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风险
其实,对于卡眉的主动投保,Helen还是有点意外。她后来讲,刚一听说卡眉主动要求买保险,她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她想干吗?她出了什么状况?她要骗保吗?一大堆疑问足以可见保险的地位即便在保险从业者眼里也还是显得尴尬。在Helen这个专业的保险人士看来,对保险的认识以及认可,要从“正视风险”开始。
在Helen的工作程序中,“正视风险”是从一系列问题开始的。
不管单身还是结婚,如果哪天自己生病了,身边没有人,谁能来照顾你呢?
如果因为生病住院,请假误工,谁来补偿你的收入损失呢?
不幸生一场大病,如果医保不足以支付治疗费用,那你要从哪里找回这部分支出呢?
婚后,如果自己病倒了,先生要请假来照顾你,那谁来维持一家生计呢?
如果自己比先生长寿,子女又有自己的事情要忙,那谁能来照顾你的晚年呢?
一连串问题下来,你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点担忧了吧。未来有那么多不确定,有那么多风险,也有那么多意外,谁来保证你平安度过呢?又怎能给现在的自己一份安心?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你开始“正视风险”了。而保险就是给你可能出现的风险一份保障,让你在风险突发的时候,能够将风险分散,平安度过,而生活质量不发生变化。通过一份保险合同,将风险和意外转嫁给保险公司,自己和亲人可以得到保障和安心。
保险到底要保什么?“你担心什么,就去保什么。”就是开始关心人生中许多的万一:生病、误工、失业、意外、伤残、重大疾病、身故,等等。
当Helen听了卡眉的“深思熟虑”之后,她确定了卡眉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或者听人“蛊惑”,而是真正考察过保险的功效、梳理过自己的需求,并对长远的人生有大致的预期和规划。
很多商品都是在需要的时候买,只有保险是在不需要的时候买,在需要的时候用。
保险越早“买单”越好
既然当下签不成单,Helen和卡眉就聊起了闲天。在Helen的单身女性客户中,二十三四岁是开始买保险的年龄阶段,基本处于工作站稳脚跟,着眼未来规划的起跑期;到二十七八岁是单身女性集中购买保单的高峰期,在这两个常规的购买高峰阶段,单身女性会以购买保障险居多,主要包括终身或定期寿险,配合以健康险、医疗险、意外伤害险等消费型保单,而到了结婚生育阶段,女性又会补充另外的保单,比如孕期保险、生育保险等。所以说,保险计划不会一步到位,“一单定终身”,而是随着人生阶段的展开,及时调整和补充,满足不同人生阶段的保障需求。
购买保险是一个不断增加新保单、调整旧保单的过程,调整的时期通常是在人生的重大时间点上,比如跳槽加薪、升职、结婚、怀孕生子,等等。当然如果结婚了,你就要让老公多买保险,受益人当然是填上你的大名啦。
说保险越早“买单”越好,这并不是保险业务员的营销策略,而是因为保险费的费率计算的确跟年龄有关,购买同样的保障,投保年龄越小,所需的费用就越少。现在大部分寿险都是长期甚至终身保障,一经投保就可以享受保障利益,当然投保年龄越小,享受的保障时间就越长。如果想保障的同时又能享受分红,现在很多寿险都设计有分红功能,分红是以复利计算,越早投保就能越早享受分红收益,时间累积越长收益越丰。
并不是每个人想买都能买保险的,每一份保险计划条款都明确写有投保条件,对健康要求和年龄要求有明确规定,越是年轻越容易通过保险公司核保,在一定保险金额下根本不需要体检,而年龄稍大除了会被要求体检,万一身体有些许问题,很可能会被要求加费承保,甚至被保险公司拒保。像卡眉这样的年龄投保,保险业务员只需简单的资料核对,通过保险公司系统规范合同签约,电子保单隔日就能生效。
宏观一点而言,将买保险这样的个体事件放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经济社会进步、消费水平上升、通胀的长期趋势之下,保险产品的更新换代必然裹挟着费率的调升,相同保障晚几年投保,付出成本可能多出不少。既然打算买来保障,那么别拖,学学卡眉,如果可以就“冲一冲”。
人的一生,风险无处不在,明天和风险哪个先到,无法预知,早做准备,才能从容面对风险的到来。
慧眼识珠
保险市场鱼龙混杂,相比保险产品线的丰富程度、保费高低、保险代理人队伍大小,保险公司的口碑比什么都重要,财务稳健、公司形象良好的保险公司才能入选。无论中资、外资,能保障你未来的就是好公司。
眼花缭乱的保险产品、看不懂的保险条款、分辨不清的保险名词、变化多样的保险组合、复杂难搞的费率计算……稍作研究头就变大,干脆只控制一个预算,其他全部放手?或者迫于人情压力,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签约了事?卡眉有过这样偷懒的想法。
不少人可能像卡眉一样,一开始无知者无畏,在保险代理人的忽悠下,很可能一时冲动瞬间签单,所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了保单签收后有10天的冷静期,投保人可以无条件退保。冲动之后,你还有10天时间犹豫,还有一次机会反悔。
其实,你不必搞懂这一切,只需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保险代理人。
所以,选择一个专业可信的保险代理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一次与保险代理人面谈,先要验证代理人的资质水平。各种所谓的“保险理财规划师”并不完全可信,正规的保险代理人必须具备《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保险代理人展业证书》。不要不好意思,双证齐全再开始详谈,还要留心代理人名片上的资格证编号和展业证编号,回去向保险公司客服中心查证核实。保险代理资格只是基本门槛,国家理财规划师(CHFP)、注册金融分析师(CFA),专业资质更过硬,如果你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在和保险公司预约代理人的时候,不妨提出资质CHFP或CFA的要求。
