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52100000019

第19章 古文明之谜(4)

“巴别塔”之谜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这座塔就被称为“巴别塔”。上帝知道后,就变乱人们的语言,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圣经》认为,“巴别”这个词,就是希伯莱文中“变乱”的意思。

公元前460年前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游历了巴比伦城。目睹巴别塔的废墟,他仍然惊叹不已,怀着敬佩之情写道:“它有一座实心的主塔,一弗隆(约220米)见方,一共有8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

但是,此后不久巴比伦王国即被波斯所灭,波斯国王薛西斯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之后,对这处古迹弃置不问,甚至任由当地居民从中拆去砖块,拿去建造房子。随后波斯人又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的希腊大军击败。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了巴比伦城。他曾有重建这座巨塔的打算,但据随军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报告说,仅仅初步清理废墟的地面,就需要10000人工作两个月。面对着如此浩大的工程,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此后1000多年里,中东地区战乱频繁,使许多古代文明遗迹惨遭破坏。以至当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后,人们想要再来重新审视巴别塔时,这座古代伟大的建筑已只剩下一堆碎砖断墙,令人惨不忍睹。只有那巨大的方形地基,虽已长满了野草,但仍能看出原地的轮廓,使人多少能想出一点它当年“横空出世”的雄姿。

现代人们已经知道,“巴别”一词,其实来自古巴比伦文,原意为“神之门”。那么,巴比伦人建造这座巨塔显然也不仅仅是为扬名之用。于是对塔的作用,也有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巴别塔是古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台。有人则根据斯特雷波的记载,认为该塔是古巴比伦城之神马杜克的象征式坟墓,更多的人认为,它不是神的坟墓,而是供诸神下凡的落脚之处。还有人认为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其中可能隐藏着陵寝和密室,这派人的代表是法国考古学家弗雷斯·内尔。

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派弗雷斯·内尔率队前往巴比伦考察,他在写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一封信中说:“进入塔内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地雷把它炸成两半,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塔的中心。日后我如能与统治尼姆拉德泉沙漠地区的阿拉伯人建立友好关系,并说服他们允许我使用这种方法,请问部长大人是否允许我这样做?”当时的法国政府竟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弗雷斯·内尔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到达巴比伦一带不久就患了病,未来得及实行上述计划就与世长辞了。

进入20世纪,保护古迹已成为各国人们的常识,伊拉克政府不可能再允许以炸毁的方式来研究作为其国宝的巴别塔。直到如今,人们仍然未能进入巴别塔内部。因此,巴别塔内是否藏有陵寝与密室,以及建造巴别塔的用途,也依然未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2000多年前的巴格达电池

卡维尼格在报告中是这样描述古电池的:“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缘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1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覆盖着,看上去好像是一层铅。铁棒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像是一组化学仪器。”

卡维尼格在报告书中总结说,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铜管和铁棒,实际是一批距今2000多年的古代电池。它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便可发出电来。

卡维尼格的结论令考古学界与物理学界为之一震,因为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节电池是在1800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的,这已成不刊之论,可是卡维尼格却轻易地将它推翻了。卡维尼格是不是发疯了?人们这样议论着。

就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奔向巴格达,希望亲眼看看这批古电池之际,又一件蹊跷的事发生了:卡维尼格携带着这批古电池悄然出走了。实际他是潜回了柏林,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着另一项重要的实验。他将从巴格达古棺墓里出土的陶制器皿、铁棒、沥青绝缘体与铜管组合成10节电池……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又向公众宣布:古巴格达人很可能是将这批电池串联起来,用以加强电力,制造这批电池的目的,乃是使用电解法给塑像和饰物镀金。

此论一经面世,舆论又是一片哗然。这时,人们不再怀疑卡维尼格是不是疯子了,而是指责他是一个骗子。倒是英国科学博物馆馆长、物理学家瓦尔特·温通显得相对冷静、客观些,他发表看法说:“尽管卡维尼格的论断很有道理,却很难使自然科学家们信服。而要令他们最终折服,除非能有证据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早在2000多年以前,聪明的巴格达人便已懂得了现代物理学与现代化学。”

对此,卡维尼格坚持说:“从巴格达古墓中出土的这批陶制器皿、生锈的铜管与铁棒等,便是有力证据。尽管世界不相信我,但却无法否认这个证据。”

