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和王公大臣出逃,第二年回京在保定驻跸。慈禧临时寝宫被褥铺陈洁净华美,李莲英住得也不错,而光绪皇帝如何呢?李莲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光绪住处探望,见光绪在灯前孤坐,无一太监值班。李莲英一看,十分惊讶,光绪皇帝竟然没有铺盖。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无法入睡。李莲英立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且亲自把自己住处的被褥抱过来供奉给光绪帝使用。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
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十七日,是李莲英四十岁生日。慈禧传口谕,要为李莲英办“四十大寿”,并亲赐蟒袍一件,白银两千两,玉猫一个,并命宫中比李莲英官级低的官员、太监及侍女等全部给李莲英磕头祝寿。作为一名太监,享有如此待遇,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后,李莲英的气焰更加嚣张,更加不可一世。李莲英也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四处安插自己的亲信,以权谋私。他广植私党,全朝上下,从军机大臣到督抚,无不对他礼让三分。甚至连晚清三大重臣之一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被李莲英治得服服帖帖。李莲英的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李莲英与李鸿章的交情是打出来的,这正应验了“不打不相识”那句古语。原来,还在光绪初年时,李鸿章接旨进京,但由于未掏够腰包,被当时的二总管李莲英拒于宫门外三天,而不得见西太后。李鸿章虽好话说尽,但仍无济于事。他受尽了李莲英的气,自觉窝囊,想要报复李莲英,于是邀请李莲英去天津,准备给李莲英一个下马威。李莲英不知是计,欣然准备前往,后经慈禧太后点明,方恍然大悟。李鸿章得知李莲英并未中计,于是便急送二十万两银票给李莲英,并修书一封,叩首拜谢。从此,李莲英与李鸿章的交情日深。事实证明,李鸿章此举为明智之举。在李莲英的照顾下,李鸿章作为一名汉族大臣,被委以很多重任,也躲过了一些无妄之灾。
除了李鸿章之外,李莲英的另一个莫逆之交,就是戊戌政变中的关键性人物、在清王朝声名显赫、又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心想复辟当洪宪皇帝的袁世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未认识李莲英时的袁世凯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但他也极具野心,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善于把握机会向上爬。他通过挚友忠枢举荐,认识了李莲英。二人气味相投,一见如故,谈话非常投机。从此,二人来往密切,并换帖结为金兰之好。正是由于李莲英在慈禧面前的力荐,袁世凯才以道员街之职赴天津小站去训练新军,并从此发迹,飞黄腾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李莲英的极力举荐及照顾,才改变了李鸿章与袁世凯这两位影响了中国命运的晚清重臣的命运。
光绪十四年(1888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儿,这件事儿可以说是事关李莲英生死的大事儿。这一年,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建成了,作为集全国之力组建的北洋水师的建成典礼,肯定是要皇帝去阅兵的。
让手握实权的慈禧去阅兵?毕竟她是一个女人。让小皇帝去阅兵?这个时候光绪帝虽然已经继位14年,然而,这一年光绪才十五岁。思前想后,慈禧太后最终决定由光绪帝的老子、醇亲王奕譞去天津阅兵。这阅兵可非同小可,那是代表整个大清朝最高权势的,醇亲王想:“我不能去,因为我这一去,肯定会落下谋权篡位之嫌,毕竟自己的儿子是小皇帝,这要是让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有谋逆之心,自己的脑袋可就要保不住了。”
要是醇亲王不去,整个大清就派不出来谁去了,于是,慈禧还是下诏让醇亲王去。醇亲王一看,诏书下来了,不去也不行了。但是,醇亲王提出了一个条件说:“我去也可以,但必须把李莲英给我,你把李莲英给我,我就去,要是不给我,宁可被杀头,我也不去。”慈禧无奈,只得让李莲英陪同醇亲王一道去天津阅兵。
太监任钦差大臣,参加阅兵大典,这恐怕是大清历史上的第一次。此刻的李莲英却仿佛如芒刺在身,安德海之死依稀就在眼前浮现。虽然,那时的安德海是很孤立的,除了慈禧太后的宠爱,在宫廷中可谓是人人愤恨,而此时的李莲英则是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但是,安德海之死却在李莲英心中早已烙下了永远的疤。
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的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这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在其他朝代并不奇怪,但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
