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曾是名满京华的“一代坤旦”,却因稀世伶人梅兰芳的缘故,演唱了一出比舞台中还要精彩的人生大戏。有人说,多年后并不一定有人记得京剧旦角福芝芳,但一定会有人记得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
1.芳心总是伴忠魂
如果说孟小冬是为戏而生的女人,那么,福芝芳便是那为爱而生的女子。
在同一个光景之中,同遇到一个传奇男子,对于这两个女人来说,谁也说不清是幸还是不幸。断然不同的是小冬终以一身傲骨离开了那个男子,而她却风雨里至死追随。所以,在这位举世无双的伶界大王的传奇里,她始终占据最抢眼的位置,也因此而芳名流传至今。
从16岁起,她便放弃了自己的梨园生涯,放弃掉“一代坤旦”的美誉嫁给那稀世的伶王梅兰芳。从此,她的一生便和她的良人魂牵梦绕牢系于一起。
也是从16岁起,她便开始了“伶王快乐,所以她快乐;伶王伤悲,所以她伤悲”的长相厮守的日子,也成了伶王身后最坚实的后盾。于是,便有了那“悬冰百丈名芳上海滩”的故事。
然而这个有着满族贵族血统的女子,却也因为良人的多情,一生充溢着爱和情伤。
遇见梅兰芳的她,硬生生地把自己变成这世间“痴情花”的一朵。她对梅兰芳的爱可谓到了极致,在她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抑或一滴泪。因而,当梅转身和美艳冷绝的女子孟小冬相爱时,她使出“坤旦”的浑身解数,拆散了这对艺坛上令人称赞亦艳羡的“才子佳人”的好姻缘。同时,人们便也看到唱青衣的终是比唱须生的更懂得柔情万千。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爱梅兰芳爱到孤寂的她的情伤。
她的一生可谓因着梅兰芳而传奇,但是,她的一生却也因着梅兰芳而波澜四起、颠沛流离。她血统里那独属于贵族骨子里的孤傲,却也使她永远傲立于世人面前,从而留给那个狼烟四起、动乱不堪的十里洋场一个傲骨的传奇佳话。
人们似乎记住了这个隐蔽于稀世伶人身后的傲骨满满的传奇佳人,并给她了一个上海滩第一“抗战夫人”的美誉。她的一生就是为梅兰芳而生的,当她即将告别人间时,她还留下“梅先生事业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棵无名小草”这样让人欷歔不已的遗言。如此甘为爱牺牲自我,隐忍藏匿于一隅做“无名小草”的她,在爱如此稀薄的今天是让人汗颜地致以敬意的。有人说,或许在舞台上,她永远也无法成为那万人追捧的“名角”,但是,在现实中她却以“沧桑蝴蝶”的姿态唱了一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精彩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部为梅兰芳举办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位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还对抗战八年中夫人的“芳魂丹心”耿耿于怀。 周恩来听后颇受感动,当即为福芝芳题词:“长澄浪里天心湿,芳心总是伴忠魂。”
2.冥冥中的注定
100多年前的北京城还是由纵横交错的胡同组成的古城,那里到处都是四合院,古香古色的建筑中隐含着许多旧时的故事。这个天子脚下的城市,既有青青城墙万千远,也有满族贵族遗少万万千千。
那年在宣武门外一个四合院里降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娃,她就是日后那个名芳上海滩的女子福芝芳。
