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1.风热毒蕴证:突然发病,颜面部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针头至粟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皮色,伴轻度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基本处方桑叶7.5g,菊花3g,杏仁、连翘各6g,薄荷3g,桔梗6g,甘草3g,芦苇根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马齿苋合剂:马齿苋30g,紫草9g,败酱草、大青叶各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风热毒蕴者。
(2)紫草15g,生薏苡仁15g,煎水代茶。用于风热毒蕴者。
2.肝郁痰凝证:发病时间长,病变以手背及面颈以下部位为主,皮损颜色紫褐,质硬,长期不消退;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涩。治宜疏肝活血,化痰软坚。
基本处方熟地、白芍各12g,赤小豆、牛膝、丹皮、红花、白术、桃仁、赤芍各9g,杜仲、何首乌各6g,穿山甲3g。每日1剂,加水煎服。每次用烧酒30ml作引子。
备选处方
生煅牡蛎各30g,金钱草60g,红花9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肝郁痰凝者。孕妇忌服。
外治法
(1)皮损较多时,选用疣洗方,水煎,每日4~5次。乘热反复温洗患处。
(2)皮损较少,顽固难消时,选用鸦胆子油或鸦胆子肉包于纱布内,拭擦皮损,每日1~2次。
(3)各类皮损用鲜鸡内金,或干鸡内金用水浸泡变软后,每日1~2次。擦皮损。
三、掌跖疣
寻常疣发于手掌及足部者称掌跖疣。亦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诊断要点
1.好发于掌趾受压部位。
2.皮疹为黄豆大小角质增生性丘疹。将表面角质削除后,其下露多刺的角质突起。
3.数目不定,分布群聚而融合,压痛明显。
四、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由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本病是直接接触传染,如公共浴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自体接种。本病属于中医“鼠乳”范畴。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儿童的躯干部,其次为面、臀部。
2.皮疹为针尖、粟粒至黄豆大小的半球形隆起丘疹,正常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具有蜡样光泽,中央常有脐状凹陷,用针刺破表皮,可挑出乳酪样白色颗粒,即为软疣小体。
3.数目多少不定,散在分布或群聚而不融合。
辨治原则
多为肝旺血虚,筋气不荣,复感他邪,或由传染所致。
处方
肝旺毒凝证:皮损数目较多,散在分布,色泽灰白,偶有微痒。舌淡,苔薄白,脉弦。治宜平肝解毒。
基本处方熟地、首乌各12g,杜仲、白芍、赤芍、桃仁、红花、丹皮、赤小豆、白术各10g,牛膝、穿山甲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外治法
(1)中药煎水外洗:苦参30g,浮萍15g,芒硝30g,或大青叶、板蓝根各30g,煎水外洗擦患部。
(2)斑蝥膏:药用斑蝥12.5g,雄黄2g。捣研细末,加蜂蜜伴食盐,混合调匀成膏,装瓶内备用。治疗时先用碘酒消毒,依疣样大小,挑取相当大小斑蝥膏,用拇指压成扁圆形,放于疣面上,再以胶布固定,局部略有红肿痛起小疱,约经10~15小时,将疣剥离皮肤。
警示
如内服外用中药制剂疗效不理想者,可配合现代医学冷冻、电灼、二氧化碳激光或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第五节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类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或二者混合感染,易在儿童中造成流行。发病多在夏秋两季,因免疫机能低下、皮肤外伤、皮肤不洁、瘙痒性皮肤病或外界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招致细菌入侵,繁殖发生本病。本病传染性强常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单位流行。临床除典型皮损外可伴发热、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中医“黄水疮”、“滴脓疮”、“天疱疮”等范畴。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儿童,多于头部、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发生,也可蔓延全身。
