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4500000033

第33章 全球化与文化研究(1)

全球化一直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前沿课题,它是文化研究的无法回避的语境,也是文化研究有心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全球化不仅吸引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引起了专事政治学及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的注意。由于全球化所产生的辐射性效应如此之广阔,因此它也引起了各相关人文学科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就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密切关系来看,这里再一次显示了文化研究相通于其他各个学科的“互文性”。毫无疑问,全球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内,或者更确切地说,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从萌芽时的原始积累到自身的发展,再到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和殖民,实际上所经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终于达到了高涨期,其标志是: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了晚期阶段,各种内外在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前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世界的多极强力统治终于演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单极霸权统治,因而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在不少人看来,实际上预示着某种程度上的美国化。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是否必然导致,或者说它是如何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对于文化研究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这是本章将要讨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全球化

从理论上最早探讨全球化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们的论述奠定了当今全球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仍在密切地结合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这一现象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建立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理论,我们有必要在此充分强调,从事全球化研究,必须从细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开始,据此我们才有可能结合当代的具体实践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见解。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个一直在缓慢发展的全球化过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历史演变后,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客观现象: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波及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并日益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研究。既然全球化是来自西方的一个现象,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之进行分析批判。对于全球化这一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十分重视的,但他们往往只看到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积极后果,却忽视了其消极的负面影响;或者干脆连其积极的意义也全然予以否定。因此他们对全球化的推进和欢呼也好,或者反对和批判也好,都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当我们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重读《共产党宣言》时,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了全球化过程的两个层面。早在1848年,当资本主义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并处于发展期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窥见了其中隐含着的种种矛盾,并且颇有远见地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虽然东西方的全球化研究者都在不同的场合引用过这段文字,但我们此时再加以细读便不难看出,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确实曾在西方历史上的两个层面有所表现:其一是1492年始自欧洲的哥伦布远涉重洋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它开启了西方资本从中心向边缘地带的扩展,亦即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宏伟计划,在这一宏伟计划下,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弱小国家不是依循欧美的模式,就是成为其现代性大规划中的一个普通角色。其二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预示的“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参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6-30页。

界的文学“的现象,这实际上也预示了文化上出现全球化趋势的可能性。对于文化上的全球化现象,学界始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不争之实,例如英语的普及、麦当劳餐馆在全世界的落户和变形、美国好莱坞影片对另一些弱小民族文化和电影的冲击、大众传媒及国际互联网的无所不及之影响,等等。这一切事实都说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向我们逼近,它迫使我们思考出某种积极的对策。反之,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向只表明一种趋同的倾向,而忽视其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共产党宣言》上述引文中有一个关键词: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众所周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歌德于1827年正式提出的,后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对文化知识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世界文学“概念。这对比较文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19世纪后半叶的诞生,和在20世纪的长足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对于“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我们将作何解释呢?我们认为,从文化差异和多元发展走向这一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世界文学“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模式的文学,而是在一种大的宏观的、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存在着一种仍保持着各民族原有风格特色的,但同时又代表了世界先进审美潮流和发展方向的世界文学。

由此可见,与经济上由西向东的路径不同,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应当是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随着资本的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展,(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渗透到这些地区;但随之便出现了第二个方向,即(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这样便出现了边缘文化渗入到主流文化之主体,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权的现象。对于这后一种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原先的殖民地文化渗透到宗主国,并对之进行解构的过程见出例证。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曾有过的西进,例如中国餐馆和饮食文化在全世界的风行,以及中国的针灸、中医以及武术在西方所引起的兴趣,亦可说明这一点。有西方学者认为这是文化上的全球化的另一极致:从东方到西方,从边缘到中心。而在当今时代,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是日益明显。所以,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应当说,首先,它确实已经发生;其次,它并不可怕,因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全球化不可能不受到另一种势力--文化本土化的抵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或者说是一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发展趋向。

基于这一立场,我们可以来对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全球化现象的实质,展开分析批判。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议及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辩证地说,全球化创造了不同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诸如不同的身份、社会关系乃至不同的机构之间的联系等等,而这些联系又必须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来考察。也就是说,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全球化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依次地遮盖并传达了文化的或经济的意义。

我们感觉到,在当今世界存在着一些既浓缩同时又扩散的传播网络,这些网络一方面是各种传播技术的明显更新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各国,或至少是它们的一些大城市的日趋壮大的现代化程度的基础,其中也包括这些技术的移植。

