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1500000015

第15章 名与利(4)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主》)

【注释】

①庖(páo)丁:厨师。②踦(yǐ):抵住。③砉(huā),(huō):响,都是牛解体时的声音。④奏刀:进刀。⑤中音:合于音乐。⑥桑林、经首:皆为古代乐曲名。⑦会:指音乐的节律。⑧官:感觉器官。⑨神:精神活动。⑩批:劈。{11}卻(què):筋骨间的缝隙。{12}导:顺着。{13}窾(kuǎn):骨节间的空隙。{14}技经:经,经络交叉的地方。{15}肯:骨头上的附肉。{16}綮(qìng):筋骨相连的地方。{17}大(gū):大骨头。{18}折:砍、劈。{19}发:即开刃。{20}硎(xíng):磨刀石。{21}族:筋骨盘结交错的地方。{22}怵(chù)然:谨慎。{23}视为止:眼神集中。{24}謋(huò):牛解体时发出的声音。{25}善:擦拭。

【译文】

厨师为文惠君表演解牛,手、肩、脚、膝所触之处,无不清脆有声,干脆利落,声音无不合乎古代的经典音乐。

文惠君说:“嘻,太棒了,能达到这样高的技巧!”厨师说:“我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技巧。我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是整个的牛;三年之后则看不到全牛了;而现在,我已经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以精神来引导,感官虽然停止于某处,但精神却依然前行。这样解牛是依照天理,刀沿着筋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隙前行,顺势而为。连小的附肉和经络的枝节都不在话下,更何况大的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次刀,因为他是割肉;拙笨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次刀,因为他用的是砍的方法;而今我的刀已经十九年了,解了数千头牛,刀刃依然如同刚磨过的一般。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无厚度的东西切割有间隙的东西,那空隙就显得十分巨大,从而游刃有余了。所以十九年了刀刃仍然就像刚磨过一样。即使这样,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仍然小心翼翼,眼神集中,动作谨慎,然后牛才轰然而解,就像粪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四面环顾,得意扬扬,把刀擦干净藏起来。”

文惠君听后感叹道:“太棒了!我听了厨子的这番话,就知道怎样养生了。”

这个庖丁解牛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一般慨叹于庖丁的高超技艺和庄子描写的生动传神与想象的奇特,很少注意到它的主题是养生。“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才是文章要说明的根本问题。

那么解牛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养生要合乎自然大道,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技术、技巧,他的境界已经远超过了这个低级、肤浅的层次。养生如果只是胳膊有病养胳膊,腿不舒服养腿,或者只养一时之心境,图暂时的快乐,都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技术的东西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只能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难以达到大道。其次,大道自然,无心而为,而斤斤计较于养生的方法、技术,是丢失了养生的根本,反而劳心费神,心神疲惫,那就不是养生,而是害生了。

养生重要的是养心,而不是养形体。“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解牛技艺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娴熟的程度,并不是他的感官多么灵敏,这种境界也已经不是感官能够感知到的。对于牛的结构、筋骨的走向都已经了然于胸,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解牛,他用来看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眼”。《庄子》中有许多例子,有的人缺胳膊,有的人无腿,有的人则长相怪异,但都能得道,因为他们的心灵都是健全的。

人们通常注重的是他们的形体,而不是心灵,生理上一有疾病就赶紧就医吃药,但对于心灵上的疾病却视而不见。他们不知道心灵的疾病才是最可怕的疾病。如果心灵不健康,健全的身体又有何用?不仅没用,而且有害。各种各样的罪犯,他们的身体大多是健全的,但心灵却得了不可救药的疾患,有的则是死症。对于社会来说,这样的人身体越是健全就越是有害,危害的时间也越长。所以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心灵的残疾。

可见养心比养体更加重要。长寿的原因不光是肉体和物质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灵。如果心理不健康,肉体也就不可能健康。很多疾病都是心灵因素导致的。一个总是心情抑郁的人,怎么可能有一个好身体呢?观察一下那些长寿的人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心地宽广,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而耿耿于怀。古代的哲学家大多长寿,也是由于他们心灵宁静,不为外物所动。这或许就是人们说“好人长寿”的真正原因,因为好人心气平和,不与人争,也就具备了长寿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只是靠吃药来维持健康,而不去修心养性,生理就不可能健康,这些药物本身也会损害人的健康。

