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自从刘备得孔明之助后,人气上升,实力一路攀升。这倒不是人马增加了多少,而是有了孔明的计谋,自信心大增,士兵战斗力也提高了。特别是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给曹军的先头部队以痛击,延缓了曹军进攻的步伐。这次小胜对曹军几乎没什么大影响,但对孙刘两方来说非同小可。刘备军队经过这次战斗自信心大大增强,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孔明在军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另一方面:对孙权的震动。孙权想抗曹军就必然要联合刘备,起先,他也许没把刘备放在心上,但听说刘备军队在新野大败曹军,判定刘军实力也不会弱,进而下定了联合的信心。这是孙刘联合的现实性问题。为此,他接受了鲁肃的建议,并派鲁肃过江借给刘表吊丧为名,往刘备营中打探消息并借机商讨双方合作的可能性问题。与此同时正苦于没有机会的刘备,似乎一下子抓住了“救命稻草”。并且孔明还自信地称“大事济矣”,同时刘备还听从孔明借机夺取荆州的建议,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孔明只身赴江东,巧激孙权使其下定最后共同抗曹的决心。结果是孙刘双方凭借长江天险,火攻曹军,使其大败而归;同时刘备借机夺取了荆州最富庶的几郡,给自己日后的发展取得了根据地,三分天下局面就此形成了。这一连串的成功固然是诸葛亮计谋的作用,但是刘备关键时刻的决策所起的作用似乎要更大一些。(反面例子:袁绍不听谋士们的合理建议,最后在官渡被曹操击败。)
现代条件下的商场和古代的战场十分相似,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每个企业在生存和发展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即要处理迅速变化的市场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采取相应的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面对纷纭复杂的市场信息,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利用,将它们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东风。因为一条小小的信息,可以使企业发展壮大,也可能会使企业遭灭顶之灾。信息也是时时刻刻地都在发展变化的,企业领导者要抓住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当机立断,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它们。
现代领导者从刘备身上获得了有益的启发,江苏省水泥厂审时度势,依靠决策取胜就是很好的例子。
该厂原为一家小型乡镇水泥厂,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年水泥产量仅几千吨,在许多大企业的竞争下,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李华厂长上任后,在听取了广大职工的建议后,联系本厂实际,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终于使企业扭转了败局。
决策之一:实行联合,起死回生。
面对当地政府给企业的大力支持,他们决定引进年产8.8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机立窑,这需800万元资金,还需几十名技术骨干。面对资金不足,他们除政府投资外,采取自筹、贷款等形式筹集400万元,然后又与江苏省水泥公司实行联营,使该公司不仅出资金,更通过实行技术服务,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和各种技术人员。结果,新生产线很快建成投产。投产的第一年,创产值1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仅几年时间已跻身水泥生产先进行列。
决策之二:抓住机遇,改革创新。
近年来受压缩基本建设的影响,水泥生产的形势相当严峻,一批小水泥厂被迫下马。他们面临着挑战与抉择。李华和他的同事们广泛搜集信息,分析水泥生产的形势,认识到与小水泥厂生产形势相反,大水泥厂因质量稳定,经济效益比较好。看准形势后当机立断,成立了予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制和贸易补偿的办法,筹措了3300万资金,兴建第二条大水泥生产线。投产后,生产的高质的硅酸盐水泥和修建大坝、道路等用的水泥,使江苏省水泥的产量达到25.8万吨,利税达千万元。
决策之三:推行三五五规范化企业管理。
李华厂长针对工厂管理不规范,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并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创出了以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出物质与精神二种产品为目的,以企业方针目标为主体,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以定额管理和操作规程为依据,以岗位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为基本内容的“三定”、“五按”、“五干”规范工作法,并成立了规范化管理办公室。
由于规范工作的推行,使企业面貌大变,职工队伍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工作较差的职工也正努力实现工作的规范化,生产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这一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将工厂总目标分解到各个车间、班级和个人,从而保证了总目标的实现,为提高整体效益打下了基础。
决策之四:以质量取胜,以信誉求发展。
把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定为该厂的宗旨。为了创优质产品,该厂把由少数人抓质量逐步转变为全员抓质量,把重点抓煅烧变为抓全过程的PDCA循环,变单纯重视抓质量为抓基础管理和技术改造,并把计件工资改为计件与质量挂钩,使水泥质量不断提高。经省、市多次抽检,均为合格。1986年获省全面质量管理奖。1988年该厂生产的“予州”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被省政府评为省优产品。投产至今一直供不应求,产品销往京、津、沪等地,以质量求得生存。
9.当断即断,不断为患
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刘备这人心地倒是很善良,谁要是被不明不白地处死,他会为之掉几滴眼泪,称之“兔死狐悲”,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还希望这些人能为他打江山呢!能为刘皇叔出几盘菜才是真的,其他都无所谓!