这是一户很特殊的家庭:父亲、母亲、女儿、外甥女的奇妙组合,在当时来说是很少见的。但是,满族贵族生活的种种痕迹在这个家庭里却是清晰可辨的。
据说,福芝芳的外祖父是靠吃皇俸为生的一名满八旗军官,膝下只有一女,那便是福芝芳的母亲福苏思。因为战乱的缘故,这名满旗军官的收入被中断了,家庭随之陷入贫困境地。于是,19岁的福苏思不得已嫁给一个做小食品生意的人。谁知结婚后两人性情不合,她怀孕不久后就逃回了娘家,发誓再不回婆家门。至此,这福氏做了当时最稀缺的为无爱而出逃的决绝女子,并在娘家生下了福芝芳。
如此算来,福芝芳也如那上海孤傲女子张爱玲一般有着显赫的家世,身上也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后来,她的决绝、笃定便也算有了解释的原由。
那时,福家已经没落得凄凉不堪,随着外祖父、外祖母的去世,这个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然而,福苏思虽家贫如洗、没有文化,却颇具满族女子的侠骨丹心,为人正派、通情达理。所以,深得邻里的欢心和尊重,人们都亲切地叫她“福大姑”,并且很关照她们母女,尤喜欢文静的小福芝芳。
那时,四合院已不止福苏思一户人家了,随着战事的动乱,人们的迁徙,四合院里又建造了很多屋子,变成了大杂院。不过,这个大杂院却是藏龙卧虎,从这儿走出来的京剧名角到现在还让人不忘。他们中有果湘林、吴菱仙等京剧大师,便也是这样,这个自小就显现出京剧天赋的她得以和京剧结缘。
从小和她一起在炕头上绣花戏耍的,就有日后分别嫁给红极京城的京剧名伶果素英(嫁程砚秋)、冯金芙(嫁姜妙香)。也许一切都是上苍的安排,一个人的命运一早就有安排了。遇见什么样的人,嫁给什么样的人,都是冥冥中的注定。
如果当初不是福苏思逃回娘家,福芝芳便也不会有这样的戏剧缘,以后和响当当的稀世伶人梅兰芳的那份相伴终老的情缘便也无从猜测了。
十四五岁的她,已出落得俏丽灵动,于是,母亲便把她送到京剧大师吴菱仙那学艺。当时的吴菱仙名望很大,红透京华的梅兰芳便是向他拜师学艺的。
于是,福芝芳和梅兰芳的那一世情缘便也有了源头。
3.一世情缘
有人说,生活中有无数的机缘巧合,邂逅无处不在。那一年,16岁貌美如花的福芝芳和26岁风流倜傥的梅兰芳的邂逅,可谓这无数机缘巧合中的一个。
1920年的堂会成了他们邂逅的大舞台,咿呀曼妙的唱腔、气势飞虹的锣鼓声成了他们的背景乐。她和他都是演戏的高手,或者名角,懂得人生起伏的掌控,所以,初次相见的他们没有现在年轻人的直率和无羁。京剧情感演绎的最高境地应该是含蓄,于是,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含情脉脉的飞转流逝。
16岁情窦初开的少女,犹如含苞待放的水仙,隐含淡香无数,这使得天天在台上揣摩女儿心的梅兰芳动了男儿心。一出《战蒲关》演罢,这情缘便有了定数。
当时梅兰芳见福芝芳时,足可以用《水浒传》中宋江见玄女时描写的“天然眉目”、“正大仙容”来形容,又见她“为人直爽,待人接物有礼节,在舞台上兢兢业业”。细一打听,才知这娟秀女子原来是老师吴菱仙刚收不久的女弟子,正在跟吴菱仙学青衣,并且已进入城南游艺园女坤班献艺。
当时梅兰芳的生活正处在一个十分郁闷的时期,刚刚失去一双可爱的儿女,亦被无后的重担烦扰着。
早年间他迎娶了旦角王顺福之女、武生王毓楼之妹王明华,两个人恩爱有加,不久后有了一双可人的儿女,生活可谓幸福美满。不曾想世事难料,一场麻疹夺去了他们一双儿女的性命。这让他们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更致命的打击是,王明华为了支持日益红火的梅的事业,已然做了绝育的手术。