养生还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具体内容。若是相反,违反了天理,不因其固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养心之道在于清心寡欲,欲望太多或忧心忡忡,心中塞满了太多的东西,这样的心灵会因负担过重而劳累不堪。心中无物,便身轻如燕,便自由自在。这就叫依乎天理。在身体的养生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因其固然”的道理。

人老了,头发自然变白,这就是自然。可有的人非要改变这自然之理,把头发染成黑色,结果有些人因此得了不治之症。有人因年老而秃头,便去吃生黑发的药,黑发是长出来了,但不久命也没了。人老了,性功能自然会衰退,非要去用什么“伟哥”,与自然对着干,能有什么好结果呢?有的人因此而猝死,死不了的人其性功能会加速退化。有些人嫌自己还不够美,要做人造美女。除了遭罪不说,还要冒生命危险,有的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美唇的变成了猪嘴,美腿的变成了大象腿!有的人想把腿加长,以便增加身体的高度,结果成了瘫子!这就是违反自然之理的后果。

自然有自己的淘汰法则,人偏要把自己的规则加进去,以自己的小算盘去谋划大自然,那么作茧自缚,甚至自取其辱就是必然的了。自然的才是最美的,一切修饰后的事物都因其虚伪而有缺憾。

一切都如愿以偿,是否会快乐呢

【原文】

泽雉①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②畜乎樊中。神虽王③,不善也。

(《养生主》)

【注释】

①泽雉:沼泽地里的野鸡。②蕲:求。③王:旺。

【译文】

生活在沼泽地中的野鸡虽然生活艰难,寻找很长时间才能够找到饮食,但它还是不愿意被关在笼子中。尽管在笼子中吃喝无忧,精力充沛,但却不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使它失去了自由,也丧失了本性。

庄子所谓养生,并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过一种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即自由自在的生活。养生也就是要养护自己的本性。只有这样活着,才活得富有生机,展现出生命的本义。如果不是这样活着,那么活的时间再长也是无意义的。没有意义地活着,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人是占有欲最强烈的动物。为了占有他喜欢的对象或限制他所憎恶的对象,便发明了监狱,将他们囚禁起来。人类把他所爱和所恨的对象都关在监狱里,让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在爱,还是在恨。把罪犯关到监狱里,似乎还可以理解,可是把自己的所爱关到监狱里,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比如,人们喜爱动物,就把它们关到动物园中,而那不过是动物监狱的别称;人们喜欢鸟,就把它们关到笼子里,人们对宠物爱护有加,爱不释手,以为那就是对它们的爱了,而不知道这种爱正是这些动物的枷锁。这些动物因为人们的爱而失去了自由,丧失了本性,已经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人活着,也即成了人的奴隶。

常看到有些养鸟人手提鸟笼,嘴里哼着歌,心满意足。这不禁令人疑惑:你真的爱鸟吗?如果反过来,把你关在鸟笼子里,让鸟提着你,你还会这么愉快地歌唱吗?你提着鸟笼子,听着鸟的叫声,以为鸟也高兴,哪里知道那其实是鸟对自由的呼唤!是鸟因失去自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呻吟!人们肯定不愿意过这种监狱生活,那么为什么把自己不愿意过的生活强加于其他动物呢?

人的欲望就是一座监狱,不仅是动物的监狱,而且也是人类自己的监狱。人们建立了“家”,把自己所爱的人和物密封起来,不许别人染指;人们建立了“单位”,以便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人们发明了国家,为的是占有国家之内的人和物。这种种规范造就了“人”,“人性”也就产生了。可见,人本来并不是“人”,“人性”是被各种外在的力量挤压成的。

寻找一个主人,在笼子中生活,似乎是幸福的,这样没有任何危险,一切都是安定的,可以安逸地度过一生。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创造性、神秘性和挑战性,从现在就可以看到一辈子的情形,从生可以看到死。从这个角度说,这样的生活没有生机,是死的生活,虽生犹死。在笼子外则截然不同,虽然要时时面临着丧命的可能,没有任何确定性,可是正是这种无常性赋予生活意义,使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在主人的关照下,或许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但这样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你的一切要求都可以满足会如何呢?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那将是一种无聊的生活。人们平时总是埋怨这个没有得到,那个也还缺少,十分渴望一种完全满足的生活,而没有意识到恰是这种缺憾造就了生活的意义,没有缺憾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还可以设想,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把你关在笼子里,你愿意吗?相信多数人是不会愿意的。在这种条件下人就成了一头知足的猪,一堆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活肉。此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就生活在这样的笼子中。我们的一生难道不是从一个个较小的笼子到一个个较大的笼子的过程吗?当我们在一个较小的笼子中的时候,渴望着到一个更大的笼子里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和自由,但是到了那里以后才发现还有更大的笼子,于是便再追求下去。直到最后才知道,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笼子。许多人感叹“怀才不遇”,其实是遗憾没有进到一个更大的笼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更高一级的主人!可以想一想,“不遇”是什么意思?是没有得到别人(实则是有权有势的人)赏识。有一个主子赏识其才能,为他所用,你不只是他的一个工具吗?怀才有遇,只意味着怀才者成为了某个主人的奴才。因此,只有那些怀才不遇的“才”,才是符合其天然本性的、还没有被奴化的才。

