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有接受胎教的能力
胎教的作用
通过调节,使孕妇从怀孕到分娩期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合理的营养,舒适的环境,以及对胎儿超前教育,从而促进胎儿身心充分、健康发育。这种改善胎儿素质取得优生效应的科学方法叫做胎教。
胎教是为了保障胎儿和母亲的健康而逐步形成的一门学问。目的是针对孕妇的摄养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护理,并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控制孕期母体的内、外环境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给胎儿以精神上的熏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开发胎儿的潜能。
超前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超前教育指在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胎儿期)进行教育。
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速度是在4岁以前,不少神童培养成功的经验表明胎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经几十年追踪检查认为,如果以17岁时的智力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占50%,4~8岁占30%,8~17岁占20%。也就是说在4岁前如加强教育,能使智力充分发挥。
幼儿具有很大的智力潜能(从胎儿时起),这与胎儿脑细胞的发育有关。人脑的140亿个神经细胞绝大部分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胎儿的脑神经发育从受孕后2周即开始分化,一直发育到3岁;出生后脑神经细胞急剧地生长出许多触突,互相联系,这时大脑主要的功能已基本完善。脑细胞具有很大的潜能,一般人只利用了其中1/4,还有3/4的潜能未被开发,如果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胎教,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宝宝的智力潜能。
胎教是人接受教育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的指引下,优生优育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要优生必须优孕,要优育必须优教,而优教必须从胎儿生长发育期就开始努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胎儿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就能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学校教授的内容和效果自然不同。它主要是胎儿通过母体接受外界的刺激,比如孕妇在饮食、动作、视听等方面的情绪波动,使血液中的激素和化学物质产生变化,经由胎盘进入羊膜,对胎儿产生影响。特别是胎儿发育到一定时期,对他进行听觉、感觉、运动、记忆等方面的训练,能激发胎儿的大脑神经细胞增殖到最佳数目,大脑皮质的沟回相应增加得较多,孩子的智力得到较好的发育。同时,在反复接受训练中,使他得到潜在意识的培养和信息的积累。比如学会说话就有一个反复听和学的积累过程。孕妇用语言对胎儿及早进行对话训练,胎儿出生后就能较早地学会说话。及早对胎儿进行各方面的胎教,也就是让胎儿能及早进行各方面信息的积累,使胎儿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及早得到开发,培养聪明宝宝。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专门的胎教研究机构,进行胎教实验,研究胎教理论,普及胎教知识。1979年,美国还创办了“胎儿大学”。我国现在也很重视胎教,很多地方已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各大城市的医院普遍开办了“孕妇学校”、“孕妇学习班”,电视也开办了有关讲座。
受过胎教的婴儿智力较高
古今中外,因为受益于胎教,具有先天的优良素质,加上后天的教育培养而成名成家的事例很多。如《史记》中就有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注重身体力行,对胎儿进行胎教,孕育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圣王。还有奥地利的音乐神童、大音乐家莫扎特,他在母亲腹中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很小的时候就向父亲学会了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还只有13岁便随着父亲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他所作的歌剧。
胎教的实施基础