过了资质关,再来观察保险代理人能否针对你的需求及财务状况,为你设计出你想要的保险组合。如果一见面就先问你有多少预算、今天会不会签单,并不关心你的收入状况、工作性质、婚姻状态,而是一个接一个地介绍产品,那你就不用考虑了,赶快换一个保险代理人吧。
优秀的保险代理人会专注于聆听你的要求,在尽可能充分了解你的需求和财务状况之后,开始设计方案,并随时询问你的接受情况,调整他的设计。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专业的代理人能敏锐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专业意见,做出真正适合投保人的方案与建议。
到了解释保险条款的阶段,除了讲清楚保险责任,专业的代理人应能主动向客户介绍保险条款中的责任免除,而不是一味规避;对于保单的观察期、犹豫期、宽限期等时间概念,减额缴清、保单贷款、自动垫缴、可转换权益等专业名词,费率调整、投资收益率、分红的不确定性等保险利益解释,专业的代理人都需要能够清楚阐释、有问必答。
在对代理人的专业性认可之后,信任就有了基础。培养信任是个有点长的过程,由于寿险多为长期保险,保险代理人与投保人将建立和保持一个长期的联系,诚实、可靠、有责任心的代理人,彼此信任、沟通顺畅,都是保险合同关系延续的保证。
那天,当卡眉作出暂不签单的表示之后,Helen一句“没什么,只好宠着你啦”让卡眉心里似乎作出了选择。
租房 or 买房
名目繁多的保险产品都可以归类为消费型保险和返还型保险。
消费型保险,更多是一种消费,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用最少的保费买到尽可能多的保障。买消费型保单就好像租房子居住,定期交租,金额不高,该有的都有,但是房屋所有权不属于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是给房东打工了,合同一年一签,可以续租,房租可能会每年调整,但通常是涨价,很少见到向下降。消费型保险同租房一样,就是纯粹的消费,阶段性消费完毕,相关保障服务也随之结束。
相比较而言,返还型保险比较“实惠”。怎么讲呢?投保人往往希望能够在不出事的时候,把钱还给自己,最好还有利息,万一真出事了,就赔多一些。返还型保险好像自己买房居住,每月按揭费用比房租可贵多了,而且按揭一缴就是二三十年,但房子所有权在自己手里。长远来看,买房是理性选择,也是明智的投资之举,就好像带有现金返还功能的保单,不仅提供相应保障,还可以兼具储蓄或投资的功能。
通常,保险预算最好在年收入的十三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以不给日常生活带来负担为准,很多白领女性都是在年终奖到账的时候缴付当年保费,之后“全年无忧”。
当然,租房还是买房,全看你所处的人生阶段。在人生的特定时期,比如刚入社会,经济能力有限、工作不稳定、工作地点不固定,或者你是“空中飞人”,选择先租房是明智之举,这个时期购买保险“租”比“买”好,消费型保单比例可以定得很高,通过较少的保费获取较高保额。
买对不买贵
保险向来复杂,即便专业的代理人为你量身定制,你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在定制保单之前,你和保险代理人需要弄清楚的是,你的预算是多少?你的需要是什么?买保险的目的,是保障未来?是出事补偿?是做定期储蓄之用,兼享受投资收益?还是留给家人一份保障?明确了需求,再请保险代理人为你量身定制一份综合保单。
Helen的专业建议是,先购买寿险、健康险、医疗险、意外伤害险,之后陆续再买养老险、分红险、投连险等。
在综合保单计划中,终身寿险常常作为主险保单出现,当被保险人发生身故或全残时,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保险期限为终身。相比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的保费要高,但必然给付,就是说只要缴满期限,无论如何都能获得保险金,给家人留下一份生活保障。
除了寿险,在保单计划中,健康险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常常作为主要的附加险出现,健康险包括住院医疗险、重大疾病险、癌症险、女性保险等。其中,又以住院医疗险的保障范围最广,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的住院,意外、疾病等都可以获得理赔。因此,可以依照自己经济能力从住院医疗险、癌症险、重大疾病险、女性保险的顺序买起。
那么多少保额算够呢?通常比较合理的比例为保费支出不超过年收入的十二分之一,保额则为年收入的10倍。例如,月收入6000元,则年缴保费不超过6000元,保额规划为72万元,所拥有的保障可以包括:寿险保障30万元、意外险20万元、癌症险20万元、住院补贴每日100元等,每月分担保费不超过500元。
买保单不是一劳永逸,不可能“一单保终身”,保单一定要逐年检视并作调整,以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最迫切需要的保障在哪里,避免保单过多又不太必要。
爱情“保单”
那天,Helen对卡眉人生的一番大体检,让卡眉有点心慌。谈到填写受益人的时候,卡眉想起了《非诚勿扰II》的情景:秦奋在自己保单的保险受益人里填上了笑笑的名字,这情景会让每个女孩子感动吧。虽然,爱情和保单不能画上等号,但是,在保单上填上自己心爱女人的名字,那不就是“我爱你”最好的保证吗?
