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照灯效应:影响你的是你自己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自己走在路上,总感觉别人会关注自己,担心别人看自己。看到自己不太好看的发型,或是担心别人评价自己的衣服不好看,因而自己会很紧张,很小心,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课堂讨论中,如果有一些同学说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话,就会认为自己很愚蠢,大家一起说话,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牙齿上粘有一块菜叶就感到自己尴尬不已。
当你认为别人注意到自己的时候,你就会紧张,难以放松。而实际上会怎样呢?别人根本就没有看你!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请一名学生穿一件T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图片,坐在另外5名新来的学生中间。
然后研究人员询问这位穿T恤的学生,觉得有多少人关注他身上这件令人尴尬的衣服。同时询问5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位学生身上穿着的T恤。结果穿这件T恤的学生认为有50%的人关注到了他的T恤,而对另5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只有20%~30%的学生注意到了这件T恤。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比较关心的状况,比如说穿着,言行举止,发生的事情。但很多时候别人不会很在意你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探照灯效应”,意思是,大家通常会认为自己处在别人关注的环境下,犹如有一个舞台上的聚光灯时刻照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共鸣。
这种心理现象常常有助于完善自己,对于人的成长生活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如果对于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过分在意,高估自己行为和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著程度,探照灯效应就是容易夸大自己的特点和在众人面前的醒目程度。
有一天,一个女孩子在教堂里弹琴,周围就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所以她非常放松,也弹得非常好。不久,来了一群同学,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讲话,还在窗口走来走去,有说有笑,但是女孩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女孩突然就感到紧张了,她总觉得这群同学都在看着她,评价她。所以她开始发抖,紧接着就面红耳赤、心神不安,以致最后不得不中途停止弹琴。
后来,这个女孩才知道,这群同学在教室外面专心排练自己的话剧节目,根本就没有在意练琴的女孩。
这个女孩就是太高估了别人对她的关注度,所以影响到了她的心境。她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弹琴,而是在内心中总是想着,“别人都在看着我呢,我不能弹错了!”“如果我弹得不好,别人会怎么说我呢?”“他们是在讨论我吗?”她越这样想,越是弹不好!
你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认为别人会看不起你,那是因为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真正关注你的人只有一小部分的亲人和朋友,他们给予我们的是关心、问候和帮助,偶尔说出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话,做出一些让我们无法接受的事,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也是真心想让我们更好。
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不要过多地考虑别人的想法,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正在受别人的关注。不管你成功还是失败,别人的目光都不会停留在你身上,不要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别人没你想的那样关注你,即使偶尔的关注也只是短暂的,不要让他们影响到你。不是有这么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武器效应:避免激情犯罪
一个男生在上课时嘻嘻发笑,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他认为老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在众多同学的面前对老师说:“咱们走着瞧。”
课后,男生在一些学生的激将法下,愤怒地从书包中拿起经常把玩的刀子,闯进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身上连刺数刀。最终,老师不在了,他也受到了惩罚,事后他后悔不已。
苗苗姐觉得这样的行为太愚蠢了。一点小小的过节,为什么要用老师的生命和自己的自由来解决呢?
现在的我们处在身心发育不平衡时期,处在“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思想容易走极端,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不能适应,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在社会泛滥的暴力文化的诱导下,他们就很容易因一念之差采取过激的暴力手段而导致犯罪。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于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相符,即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武器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个性格冲动、易怒的人,尽量不要在身上带有攻击性的工具,比如刀子、锥子等。这些东西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你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你的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会诱导你犯错。
我们在冲动的时候,要做的是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不断地告诉自己,冲动是魔鬼。在自己即将与他人发生争吵时,先让舌头在嘴里转10圈,那些骂人的脏话也就不会轻易说出口了;当举起拳头要同别人打架时,先把拳头在空中抡几圈,为自己争取恢复理智的时间,拳头也许就不会落在对方的身上了。
平时,我们要培养良好的自制力,回避矛盾。生活中,矛盾是难免的,当与别人发生争执时,假如能想方设法躲开这种不良刺激,暂时回避一下,就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惹不起,躲得起”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任性是自制力的大敌,极易导致犯罪。苗苗姐提醒,千万不要因为“争一口气”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3.甜柠檬效应:快乐地接纳自己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
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着,只找到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这只狐狸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甜柠檬心理”或“甜柠檬效应”。
甜柠檬效应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它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达到自我心理平衡,免去自我苦恼与痛苦。
甜柠檬效应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弱点或者短处;也没有绝对一帆风顺的美好生活,现实往往很残酷,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所谓的坏事情发生。面对这些不完美,我们能够做的最好选择,是勇敢地用积极的心态接纳它,用正确的态度正视它,并从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克服它,珍爱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接纳自己、正视自己可以帮助自己淡化那些既定的,可望而不可求的目标,缓解内心的失望、不满情绪,但对维护心理健康来说是有作用的。
小伟是个争强好胜的学生,近来出现了些状况,小伟很着急,找到苗苗姐寻求帮助。
原来,小伟争强好胜,每次学校、班级的活动,他都踊跃参加,获得许多奖项。但这段日子,连着两次考试不理想,小伟就认为自己不行了。于是,小伟在考试前焦虑,睡不着觉,考试时慌张,生怕考不好。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成绩每况愈下。小伟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样折腾下去,后果会很严重。
苗苗姐告诉小伟,现在,养好身体,练好心理素质是最关键的,不要太看重考试的分数。在苗苗姐的几次劝慰后,小伟的脸上又洋溢着微笑,他摆脱了考试焦虑情绪。
在鲁迅的笔下有一个人物——阿Q,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仿佛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不要嘲笑阿Q,其实我们有时候还真要向他学习。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尤其是当我们认为自己对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的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即便是一些看上去是劣势的东西,我们也要学会接纳,并努力找到其中的积极之处,做到扬长避短。
1.快乐地接受自己,不仅接受自己的优点,还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因为人无完人。
2.看到自己的进步,很多时候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有时候虽然分数不高,但是比前一次有了进步就是值得自己认可的。
3.如果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还有人比你更倒霉,别人能战胜的困难,你一定也能战胜。
4.压力太大的时候要学会给自己减压,不要钻进死胡同。
4.心理冲突:早做决定早快乐
有人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头小毛驴很可笑呢?明明有草可以吃,结果却因为不知道吃哪一堆草而把自己活活给饿死了。
最近,苗苗姐也有一个问题在心中纠结了很久。苗苗姐想搬家,换一所大房子。大房子很漂亮,客厅很大可以经常举办party,但是离工作单位远了一点;现在住的这所房子比较温馨,离工作单位很近,但是面积太小,来了客人都觉得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