胎儿学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胎儿有很大的潜在能力。他从胚胎发育第5周开始,就有较复杂的生理反射,如心脏的跳动,第10周胎儿的各器官已形成感觉、触觉。胎儿的大脑形成较晚,从第20周左右形成(直到3岁发育完善),并有吸吮反射、握持反射、逃避反射、防御反射等,同时对声音有所反应。28周对各种反应表现较充分,如听觉、嗅觉、视觉、味觉、面部表情等,以后逐渐产生功能。
孕妇从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保持一种良好的体质及精神状态,可使胎儿从胚胎到出生前有一个内外安适的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使胎儿机体结构和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育,而且还十分可能使胎儿的神经系统向着优化方向发育。
胎教是集优生、优养、优教于一身、实用性很强、收效显著的一门学说。由于它能帮助人们实现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的愿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应用。
胎教主要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除了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通过各种环境条件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的刺激,形成母亲大脑的思维活动,努力消除烦恼、不安和不愉快的情绪,以舒畅、明快、爽朗、豁达、平和的心态度过孕期,进而对胎儿产生良好的作用,以便孕育出健康、聪明的后代。
在夫妇双方的精心安排下,一个携带着父母双方基因的小小受精卵,到了3个月时,就逐步发育成为一个初具人形的胎儿了。他不断地汲取着来自母体的营养,身体的各部位都在迅速地发育。这时的胎儿,各种感觉器官功能的发展尤为显著,能够体验到母亲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胎教也就是利用胎儿这些生理上的发育特点,有规律地刺激胎儿的听觉,发展胎儿的触觉,进而通过胎儿的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各种神经细胞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工作网络”,使人类智慧的物质基础——大脑,在接受丰富的外界“信息”的刺激下,逐步完善其功能。经过这些努力,使胎儿出生后,大脑的发育较好,在生长的过程中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各种能力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
要科学地认识胎教,我们必须先认识胎教的科学性,而胎教的科学性又建立在胎儿的生理功能上。
一般人往往认为,母体内的胎儿是个无知觉、无意识的未成熟的生命体,他无法和外部世界取得联系。其实不然,据科学实验和研究结果证明:胎儿不仅有听觉、视觉、触觉,还有记忆和梦,能与母体传递各种信息。
胎儿具有学习能力
人们发现,婴儿从出生第1天起就能辨认出母亲的声音,而且对这种声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法国学者曾经对一些婴儿进行过法语和俄语的选择试验,结果发现他们对法语的发音反应更为强烈。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生命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
人们都说婴儿是一张白纸。其实,早在胎儿时期这张白纸上就已经开始描绘图画了。瞧,深居在母亲子宫内的小生命伸出小脚来探测他的胎盘,“这是什么东西?”经过几个回合的研究,他终于放心了,确认这是一个柔软、安全的物品;一个偶然的机会,胎儿的手碰到了漂浮在旁边的脐带,“这又是什么东西?”很快,脐带就成了胎儿的玩具,一有机会便抓过来玩弄几下;对于包围他的羊水,小生命更是潜心研究,不时地吞咽几口品尝一下;母亲子宫的血流声、肠道的蠕动声以及心跳的搏动声,对于胎儿来说无异于一首美妙动听的曲子,统统被收入大脑,储存进记忆系统,以至出生后依然念念不忘;对于外界传入的音乐声,胎儿也颇感兴趣,转动头部,让耳朵贴近外部世界认真倾听。久而久之,一旦这种声音传来,胎儿便产生一连串的动作作为反应。
总而言之,子宫内的小生命具有出色的学习能力,他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抓紧学习。他学习吞咽、学习吮吸、学习运动、学习呼吸……当然,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心理学家”,通过母亲传递过来的一切信息揣摩着母亲的心绪,学习心理感应。
鉴于胎儿这种潜在的学习能力,母亲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后半期应强化与胎儿的交流,及时施行早期胎教,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使胎儿接受有益的刺激,获得良好的胎内教育。
胎儿的大脑发育情况
做父母的都想得到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然而,聪明孩子的前提却取决于胎儿期大脑的发育情况。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胎儿的大脑是怎样发育的。