每年的情人节、七夕、光棍节,保险公司会借此噱头营销“爱情保险”。一份保单可以保证爱情不变质、不死亡吗?事实上,爱情保险其实是一种夫妻双方共用的连生保单,用一张保单承保夫妻双方的寿险,夫妻双方同时是被保险人,也同时享有受益权,一张保单包含了两人的意外或疾病身故保险金、意外伤残保障、身故保险金以及分红等,与传统的分红终身寿险没有根本区别,但吸引力在于,夫妻双方同时投保一张保单,“1 1&;lt;2”节省保费,且婚姻越持久,享受的分红收益越高,保障与养老兼顾的同时,也会对夫妻的爱情作出见证。以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营销的一款爱情保险计划为例,夫妻双方互相投保,若恩爱,夫妻两人可以分别享受20万元保障,确保未来30年同甘共苦;若离婚,则无法享受保障。
也有保险公司设计出专门针对婚姻保障的保险产品,且被保险人只能是女性,生存金、到期保险金、分红等保单利益全部约定归属女性。悲观主义者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不保险的关系,爱情保险或许可以给夫妻关系更多一层维系。
爱情是无法保障的,爱情或成长或变质或死亡,与保险公司无关,面临风险了,也只能风险自负。与其投保一份爱情保险,不如在保单受益人一栏端端正正写下爱人的名字。
用保单规划人生不同阶段
买保险无法一步到位,也无需一步到位,一次做足所有保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面对着不同的责任和风险,也就需要不同的保单配置。生命在成长,保险计划也需要阶段性地调整和补充,所以到最后,每个人手里有多张保单并不稀奇。
Helen又为卡眉义务开出了人生四个阶段的保单规划。
单身期。如今的“85后”、“90后”,刚入社会工作不久,没结婚又基本没有家庭负担,虽然薪资收入尚不厚实,但也没有负担父母、供养家庭的大额开销,应重视的是自身的意外和医疗类保障,强调最基本的保险保障,可考虑购买一定数额的定期寿险,万一发生意外,可得到比较充分的赔偿用于治疗和度过难关;而万一身故,可为父母留下一笔保险金用于晚年生活。定期寿险是提供固定期间的保障,10年、20年或者被保险人达到某个年龄为止,保险期间内,如果被保险人不幸身故,保险公司将给付保险金;如果保险期结束时,被保险人仍然生存,保险公司并不给付保险金,也不退还保险费,保险合同到期终止。定期寿险似乎既没有“消费”也没有“返还”,但它的吸引力在于,保费相比其他寿险产品要低,可以用较少的保费获得较高的身故保障,因此比较适合收支结余不多、事业起步阶段的单身一族,万一发生不幸,也可给父母一定的经济保障。
如果收入尚可,还可以考虑购买重疾险,随着年龄增长,重疾险保单会越来越有用。总之,年龄越轻保费越便宜,应早作打算,别忙着打拼,忽略了保障。
结婚初期。刚刚步入婚姻殿堂,此时,家庭责任感逐渐形成,夫妻双方也正处于事业和收入的上升期,同时,小两口对双方、对父母都承担着责任,这个阶段,应选择保障性高的终身寿险,附加定期寿险、意外伤害险、重疾险和医疗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购买适量的两全保险,储备孩子的教育金及自己的养老金。两全保险同时包含身故给付和生存给付,因此同时具有保障和储蓄功能,其中,身故保障与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差不多,但其生存保险金可以用于未来教育、养老等支出。由于两全保险保费相对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都要高,因此,Helen建议结婚初期,保险组合的“标准版本”应为:终身寿险 重疾险 意外险 医疗险,之后再加上两全保险。
家庭成长期。婚姻步入成熟期,自己也一步一步走向中年,上有高堂、下有子女,外有工作升职压力,内有房贷车贷压身,家庭责任重大,是时候为自己构筑充分的保障了。这一阶段的你承载着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而事业与收入也处于相对稳定的高峰期,此时要考虑家庭、家人健康的双重保障,选择适当的健康险尤为重要,首选重疾险,同时,为自己购买保额较高的寿险、意外险和特殊疾病险,再配置以住院医疗险和住院补贴,万一发生意外,可使家庭和父母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
退休期。人生说慢不慢,步入退休期这个阶段,一般的保障保险已不宜购买,原因是这一阶段各种保险费率都很高,养老主要依靠自己早年积累的健康保险金和两全保险金,还有保单分红等,如果觉得不够,也为了减轻子女负担,可以投保一些保费不是很高的意外伤害险。Helen建议退休期的保险组合为“意外伤害险 意外医疗保险”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