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等)及姜辣素。能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强,解脂分解酶作用增强,并有末梢性镇吐作用。对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挥发油能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而有发汗作用。体外可抑制皮肤真菌,杀灭****滴虫。
生地黄见《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和怀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F.hueichingensis(Chao et Schih)、Hsiao.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异名】地黄、鲜地黄、怀生地、原生地、干生地、怀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斑疹隐隐、神昏、舌绛,常与玄参、丹参、赤芍、银花、连翘等同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用于血热吐衄,可以鲜生地与生侧柏叶、生荷叶等同用,如四生丸(《妇人良方》);用于血热尿血,血淋,可与白茅根、大蓟、小蓟等同用;用于妇人崩漏下血,可以鲜地黄汁与益母草汁同服。滋阴清热: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地骨皮同用。若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口干发热,舌红脉数,可用干地黄与知母、青蒿、鳖甲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用于温病伤津,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若肺肾阴虚,劳热咳嗽,或痰中带血,可配伍贝母、麦冬、百合等。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可与沙参、麦冬、玉竹等同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此外,若与荆芥、防风、丹皮、白蒺藜、白鲜皮等凉血祛风药同用,又治血分风热所致风疹瘙痒。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衰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口腔溃疡、牙周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胃虚食少及胸膈多痰者慎服。
【现代研究】主含苷类,其中尤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又含糖类,20余种氨基酸、20余种微量元素等。具有镇静,降压,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缩短凝血时间,改善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生姜皮见《食疗本草》。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外皮。
【异名】姜皮、生姜衣。
【性味归经】辛,凉。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初起,头面浮肿,小便不利,可与地骨皮、五加皮、茯苓皮、大腹皮各等份,为末服,如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与橘皮、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用法用量】煎服:1.5~4.5g。
代赭石见《神农本草经》。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ematite的矿石。主产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广东、湖南、四川等地。
【异名】生赭石、代赭、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煅赭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心经。
【功效应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耳鸣,常与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等同用,如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头晕头痛、心烦难寐,可配伍磁石、珍珠母、冰片、半夏等,如脑立清(《上海市药品标准》)。重镇降逆:用于肺胃气逆。治疗胃气上逆,呕吐,噫气,呃逆,常与旋覆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花代赭石汤(《伤寒论》);治疗肺气上逆,气道喘息属虚者,可配伍党参、山茱萸等,如参赭镇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气喘属实者,可与苏子、杏仁等配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既可单味研粉调服;亦可配伍生地、侧柏叶、茜草等。此外,研末外用,可治创伤出血。
现代曾用于高血压、癫痫、内耳眩晕症、顽固性呃逆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先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虚寒证及孕妇慎用。镇潜降逆宜生用;收敛止血宜煅用。
【现代研究】含三氧化二铁,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可用代赭石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且无毒。
仙茅见《海药本草》。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rL的根茎。分布于西南及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独脚仙茅、蟠龙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独脚黄茅、天棕、山棕。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肾、肝经。
【功效应用】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小便失禁,心腹冷痛,常与淫羊藿、巴戟天等同用;亦可与金樱子根及果实炖肉服。祛寒除湿:用于寒湿痹痛,腰膝酸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杜仲、独活、附子、淫羊藿等。
现代多用于性功能减退、老年遗尿、妇女更年期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鞣质、脂肪及树脂、淀粉等。
仙人掌见《本草纲目拾谴》。为仙人掌科灌木仙人掌Opuntiadillenii Haw.的根及茎。分布于南方各地。