要是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到天上去了,但李莲英则不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莲英出发前还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然后规规矩矩地跟在醇亲王后面出发了。
一路上,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一直跟在醇亲王的后面,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莲英是专门派来伺候醇亲王的。就连晚上醇亲王洗脚,都是李莲英亲自给打热水,还说自己以前没机会伺候王爷,这次一定要尽点孝心,一下子把醇亲王感动得连连拱手,他回去后自然在慈禧太后面前极力称赞李莲英的忠诚可嘉。
检阅的时候,按理李莲英也是检阅人员之一,但李莲英刻意和醇亲王、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醇亲王的大烟袋,退后半步,低眉敛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人。就是在沿途当中,李莲英也不像安德海随意结交地方大员,他基本就不出去,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李莲英的人,根本就进不了门。就这次出差来说,李莲英算是给慈禧太后挣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慈禧太后后来也喜滋滋地说:“我总算没白疼他。”
至死不渝的宠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死于西苑的仪鸾殿。失去了大靠山的李莲英凭着其敏锐的直觉,预感到了危机的来临。但善于投机的他并非等闲之辈,于是他立刻转而巴结隆裕太后,得到了隆裕太后的保护,使恨他入骨之人无机会下手。
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像是失了魂魄,每天在灵前祭祀酒饭茶水,别的太监宫女都以为他疯了。他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还对着灵前说话:“老佛爷,奴才侍候您去遛弯……”慈禧死去百日后,李莲英以身体有病,年老体迈为由请辞出宫,隆裕准了他的请求。李莲英又把自己曾经得到的一些赏赐捐出来还给宫廷,隆裕又赏了他一大笔钱,叫他出宫养老。
在办理完慈禧太后的丧仪之后,距慈禧太后死日还不到一百天,李莲英就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二月初二离开了皇宫,这时他在皇宫内已生活了五十多年。在他的墓志碑文中是这样写的:“及太上孝钦显皇后升遐,公之退志决矣。”由此可见,李莲英是主动提出离宫的。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在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为感谢他在宫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可以带原薪六十两钱粮米“退休”,这个待遇在当时可以说在太监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莲英出宫两年后,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初四悄无声息地病死在北京自己的寓所里,时年六十四岁。而此时绵延了二百多年的大清帝国,也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了。尽管如此,清宫里隆裕太后对这个一辈子当牛做马的忠顺奴才的死,还是十分伤悼的,于是下令赐银千两,赏埋于京西恩济庄太监茔地。
李莲英死后的丧葬规格在清宫太监中也是最高的。他的坟墓,被允准建在恩济庄太监茔地中一个独立的院落里,前面有石柱桥及牌坊,牌坊横眉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院内东西侧各有亭子一座。由于是太监,不敢僭制,其墓顶用三合土(即糯米浆和沙土、黄土、白灰混合而成)建成。他的墓碑是用汉白玉制成,高三点五米,宽一米许,其规格实为历朝太监无法可比拟了。唯有一条,因为生前名声不好,那些名臣显贵、文人雅士难觅一人为其撰写墓志碑文,无奈只好由其晚辈子侄代笔,来进行一番自我吹捧和美化。这也是传奇太监李莲英宠辱一生的最后缺憾了。
作为一个太监,他的皇室奴仆身份和千百个同行一样,都是无法更改的。他们一样有着苦难、屈辱的童年,有着残缺的身体和残缺的生活,一样享受不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所不同的是,由于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信,李莲英的后半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正是在慈禧太后的荫庇下,他得到了宫内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然而也正是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惠顾,李莲英也和他的主子慈禧太后一样,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
这就是太监李莲英传奇的宠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