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3日至10月19日,我到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大女儿家去探亲。大女婿2001年10月6日先去了加国,大女儿和外孙毛毛是2002年3月6日去的。此前,我的家族和亲友还没有人在国外定居,我虽然以前多次出国,但到国外探亲、长住,这还是第一次。
以前出国是结团而行,有翻译;这次是独行,我又不懂英语,尽管只在韩国仁川机场换一次机,但也遇到不少麻烦,主要是语言问题。到了多伦多威尔逊机场出关,多亏有“华裔”帮忙,不然也会费点事。这次与大女儿一家相别有一两年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如何,语言问题、工作问题对于新移民来说都是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由于我出国多次,知道已出国的同胞在海外的艰辛,所以,这次探亲的心情真如乡下的父母到城里探望打工的子女一般。但到加国后,感觉一切比我想象的要好,车是刚买的,虽是二手车,但跑的公里数不多,那样的“丰田佳美”车,在国内是有一定档次的;房子虽然是租的,但两室一厅一厨也挺宽敞;女婿女儿都有固定工作,收入也可以。去前我担心他(她)们身处异国他乡会寂寞孤单,实际上他(她)们的同学、老乡并不少,我在的时候他们就聚了多次。所以去到后不久,我一颗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
在国外长住下来和过去行程匆匆、走马观花是大不一样的。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大女婿总是开车拉我出去转一转,好像哪个周末没安排外出,就大有不敬不孝之嫌。这样,我先后去了“尼亚加拉”大瀑布、阿岗昆国家公园(看枫叶),去过千岛湖(时间紧没进湖)等著名风景名胜;去过首都渥太华(还住了两天),去过东北部法国人后裔集居的蒙特利尔;大女儿家住的多伦多市更是几乎跑了个遍。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我感慨万千。1997年那次“加美之行”,我去过那里,当时感觉真是见到了做梦也没想到的景象。离开那里时,我没敢奢望今生还能有机会第二次光顾,然而五年后这次探亲我先后去了两次大瀑布。人生真的有许多事是出乎意料的。秋天到阿岗昆国家公园看遍山遍湖边一望无际的枫叶,更是前所未见的风景,我当时在日记中写道:“人在画中游,景为我引路”……
我在探亲期间,赶上了“北美大停电”,据说三十年未遇。在北美洲离开“电”,就像人失血一样,动弹不得(连做饭都是电炉)。但停电的几天里(有些地方停三天以上),在夜晚一片漆黑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井然,就连十字路口也没有塞车现象,饭馆也没有涨价,偌大个多伦多(几百万人口)只发生几起案件。
探亲期间,从朋友、同学的谈论中,加上我的亲身感受,对“加拿大”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加拿大→拿大家→大家拿”这句中国移民的感悟有了认同感。对西方人,对中国人,对中东人,对黑人,各种族的优劣及相互间的差别亦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加拿大是各类人种杂居的地方,是真正的“地球村”,像澳大利亚、美国一样,什么种族的人都有。开始见外种族人还有怪异之感,时间长了,就“见怪不怪”了。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发生一些改变,人的眼界宽了,思维面广了,对世界的认识就深刻了一些。青年时代我们学习的关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一些理论,到现实中一对照就显得有些苍白了。
在加国期间尤其让我心动的是大女儿对我的孝心。平时在国内虽然也经常接触,但没有像这样共同生活在一起。大女儿周欣心细,对我的饮食起居照料得很好,这大概与其早年丧母,把孝心都集中在我身上有关。大女儿所言所行,外孙毛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常说“看把老爹伺候的”。对大女儿来说,为人敬孝,自己积孝,这是一笔“财富”。
因为国内还有个二女儿独住,我放心不下,原计划只住两个月,但大女儿非留我住上了一百天。三个多月的共同生活,我从过来人、父辈的角度想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些建议。临行前几天,我写下了《加国家事随想录》,共分五节,谈了我对他们今后发展的想法。四年后(2007年),我第二次到大女儿家探亲,大女儿还把我的这个“作品”拿出来给我看,保存完好,足见其引起了他(她)们的重视。我再从头阅读一遍,亦觉得观点完全正确,时至今天我再也写不出那样充满激情、入木三分的分析和中肯的点评了。
感悟
移民国外,对于两广、东南沿海各省来说是几辈前的事。对于北方人,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在我的家族史上,大女儿是第一个到国外定居的人。说起这事,他(她)们之所以有勇气迈出国门,除他(她)们的自身原因外,与我的鼓励、鼓动有关。
我有幸到国外多次,对自己的国家处于世界何种地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早已摆脱了以前教科书的束缚。“到先进发达国家生活就是延长生命五十年”,这句话如果没有国内外的对比是无法理解和体味的。我这个老头子定期能到国外走走,住住,也是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事。我体会,人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人的见识、“眼”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