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锢事件之前,东汉帝国的势力分野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各个阶层交错生存。党锢事件之后则各自都有了新的选择。宦官集团的胜利,反而使他们愈加孤立,这种孤立让这些原本阴暗的灵魂更加阴暗。他们开始更加狠毒地迫害对手,更加疯狂地摄取权力,对于他们来讲,未来已不再考虑之列,他们要的就是一个现在。
宦官集团的疯狂同时也让朝野间其他势力的整合加快了速度,耿直派官员进一步认识到:获得地方官僚、贵族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人是帝国政治的基石。外戚也很明白,一个皇后、一个贵妃并不是他们保持家族荣誉的灵符,要想长久荣华富贵,亲近士人阶层,乃至加入士人阶层是唯一一个选择。
党锢事件所引发的势力整合使“士人阶层”的力量迅速膨胀。虽然在此时,这种力量尚处在一种发酵状态,但其所形成的新官僚集团却已成为代替外戚集团对抗宦官集团的主要力量。而在这之后的屡次朝野斗争,一直到东汉帝国土崩瓦解后的军阀林立,也直接验证了我们这样的结论。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刘志在德阳前殿驾崩。随着殿前宦官的一声悲号,东汉帝国艰难地走完了一段悲怆的历史。
十二月二十九日,尊皇后窦妙为皇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其父、城门校尉窦武为了商议确定新皇帝的人选,特地征召询问侍御史刘儵,问他河间诸王中有没有适合继承皇位的,刘儵向他推荐了解渎亭侯刘宏。
刘宏是河间王刘开的曾孙,祖父刘淑,父亲刘苌,两世都封为解渎亭侯。商议确定之后窦武入宫禀报窦太后,在宫禁中决策。任命刘儵为守光禄大夫,和中常侍曹节共同持节,率领中黄门、虎贲武士、羽林军等一千人,前往迎接年仅十二岁的刘宏。
168年,刘宏即位,改元建宁,是为汉灵帝!东汉帝国一段新的历史就此展开。
宦官们的卷土重来
汉灵帝的即位带来了朝野政局的又一次变故,无论是宦官还是士人精英都做好了卷土重来的准备。
此时在宦官集团中派系林立,管霸、苏康实力依旧雄厚,但同时他们也要面对着其他宦官的崛起。比如老浑蛋侯览重新掌权,比如新势力王甫、曹节迅速成长。这些势力纠缠在一起,一面内耗,一面又互为引援,时刻提防着正派官员们的反扑。
和宦官集团的微妙局面相比,士人阶层的卷土重来就显得清爽很多。由于当年在窦妙被册封为皇后时陈蕃曾经尽过力。因此窦妙当上太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陈蕃重新重用,并将大小政事都托付给他。
和之前的外戚家族大为不同,窦太后虽然也大肆分封自己的族人,但窦家的主体却并无作奸犯科之辈。特别是窦太后的父亲窦武更是与陈蕃关系密切。两人同心合力,辅佐皇室,征召天下闻名的贤才。当初因党锢事件纷纷落马的贤才诸如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迅速回到了帝国政治的第一线,共同参与朝廷政事。
士人阶层的再度崛起给宦官集团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迅速整合内部实力,中常侍曹节手握权柄,原来还有些善心的王甫也走上了当年管霸的道路,沦为这个罪恶集团的首脑。这二人亲自出马,与灵帝的奶妈赵娆沆瀣一气,早晚都守候在窦太后身边,奉承、蒙蔽窦太后。
窦太后虽然没什么坏点子,但是却长了一副爱听好话的软耳朵。宦官们的阿谀奉承很快就让她飘飘然起来,于是多次颁布诏书,对这些人封爵拜官。
面对宫内的这些变化,陈蕃、窦武深为痛恨。有一次,在朝堂上共同商议朝廷政事,陈蕃私下对窦武说:“曹节等人,从先帝时起,就操纵国家大权,扰乱天下,今天如果不杀掉他们,将来更难下手。”窦武也很同意陈蕃的意见。陈蕃大为高兴,用手推席起身。于是,窦武便和志同道合的尚书令尹勋等人,共同制定计策。
诛杀宦官的事情商议好了之后,窦武便进宫禀告太后说:“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黄门、常侍只在宫内供职,负责管理门户,保管宫廷财物。而今却叫他们参与朝廷政事,掌握重要权力,家人子弟,布满天下,专门贪赃暴虐。天下舆论沸腾,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应该将他们全部诛杀或废黜,以肃清朝廷。”
窦太后听完父亲的话,吃惊地说:“自从汉王朝建立以来,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世世代代都有宦官,只应当诛杀其中犯法有罪的,怎么能够将他们全都诛杀?”