显然,从信息和文化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认识文化全球化问题,是詹姆逊由他的后现代文化研究中生发出来的一个新的方面,因为信息的无所不及和理论的旅行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因此在詹姆逊看来,一个明显的途径就是,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输出和输入。这无疑是一个商业的问题;但它同时也预示了各民族文化在一个很难在以往发展缓慢的时代设想到的浓缩空间里,所进行的接触和相互渗透。换言之,在新的形势下考察全球化的文化方面,要着眼于信息的流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这是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的重要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全球化也并非能够畅通无阻地不受任何形式的制约。这一现象一经出现,就立即受到另一股力量的抵制:本土化以及各种形式的种族族群和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化上,亦即我们经常提及的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FredricJameson,”Notes on Globalization asa PhilosophicalIssue“,in Jameson and Miyaoshi,eds.,TheCulturesof Globalization,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p.55.义。这两种思潮,都是与我们这个开放的文化研究视野不相契合的。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的宽容态度不同,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则对之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后果就是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滥用,结果导致了当代社会人人都在谈论”文化“,而且津津乐道于此。他不无尖刻地指出,当代文化的概念已剧烈膨胀到了如此地步,我们显然共同分享了它的脆弱的、困扰的、物质的、身体的以及客观的人类生活,这种生活已被所谓的文化主义毫不留情地席卷到一旁了。

确实,文化并不是伴随我们生活的东西,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我们为之而生活的东西。感情,关系,记忆,归属,情感完善,智力享受:这些均更为接近我们大多数人,并用以换来安逸或政治契约。但是自然将始终优越于文化,这是一个被人们称作死亡的现象,不管多么神经质地热衷于自我创造的社会都毫无保留地试图否定这一点。文化也总是可以十分接近舒适安逸。如果我们不将其置于一个启蒙的政治语境中的话,它的亲和性就有可能发展为病态和迷狂状态,因为这一语境能够以更为抽象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更为慷慨大度的从属关系来孕育这些迫切需要的东西。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已经变得过于自负和厚颜无耻。我们在承认其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果断地把它送回它该去的地方。

伊格尔顿这段措辞强烈的批判性言辞近乎偏激,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流露出对全球化时代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无限扩张的担忧。他在从事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同时,仍在相当的程度上坚持精英文学的审美方向,亦即他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ideologyoftheaesthetic)。

毫无疑问,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伊格尔顿是迄今对全球化及其在文化上的反映--后现代主义持最强烈批判的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这种强烈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代特里·伊格尔顿参见伊格尔顿:《文化之战》,中译文见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页。

表了相当一部分精英文学研究者在大众文化的挑战面前,仍然坚持文学本位的精英立场。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也相当关注全球化现象,并且发表了一系列文字,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他那本广被人引用和讨论的专题研究文集《文化的定位》(1994)。巴巴作为一位有着第三世界民族身份和文化背景的西方学者,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容忍全球化所可能导致的文化上的单一性和趋同性。他的一个实际策略就是提出”混杂性“(hybridity)或“混杂化”,以此来对抗“同质性“或”同质化“。在这本书中的一篇论文中,巴巴就目前文化研究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趋同性和多样性问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他也和大多数研究全球化与文化问题的学者一样,并不赞成文化上出现的单一性和趋同性,而从后殖民理论的解构和对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视角出发,更加强调文化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他认为这种差异性正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成果。如他所言: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认识论的对象,即文化作为经验知识的客体,而文化差异则是把文化当做“知识的“、权威的加以表述的过程,它完全可用于文化认同体系的建构……文化多样性同样也是一种表达整体文化分离的激进修辞的表现……文化多样性在某些早期结构主义人类学描述那里,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表述体系和文化符号的交往。

同类推荐
  • 像鸟儿一样飞翔

    像鸟儿一样飞翔

    本书是小小说集。本书作品围绕“爱”的主题,题材广泛,有对真情的颂扬、校园的关爱、哲理的探究、人性的关照,也有对社会和弱者的关注、战争和历史的反思,更有对环保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呼唤。作品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笔触细腻,内容精彩,情感真挚,文笔朴实又不失幽默俏皮。
  •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八大基础课之一,本书为其配套教材。本书力求破解文学理论讲授中教材与教学相脱节的问题,重视教学性,循学生接受与吸收知识的理路来编写教材,在理念与体例上有很大创新。
  • 新编应用文写作

    新编应用文写作

    本书分别为职场文书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等。其中,职场文书写作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自荐材料制作、竞聘词等;经济文书写作包括合同、意向书、招标与投标文书等。
  • 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

    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

    《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精选了余显斌的数十篇作品,这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精美、想象奇特,精 彩纷呈。中小学学生阅读这样一本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对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会大有帮助。《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是“读品悟文学新观赏 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系列中的一册。
  • 堂吉诃德(名师1+1导读方案)

