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些经验的藏友,爱收藏印章,经常和我聊自己的收藏情况。一次,他去安徽出差,习惯性地在当地古玩市场上寻宝。遛达了大半天,他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玉石店,就进去瞅瞅。他翻来翻去,愣没找到一件入他法眼的好货。正要走,突然瞥见店门后面堆着一些布满灰尘的印章。凭经验,最上面的那个印章虽然素了点儿,但是有点意思。他顺手抄起这么一看,是开门的清初青田封门青瓦纽章。由于逛了大半天没什么收获,突然见到好东西,这个老江湖此时也不禁稍微有些激动,没掩饰好。当然,这些全被店主看在眼里了,毕竟干这行的眼光都非常敏锐。老板乐呵呵地主动跟他说:“一看您就是个行家,想要就给个价。”这位朋友马上意识到:完了,人家早看出来了,怎么办?他只好故作镇静地跟店主一通砍,最终花了六百多元钱还是把那枚印章给买下来了。回来后,这位朋友跟我说,当时得能装,还得能忍,古玩行里叫“绷”。要不是当时他把自己给“露”了,那个印章说不定三四十元就搞定了。就这么一“露”,让人多收了十几倍的钱,还好毕竟自已捡到的是好东西。
上面这个实例说明,买东西,尤其是买古玩,还真得斗心智,该装就得装。我朋友的运气还不错,要是不巧赶上个老油子,他看出你是真心喜欢,越砍价,反倒越把价往高了抬,这样你再想“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这位朋友后来自己总结,去市场砍价主要靠三招,能装能忍是买古玩砍价的第一招。第二招是能舍。见到了好东西,如果店主开的价过高,就不要死赖着,大大方方地舍弃。有时舍弃只是一个姿态,会让货主追回来;当然有时候也只能放弃。该放弃的不放弃,淘宝者就会被古玩商牵着鼻子走,被死死套牢。第三招是声东击西。这一招其实是和能装能忍相同的。当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好货时,收藏者的关注点不要落在自己想要的货上,而是落在其他的东西上。收藏者可以借着和店主东拉西扯的时机,偷偷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多看几眼,甚至装作无意中随意拿起看看,可以适当挑些毛病,贬低店里没什么好货,打击店主的气势。然后,可以借机低价“随便地”将想要的东西买走,或者把想要的和其他的东西一起打包低价买走。
当然,有时候碰上了对手,又遇到了不错的好东西,收藏者就得一分一分地跟他砍,展开持久拉锯战,谁能坚持到最后,把对方耗下去,谁就能取得胜利。
行话需要懂
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位门外汉,看邻居家有人买了一件古董又卖出去,发了一笔财,心里头那叫一个痒痒啊。这个人攀比心特别重,也算是一个急性子,第二天就怀揣着儿沓钱去古玩市场上踅摸去了。一进市场,他那个眼神举止早就被老练的古玩商们看出来了:这准是一个准备送钱的冤大头。门外汉瞅来瞅去,盯上了一件竹雕,自以为不错,就想出手搞定。身边路过的好心人不忍看他被宰个半死,就悄悄告诉他,这可是行货,可得悠着点儿。门外汉根本不知道行货是什么意思,还以为行货不就是行里的正经货吗,好东西啊。最后,花了几把钞票,他还真当好东西给买凹来了?结果吃亏是肯定的。
现在收藏的种类越来越多了,鸟笼也开始受到关注。当然,故事归故事,道听途说,不可信。但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干哪行,都要懂行里的切口——就是行活。
古玩交易自出现之初就跟一般的商品交易不一样:货物的价格和货色缺少一个参照;交易者不能明着乱吆喝,交易很小心,因为不少东西来路有问题,或者本身就是仿制品,目的就是蒙人的。这些全归到一点,就是很多活不能明说,于是行活就出现了。传统的古玩行业内人士,大多操着这么一套切口,熟人之间相互交流都如此说。不过,现在的古玩交流相对来、兑已经不用避人了,加上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也加入到收藏大军中,用这么专业的切口交流起来也比较费力,所以现在用行活的就比较少了。但收藏者还是有必要学爿这些切口,毕竟有些行话现在还在使用着,要想从事这一行,掌握好交流的工具非常重要。
[行话一]行货
前面提到的“行货”,它的意思是大路货,价值不高,做工也一般。基本上都是批量生产的东西:
[行话二]捡漏、打眼、掌眼
古玩行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捡漏”,意思是买家花小钱淘换到好东西了,物超所值。相反,卖家则是自己不小心卖漏了。要是买方高价吃了假货,这就叫作“打眼”,现在也有的被委婉地称为交学费,或者叫“吃药”。“菜鸟”级别的收藏爱好者如果想少交学费,买真东西,就得请高手专家来指点把关,这个叫作“掌眼”。
