以用人”。文天祥尤为尖锐地指出:宋理宗贪图享乐,纵容奸佞,以致酿成社稷生死存亡之祸。他还说:“臣愚以为今日之事急矣,不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灵,以解中外怨,以明陛下悔悟之实,则中书之政必有所挠而不得行,贤者之车必有所忌而不敢至。都人之异议,何从而消?敌人之心胆,何从而破?将士忠义之气,何自激昂?军民感泣之泪,何自奋发?”《己未上皇帝书》,第95页。真乃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但是,天祥根本没有想到,或者根本不在意,以他一个二十四岁的“后生”,列散官二十八阶的品级,又怎能撼动董宋臣这棵“大树”?上书自然如泥牛入海,渺无声息。次年,文天祥被改派去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这带有贬黜意味的任职,使他愤然自请任闲散祠禄官(建昌军仙都观主管)。天祥还未正式入仕途,便打道回府隐于老家文山了。这些超出常人的行为举止,实匪夷所思,充分显示出文天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宋景定三年(1262),文天祥被召为秘书省正字,后迁景献太子府教授,升为著作佐郎。就在天祥“官运”稍有起色时,被贬官外地的董宋臣被理宗召回,任为内侍省押班,兼主管太庙,并主管景献太子府事,成了文天祥的上司。在天祥眼中,“君子”与“小人”形如水火,势不两立,于是,他又写了《癸亥上皇帝书》,全书提及他曾议“以宋臣尸诸市曹”事,并乞宋理宗屏退董宋臣:“宋臣之为人,臣实疏远,亦安能以尽知之。惟是天下之恶名,萃诸其身,京国闾巷,无小无大,辄以董阎罗呼之……伏望陛下稍抑圣情,俯从公议,纵未忍论其平生之恶,以置其罪;亦宜收回成命,别选纯谨者而改畀之。”《癸亥上皇帝书》,第99页。书上后,仍毫无消息。实际上,董这次被招回后就从未失宠于理宗,死时还被追封为节度使。于是,文天祥只好再辞官退归田园,后经斡旋,才被改知瑞州。一已甚,何能再?文天祥真的是犯了主之“婴鳞”(逆鳞)。董宋臣者,何许人也?他在宋理宗的生活圈子里,绝对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他不但能为理宗皇帝敛财,而且能起楼台亭阁,进“倡优傀儡,以奉帝为游燕”。这就是天祥在上书中“稍抑圣情”一句的由来。文天祥可谓是明知其不“可”却一定要“为之”,其铮铮铁骨令人赞叹。天祥曾在给友人书中自明其志云:“某不量其愚,辄上书论其事,区区以为宗社有故,死亡亦在旦夕。不若犯危一言,有及于今日之难。其得祸与否,不计也。”《贺吴提举西林》,第152页。会不会导致“灾祸”?正是人们“为”还是“不为”的前提和基础,天祥独能“不计也”,实为高于和异于众人之处,此不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吗?后来,天祥一受御史黄万石以“不职”弹劾,二被人指为违反礼制不守孝道,被迫再辞官职,复返故里,悠游山水之间。二年后,才再授尚书左郎官。咸淳四年,天祥兼学士院权直,还兼国史院检讨官,但旋即又被台臣黄镛奏免官职。咸淳六年(1270),权臣贾似道以退为进,玩弄辞官致仕以求更大权力的把戏。恰此时,当文天祥受命起草挽留贾似道的诏书,他“裁之以正义”,按惯例,当先呈稿于宰相,而天祥独不遵循,贾似道极为不满,指别官改作,而度宗也采用了改作之辞,于是,天祥只得第四次辞官退职。贾似道不等其退,指使台臣张志立奏免其职。十年宦海生涯,让文天祥尝尽了世态炎凉、官场龌龊的苦头。他在回到文山故里之后,写给友人太博朱埴的信中说:“仆十年受用顺境过当,天道反覆,咻者旁午。七八月以来,此血肉躯,如立于砧几之上,齑粉毒手,直立而俟之耳。仆何所得罪于人?乃知刚介正洁,固取危之道;而仆不能变者,天也。”《与朱太博埴》,第163页。面对权臣奸相,邪恶小人,无端祸水,天祥都决计不退缩,不彷徨,“直立而俟之耳”,他曾自嘲说:“某碌碌不如人,独有愚憨,不能改其素。”《贺翁丹山兼宪》,第179页。“愚憨”之性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表现,真是可叹可感,可圈可点。德祐元年(1275),元帝忽必烈命伯颜担任最高统帅,率大军20万,水陆并进,打响了灭宋的最后一战。文天祥时任江西提刑,接到由谢太后下的《哀痛诏》及另一道圣旨,命文天祥起兵勤王。天祥奉诏泣涕皆下,仅三天,他传檄各地,招兵买马,甚至毁家以充军资,很快聚军一二万人,共赴国难。