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农村的孩子,粗茶淡饭能吃饱就不错了,哪能像今天的孩子想吃啥就吃啥。我小时候农村没有食品店,只有挑担子的货郎沿街叫卖:“馒头、卷子嘞……”,“小米面发糕嘞……”。平时只是听吆喝,至于货担里的东西我从来都没吃过。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奶奶抱着我,让走到院门口的货郎停下来,要给孙子买发糕,叫停的声音似乎也比平时说话有气势。
奶奶蹲在装发糕的圆筒箱子旁边,一膝顶着我的腰,另一条腿半斜伸出,手从怀里掏出个手绢包,我看得真切,记得也真切,奶奶连打开三层,露出一张两折的钱来(面值是多少不知道,也不认识)。这时,货郎启开一个圆桶箱子盖,露出了蛋黄色的发糕,到另一圆桶箱子盖上的水碗里用抹布沾水擦了擦刀,然后再到这个已露出发糕的箱子前小心翼翼地割下来一片,今天看来能有2厘米厚的颤巍巍的发糕。
这是我长那么大(也记不得是几岁,反正是大哥结婚后的事)第一次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当时吃发糕是什么味道,我早已记不得,唯独奶奶掏钱包的情景令我终生不忘。
感悟
旧中国一个农村老太太兜里的这张钞票,也不知揣了多长时间,那时钱似乎是用来揣的,拿出来花是太不容易的事了。也不知是因为我哭闹,还是我生病了,总之,我头一次看见奶奶花钱。
长大了才知道,这是我姑父过年时给岳母的礼金。一般情况下,老人要揣一年,等下一年女婿再给时才肯动用上一年的“基金”。解放后,我家栽种的果树结果卖钱了,父母给奶奶买身“秋衣”,给我们兄弟姊妹买“立足”牌球鞋等,奶奶说我的父母花钱像流水一样(这与事实出入很大)。但奶奶这么埋怨,我今天能理解了。旧中国,中国广大民众真的太穷了。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我的祖辈的日子是怎么过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