可见,养生之本在于养护自己的天然本性,即自由的本性。丧失了这一点,也就丧失了为人的根本,生命的本来意义也就丧失了,活着也如同一具僵尸。

不要把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丢了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②无涯,殆③已;已④而为知⑤者,殆⑥而已矣。为善无⑦近名,为恶无近刑。缘⑧督⑨以为经⑩,可以保身,可以全生{11},可以养亲{12},可以尽年{13}。

(《养生主》)

【注释】

①涯:界限。②随:追寻。③殆(dài):疲乏。④已:已经。⑤为知:追求知识。⑥殆:危险。⑦无:即毋。⑧缘:顺。⑨督:中。⑩经:常。缘督以为经:遵循中道,忘却善恶,以之为不变的原则。{11}生:指生理。{12}亲:父母双亲。{13}年:天年,寿命。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求无限,只能导致身心疲惫。已经因为追求知识而陷于困惑了,尚不知道停止,岂不是更加危险?做好事无不带来名声,而做坏事无不触犯刑律。(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忘却善恶,遵循中道,以之为不变的原则,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有益于自己的双亲,可以终其天年。

一般地讲,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生命是最重要的。然而,人们实际的作为却常常不是这样,经常做着对生命有害的事情。这就不能说是真正地知道生命的重要了。庄子在这里揭示了有害于生命的几种行为,并指出了全生保命的途径。

庄子首先指出了追求知识的害处。生命有限,知识无穷,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身心的疲惫。已经困于知识了,还不知道停止,反而用知识来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不是更加危险吗?

庄子思考问题的方向依然与我们通常的思维相反:知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人陷于困惑。因为,越是去求知,遇到的问题、是非就越多,我们就需要寻求更多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使人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永远没有完结。而且,想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知识的对象是无限的,我们无法达到,可以说这是一条绝路。因此走这条道路只能增加人的烦恼。

人们常说,世界虽然是无限的,但我们的认识也是无限的,因而通过无限的认识过程可以接近或认识无限。但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世界的无限是真无限,而我们认识的无限是假无限,它只是没有限度的意思,但任何一种认识或者说无论达到何种程度的认识都是有限度的认识,所达到的必定是一定界限之内的认识。以这种有限的知识是不可能接近无限的。

其次,知识不能有益于生命,那么扬善抑恶是否对生命有益呢?不是的。庄子认为扬善抑恶也是有害的。他说,做善事无不带来名声,而做坏事无不触犯刑律。他把名声与刑罚相提并论,认为这两者对人都无好处。触犯刑律的危害就不用说了,人人知晓。那么名声还有什么害处吗?

我们往往看得见有名有利,而看不到名所带来的害处。有了名,就需要去维护这名声,就需要迎合大众,否则你的名声就要受到威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此比古人的感受恐怕更强烈,看一看那些歌星、影星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公众的注视,常常由于迎合观众而丧失了个性,有的甚至因为公众的舆论而生存艰难,活不下去。有的名人则成了某些经济集团的工具,成为经济活动的附庸。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出路在于“缘督以为经”,即居于两个极端之间,既不要去做善事,也不要去做恶事,前者会因带来名声而不自由,后者则因犯法而不自由。两者都不能使人本真地活着,只有忘却善恶,居中而行,任事情自然而然,才能够过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生活,从而可以保全健康的生命,尽自己的孝道,终其天年。

