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读古书,知晓宋军与西夏军队发生的著名战役——好水川之战,就在宁夏隆德县、西吉县境内,但我一直未探访过古战场的遗迹。2006年,我因工作调动,有幸来到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好水乡,有更多的机会、时间亲近它、了解它,对好水川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自己身临其境地洞察、领悟好水川的古与今。
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自古有着“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之称,不仅是良好的军马场、贯通东西的主要通道,更是进可攻取中原地区,退可守卫自己疆域的战略要地。隆德县依六盘山天然屏障,自古有“要关锁钥”之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为秦国那县,汉属安定郡,唐为原州监牧地,宋夏对峙时出于兵防战事及牧旅商贾之需,境内多构筑寨堡,并建笼竿城,归属德顺军管辖。庆历三年(1043年)设隆德寨,始设军政合一的地方建置德顺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寨为县,改名隆德县。元初又改为羊牧隆城。1949年8月隆德解放,从古到今,在反反复复的变化中,隆德县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战火的洗礼和朝代的更迭。
从隆德县城乘车北行8公里,就进入好水川。六盘山主峰西麓山根下,有水自东而西,经隆德县的好水、杨河两乡,西吉县兴隆镇入葫芦河川。源头的红土路村(今好水乡红星村)有一泉眼,水涌甘洌,经久不涸,俗称好水泉,川因泉而得名。好水川两山夹峙,时宽时窄,全长60余里。有记载:“浩浩乎峰峦无垠,迥不见人,河水萦带,川谷西行,东西长约六十余里,南北阔不足千寻。”从东到西自呈“S”形,一直是战争行军的必经之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夏好水川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元、清、民国等都在此发生过战争,近有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行军必经之地。现在,依好水川而建置的有隆德县的好水乡、杨河乡,西吉县的兴隆镇等乡镇,大大小小的行政村有10多个。2005年修建的好兴公路(隆德好水—西吉兴隆)全线贯通,又修建了许多进村庄、通南北的乡村道路,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形成网络。公路两侧是片片宽阔平整的耕田,万亩耕田配备完善的灌溉设施,依托好水川上游的张银水库充足的水资源作保障,成为上下“川区”农民的“产粮川”。
工作之余,读史访古,经常徒步走走,寻访探求好水川古战场的遗迹,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登山爬沟,进古堡、下河谷、观察访问,有最狭窄的地方数百米犹如瓶颈,易守难攻;有的地势藏龙卧虎,极易埋伏;有的川道宽阔平坦,易于展开战争。在一处山脚下,那里有两里路长,高逾一丈多的土层截面上,尽是累累白骨。据说山上的藏兵洞、几处战马或人的白骨集中地,发现了不少箭头等古代军事用品和西夏陶罐等生活用品,山脚下有几座残墙破院,原来居住着村民,但现在都搬走了。不少村民说,这里堆积的许多白骨很吓人,晚上有时能看见一堆堆的磷火闪现。站在这片土地上,眼前仿佛看到千军挺进、万马齐鸣、呐喊如雷、万箭如雨,一支支勇猛的黑盔黑甲的西夏铁骑从南、西、东合围宋军,宋军兵死马伤,西夏军大获全胜,饱受战争践踏的好水川顿时血流成河。以前,一直是放羊牧马之地的好水川,因为一场战争而名载史册,西夏的领地也因此延伸到了六盘山地区。
此后的六盘山地区更是几经战事,饱受血与火的洗礼。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兵拨德顺州,避暑于六盘行宫。蒙古兵内讧,六盘山驻兵50000名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六盘兵变”;明大将徐达征伐关中,两度兵临隆德;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月),回民起义据守邸店堡,与清军激战;民国时军阀混战,兵祸迭起,田庐破坏,人民备受苦难。
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和红一方面军途经隆德,走大道有县城驻军国民党刘宝堂部新编第十旅和隆德保安队,前有毛炳文部从界石铺东进,马鸿宾部三十五师自北横东截堵。红军为提防受敌军东西夹击,红二十五军大部队从兴隆镇、单家集出发,沿好水川东进,经过贺家堡子、姚杜家、上马家嘴、毛李家(今兴隆镇)、杨家河(今杨河乡)、串河(今杨河乡)、王三道(今好水乡三星村)进入红土路,并在王三道和红土路镇压了教育局长王承烈和罗堡头,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群众。黄昏时部队从红土路,经张银、水磨翻越六盘山。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达到单家集,村民像欢迎亲人一样招呼红军。红军深入了解回民地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红军将领拜访了兴隆镇清真寺,赠送了物品和刻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缎匾。从此,回汉一家亲在好水川传为佳话、流芳至今。红军翻越六盘山挥师北上,好水川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和解放战斗的事迹,军民团结,并肩作战,谱写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壮篇章。
烽火狼烟,沧桑巨变。无论是山巅的座座墩堠,还是出土的件件兵械或征集的有关文物,都是昔时诸多军旅战事的见证。漫长的历史记载着人民群众备受劫难,为获取自由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古战场的痕迹已荡然无存,今日好水川回汉人民,备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党的领导下,加快“和谐好水”建设,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今日好水川回汉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干苦干发展经济。加快道路、自来水、通讯、广播电视等工程建设;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兴修梯田,把昔日的“三跑田”改造成“三保田”;退耕还林、造林绿化、流域治理,把昔日埋伏士兵的山坡,变成了今日草木茂盛的生态示范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优质马铃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规模养殖肉牛项目……好水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实现了脱贫致富,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