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可不可以买基金?”慧妮的疑问,很多投资人都在问。
在投资领域,懒得了一时,懒不了一世,当你掌握了投资技巧、提高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宏观大势有了自己的见解,你可能会想要享受投资的自主性,拿回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被动投资终究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就好像卡眉,那笔基金投资的收益并没能给她带来投资的满足感,她很快放手了。
人才的逆淘汰
买基金的确有一大堆好处:高学历的基金经理人、专业的投资团队、堪称完美的资产配置等,但为什么到头来还是会有人买基金赔了钱?还有这么多基金净值折损过半?
基金本性靠天吃饭,在熊市中,基金无法逃离厄运;在暴涨暴跌的市场中,基金亦无法独善其身。
就在2008年的股市深渊,上半年,基金总体亏损高达10821.87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浮亏记录,多达33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亏损超过100亿元。然而,这年上半年,59家基金公司合计计提基金管理费高达188亿元,相比2007年同期增长近1.2倍。2007年的大牛市令基金规模急剧膨胀,而2008年股市急挫,导致基民来不及“赎身”,庞大的基金规模为依靠规模而非业绩领取管理费的基金公司,在熊市中仍然获得不菲的收入。
基金的亏损与基金管理费收入上涨,一跌一涨之间,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逆向激励机制造成人才的逆淘汰。在中国,基金经理人的收入与基金业绩关系不大,导致基金老鼠仓不断;虽然,“老鼠仓”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的刑法修正案草案,给“老鼠仓”加上了刑法“紧箍咒”,但仍然有“硕鼠”铤而走险。另一个逆淘汰的结果是,一些具有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人大规模弃公募基金而去,奔向激励机制更加市场化、投资更加灵活自主的私募基金,“留守”在公募基金里打拼的基金经理人,70%从业不到7年,平均任职时间18个月,动辄变化的市场和政策,令他们进退失措。
既然基金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比老股民好多少,为什么还要把资金交给他们“打水漂”呢?
昂贵的管理费
对基金投资者来说,基金其实是一份相当昂贵的午餐。在金融海啸中,无论你的基金账户损失有多么吓人,都丝毫不会让基金公司哪怕一点点的内疚,从而少收分厘的管理费。就好像基金亏损不关基金公司的事,而是全体投资人的事,资金交到基金经理人手里,还要忍受“盈亏自负”的心理准备。
按照目前国内开放式基金每年收取1.5%的管理费的制度,这意味着,每100元受托资产中,有1.5元收入基金公司囊中。假设基金一年回报率5%,投资10000元,本利相加是10500元,基金公司管理费一年所得便是157.5元,不难算出,在投资者净赚的500元里,157.5元——就是31.5%的利润被基金公司据为己有。这还是假设基金年回报率有5%,要知道,市场大跌的年份里,不仅不能保本,还要再乖乖掏钱给基金公司“管理”,而管理着的资产还在步步缩水。
基金销售们这样推销说,基金由投资经理管理,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肯定可以为客户赚取安全而丰厚的回报。
既然我的资金被操作平庸的基金经理人越管越少,为什么还要付钱请他们管理呢?
卖出困难,削弱弹性
每种投资工具都有交易或维持成本,基金在所有投资工具中,成本一般是最贵的。基金的收费林林总总,大致包括了以下一些:入场费——首次认购费、转换费、买入差价;持有费用——管理费、绩效费、分销费;出场费——赎回费、行政费、卖出差价。虽然不一定每种都收,但买入卖出双向收费,持有的过程同样收费。股票一买一卖之间,费用不到1%,而基金申购、持有、赎回之间,费用高达3%以上,甚至有的基金接近10%。要知道,在投资世界,3%至10%,岂不是天文数字的收费?
收费昂贵令投资者不敢轻易进出,按照基金销售的说法,基金是长期持有,把交易费用摊开成长期计算,假设持有基金10年,3%至10%除以10年,每年的费用支出不过是0.3%至1%而已。尚且不论0.3%至1%与其他投资工具相比是高是低,单以基金一年回报率5%计算,1%已是净收益的两成!应该不能算少吧?
当一项投资的买卖成本极高,进出就变得很困难,而这一点,从投资的角度看,是极为不利的条件,这叫“缺乏弹性”。
人生除了计划内的消费,还会有很多意外,我们无法预料在未来哪一天会失业、生病,或者有各种急用,或者意外出现一生难得一遇的投资机会……这时就要把投资资产换回现金,并且,是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假如你昨天刚刚好买下基金,今天就要变卖,一进一出,你的损失已经产生于无形。
当你真的要赎回基金时,除了一笔出场费和差价,恐怕还得冒上其他风险,这就是“暂停赎回公告”。股票T+1交易、银行存款即时性、外汇买卖T+0,当你选择卖出、提取现金,2天之内均可以拿到现金。但是,基金要赎回时,时间则可长可短,通常,货币基金赎回到账T+1、债券基金T+3、股票基金T+5,甚至可能T+7.而如果正值熊市,投资人同时赎回,恐怕要等上个把星期也不奇怪。基金还可以宣布暂停赎回,眼看着净值一路下跌或是急等救急资金的投资人,完全无能为力。
投资的终极目的,是把投资资产变回现金,去做该做的事或救急的事。但如果变现如此困难,为什么要把资金交给别人“看牢”呢?
分散投资的谬误
都说基金规模庞大,可以发挥规模效应;基金是买一揽子投资产品,足以分担风险。但关于规模效应和分散风险,恐怕要重新认识。
在投资世界,根本没有规模效应这回事,资金越庞大,管理越困难。如果你有10万元资金,平均年增长率五成,管理可能很容易,但如果你有1亿元资金,要增长两成恐怕很难。对于平均任职时间仅18个月的青涩基金经理人而言,动辄管理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规模,投资增长的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分散投资的说法,可能会均衡风险,但一定会影响投资成绩。而很多时候,风险并非由分散投资就可以分担得了,金融危机期间,几乎每种投资品种的价格都一路下跌,风险又如何分散得了呢?
要做分散投资,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买几只股票、做几笔定存、买点黄金、做几笔外汇,已经是很好的分散投资方式了。
你完全可以做自己的基金经理人。
§§07 首饰璀璨,不如打造黄金存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