2.皮疹初为红斑或水疱,米粒至黄豆大小,周围有红晕,疱壁极薄,含透明液体,迅速变为混浊,而成脓疱。疱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干燥后结成灰黄色或蜜黄色痂,可互相融合,有的中央痊愈而边缘向外扩展呈环状。
3.自觉瘙痒。重者常并发淋巴结炎、疖、败血症、急性肾炎等,伴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尿蛋白等全身症状。
辨治原则
掌握虚实辨证。虚证者多为脾虚,实证者分清暑湿热的主次兼夹。
处方
1.暑湿热蕴证:遍体发病,脓疱密集,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治宜清暑利湿、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连翘、花粉、赤芍、甘草、滑石、车前、银花、泽泻、淡竹叶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清暑汤:连翘10g,金银花15g,赤芍8g,滑石(另包)15g,车前子(另包)、泽泻、淡竹叶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暑湿热蕴者。
(2)金银花10g,连翘6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黄芩6g,赤芍6g,六一散10g,大青叶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暑湿热蕴者。
2.脾虚证:脓疱较稀疏,色淡白或淡黄,周围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不鲜,或伴有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濡细。治宜健脾渗湿。
基本处方白扁豆、党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山药各10g,莲子肉、桔梗各6g,薏苡仁15g,缩砂仁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者。
外治法
(1)青黛散外用麻油调擦每日2~3次。
(2)颠倒散洗剂外擦,每日4~5次。
(3)渗出多时可用马齿苋水剂、龙胆草水剂湿敷。
(4)所见脓疱可用消毒针逐个刺破,立即以棉球将脓吸干,不使脓液向四周流去;同时可用1%~2%龙胆紫药水外涂,每日2~3次。
警示
新生儿脓疱疮起病急,传染性强,皮损为多发性大脓疮,较广泛,疱周有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可伴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需结合西医进行救治。
§§§第六节体表真菌性皮肤病
一、头癣
头癣系头皮和头发的皮肤癣菌感染,由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的真菌引起。头癣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现,必须积极治疗,以切断传染途径,防止继续蔓延。白癣、黄癣属祖国医学“白秃疮、肥疮”范畴,治疗方面一般不需内服汤剂,强调外治为主。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癣三型,皆可并发脓癣。
1.黄癣:有黄癣痂,病发枯黄无光泽,可折断,真菌学检查见发内菌丝和空泡。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微痒,若继发感染可伴发热。
2.白癣:最多见,表现为灰白色鳞屑斑,典型者有子母斑,头发距头皮2~4mm处易折断,真菌学检查见发外密集孢子,发内可有菌丝。无明显自觉症状。
3.黑癣:基本损害为灰白色鳞屑斑,典型损害有黑点,头发出头皮即折断,发直接镜检发现发内孢子。无明显自觉症状。
辨治原则
一般不需辨证。
处方
一般不需内服汤剂。
外治
1.拔发治疗:关键在于将病发连根拔除,外涂5%硫黄膏或雄黄膏。方法如下:
(1)在头部寻找病区及可疑病区,将该区以及周围3mm宽的正常头发一圈全拔光,以便敷药。
(2)每次先用10%的明矾水或艾叶煎水洗净头皮,再涂以雄黄膏或硫黄膏,涂药需厚些。每日换药1次。连续4周。
(3)换药时若发现有残余的病发或断发,需及时彻底拔除。
2.雄黄膏:雄黄、硫黄、氧化锌各10g,凡士林加至100g。每日1次,外涂。具有杀虫、止痒功效。
3.5%、10%硫黄膏:硫黄5~10g,酒精适量,凡士林加至100g。每日1次,外涂。具有杀虫、止痒、去脂功效。儿童用5%制剂,成人用10%制剂。
4.单方验方
(1)鲜苦楝子,打碎,放在棉油中熬枯,去渣,取油搽头癣处。
(2)五倍子30g,水煎取汁,兑入米醋中混匀,涂刷患处。
(3)露蜂房,研细末,猪油调膏,涂搽头癣患处。
(4)新鲜或干燥槐花花蕾微炒研末,用食油调成膏状,直接将槐花油膏敷于患处,每日1次。
二、手足癣
手足癣是致病性皮肤丝状真菌在手足部位引起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又可分为手癣及足癣。足癣的发病率远高于手癣。手足癣的病原菌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引起。由于手足癣常互相传染,而且易并发甲癣,导致病程迁延,难于根治,所以一旦发病就需积极治疗。手癣中医称“鹅掌风”,因慢性者常见手掌粗糙开裂如鹅掌而得名。足癣中医称为“脚湿气”,或“臭田螺”。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成人,常夏季加重,冬季减轻。该病好发于手掌、足底及趾间。