就在卡维尼格单枪匹马与世界科学界相对垒之际,他的一位同行、德国物理学家阿伦·艾杰尔布里希特悄悄地站到他的身旁,公开宣布支持卡维尼格的论断。当然,他是在经过一番实验后才毅然做出这个结论的。他依照巴格达电池,制作出一些陶瓶、铜管、铁棒与沥青绝缘体,然后将一些鲜葡萄汁倒入铜管内,果然发生了奇迹:和电池连在一起的电压表的指针开始移动起来,并最后停在0.5伏特的位置上,说明电池具有0.5伏的电压。

艾杰尔布里希特藏有一个公元前5世纪的古埃及银像,上面有着一层又薄又软的金箔,黏附十分牢固。艾杰尔布里希特于是将这尊白银雕像浸入金溶液里,再用他仿制的古巴格达电池通电。两小时后,一个白银镀金雕像便完成了。对此,他又进行了反复实验,最终证明卡维尼格的结论没错。

稍后,美国的一些科学家也对卡维尼格的结论进行了实验证明。他们也模仿巴格达电池,并从中获得了0.5伏特的电压。这一实验持续达18天之久,反复不断地进行,实验中采用了葡萄酒、硫酸铜、亚硫酸和溶度为5%的醋等物质——均是卡维尼格报告中已经申明是古巴格达人使用过的理化物质。美国科学家的实验,也证明距今2000多年前,古人已经懂得了类似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的学问。不过这一结论毕竟使人们感到莫名惊诧,大多数学者总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观点。

然而,令这些科学家们大伤脑筋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不断传出:

考古学家威夏劳·勒加及其助手在对埃及尼罗河畔的古墓进行考古时,从一座从未被人发掘的距今4000多年的古墓里,发掘出一台完整无损的彩色电视机。当然,它与现代人类的彩色电视机有一定的区别:安装有四面三角形的荧光屏,屏的四周镀有黄金;其内部机件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昂贵的金属钛制造;只有一条线路,只能接收一个电视台的节目;电力由太阳能电池供给等。

勒加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一向工作严谨。他用碳—14法对这台彩色电视机进行检测,结果令他不知所措:这竟是一台4200多年前的电视机!众所周知,电视机即使在几百年前也是世人不敢想象的,而4200年前的古埃及人竟能把它制造出来,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当勒加博士将他的报告公之于世时,果然引起世界舆论的一片哄笑。于是,勒加博士不得不撰文说:这台4200年多前的彩色电视机可能不是古埃及人制造的,而是当时来到地球的外星人遗留下来的,其一条线路、一个频道,只是用来接收外星人所在的星球的电视信号的。

从古巴格达电池、古埃及彩色电视机,人们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文献里的某些记载。1404年,考古学家曾在古罗马遗迹中发掘出一座帕拉斯墓穴。打开墓穴时,发现整座墓室都曾被一盏明亮的灯照亮着,一直照了2000多年,只是在墓室打开、大批人员进入后,这盏灯才渐渐暗淡下来。

人们还由此联想到对胡夫金字塔内的考古调查。胡夫金字塔内的墓室壁上,雕刻、绘制有精美的壁画。不用说,墓室里是漆黑一团,但古埃及艺术家与工匠们是如何完成这些精美的壁画的呢?是用火把或油灯照明吗?但在墙壁上却没有留下一丝烟火熏烤的痕迹。于是,一位叫诺尔曼的考古学家提出:公元前2600年时的埃及人在胡夫金字塔内使用了电灯照明!

此论一出,舆论又是一片嘲讽声。但是,静下心来细想,再联想到古巴格达电池、古埃及彩色电视机、古罗马电灯等诸多发现,诺尔曼之说是不无道理的。之后,人们还在埃及金字塔内的壁画上发现了一组类似巴格达电池的画面。这似乎可为古巴格达电池等的存在提供佐证。当然,它们的主人到底是谁?是古代人类呢,还是那时作客地球的外星人?这还须继续考察与研究。

诺亚方舟发现之谜

不仅仅是《圣经》,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大洪水和方舟的神话。据说因为有了那条船,人类和各种动物才得以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人们总想知道有关诺亚方舟的一切,比如它的大小、建造所用的材料、航行日期和停泊地点等。为了寻找这条神秘之舟,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进行了上百次探险,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它存在的证据。它的秘密难道真的被永远冰封在亚拉腊山中了吗?