他的朋友对其行为表示疑惑,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回答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第9819—9820页。天下官宦多矣,而官品高于天祥者亦比比皆是,为何在南宋朝廷面临灭顶之灾时无人起兵呢?当然都是考虑到如此做的结果必为“驱群羊而搏猛虎”,所以,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不为”者。天祥则不然,明知此“为”必败无疑,却义无反顾,以一介书生率军勤王,这仍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至。从宋德祐元年到元至元十九年,是文天祥几乎每时每刻面临死亡胁迫的七年。天祥曾在《指南录·后序》中记之甚详:“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发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傍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第479页。三次“当死”不死,又继之以自刭死、傍徨死、“无不死”、“送死”、“落贼手死”、“迫死”、“陷死”、“无所逃死”、“捕系死”、“邂逅死”、“无辜死”等等,身临死境其自称达十八次之多,真是“痛何如哉”。可天祥却得以不死,这是其生命旅程中的奇迹。但是,应该看到,若天祥在派往蒙军大营议和时便接受劝降,早已享荣华富贵了,怎会经此九死一生?也许在生活中,人们可以为某种动机放弃一些可能带来利益的行为,但是,“生”还是“死”则是人生中最为根本、最为严峻的问题。文天祥人生态度最为感动人心的恐怕并不是其中状元,名耀神州,亦非其在朝与地方为官吏时的骄人政绩,甚至也不在其奋起抗元,转战万里,而是他视死如归、知“死”之可避而不避,知“生”之可求而不求的精神。观文天祥的一生,除在科考上的辉煌之外,就陷入了政坛上与奸佞小人、权臣宦官的苦苦抗争,在三十七岁前,先后罢官贬职达六次之多;其后天祥奋起抗元,除在江西战场上小有胜利外,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最后被执,被迫亲见南宋小朝廷的覆灭,这对忠臣义士的天祥来说,何啻万箭穿心,痛不欲生?真可谓是求生不能,求死又不得。最后他身首异处,惨遭杀害。人生坎坷艰难困顿凶险,莫如天祥一生之为甚。那么,为何他在如此局促穷途短暂的人生过程中,还能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为底气,昂扬向上,奋发有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明大儒亦是状元的罗洪先在仔细研读文天祥事迹之后感叹道:“人之遭蹉跌者,往往回顾而改步,三已不愠,古人难之。今罢而仕,仕而复罢,经历摧创,至于六七,志愈坚气愈烈,曾一不以自悔,此其中必有为之所者矣。”《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第807页。天祥与常人完全不同的是,他遭百般蹉跌却从不改悔易辙,此究竟源于何?而支撑文天祥如此行为的“为之所者”又是什么?简言之,是儒家先圣先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资源,是文天祥关于“命”、关于“道”(“理”)的思想和学说。生死追求:“命”与“理”(“道”)的合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本就是儒家创始者孔夫子的主要精神。《论语》中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宪问第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92页,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盖春秋末期,各诸侯逐鹿中原,攻伐无度,斯文扫地,诚所谓“礼崩乐坏”,而孔子却汲汲于复周礼倡仁义道德的事业。朱熹在注释中认为,“晨门”是“贤人隐于抱关者也”《四书集注·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92页。,他以“天下”无可救药,是“不可为”的。他抓住了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偏要为的特点,但他并不理解:

