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时节。故乡的5月,夏收作物花开坐果,丰收在望;秋季作物绿油油地疯长劲长,农民干完田里活儿有了闲余时间。故乡的大戏也就随着农民的农闲开始,东边的乡镇唱戏、西边的乡镇开始筹备,张村接着李村唱,此时的故乡处处蔓延着秦腔的浓浓韵味。大戏就是秦腔,家乡的人们对于秦腔从不说看秦腔,却说是看戏;对舞台进行表演的称之为“唱戏”。故乡的年老人对大戏情有独钟、喜爱有余,无论“三九”寒天,还是“三伏”酷暑,只要有戏,非看不可,对戏如痴如醉,因为大戏是故乡人的文化之魂。
秦腔源于西北,发展于西北,其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何时传入故乡无从考究。秦腔表现直白,唱调高亢、粗放、冗长,符合西北人的性格,西北人憨厚、豪放,平生喜欢扯着嗓子吼几声秦腔。家乡的大戏不分时间、地点、贫富、老幼、男女,唱戏是艺人们表演才艺的展示,看戏则成为教育群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佳选择。逢年过节、物资交流、喜庆庆典、乔迁考学、久旱落雨、庙会祭拜等等都离不开唱戏,尤其是每年的5月,故乡的乡亲们带着一身疲惫和对丰收的期望,开始组织唱戏,甚至还邀请陕西、甘肃等地有名气的剧团、戏班子登台唱戏,开物资交流大会。剧团只要有名角,唱得好,剧团就能扎得下根,东乡唱罢、西乡请,剧团能唱大半个县。5月的乡野到处可闻锣鼓声,唱戏的唱得如醉如痴,男女老少看得如痴如醉。5月尽管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为看戏有的乡亲顶着烈日,翻越几座山,趟过几道梁,都算不了什么,坐在烈日下,聚精会神地听看,全然不顾炎炎夏日。演戏前,舞台上总要先放一段精彩的秦腔选段,吸引戏迷。附近的乡亲们听到后,心里就像长了野草似的坐卧不安,撂下饭碗、搁下家务活儿,或三五一伙、四六一群,一路谈论着家务庄稼结伴而行,乡村道路上扛板凳的、拎马扎的、嘴里衔旱烟锅的、怀里抱小孩的……一路人流不断,寂寞的小路顿时热闹起来。
我在乡村生活了30多年,对乡村的情况再熟悉不过,故乡5月唱大戏是雷打不动的,因为有群众的强烈要求,乡镇政府总要为父老乡亲唱几台戏,一是答谢乡亲们的支持,二则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乡村兴旺。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即使再穷的乡、村大都修建宏伟的戏楼,高大的戏楼、宽敞的舞台、辽阔的台口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有时我们总要爬上舞台去玩耍,装腔作势学着武生演员“表演”一番,放开嗓子喊几声,听着舞台的回音快乐无比。戏台成为当时村上最气派、最宏伟、最具有代表性、最吸引人的建筑,一时被十里八村的百姓刮目相看,它是村上实力的体现,更是文化生活丰富的象征。时过境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了广播电视,有的家庭还用上了宽带、手机,图书室、文化娱乐室的出现,让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5月份唱戏的习俗没有改变,孩提时代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看戏成为最主要的享受。每到演戏,我们上学的孩子总盼望着放学或放假,希望老师不要布置作业,虽然上课,思想已经跑到戏场里去了。遇到周末,我们便结伙成伴提前去了戏场,不是抢座位看戏,而是怀着一颗好奇心,挤到后台看演员如何涂脂抹粉更换行头,自觉其乐。
5月唱戏的日子就是乡村的节日,5月就是乡村人商品交换的购物节,又是农民的旅游节,更是数不清青年男女借唱戏的机会彼此沟通心语、以结良缘。物资交流大会总是伴着大戏而助兴,大戏唱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着物资交流会的成功与否。大戏唱到高潮时,广场里外川流不息,各路商贩买卖频繁、生意兴隆、交流大会如火如荼;外地的马戏团、歌舞厅、录像厅、游戏、耍魔术等等如期而至,每天故弄玄虚、疯狂叫喊、张罗开演、招引看客,吸引着许多人驻足观看,年轻人、小孩不喜欢看戏,最爱光顾这些玩意儿,凑凑热闹,图个新鲜、觉得刺激。戏正式开演后,人们涌现在了戏场,戏场里人山人海,戏台前面的长檩条上坐满了人,后面的人或坐板凳或站立而视,看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时间长、感觉不到困乏。
在家乡有些戏是常演不衰的,像《三娘教子》《拾黄金》《铡美案》《下河东》《窦娥冤》等等,不知演过多少遍,只不过每位演员各怀绝技、各有各的独到之处,观众连台词都能背下来,可是还爱看。演员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拖腔、一叫板,熟悉的如同手上的纹路,让你觉得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看得亲切、百看不厌。故乡的大戏群众爱看,往往有它深刻的哲理,无论古装戏还是现代戏,主题是鲜明的,惩恶扬善、爱憎分明、伸张正义、结果美满,让人记忆犹新,戏的内容有婆媳不和的、有不赡养老人的、有冤假错案的、有耍赌博的……花样多、感情色彩浓厚、通俗易懂、容易接受,但有的就是封建思想太浓。
现在,故乡的大戏也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立意标新,与时俱进编写、演出了许多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新气象的现代戏,诸如体现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科技、劳务输出政策以及强村富民方面喜闻乐见的大戏。不仅群众喜爱有加,宣传效果良好,而且使大戏常演常新、多出精品。
如今,在全县大力发挥全国文化先进县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文化隆德名片,久经不衰的大戏又一次引起重视,大戏在我们故乡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每年5月依然琴弦悠扬、锣鼓声声、秦腔回荡,民间戏班子和唱戏的人越来越多,秦腔自乐班、清唱班等拉动了城乡文化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