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开始,甘井子区改造破旧校舍工程就拉开了序幕。革镇堡镇羊圈子村率先自筹资金35万元,建起了辽宁省第一所村级标准化小学,它像一面旗帜,像一名排头兵带动了全区改善落后办学条件的热潮。
时任区委书记的班耀日认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抓不好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经济就没有后劲。”时任区长的刘俊文告诫镇干部:“不抓教育的政府就是愚昧的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出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本,民以重教为荣”的大气候。全区上下经过近十年的奋斗,累计投资二亿三千万元,使甘井子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变。1993年10月辽宁省政府“普九”验收后认定:“甘井子区办学条件达到省颁示范县(区)标准”。1994年9月,甘井子区代表辽宁省接受国家“双基”督导检查,得到很高的评价:“从这里看到了全国教育的希望!”
然而,要办好一个地区的教育仅有上乘的办学设备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是“硬件”,师资水平才是真正的“软件”。当时甘井子区教师队伍的状况如何呢?由于地域等原因,甘井子区这个城乡结合部与市内三区(中、西、沙)相比,差距很大:一是骨干和“尖子”教师少;二是有一定数量“民办转正”的教师,非科班出身;三是青年教师流失比较严重。这第三条最令我伤脑筋。由于前两个问题所致,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满腔热忱,干了一两年看看身边的老教师不过如此,一些青年教师就出现了“一年干、二年混、三年变后进”的局面。1990年前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外语教师、音体美教师已“跳槽”和“想跳槽”的大有人在。这就是说当时甘井子区教师队伍不但现状差,而且没有“后劲”。
当时全区尚有48%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全区初中升高中成绩比全市平均分低了一大截。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巨大反差,令我内心十分焦灼。我对教委班子成员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好比是大老粗穿上了高档西装,再不加快提高我们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就越来越难堪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区教委班子经过认真分析认识到,要改变全区教师队伍现状,把力量放在中老年教师身上见效太慢,只有集中精力把青年教师抓好,让他(她)们一到甘井子区工作就觉得有干头、有劲头、有奔头,才能从战略高度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再三斟酌我大胆地提出了“战略上从青年抓起,业务上从常规起步,时间上抓好头三年成长最佳期,发挥好中老年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师资队伍建设构想。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我们还精心制定了三条相匹配的措施:其一,为青年教师提供“表现”机会,创造“出线”条件,铺平“成才”道路;其二,建立奖励机制;其三,请专家学者授课,夯实成才基础。
我们在实践中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一年过关、二年达标、三年创优”的成长最佳期奋斗目标。要求各中、小学从新教师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将其纳入目标管理之中,第一年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年达到相关规定的标准水平,第三年引导他(她)们上“创优课”,一步一个台阶,环环紧扣,走“表现”→“出线”→“成才”之路。其次,建立平等竞争的奖励机制。过去我们曾笼统地搞“青年教师评优”,把三十周岁以内放在一起评,这样,工作三两年的青年教师很难出线。这次,我们按教龄分段评比,同教令之间比高下。新教师头一年就参加评比,对于优胜者年度给予表奖。对于连续三年获一等奖的(我们区称“三连冠”)给予重奖:每人每月浮动两级工资,连续浮动三年;在分房、评先晋级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这项奖励措施力度大,为全市、全省所独有。在此,我要感谢革镇堡得乐钢厂厂长王殿录同志,是他捐资三十万元帮我们建立了“青年教师奖励基金”。第三条措施,我们从1990年起邀请全国多名资深教育改革家分期分批来我区讲学。北京的任小艾、应俊峰,上海的冯明熙,长春的潘福田……都在我区传授过教改经验。特别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多次来我区讲学,并用我们的学生上示范课。魏书生精辟的教育观念和高超的授课技巧令我们的青年教师有“听君一席话,看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的感受。区教师进修学校还先后六次组织青年教师到盘锦魏老师的课堂上取经。教委党委还先后组派两批青年骨干到上海代培……
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一批批新分配来甘井子区的新教师虽然开始时觉得紧张,甚至有些劳累,但越干越有劲头、越有奔头。他(她)们的亲身感受和进步还吸引了他(她)们的同学也想来甘井子区一试身手,“跳槽”现象不见了,却跳进来不少人。人才流向标志着事业的兴旺。到1992年,当时全区有30岁以下青年教师401名,经考核达到标准课的有389名,占青年教师总数的97%;教学效果好的301名,占总数的75%。仅1996年一年,甘井子区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共97节,在全国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309篇。
检验一个县、区教育教学质量硬指标,莫过于这个地区初中巩固率、初升高的及格率和平均分。甘井子区上上下下励精图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一跃进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
社会人士评价一个地区教育质量,把眼光集中在重点高中的录取率,我在岗期间这个数字年年攀升,我退下去后进步幅度更大,据现任有关领导介绍,2007年在市属七个区中已进入前两名……
感悟
一个人在特殊背景下会产生特殊的能力。“大老粗穿上了高档西装”的尴尬状况,“硬件”逼着“软件”上的特殊背景,逼着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去寻找“别开洞天”的思路。
“要树立紧迫感、危机感,要抓中心务正业”,是我在岗期间的口头禅,树立“三超思想”(即要求校长时间超前、责任超标、素质超群),“工作提前一拍”的做法、“三风一德”建设(学风、教风、校风和师德)、“人心管理重于人身管理”、“全年工作计划必须由一把手起草”、“两全一主动”(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诠释)、“校长必须兼课,防止由内行变为外行”、“评估不是评倒而是评好”、“头三年是青年教师成长最佳期”等是我当时提出的主要观点。
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是被“逼”出来的。有的属于“超前”,赢得了提前量,缩短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有的属于“对症下药”,改革本地区的“陋习”,提高竞争力;有的观点可能有悖教育常规,例如本篇题目就与传统《教育学》对一名教师成长过程所划分的四个阶段相左。然而总按常规走路何年何月才能改变甘井子区的教育面貌?如不奋起直追,我们能对得起区委、区政府的重托和全区人民的血汗吗?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被甘井子区十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是奏效的。正如1998年3月30日《大连日报》头版头条“超前意识带来的超常变化”所报道的那样,这就抚平了我在岗时所面对的巨大压力,苦若煎熬,皱皱卷卷的内心世界。
一名领导者所处的岗位客观条件差一些,工作压力大一些可能并非坏事。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改变了你所辖范围的面貌,也提升了你的工作能力和人生价值。这可能就是上苍给你的一次上好的机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