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宝玉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有人预言,2007年将是中国电影的“悬疑片之年”、“惊悚片之年”。电视连续剧《潜伏》虽然来得稍晚一点,但它的非常可观的收视率表明它成功地击中了当前大众消费文化的卖点。“悬疑化解读”成为这个时代大众审美趣味的一大支柱。《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因其出身、地位、行径存在着诸多令人费解之处而成为“悬疑化解读”的最理想的人物。
俞平伯先生二十三岁时完成的《红楼梦辨》至今仍然是《红楼梦》版本研究的经典之作。即使是当今那些从事《红楼梦》的索隐、探佚的人,也从俞先生的这部书里获取大量研究成果,尽管这些人往往并不注明自己的“心得”的出处。俞先生这部书之所以成为典范之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书凝聚着俞先生对《红楼梦》版本的深入、细致的阅读心得。这部书的意义不在于它“解决”了多少《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而在于它揭示了大量的有关《红楼梦》版本的存在问题,比如各本的异同、情节或人物的前后矛盾,等等。如果联系这一节的话题,我们可以说,《红楼梦辨》揭示了《红楼梦》中大量“悬疑之案”,大吊当今热衷于“悬疑化解读”的大众审美趣味之胃口。如果有谁希望一夜之间对《红楼梦》进行“大揭秘”,不妨细读此书。
在《红楼梦辨》中,俞先生专列一节“论秦可卿之死”,指出虽然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在前八十回写出结局的人物,但关于秦氏之死却是写得“最为隐曲,最可疑惑”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楼梦》本子,无论是程、高的刻本,还是抄本,都写秦可卿是病死的。但对于她的死,贾府里有几个人物立刻作出“非常规”的反应。先是贾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扶着问:‘是怎么样的?’又要回贾母去请大夫。宝玉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然后是贾珍(秦氏的公公)“哭的泪人一般”。接着又有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亡,丫鬟宝珠愿为义女,请缨摔丧驾灵之任,在灵前“哀哀欲绝”。
但是1921年的《晶报》上有人却说秦可卿之死实是与贾珍私通,被二婢窥破,羞愤自缢。俞先生由此推出一系列“揭秘”。这些推测已被当代作家刘心武先生联结成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俞先生还有一个推测:贾宝玉的非常规反应,表明他与秦氏有染。俞先生的这一推测充满大众文化色彩,只是至今尚未成为作家们“大揭秘”的素材。
后来靖本批语的出现,使这个疑案更加可疑。
刘心武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写出了小说《秦可卿之死》,开始了对这一悬疑人物的大胆想象和艺术渲染。
《红楼梦》中,秦可卿只是小字辈贾蓉之妻,但贾母对她甚为宠爱。她死之后前来吊丧的是朝中的王侯一级人物,为她选用的棺木的规格也远远超出一位贾府重孙媳的身份。刘先生由此展开艺术想象。
秦可卿的娘家一定非同一般,她的父亲也许就是皇子。其父鉴于政治上的残酷,把她寄养在贾府——秦可卿即是出于政治避难的原因而潜伏贾府的。后来其父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知道大势已去,就让她在贾府上吊自杀。《红楼梦》中写秦可卿临死前曾请张太医看病,开出的药方前五种是:茯苓、白术、云苓、熟地、归身。刘心武说,这不是药方,这是密码:应解读为“茯苓白术云,令熟地归身”,茯苓、白术分别是秦可卿父母的代号;“云”就是“说”;“熟地”指熟悉的地方,即贾府;“归身”即自杀。翻译出来是:你父母告诉你,叫你在贾府自杀。代号、密码、破解、暗中传递等等,这些都是悬疑小说的要件,最能刺激读者、观众的胃口。
原文
(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宝玉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第十三回)(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宝玉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第十三回)
注释
急火攻心:中医病症名。中医认为,人的感情受到强烈刺激,但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积压在心里,引发心火肝炎亢盛,最后导致疾病。血不归经: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溢出脉外,不循经脉运行。多由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