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一路漂泊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
一只老鹰被人锁着。它见到一只小鸟唱着歌儿从它身旁掠过,想到自己却……于是它用尽全身的力量,挣脱了锁链,可它也挣折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断的翅膀飞翔着,没飞几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躯还是不得不跌落在地上。老鹰向往小鸟的自由,挣脱了锁链,却牺牲了自己的翅膀。
自由和锁链本来就是孪生兄弟。在革命的年代,“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气概无时不在。“不启由,毋宁死。”自由是人生最佳境界,为了自由,宁愿舍弃自己的翅膀甚至生命,这是何等的勇气。
有追求必有所舍弃,学习也是如此。要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就需要不断抛弃陈旧的观念,更新知识,不断调整改变思维方式。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不久学会了识别那些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只是充塞耳目、会转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下不管。”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谈到做学问时也强调要敢于舍弃。他说:
“做学问是一件很艰苦的精神劳动,必须集中精力智力,认认真真,孜孜不倦地去进行,不能分心(当然工作之余的其他爱好另当别论)。这就要求敢于舍弃,舍弃那些影响做学问的东西。‘敢舍弃’,概而言之,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敢于舍弃对生活享乐过多的追求,以免去物质之累;二是要敢于舍弃对功名利禄个人得失的追求,以免去心理之累;三是要敢于限制自己其他的爱好,以免去精力之累。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智力和精力集中起来,专心致志,一门心思搞研究。如此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这个道理,说起来都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有些人,很聪明,很有才气,本来可以在学术上做出比较大的成就,但却不能摆脱上面说的“三累”,精力分散,心里也不得安宁,结果自我埋没了,很可惜。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在别的方面敢于舍弃,敢于割爱,要不然,样样都像做学问那样认真,那就什么也做不成了。这是无情的辩证法。我如果当时舍不得割掉诗文创作的爱好(变为业余),下决心专门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在学术上决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敢不敢“舍弃”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理想问题。如果你的学术理想真正树立起来了,真正地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再大的“爱好”,再多的“追求”,只要有碍于它的实现,就自然会有决心去舍弃,去限制。
舍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舍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舍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
你必须学会舍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