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辽宁省教委在锦州市召开各市、地教委主任会议,主要研究、交流深化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甘井子区教委作为特例,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
为什么指名邀请甘井子区教委参加会议呢?这事还得从两三年前省教委基教处在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的那次现场会说起。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抓“师训”任务中,把“师训”和“教科研”、“干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深化师资培训,以“师训”带动干部培训。在一般县、区只注意抓“师资学历达标”这一单一任务的时候,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箭三雕”,闯出了一条师资培训的新路子。省教委在1993年“双基”验收中发现了这个典型,所以决定在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一次现场会。记得当时省教委基教处马处长(女)对我说,周主任,你应在会上讲讲你们教委是怎么支持区进修学校工作的。事后我分析,马处长只是礼节性地让我发个言,表个态,在一个区的教师进修学校召开现场会,当地教委能不讲个话吗?其实,马处长不事先安排,我也会在会议中适当的时候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是从区教师进修学校出来的,我深知搞业务的同志的辛苦和在基层学校的地位(与教委人员比)。我调到区教委任副主任时,在教委与进修学校关系的摆布上,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进修”的同志在政治地位上高看一眼,在生活待遇上力所能及地提高一步,在年终评优评先的时候,从名额上多拨几个。我的这些做法可能刺激和调动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积极性,教委与进修两家关系处得很融洽。由于行政、业务两股绳拧在一起,对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马处长打招呼后,我简要写了个发言提纲,发言题目是《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是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航空母舰》。为什么用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告诉大家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非同小可,非同一般,平时再多的表扬也不如在关键口说几句话。没想到我的发言竟然一次一次被与会的各县、区进修学校校长的掌声打断,他们中绝大多数同志从没听过当地教委领导对他们这样看重,给予这样的评价;他们的辛酸和作用自己不好讲,却让我讲出来了。所以,会后纷纷跟我要讲稿,一些县区做了录音录像的资料,准备拿回去当“尚方宝剑”,主动向当地教委领导汇报。省教委基教处也没想到这次现场会还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建议我写成稿子,送给《辽宁教育》发表。我遵嘱写了稿子,不但《辽宁教育》发表了,后来《人民教育》也刊载了这篇文章。
就是这次发言,这篇小稿,引起了省教委和当时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张榕明的重视。行政与业务关系历来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多数行政领导高高在上,轻视业务的作用,业务部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二是一些行政部门由于平时不重视、不怎么研究业务工作,有些时候就犯瞎指挥的错误。业务部门面对这样的行政领导,也有不尊不敬之举,所以两家关系协调、融洽的不多。而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提高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当然是难上加难。张副省长抓住了这个切入点,所以指名甘井子区以特约发言者的身份出席。
会上我就以《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是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航空母舰》这篇文章为版本,适当穿插一些近期的例子,没想到与会的各市、地教委主任同志也很买账。不知是听了过去不常听到的新鲜东西,还是给副省长个面子,总之掌声很热烈。会后有的同志跟我开玩笑说:“你一个区教委主任讲话,比我们市教委主任讲话掌声都长、都热烈,你像话吗?”不管别人怎么看,那天大会总结时,张副省长的讲话中“甘井子教委”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多,这是事实。
感悟
行政与业务关系处理不好,我认为主要责任在行政。行政居“大”,是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现实中,有的行政人员不钻研业务、滥用行政职权,甚至瞎指挥,是政、业(企)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所在。近几年,国家深化改革,政企分开是完全正确的,靠不钻、不懂业务的人指挥业务工作,不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受挫,而且也可能出现偏离“主航道”的错误。
行政管理人员多和滥,是中国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方向时常有错误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