诺亚方舟化成了石头,矗立在《圣经》中所说的停泊地点,即土耳其亚拉腊山将近5000米高的冰山上。这座山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惩罚之山”,因为它经常发生雪崩和山崩,终年有隐匿在烟雾中的大裂缝、地震和火山放出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还有雷击的危险,所以对该山进行的几十次探险终以失败告终。

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登上亚拉腊山的探险者是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帕罗特,他于1829年登上了那座山,但并未找到诺亚方舟留下的明显遗迹。不过,他欣赏到了埃奇米阿津修道院中东正教神甫们顶礼膜拜的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很像是用《圣经》里记载的那艘船上的木料制成的。到1955年为止的历次探险同样未能获得成功,但随后,法国工业家弗尔南·纳瓦拉在到亚拉腊山进行第三次探险后,带回一根橡木梁,他断言隐约看见了冰川下有一条船,这根梁便是从船上掉下来的。

最初的一些分析似乎证实了这位业余考古学家的叙述:利用碳—14所作的检验证明这件发现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一个专家组反驳说,如果它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都被深埋在海拔4000米的冰川之下,那么释放的碳—14与分析中所显示的结果会完全不同。纳瓦拉用4个实验室的观点进行反击,但是持怀疑态度的人暗示,这块木头可能是亚拉腊山斜坡上古代伊提人的建筑材料。

1919年,公众终于见到了第一张诺亚方舟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俄国飞行员罗斯科维斯基拍摄的,在它上面可以隐约看出冰川下一个模糊的暗色斑点。而之后利用雷达和深层探测器进行的地质考察,却显示了这个斑点只是亚拉腊地区岩石共有的一种异常结构。对诺亚方舟的寻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重新开始。由于军事档案的解密,美国政府公布了由埃罗斯卫星和U-2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示在3000米的高空可隐约看到亚拉腊山俄国一侧山坡终年冰层下的“异物”。但是,这些照片究竟能说明什么呢?

支持诺亚方舟理论的人十分肯定:“这就是诺亚方舟。”实际上也的确存在着一些奇怪的巧合:这个“异物”距纳瓦拉找到那块木头的地方只有几百米,而那块木头是在位于“阿赫拉峡谷”附近的埃奇米阿津修道院找到的。可是,在地质学家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看来,这可能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爆发过的一个火山口,或者是由于终年冰川中一块巨大的冰下滑导致的不正常的积雪堆积物。然而这并非是对诺亚方舟存在论的唯一反驳。这些反驳意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一场洪水要淹没一座高5000米的山脉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认为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的人反驳说,大洪水过后,在公元前3000年,一些难以置信的地壳构造运动可能将这个山脉抬高了。

于是亚拉腊山,尤其是西坡的帕罗特冰川、东北坡的阿赫拉峡谷和阿比科2号冰川成为了研究人员偏爱的地方。

如果说《旧约全书》上的文字引发的几次探险是失败的,但我们还是能从《古兰经》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中得到更多的线索,即使它们尚未有明显的科学依据。事实上,据这本圣书记载,诺亚方舟可能停泊在土耳其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古迪·达哥的山上,这座山被西方人称之为朱迪山,也叫哥尔迪雅娜山或尼布尔山,但现代的地图上对这座山几乎从未提及。它位于亚拉腊山以南300公里。重要的是,这座山与尼尼微这个考古景点非常近。在那里找到了一些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上面记载着《吉尔伽美什史诗》。尼尼微距底格里斯河只有40公里,那个地区经常发洪水。这块土地在《圣经》中被称为“亚拉腊地区”。

实际上,《创世纪》中记载诺亚方舟并非停泊在一个山峰上,而是位于“亚拉腊山脉”。英国的女考古学家格特鲁德·贝尔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探测,并辨认出一种令人想不到的诺亚方舟的石头结构。这种罕见的结构早就被当地人称为“诺亚方舟”了。

这个物体长170米、宽45米,形状像一条船,同《创世纪》中所描绘的诺亚方舟相似。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对这里进行了6年的考察研究,他们拍摄了空中照片,并用一架特殊的仪器对这个地区实施勘测。这架仪器使用比一般雷达系统更高的频率工作,因此可以“看见”冰层以下更深的地方。他们假设它是5000年以前制造的,甚至一些人还认为它是《圣经》中那条船上层的甲板。