[行话三]身份、卖相
在古玩行里头,看东西往往要给定品,现代少数民族织绣是比较常见的卖品,而真正的古织绣在古玩市场上是不会这样扎堆出现的。说其高级不高级,这也有个专词——“身份”。通常来讲,同类的东西,大件的身份就高,小件的只能是个玩意儿,身份相对就低;官造的就比民间的身份高。这些都决定了它们的价位也有着不小的区别。如果古玩的身份虽然不高,但品相不错,比较好卖出去,价儿也不低,就叫“有卖相”。
[行话四]开门
好东西,真的老玩意儿,不是后仿的,行内呼之为“到代”。要是精品,就呼之为“开门货”,意思就是开门见山的好东西。特好的精品,那就是“大开门”。
[行话五]绷
古玩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之间大打心理战,一个想高卖,一个想低买,怎么办?这时就会有一方故意不买或不卖,先放一放,等着对方妥协,这就叫作“绷”。现在,外国游客也时兴去古玩市场晃悠,不管是现代工艺品,还是仿古的、民俗的,只要看对眼就买。
[行话六]臭
古玩行有时主张交易要快,货物都得活了,不能死,所以手里有好东西也不能老绷着,否则就可能永远留在自己手里卖不出去,这叫“臭”。通常情况下,当自己有好货色本人却拿不准的时候,总会请高人掌眼。但不能多掌,否则一旦意见不统一,尤其是不好的评价传出去,圈内的都知道了,再好的东西追捧的人也就少了,价格只能越来越低,卖臭了。所以,现在的古玩商有好东西也很少拿出来,不会给一般人看,只有真懂行的或者真想买的来了,才拿出来显摆一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见的人多了,自己的好东西变臭了,不值钱了。
[行话七]邪价、输
古玩交易中,经常会有些藏品被资金雄厚的人以超出卖方想象的价格收走,这个价格就被称为“邪价”。与卖赚了的邪价相反,古玩商也有亏本卖低了的情况,那叫作“输”。
限于篇幅,先列举这些。
其实,古玩行里的行话远不止这些,具体到古玩里的每个类,又都有自己的独特术语,此处不再细说。
这些行话大多带有明显的北方味,尤其是北京味儿,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具体到各地又各有不同的行话,上面举例介绍的这些就不一定能说得通了。
做局不少的收藏渠道
用整牙雕成的牙雕,因为尺寸很大且工艺也不错,很是吸引参观的人。此类物件不可能在地摊上出现。除了古玩市场,地摊也是初级收藏者淘换宝贝的地方。这里的假货虽多,但是往往也会有比较有特色的藏品出现。从藏友那里淘换宝贝,也是常有的事。
地摊上容易交学费
地摊分城里的地摊和乡野的地摊两种。城里的地摊经常是一些大路货,加上大多是从古玩市场进货,所以好东西实在是不多。有时候,收藏者可能会遇到一些悄悄向你推销的人,这时你就要多绷根弦,不要轻易上当。
比如有一次,一位对玉质文玩很感兴趣的藏友在路边闲逛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穿着一般的乡下人。此人裹着衣服,很神秘地问他想不想看看好东西。他一迟疑,那人就已经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层层报纸,里面有个貌似很古旧的玉洗子。他声称自己急着用钱,从某某地方偷偷弄过来的,给三五千就卖。这位藏友本来胆小,见其来路不正,顿时有些紧张,拔腿就走。那个人看着情况不对劲,自己也赶紧溜了。后来,经打听才知道,这个“乡下人”是从南阳来的,当地做旧的工艺水平很高,这个玉洗子当然也是做旧的。很多藏友都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收藏者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一时起了贪念,头脑发热,肯定就得交学费。掐丝珐琅熏炉,这种大器在朋友间串货时偶尔能见到,乡野地摊上难得一见。
还有一次,一个熟人在公共汽车站等车时,见到一个人抱着一块奇特的石头小声叫卖。那个石头是红褐色的,表面有一些弯弯曲曲的白色带状纹,像只风鸟。那个人开价600元。我的这位熟人也是新手,比较喜欢石头,一看就喜欢上了,但只带了二十几块钱,便和叫卖者展开拉锯战,但最终双方没能成交。他抱怨说自己怎么那么背,见到了好石头却没能买下来。后来,有人告诉他,石头上面的花纹都是拿强酸强碱腐蚀出来的,古玩市场上并不少见,不值钱,没上当已经算是幸运了,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就根本不要去理它。