面对窦太后的犹疑,窦武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当时,中常侍管霸,很有才能和谋略,在禁宫独断专行。窦武因此便请准窦太后,先行逮捕管霸,以及中常侍苏康,并且迅速地处决了这两个人。当然,老爹的要求虽然不能一一满足,但杀一两个领头的太监,窦太后还是不能不给面子的。
诛杀了管霸和苏康之后,按照计划,窦武又多次向窦太后请求诛杀曹节等,这一次窦太后犹豫不决了,迟迟都不忍批准。面对太后的姑息,陈蕃心急如麻,于是只好再次上书曰:“今京都洛阳人心不安,道路喧哗,传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疯等,和赵娆、尚书们共同扰乱天下。凡是依附和服从他们的升官晋爵,违背和抗拒他们的中伤陷害。举朝的文武官员,好像河水中漂流的树木一样,一会儿漂到东,一会儿漂到西,只知道贪图俸禄,畏惧权势。陛下如果现在不迅速诛杀此辈,一定会发生变乱,危害国家,灾祸难以预计。请求把这份奏章,宣示左右,并命天下的奸佞们都知道我对他们深恶痛绝。”
窦太后收到陈蕃的上书之后,思量再三,但心中依旧还是不忍,于是便把奏折压了下来。然而让她意料不到的是,正是她的这种当断不断和姑息养奸直接带给了东汉帝国致命的一击。不光众忠臣灰飞湮灭,就连她的家族最终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陈蕃冤案
建宁元年(168年)八月,京城洛阳天象异常,金星侵犯房宿上将星,深入太微星座。侍中刘瑜一向精于天文观测,对上述天象感到疑虑万分,于是向窦太后上书说:“根据《占书》,天上有此星象,宫门应当关闭,而且此象表示有人将对将相不利,奸人近在咫尺,但愿紧急防备。”同时,又写信警告窦武、陈蕃,指出星辰错乱,对大臣不利,应该迅速确定大计。
窦武、陈蕃接到消息之后,立刻作好了防范准备,任命朱寓为司隶校尉,刘佑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县令。窦武奏准将黄门令魏彪免官,任命自己的亲信宦官、小黄门山冰接替。然后由山冰出面,弹劾和逮捕与宦官交好的长乐宫尚书郑飒,送往北寺监狱囚禁。
按照陈蕃的想法,对于郑飒这种奸党,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宰了。然而生性稳重的窦武并没有同意这个意见,他命山冰、尹勋、侍御史祝共同审问郑飒。然而窦武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做法虽然坐实了宦官的罪名,但同时也打草惊蛇,断送了原本大好的局面。
和预料的一样,郑飒是一个软骨头,还没刑讯逼供,就一口气招供了自己知道的所有秘密。在这份供词中,不光牵连到曹节、王甫等重要的宦官,同时也牵扯到了长乐宫的一些官员。
尹勋、山冰根据郑飒的口供,立即奏请窦太后准予逮捕曹节等人,奏章交由刘瑜呈递。
九月初七,窦武休假,按照惯例,这一天他会出宫回家住宿。此时负责主管奏章的宦官得到消息后,立刻把山冰等人弹劾曹节及长乐宫官员的事情先行报告长乐五官史朱瑀。
朱瑀知道消息后,急忙秘密拆阅窦武、山冰的奏章,这一看直接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原来在奏章中,窦武等人不光要求诛杀曹节等众宦官,同时还要求窦太后下令诛灭朱瑀等长乐宫官吏的九族。
朱瑀看完奏章之后,怒火万丈,立刻在宫中大声呼喊说:“陈蕃、窦武奏请皇太后废黜皇帝,大逆不道!”接着又连夜召集一向亲近的健壮宦官、长乐宫官史张亮等十七人共同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