其何以能如此?其何以一定要这样?其实这与孔子的道德天命观有紧密的关系。孔子一生皆系于恢复周礼、提倡仁义。“周礼”主要为政治和社会的准则,“仁义”主要为人伦道德的准则。既然是“准则”,必对政治、社会和个人行为形成某种约束。这在纵横捭阖于天下者和沉溺于声色犬马者看来,皆为无形的桎梏,必欲破之而后快;但在孔子及儒生们看来,这些皆是“天”之“命”人所遵之“道”,必欲树之而后快。可是,孔夫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天下大乱之际,其所推行的东西显得迂远而疏阔,不近事理也不近人情,因此,“贤者”会叹为“不可为”。但是,虽然孔子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干七十二君无所遇”,其意其行却反而更加坚定,个中关键就在孔子沟通了外在的“命”与内在的“道”。“命”者,一般皆理解为“命运”,一种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所以,孟子云:“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四书集注·孟子·万章上》,第388页。

同类推荐
  • 党的光荣历程

    党的光荣历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它的产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为联合国发言

    为联合国发言

    本书将由对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和其工作的界定开始,围绕联合国发言人在纽约总部的典型工作、战争时期的业余活动,陪同秘书长出访,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发言人、战区的信息市场、新闻发布会、与记者的关系等许多层面一一展开。
  •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形象”问题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大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党的生命。因为共产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体现,党员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在党员个人修养中,应该而且必须始终注重“形象”这个问题,真正树立起党员的良好形象。本书就是一本专门探讨“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重视自身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塑造并提升自身形象”等问题的专著。
  • 每天学点世界史

    每天学点世界史

    本书根据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为青少年朋友们精挑细选的。本书用简洁流畅的文字把世界历史从远古时代到近代合理地划分为多个时期,分别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让读者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诸多历史知识。
  • 寒冰走苏东

    寒冰走苏东

    本书是作者在行走苏东各国时的随笔,记录了作者各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包罗了作者行走之处的风土人情,地理自然景观描述等等。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生动地反映着真实的东欧,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中也具有深远意义。
热门推荐
  • 黄泉便利店

    黄泉便利店

    本来以为找到一份报酬不错的超市值班员工作,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超市居然是个鬼店!进来的人是鬼,卖出的东西都是过期发霉的东西!但是最要命的是,你千万不要和客人说话,否则你将不得好死!
  • 龙中少年

    龙中少年

    生根,生命不息却又落叶归根;成神又何必为心魔自扰!恨又无悔,尽力定乾坤······
  • 梵尘诡事

    梵尘诡事

    地府叛乱!轮回有损!乱世来临!妖魔横行!天灾频现!从古墓中苏醒的男子如何凭借一身技艺斩妖除魔,男子的身份与地府叛乱又有何联系?湘西蛊毒、楼兰鬼影、东北仙家......各种神秘诡异的事件下隐藏着一条看不见的线,而这条线的起点与终点又将是哪里?
  • 理科生读宋史

    理科生读宋史

    本书对上启五代十国下至崖山海战对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史料为线索,对当时社会、政治、战争等全方位讲述。在很多人看来宋朝是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但专家学者却认为宋朝是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通过宋朝以及宋朝周边势力辽、西夏、金、蒙古甚至高丽和越南的历史跟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 EXO.BTS.珍爱

    EXO.BTS.珍爱

    听说,世界上最美的相遇是擦肩,最美的誓言是谎言,最美的爱都在昨天,最美的思念是永不相见,最美的是得不到的。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幸福得有些难过。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习惯难受,习惯思念,习惯等你,却一直没有习惯见不到你······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有一种爱,明知要放弃,却不甘心就此离开;有一种爱,明知要等待,却傻傻的独自寂寞;有一种爱,明明不联系,却会拼命的想起对方;有一种爱,明知会受伤,却不愿意放手;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如果只是相遇,而不能相守,人生最好不相见。
  • 八卦乾坤令

    八卦乾坤令

    为了爱人的一丝命魂而迈出七步投入轮回道,每走出一步便落下一滴泪水。他只求自己的爱人能够获得新生命。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爱人却跟随着自己的脚步进入轮回道。爱人为了寻找自己用剩下的六魂六魄化为六世,只希望能在这六世与自己见上一面。百万年已过,自悟八卦乾坤。得到真相的自己还能够做什么呢?为了了断前世的恩恩怨怨。为了自己的爱人……
  • 每个女孩都会遇见一个混蛋

    每个女孩都会遇见一个混蛋

    当青春在时间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你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个曾经让你们刻骨铭心的混蛋,当时光冲淡了所谓的爱情,是否还会怀念那青涩的初恋,是否期待在某个城市,或者某个角落,在遇到那个曾经让自己脸红心跳,默默流泪的混蛋!
  • 云端行走

    云端行走

    如果没有当初的选择,是不是还会有今天的结果。苏振平看着墙上挂着的照片独自回想。八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平米的平房,一个女人的三角裤,一本描写金融的书,还有一个老款诺基亚手机,就是自己的全部。可是自己是那么的快乐。现在,苏振平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上好的家具,车库里面无数的名车,还有满墙油画作品。可是,自己却是那么的孤单。
  • 修凡路

    修凡路

    人人寻修仙之路,可是世间又有几人真正的修好了凡人之路......
  • 身在大辽

    身在大辽

    一场宿醉醒来,杨辉愕然发现,他竟然穿越了,还穿越到了评书中的辽朝,成了一个辽朝公主的儿子,杨辉,他到底何去何从,是留在辽国,还是投奔大宋?留在辽国,能干些什么,投奔大宋,又能干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