    堂吉诃德(名师1+1导读方案)

    本书是是西班牙大师塞万提斯划时代的巨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诃德一方面脱离现实,爱幻想,企图仿效游侠骑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铲除人间邪恶。是一个可笑、可叹、可悲又可敬的人物,是幽默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热门推荐
  • 女配才是真绝色

    女配才是真绝色

    她不幸穿越进一本看过的玛丽苏小白文中?却没有穿成那个套着“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主角光环的白莲花女主!而是穿成了教科书般的人物——恶毒女配!坑爹呢?未婚夫爱上女主无法自拔,嫡亲兄弟疏远她却百般讨好女主。自己三天两头找女主麻烦,却落得一个众叛亲离、名声狼藉、清白被污,惨死乱葬岗的下场。她表示鸭梨山大,摆脱命运从我做起!白莲花既然你非要不依不饶的踩着我上位,那就别怪我将反派进行到底了!且看她揭穿白莲花伪善的真面目,勇斗主角光环!只是,男主男配们……你们那么如狼似虎的盯着我干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为人妻不简单

    为人妻不简单

    本书采用个案叙述与专家解析的创作方式,分析大量中国家庭婚姻问题,说明婚姻相处技巧在家庭和谐中的作用,提醒女性踏入婚姻前做好各种准备。
  • 侦探与猫

    侦探与猫

    一个不入流的二流侦探,一只有着恐怖推理能力的神奇之猫,他们之间究竟会发生如何精彩的故事………………
  • 琉璃般若夏

    琉璃般若夏

    灵魂指引,来世归来,敌友一朝重逢。扑朔迷离的历史,意料之外的身份。本以为真相已清,实则不过一场戏。光明的象征,黑暗的行者,隔世的情仇,神明的警告。天下为棋,众叛亲离。力抗背后谋划者,棋子反变掌棋人。智与谋的较量,神与神的战场。隔世恩怨,此番了结!
  • 冰火黎明

    冰火黎明

    诸神黄昏之战已经过去了三千年,芬布尔之冬已经称为中庭大陆的常态。各大种族的血液中都流传着上古神灵与巨人的血脉,每个人都向着英雄的道路大步迈进。一位天赋异禀的少年,在曦光城外的狩猎营地内峥嵘初显……
  • 末世炮灰穿越记

    末世炮灰穿越记

    王宣宣是一个人全职的家庭主妇,每天送孩子读书,打扫家务,做饭等着他们回来吃,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公在外面有了外遇,连孩子都有了,她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站在马路中间一辆车子开了过来,跑上去推开她,自己就没有知觉了,醒来就只知道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想知道她怎么样了去看看吧^O^
  • 音符之恋

    音符之恋

    心境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转换,从青涩的花季走向成熟。我们都曾有过追星、有过爱做梦的年纪。这篇文我划定不好界限,但觉得应该不算同人,他们不是谁的作品,而是真实存在的,致与他们一起走过无数风雨的同好们~~~
  • 诡校奇人

    诡校奇人

    我六岁那年,身上肚脐眼离奇长成了一只眼睛,也令我经历了鬼门关阴差勾魂。幸亏一位老和尚出手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并在我的身上刺了道纹身,嘱咐我的家人那天夜里摆一桌酒菜供奉勾我魂的阴差,那夜我也不知事的画押了一张看不懂的契文,从此我便相安无事。直到我考进了一所诡异的中学,被卷入了一场阴阳鬼道的风波,就因为那场风波契文再次出现,不知为何违背了契文引来了阴兵诛命……
  • “卖狗饭”的她

    “卖狗饭”的她

    坐在徐小明傍边的李晓穆突然转过头向他问到:“我是你的什么?”小明顿了顿充满疑惑而又不解的回答“奶茶?”“切,老不老土,记住以后我就是你mygirlfriend”晓穆轻轻的看着他回答道。“……卖狗饭的?”小明更是不解的问到.....哎呀(惨叫中。。。)
  • 萌妃来袭:极品王爷请让道

    萌妃来袭:极品王爷请让道

    一朝穿越,穿就穿了,醒来竟成了人人唾弃的丑女,无才无德还善妒?靠!说老娘丑?你是没见过本姑娘的倾国容貌;说老娘善妒?本姑娘是不屑渣男渣女。“爱妃,本王听说你把本王后院的侍妾都遣散了?”“不散了,怎能表现王爷对奴家的一片深情呢。再说了,红颜祸水,王爷日夜疲惫,耽误了朝政那就不好了。”某王邪魅一笑,“本王日夜疲惫,王妃再清楚不过了?”继而反扑过来,“先暖床吧,爱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