早在受孕后的第20天左右,胚胎中已有大脑原基存在;妊娠第2个月时,大脑里沟回的轮廓已经很明显;到了第3个月,脑细胞的发育进入了第1个高峰时期;妊娠4~5个月时,胎儿的脑细胞仍处于迅速发育的高峰阶段,并且偶尔出现记忆痕迹;从第6个月起,胎儿大脑表面开始出现沟回,大脑皮质的次结构也已经基本定型;第7个月的胎儿大脑中主持知觉和运动的神经已经比较发达,开始具有思维和记忆的能力;第8个月时,胎儿的大脑皮质更为发达,大脑表面的主要沟回也已经完全形成。
据有关报道,胎儿的大脑从妊娠第6个月起就已具有140亿个脑细胞,也就是说已经基本具备了一生中所有的脑细胞数量。其后的任务只是在于如何提高大脑细胞的质量,若想再增加一些脑细胞,恐怕是回天无力了。
由此可见,胎儿期脑的发育是十分关键的时期。仅仅从这一点来看,从胎儿期开始的系统科学的胎教就势在必行。当然,胎儿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尤其起重要作用的脑神经梢尚未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出生后10岁左右才能全部发育完成。未来的父母在胎教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问题,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胎儿能利用心电感应学习
不少人认为新生儿根本听不懂大人说的话,而且也没有智能与情感,因此是不能教育的时期。事实上,孩子从胎儿期开始,就能借着心电感应学习母亲所发出的波动。刚出生到2岁大的婴儿,还残留这种心电感应能力。当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孩子耳朵听到声音的同时也能接收到心电感应。
即使孩子尚不懂词汇,但却具有正确读取话语意义的能力。孩子能够正确感受母亲对他所说的话,即使母亲想要掩饰自己的心情,孩子也能正确读取母亲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美国的约翰·亚伦瓦德博士将母子间的波动关系命名为“母子的心电感应关系”。
母子间最棒的关系,就是当母亲从心底觉得安详的时候,此时,孩子也能敞开心扉接受母亲的各种波动。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感觉不安或焦躁、疑虑等,心中拥有否定的情绪,孩子就会封闭心灵,无法直接接受母亲的波动。这时,即使母亲想将话语传达到孩子的心中,孩子也会充耳不闻。其实这种情况不只限于母子之间,孩子与父亲的心电感应也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如果从胎儿期开始,父亲就经常对孩子说话,则生下的孩子就会成长为爱父亲的孩子。
父亲只要从胎儿期开始不断进行胎教培育孩子,孩子就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成长为温柔的孩子。
胎儿的听觉
据最近的研究结果得知,自妊娠6个月起,胎儿就有了听力,开始不断地“凝神倾听”。有这样一个现象可能未被年轻的妈妈们所注意,却引起了科学家的沉思: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哭闹时,只要母亲把宝宝抱在左胸前,宝宝很快就会安静下来,过一会儿便会入睡。对此现象,科学家解释道: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就已拥有了听力,渐渐习惯了母体血流和血管跳动的声音,出生后,婴儿的耳朵贴近母亲的胸脯时,再次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又将他带回到昔日宁静的日子和安全的环境中,让宝宝重新找回了安全感,他才渐渐平静下来。
据科学家研究,胎儿的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在妊娠早期便已形成,当然,功能的建立和发展则是妊娠中、后期的事了。妊娠中期,胎儿对声音已相当敏感,这声音包括母亲体内的声音,如大血管的搏动声、子宫动脉和脐带血管的搏动声以及胃肠的咕噜咕噜蠕动声等;同时也包括母亲体外的声音,如外面世界的各种响动,即使是父母比较微弱的谈话声,胎儿也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有人发现,有时孕妇偶尔打一次大声的喷嚏,也会使胎儿一惊,这说明胎儿与外界已通过听力建立起了一套信息传递系统。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孕妇妊娠期间,让父母给胎儿起一个小名,并让父母常常向腹中的胎儿呼唤他的小名。胎儿出生后,当他听到父母呼唤他的小名时,会突然停止吃奶或在哭闹中安静下来,有时甚至会露出看起来很高兴的表情。这项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胎儿不但具有听力,而且有一定的领悟力。
现代医学还借助B超检查仪观察到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情形,当胎儿听到声音时,胎心音会变快;听到汽车的喇叭声时,会出现频繁的胎动。正是由于支配胎儿所处环境的声音是母亲那富有节奏的心脏冲动声,所以,胎儿只有在听到母亲节奏正常的心脏冲动声时才会安静。这就是上述例子中,婴儿听到母亲的心脏跳动声才恢复平静的原因。孕妇也曾谈到这样的体会,猛然一下的关门声,会让腹中的胎儿缩成一团,置身于车水马龙的街头,嘈杂声与喇叭声常会引起频繁的胎动。这些都说明,胎儿对母亲的声音及母体内外的声音具有依赖性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