同类推荐
  • 火炮之库

    火炮之库

    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地理秘境之谜

    地理秘境之谜

    本套书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关于人类诸多未解的社会、自然现象,包括《中国自然遗产之谜》、《星球宇宙之谜》、《巨兽异兽之谜》等20个分册。
  • 生机百态的植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生机百态的植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由于全书内容涵量巨大,我们将其拆为A、B两卷。A卷包括: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握手太空的航天科技、穿越时空的现代交通、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走向未来的现代工业,共十卷。B卷包括:玄奥神秘的数学王国、透析万物的物理时空、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广袤绮丽的地理、生机百态的植物世界、扑朔迷离的化学宫殿、蔚蓝旖旎的海洋、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共八卷。
  • 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汇集这些跨国界的污染话题,引起人们的警示与反思。在社会朝着更加快捷、现代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毕竟,人是要靠一定的环境才能够生存发展的。如果环境被污染破坏殆尽,人类也就失去了依存的空间。
  •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天狗食日”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日食的最初的认识。由于对日食和月食认识的局限,保留下来了很多这样的传说和故事。现代人已经不会再对日食和月食产生恐惧,偶尔出现的日食和月食成为了天文爱好者们的观测目标。天文学家对于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人类根据日月食形成的规律制定了计时的历法。根据日食的科学研究观测潮水的涨落等。
热门推荐
  • 南山决

    南山决

    一曲南山一场梦,一杯好酒一段愁。善恶是非终有报,人间何谓是正道。世道没落,黑白颠倒,万族林立,大厦一夜之间崩塌。看遗孤如何从乱世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
  • 我的老公是吸血鬼,老公慢点咬

    我的老公是吸血鬼,老公慢点咬

    我看了有一些童鞋看了我的书我再次声明不是我不想写了是应为我的那个QQ别人给我倒了真的很抱歉
  • 异界之拜见女王大人

    异界之拜见女王大人

    干脆一口气把简介也改一下吧。帝都的黑暗明明已经散去,吃人肉?火刑架?杀人魔?学生的生活快乐而单纯,王者却要弄到过劳死。穿越到一个乡村小贵族身上的王冲为何接连遇到萝莉,御姐,软妹?帝都的乞丐为何捡到女婴而打算抚养?王者为何整天除了卖萌就没正事做!当个伯爵为毛什么事都不用管!主角的吐槽为何被屡屡无视?穿越前的男主角在城里迷路后,遇到一些歹徒被.爆....究竟发生了什么,使他纯洁的心灵染上尘埃,这到底是人性的丧尸,还是道德的沦丧。请在今晚十五点档,准时收看《异界之拜见女王大人》,让白乐天为您揭开穿越者王冲与异世界大陆失落的秘密,让我们今夜不见不散。PS:事到如今不得不说了,这其实就是部日常吐槽外加偶尔热血的白痴文。至于某些中二系伏笔全都是作者自己YY,望请见谅。本来想把这本书叫做《罪恶王冠》但貌似很侵权所以就这样吧!
  • 分魂记

    分魂记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这是一个壮阔的时代,我想写的是这个时代的人和事。有佛魔道,有西方魔法、教廷;有电影明星熊猫阿福,有歌星梅花仙子;地球是个乡下地方,有些星球只是私人领地;联邦大星图记录星球12000个,可没被记录的又有多少?
  • 改变世界的五人

    改变世界的五人

    一万年前,为了拯救即将被黑暗所吞噬的世界,亚瑟王、吉尔伽美什、光明神欧德里斯、炼金术师但丁和英雄王宁录,这五人组成了一个小组,并命名为神之右手。一万年后,因为羁绊而走到一起的另外五人,同样创立了一个名为“神之右手”的组织,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完成只有神才能完成的事,那就是改变世界……
  • 求生本能末世录

    求生本能末世录

    末世来临,看三兄弟带领大家走向强者之路。
  • 中华历史全书(下)

    中华历史全书(下)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个中国人无不以此为自豪。
  • 九天星河

    九天星河

    何锋,一个本来应该在上古的那一场惊天大战之中死去。但是却被埋在万里玄冰之下。留住了意思生机。在悠悠的万载岁月过去之后。由于两个当世高手的大战而导致玄冰移位。那被玄冰冰封的何锋自玄冰之中走出。但是万载岁月悠悠。千里玄冰虽然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是却让他当初那一身的惊世修为化为乌有,连同修为一起消失的还有他的记忆。懵懂如新生儿的他被人收入师门,后遇师尊遇害,爱人背叛。让何锋明白,既然天道!天道!天已失道!何须奉天!既然道死,那就让魔应时而生!
  • 你若守住,幸福自来

    你若守住,幸福自来

    初恋,是一个多么温馨甜美而又略带伤感的字眼。它承载着我们所有青春的梦想,所有年少的痴狂,所有情爱的萌动。初恋,就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初恋,或甜蜜或心酸,不管怎样,初恋总是心中那片最柔软,最不可遗忘的地方。那时的我们青涩,但是疯狂。对于初恋,我们总是全心付出。也许过了很多年之后,我们仍会时不时想起初恋的那个人和那些事,仍会想起那朵初恋的小花悄悄盛开的样子……
  • 古今风谣

    古今风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