乡野地摊也是不少人“捡漏”的地方,有时捡到了点儿真东西,有时却又把自己漏进去了。很多人都爱旅游,而历史文化胜地总会有一些让人眼馋的“好东西”。现在的农民已经不是以前足不出户的庄稼汉,也开始了解古玩市场。不少有头脑的人经常打扮得非常朴实,拿出一些声称是自己家里祖传的日常用品,甚至声称是新挖的东西向游人叫卖,你一时脑热,就可能上当。
就我的经验来说,地摊上也不是一点儿好东西没有,一旦碰到了,不要急着买,要多问儿句,多看儿眼,实在没有破绽,在来路正价格也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买点试试,大不了将其当作旅游纪念品。
熟人杀熟也做局
在古玩行,熟人之间相互淘换是常有的事儿,这也是一个重像印盒这类的小件藏品,可以经常在各个收藏渠道见到。要的收藏渠道。通过相互间的淘换,高手的收藏会越来越精,越来越成系统;“菜鸟”的收藏则会逐渐上路,走上正轨。
就杂项来说,因为种类多,稍微有些家底的收藏者开始时可能什么都收,到后来就会有所侧重。比如张三最爱收藏漆器,捎带收藏玉石;李四最爱收藏绣品,捎带收藏漆器;王五最爱收藏料内画山水花鸟鼻烟壶清高69厘米周乐元款成交价RMB150.000
北京翰海2004年春
古董专场玉石,捎带收藏绣品。这么一来,如果他们之间有机会相互认识后,就会产生一些交流:李四从张三那里淘到一个玉石文玩,后来王五去李四家里看上了,爱不释手,又知道李四爱收藏绣品,怎么办?真正的收藏爱好者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王五就会拿自家藏的绣品和李四的玉石文玩交换。当然,这个交换是在友好协商的前提下实现的,相对比较公平。可是由于跨行的原凶,实际上肯定会有一方多少吃点儿亏,另一方得些便宜。
如果交友不慎,熟人之间淘换藏品,难免有恶意坑人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一位收藏文玩的周某,已经小有所成,而另一位搞文玩的赵某还是个“菜鸟”。赵某结识了周某后,就时不时地往周某家里跑,向人家虚心讨教。有一回,周某领着赵某去一个朋友家。这位朋友有个不错的笔筒想出手。周某一上手,就说它非常好,可惜自己的收藏已经比较系统,这个笔筒不在收藏计划内。赵某听了,赶紧主动要求把笔筒让给他,并为此花了三千多元。后来,该笔筒被人指出是新仿的。高手也有打眼的时候,高手吃进赝品后,碍于面子,只能先当精品藏着,然后再找个机会,悄悄以真品的价格转让给“二五眼”。
所以说,熟人之间串货,真心诚意是第一位的,但是需要有个技术基础,如果眼力不够,一旦交的所谓“朋友”想做局算汁你,可就不好脱身了。当然,收藏圈子里面不会全是这样,还是好人多。
最火爆的收藏渠道
在最近的古玩收藏市场上,拍卖会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有了收藏风向标的性质。相对而言,拍卖会操作比较正规,鉴定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东西也相对保真。当然,收藏者能够涉足拍卖会,一是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眼力不错,或者可请到专业人士掌眼;二是自己的资本实力不错,有不少、闲钱可以花。而对大多数的“菜鸟”而言,拍卖会是观察市场的好去处,也是聆听行内高手述说真伪的好地方。同时,在一些大的拍卖会上,收藏者也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少见的珍品,借机可以提高自己的眼力,为将来的淘宝鉴宝、参加拍卖打好基础。所以,初学者去拍卖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识拍卖
拍卖公司基本都是让内部人员对拍品进行鉴定,偶尔也聘请外面的专家对重点拍品进行鉴定。文博系统的在职人员不能涉足拍卖,故而直到退休后,我才先后几次帮助参加拍卖的朋友掌眼,偶尔参加些拍卖会的鉴定工作。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文博专家最好回避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真假不保,文博专家一旦参与拍卖会的鉴别工作,就会和拍卖公司的利益产生冲突。拍卖会不保真假,而作为鉴定者的文博人员要做有责任、有道德的专家,不能把假的说成真的。但是,匏器也是杂项收藏的一小类,这件套模葫芦器高20.6厘米,曾估价138万~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