2.初发为针头大小不规则的水疱,干燥后形成环状红斑及脱屑,可形成大片不规则的脱屑性红斑或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和皲裂。发于趾缝间常见浸渍,覆以白皮,伴恶臭,可露出红色创面,有渗液。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3.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
辨治原则
一般不需辨证。
处方
一般不需内服汤剂,如并发化脓感染者,可配合内治,方选萆薢渗湿汤和五神汤。
1.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各15g,黄柏、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2.五神汤:茯苓30g,金银花90g,牛膝15g,车前草、紫花地丁各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外治
1.风湿热虫证:以水疱脱屑为主,治宜杀虫止痒。
(1)土槿皮酊:土槿皮粗末10g,80%酒精100ml,按渗漉法制成即可。每日3~4次,外涂。手足部糜烂或皲裂者禁用。
(2)复方土槿皮酊:将苯甲酸12g,水杨酸6g,加适量酒精溶解,再加入10%土槿皮酊40ml混匀,最后将75%酒精加至100ml。每日3~4次,外涂。手足部糜烂或皲裂者禁用。
2.湿热蕴毒证:以糜烂浸渍为主,治宜清热、止痒、收涩。
三黄洗剂:黄柏、大黄、黄芩、苦参各等份,共研细末。上药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石碳酸1ml。临用时摇匀,每日4~5次,以棉花蘸药汁搽患处。
3.风盛血燥证:以粗糙角化为主,以藿黄浸剂加醋浸泡。以皲裂为主者,可用透骨草、伸筋草、当归、黄精等养血润肤中药煎汤外洗。
雄黄膏:雄黄、硫黄、氧化锌各10g,凡士林加至100g。每日1次,外涂。
藿黄浸剂: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醋500g。将药碾碎,入醋中浸泡,每日振荡数次,5~7日后去渣备用。将患病的手、足浸泡数10分钟,累计时间需在24小时以上。甲癣及病情较重者,浸泡时间需延长。治疗期间不用皂碱。甲癣应将病甲削薄后浸泡。最好在炎夏季节。
单方验方
(1)新鲜仙人掌洗净捣烂,用生白布拧干,取汁涂于患处。适用于手癣。
(2)川椒炒焦,碾粉和大蒜一起捣成糊状,敷于患处,隔日1次,每次敷药1小时。适用于足癣。
(3)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加食醋750ml,浸泡3~5天,去渣,夏日伏天浸泡手或足,每日2小时,连续治疗15日。适用于燥裂型手足癣。
(4)五倍子、枯矾各等量,干燥后磨石粉,外撒用。适用于手癣。(5)皂矾炒研末,猪胆汁调搓。适用于燥裂型。
(6)白矾、皂矾、儿茶、侧柏叶各10g,煎汤熏洗。适用于手癣。
三、甲癣
习惯将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板病称为甲癣。甲真菌病则泛指由皮肤癣菌及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感染引起的甲板病变。一般患者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甲癣为皮肤癣病中最顽固的一种,有时临床治愈后还会复发,因此,本病治疗需有耐心和信心,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中医将甲癣称为“灰指甲”、“鹅爪风”,因指(趾)甲失去光泽,增厚色灰而定名。
诊断要点
1.甲癣好发于成人,多有手足癣史。
2.临床多表现为甲质层增厚、甲下甲质堆积、远端甲板上抬、甲板与甲床分离;或见甲表面边缘清楚、不透明的点状、片状、条状白色损害;日久出现全甲增厚变脆,残缺污秽,高低不平,甚至全甲消失,裸露角质增厚的甲床。
3.可伴发甲沟炎,甲屑直接镜检见分支分隔的菌丝、链状孢子,培养有皮肤癣菌生长。
辨治原则
治疗上一般不需内治,以中药外治为主。
外治
(1)复方土槿皮酊:将苯甲酸12g,水杨酸6g,加适量酒精溶解,再加入10%土槿皮酊40ml混匀,最后将75%酒精加至100ml。每日1次,浸泡,每次10分钟。用药前最好用小刀刮除部分病甲,每隔1周,刮除1次,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获效。手足部糜烂或皲裂者禁用。
(2)藿黄浸剂: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醋500g。将药碾碎,入醋中浸泡,每日振荡数次,5~7日后去渣备用。将患病的手、足浸泡数10分钟,累计时间需在24小时以上。甲癣及病情较重者,浸泡时间需延长。治疗期间不用皂碱。甲癣应将病甲削薄后浸泡。最好在炎夏季节。
3.包甲疗法:先用热水浸泡病甲,使指甲变软,再刮薄,以白凤仙花30g,明矾9g,捣烂涂于患甲上,布包,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