保身、全生、养亲、尽其天年,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若没有生命,即使富有天下、家值万贯、名扬四海,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还活着,若是不健康,这里或那里有疾病,则生理上就不健全,就不可能活得愉快。活着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使他们老有所养,颐养天年,做儿女的大概也不会舒服。就连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临死前还会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父母,何况是常人呢!最后,人活着虽然终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享尽天年,中途夭之,也是令人遗憾的。因此,一切危及人生这四大要事的作为都是应该摒弃的。

同类推荐
  •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爱情笔记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爱情笔记

    杭州最适合谈情说爱之处,或者说最易触景生情之处,应该还是在西湖边上。触景生情,小时候学写作文总是学不会,总是假生情或生假情。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杭州生活的笔记,书中记录的是风景,记录的是历史,记录的是文化,记录的更是感情!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这一重要文件之中。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社交礼仪、国学常识、中外未解之谜、文化典故等知识。
  •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酒文化为主线,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我国的美酒趣闻,其涉及美酒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原是慕殊颜

    原是慕殊颜

    周围一片静谧,温和的灯光下,耳边的几根碎发调皮的垂下来,衬得她的肤色更白,上官殊听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越来越快。
  • tfboys之一起长大的约定

    tfboys之一起长大的约定

    这是乐乐第一次在网上写小说哦!大家多多支持,我只是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文章,大家不要喷我!好啦!难免有些假啦!有些情节是闺蜜和我一起想的,这里的姓氏是真的,名字也是我闺蜜自己想的,我是真正的作者,我闺蜜她们也有写,写的特别好,不过她们没有发网上。说重点吧!这本小说总体来说是写三个人普通女孩和三只的故事,不过最主要的女主角也不普通,这本小说稍微偏源啦!谁让我是小汤圆呢?那个三只嘛!就是因为剧情需要,所以要在同一个班,放心,我写的不会太假,绝对不会把三只写的……额!大家支持乐乐哦!我不会强迫大家给票票的!大家自愿给!只要不要说太难听的话就行了!……
  • 君之所爱

    君之所爱

    风珺不爱云君逸,只因为是君臣。修得千年人身,认地万千人,你说,为何偏偏看不透那一个男子呢?他等了她百年,她陪了他十年。其实那一日,在烟雀台上,风珺,就早已死了。那,识别数年,你见到的,是什么?
  • 阿莫斯奥特曼

    阿莫斯奥特曼

    阿莫斯·奥特曼为了追捕怪兽尼卡瑟来到平行世界的地球,为了自救也为了救人,阿莫斯仓促间与叶景臻融为同心一体。但叶景臻性格淡漠孤僻,阿莫斯·奥特曼也认为叶景臻不是一个最合适的伙伴。他们在携手之路上又能走多远?“每个人都可以是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光,如果你成为了光,就请你照亮你能够照亮的地方。”——阿莫斯“Noteverybodywillbethelight,buttheycanbe.Ifyoucanbethelight,pleaselightwhereveryoucanreach.”——UltramanAmos欢迎加本文作品Q群551577931来一起玩耍~
  • 痴傻公主之蔚雪传

    痴傻公主之蔚雪传

    23世纪的商场女王穿越傻子公主.谁说我傻!我证明给你看,我,可不是软柿子!哼!看我在皇宫里闯出一条路!不小心招惹上王爷,王爷与公主的追逐战开始!种种危机来临,不怕,有我呢!阻我脚步者---死!最后,欺骗,谎言......还有多少隔在她们身边.
  • 暧昧之王者归来

    暧昧之王者归来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二十一世纪屌丝男秦风穿越异界成了秦寿秦大少,好吧,禽兽也就算了,莫名成了臭名昭著的美男子,秦大少表示淡定。什么?本少不会文化?以本少惊天地之鬼才,尔等不过区区鱼虫烂下尔耳。什么?本少不会武功,打得你爹妈不认识。于是,某人到处浪,他决定将流氓文化发扬光大......
  •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八荒绝临

    八荒绝临

    天赋修炼之能,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我辈修行者,踏苍天大地,修自身之道。三千大道,殊途同归,而最终登凌绝顶的,终究是一颗强者的心。
  • 陈兰彬与晚清外交

    陈兰彬与晚清外交

    本书通过时代赋予的使命、从村庄走出来的翰林、入幕府办洋务、率领幼童走向美国、留美学生撤回等章节介绍了陈兰彬与晚清外交的故事。
  • 回忆之环

    回忆之环

    她与他本互不曾相识,互不相联;却因要奔赴同一所院校而相识。起初因他那漠然一瞥,她的内心决然落定。开始他们未所知的命运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