那时,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夫妇生了几个孩子,却偏偏都是闺女,没有儿子。这样一来,梅兰芳在家族里就是兼祧两房的独生子,两儿女的夭折断了梅家的香火,给整个家族出了一道绝大的难题。本来,王明华是要收养侄子王少楼做儿子的,但是,梅兰芳思忖再三觉得不妥,考虑到自己还不到三十岁,正年轻,可以自己生,领养他人的孩子多有不便。顾大局、识大体的王明华无奈只好认可丈夫的想法有道理,于是同意梅兰芳再娶一房妻室生儿育女,完成她本人未能尽到的责任。
如今看到健康大气的福芝芳,便有了自己的打算。
于是,他找到师傅吴菱仙说了意愿。早前梅家曾有恩于吴菱仙,出于对梅家感恩图报的心理,同时吴菱仙也觉得同门师兄妹若能结成一段姻缘的话,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于是便一口答应从中撮合。
在之后的某一天,吴菱仙借口到梅家借《王宝钏》的本子,便带了福芝芳同去。梅家见了漂亮又文静的福芝芳,非常中意,立刻请吴菱仙前往福家说媒。可是说媒的过程似乎并不十分顺利。
福母福苏思听说梅兰芳已有一个妻子,便道:“我家虽然贫寒,但我女儿不做姨太太。”她表示,自己虽家境贫寒却是正经人家,不以求荣来嫁女儿,她不要订金和聘礼,但提出两项条件,一是梅兰芳要按兼祧两房的规矩迎娶福芝芳,她的女儿不做二奶奶,要与王明华同等名分;二是因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必须让她跟着女儿到梅家生活,将来梅兰芳要为她养老送终。梅家和王明华对此均表同意,于是梅兰芳与福芝芳没有经过太多波折便结为伉俪。
然而,福芝芳和梅兰芳的一世情缘,才刚刚上演。
4.大爱无言
加拿大有句俗语说:这个世界上至少要有四片枫叶——一片给了男人,三片给了女人。如此算来,男子在女子眼里便变得稀有起来,感情的索掠对象便也多过女子,所以,世间男子多为这俗世尘寰里的多情种,而世间女子个个变成这俗世尘襟里的“痴情花”。
在梅、福、王三人的感情纠葛中,因为都是你情我愿的缘故,虽然没有什么惊涛骇浪的波折,却也哀怨如许。这段婚姻,于福芝芳而言是爱之所至,于原配王明华而言是爱之牺牲,而于梅兰芳而言是一种爱之选择。这样的局面决定了两个女子的爱之哀怨。
据说新婚之夜,梅兰芳怕王明华内心委屈便先去了她的房,爱怜地拉着她的手说着一些缠绵之话。等到夜凉如水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到已愈发冷清的新房之中。这多情男子以为这样做,便是周全无误、谁也不伤,却不知这样伤的比什么都不做直直地奔去洞房花烛更深。
殊不知,他走后王明华的失落和委屈更深,而迟迟等不来新郎的福芝芳的心比这夜还凉。要知道,这世间的女子都是感情世界里的“痴情花”。她和她都爱着这个风流倜傥的俏男子,所以,都会为他所受伤。
不过,他是幸运的,两个女子都是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的人。她们都爱他至深,所以,便包容了他的一切。
新婚的小小插曲过去之后,一切都风平浪静。两个贤淑的女子,为着同一个爱人,便也惺惺相惜起来。她们姐妹相称,一起主持着梅府大大小小的事情,一起辅助着梅兰芳的事业,打理着他的衣食起居。
婚后,梅兰芳很是疼爱性情文静、不多言语的福芝芳,两个人恩爱异常,言谈之间全都是满溢的爱意。此外,福芝芳的婚后生活也惬意得很,对她呵护有加的梅兰芳知道她因家贫故没上过学,所以,特地为她聘请了一位中年女教师,教她识字、学文。使她的生活充满中国古诗词华美的韵律香味,而不至于陷入空茫之中。便也因此,福芝芳通晓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养成了看小说的爱好,据说这爱好成了她一生中最爱的消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