不过,善良归善良,决策归决策。这么一弄,刘备就犯了犹豫。要了这颗慈善之心,决策必然受阻;反之,亦然。刘备在骨子里是一个仁人志士,是讲爱心出了名的,要不然能在三国鼎立之际,占据“人和”的优势?他张口闭口的“仁义道德”使得诸葛先生早就不耐烦了,我诸葛先生打天下都是为了你刘备,可你却拉我的后腿。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刘备对诸葛还是言听计从,因为刘备肚子中那点东西还不够他编草鞋呢?怎能与诸葛先生相比呢?诸葛亮办事才够爽快,而且头头是道。想必刘备应该是佩服之至。不过,诸葛先生还必须看着刘备的脸色来做,毕竟,人家是“主”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刘备很少有主见,很多事都去请教军师,不过这次倒跟军师评上理来了。这“大耳贼”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但这都归结到他的“仁”字上面。
说来,诸葛亮确实挺“神”,魏延真像他所预计的那样,不过,诸葛先生留一手,魏延最后也逃不掉死亡的恶运。仅仅凭借一块“反骨”就做此准确的断言,真不知其理由何在。
都是这刘备不好,延缓决策不说,还不信决策的正确性,想想诸葛先生何时骗你刘皇叔。殊不知仁者怎样立大业,成大事。
其实,刘备还想用“感情攻击”来拉拢魏延,所谓“攻心为上”,正为此理。没想到,魏延天生就是一个背信弃主的料,刘备这一套根本不管用,倒是魏延卧薪尝胆,等待诸葛亮一死便凶相毕露,还多亏诸葛先生的那个“锦囊”。
作为刘备,就应该在决策上有所得,有所失。想一视同仁根本就不可能,魏延是一个例子,可刘备生前怎么也没有发现魏延有造反的迹象。因为,魏延造反时,刘备早已成为地下工作者了。可见,刘备当时的决策是多么重要!如果刘备果断一些,听军师的良言,没有更多地讲仁义,想必历史也会不同。
想想刘家军队的节节胜利,不都是人家诸葛先生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劳吗?你刘备行吗?不过,刘备有刘备的优点,诸葛更有诸葛的长处,二者相得益彰。在深思熟虑之后,刘备是不是更应该听听诸葛先生的?
决策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果断,准确地做出决策,将是对企业领导者提出的一个要求。企业者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然而果断必不可少。领导者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修养,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培养提高,更主要的应该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这对领导者来说是应该给予重视的。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决策的正确,然而正确的决策需要果断、准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不然,就会延误企业发展的时机,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商战中,及时地准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同样是刘备的一个反面例证,它告诉人们:决策应当果断、准确,不然就会延误时机,导致失败。这个道理特别适合于商战,一个企业家或实业者,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迟早会被商业大潮所淹没。
例如,五环集团有限公司,它的前身为1955年建成的西北国棉五厂,1979年改为西北五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1991年改为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工、商、贸、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横跨10个行业、9个省市、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个成员单位。历年来,多项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企业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五十多项。
“五环”的决策者,在十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了超前意识在决策中的先导性,在纺织企业举步维艰的困境下,善于审时度势,长于深谋远虑,精于果断决策,使企业屡屡先声夺人,步步领先。
1985年,当全国大多数纺织企业在低谷中一筹莫展时,“五棉”却独具慧眼,看到了国内外的纺织品消费方向将从服装用料扩大到装饰用料和成衣用料的新情况,捷足先登,投资1497万元,完成了2356台织布机加宽装饰用布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大幅度回升,率先跃出了“谷底”。
1986年底,当各地纺织品企业竞相步“五棉”后尘,忙于改造织机,争夺国内市场时,“五棉”厂长棋高一招,通过借贷方式建成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特宽装饰用布生产基地,其产品冲出国门,打入了国际市场。
1987年,当国内大多数企业对横向联合还觉陌生时,“五棉”集团大胆决策,现已建成拥有10多个企业,横跨9个省市的实体性联营网络。
1988年,创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纺织企业集团——西北“五棉”实业有限公司。
1989年,“五棉”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兴办企业成功后,又决定把发展的触角伸向澳大利亚、前苏联、美国等国。
1991年,当国内纺织业又一次进入低谷时,“五棉”另辟蹊径,在喷气织机的生产使用上进行突破,又一次闯出了“低谷”。
1992年,率先成立了“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元经济、外向发展战略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一走,看两步,想十步”就是“五棉”人对自己的经济决策的指导思想。
面对疲软的纺织品市场,“五棉”的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只有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走自我发展的道路。任何观望、等待、消极防卫的做法都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他们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战术,提出了“跳出纺织围墙,开展多种经营”的经营战略。
在“五环”的发展中,也出现过决策失误的时候。1986年,“五环”的领导者由于对当时的信息产业还没有充分了解与掌握,于是就轻率地创办了企业信息机构,并任总经理。他们在企业需要上下功夫,但是忽略了信息在企业筹集资金,拓展市场范围,研制开发拳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力图为宏观决策和微观信息服务,结果,不到一年,企业损失2000万元。于是1988年,“五环”决策者,决定派一批人员去学习信息知识,不到半年,建立起了内外两大信息网络,内部建网76个,外部建网300个,并建立了数据库和资料库,贮存信息上万条,还自己创办了《信息内参》、《信息报》、《调研与预测》等刊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说,“五环”的这一决策对了解商海信息,企业的成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五环”还实行借贷经营战略,这是“五环”决策者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十年来,他们通过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借渠道等形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他们又采用“借鸡生蛋”的办法,先后多次从银行贷款进行了布机改造,并从国外引进先进布机,结果是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五环”的成功与失败决策与刘备的战略决策所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大的相关性,可见,决策的正确与否、迅速与否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10.随机应变,幸免于难
袁绍欲斩玄德。玄德从容进曰:“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耶?备自徐州失散,二弟云长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绍是个没主张的人,闻玄德之言,责沮授曰:“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袁绍接应至官渡,下定寨栅。郭图、审配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袁绍大怒曰:“大耳贼!焉敢如此!”少顷,玄德至,绍令推出斩之。玄德曰:“某有何罪?”绍曰:“你故使汝弟又坏我一员大将,如何无罪?”玄德曰:“容伸一言而死: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袁绍曰:“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喝退左右,请玄德上帐而坐。玄德谢曰:“荷明公宽大之恩,无可补报,欲令一心腹人持密书去见云长,使知刘备消息,彼必星夜来到,辅佐明公,共诛曹操,以报颜良、文丑之仇,若何?”袁绍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