【异名】神仙掌、观音掌、霸王树、仙巴掌、观音刺。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疔毒,乳痈,痄腮,水火烫伤,蛇咬伤,冻疮,湿疹等,鲜品捣烂外敷,绞汁外涂,或研末调敷。行气活血:用于心胃气痛,痢疾腹痛,单用,或配方使用。治胃痛,胃酸过多者,可与海螵蛸、鸡内金、木香研粉冲服;亦可配伍良姜、香附、石菖蒲等。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喘,捣烂取汁对蜂蜜服。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支气管哮喘、烧烫伤、腮腺炎、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30~60g;研粉服,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有高度抑菌作用。
仙桃草见《本草再新》。为玄参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仙桃草Veronica peregrina L.的带根全草(连虫瘿用)。分布于华中、华东及西南各地。
【异名】接骨仙桃草、蚊母草、蟠桃草、夺命丹、活血丹、英桃草、接骨草。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水酒煎服,渣包伤处,或研末,酒冲服,或用童便浸后,曝晒研末,温开水冲服;骨折者,可与骨碎补同用。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单用水煎冲甜酒服。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痈疽疮疡,鲜品捣敷,或加冬蜜少许调敷患处。化瘀止血: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可用仙桃草6~12g与瘦猪肉60g共煮熟,食肉饮汤;或与人血草、仙鹤草各等量,焙干研粉冲服。此外,与荜澄茄、金橘核等制丸服,又治肝胃气痛,疝气痛。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支气管扩张、胃溃疡、肺结核咯血、疖肿、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研末;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仙鹤草见《伪药条辨》。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japonica(Miq.)Nakai.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龙芽草、黄龙尾、金顶龙芽、老鹳嘴、毛脚茵、脱力草、刀口药、牛头草、毛鸡草、狼牙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肝、心、肺、脾经。
【功效应用】收敛止血:用于略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等各种出血,单用,或随证配伍。属血热妄行者,可配伍生地、侧柏叶、山栀、丹皮等;属虚寒性出血者,可与党参、黄芪、炮姜、熟地等同用。清肠止痢:用于泄泻,痢疾,尤宜慢性久痢,可与苦参、秦皮等同用。解毒截疟:用于疟疾,单用大剂量煎服,或研粉,于发疟前冲服;用于痈肿疮疡,既可内服,亦可捣敷。杀虫止痒:用于阴痒,可煎水熏洗患处。此外,与红枣同煮食,可治脱力劳伤,有调补气血之能。
现代多广泛用于各种出血、滴虫性****炎、胃肠炎、痢疾、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主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维生素K1、甾醇等。粗制浸膏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静脉注射仙鹤草素后,出血时间缩短,可大大缩短其血凝固时间,并使血小板数增加。体外出血,局部应用仙鹤草粉并加压迫,有一定止血效果。浸剂和仙鹤草素对离体蛙心,均有强心作用,能增加蛙和蟾蜍的心率及收缩强度。对小肠的蠕动呈抑制作用。嫩茎叶煎剂,对****滴虫有较好疗效。体外试验,对革兰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本品水浸膏在体外对人癌细胞JTC一26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白及见《神农本草经》。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Bleilla striata(Thunb.)Reich.f.的块茎。分布于华中、华南、华东及甘肃、陕西、四川、云霄等地。
【异名】地螺丝、连及草、白及粉。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收敛止血:用于肺、胃出血,单用研末,糯米汤调服,即独圣散,亦可随证配伍。治肺痨咯血,可与枇杷叶、藕节、阿胶、生地等养阴、止血、止咳药同用,如白及枇杷丸(《证治准绳》);治胃出血,常与乌贼骨配伍,即乌及散;若治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粉末掺患处,或配伍煅石膏等。消肿生肌用于痈肿疮疡,不论未溃、已溃者均可使用。未溃者,常与金银花、天花粉、皂刺、乳香等同用,如内消散(《医宗金鉴》);疮痈已溃,久不收口者,可与煅石膏为末外用。此外,研粉用麻油调敷患处,可治手足皲裂;配冰片少许制成软膏,可涂敷肛裂。
现代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伤出血,痈疖肿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3~15g;研粉服,1.5~3g。外用:适量,研粉撒或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淀粉、葡萄糖、挥发油、黏液质等。白及粉及白及煎剂外用,出血可立即停止。白及止血作用与其所含的胶状成分有关,其作用原理可能为物理性的。白及液注入蛙下腔静脉后,可见末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从而有修补血管缺损的作用,而又不致阻塞较大血管内血液的流通。白及借其高度黏性,在胃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膜,从而使穿孔堵塞,胃内容物停止外漏。体外试验,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奥杜盎小芽孢菌有弱的抑制作用。
白术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均有栽培。
【异名】于术、平术、冬白术、冬术、炒白术、焦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常与党参、茯苓、炙甘草同用,即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者,可配伍党参、干姜、炙甘草,即理中汤(《伤寒论》)。燥湿利水: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肿。治疗痰饮,常与茯苓、桂枝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伤寒论》)。属脾肾虚寒之****,可配伍附子、干姜、茯苓、大腹皮等,如实脾饮(《济生方》)。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配伍黄芪、防风等,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此外,还可补气安胎,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有内热者,可配伍黄芩;兼气滞者,可配伍苏梗、砂仁、陈皮;兼气虚者,可配伍党参、茯苓、炙甘草;兼血虚者,可配伍熟地、当归、白芍;兼肾虚腰痛者,可配伍杜仲、续断、阿胶。
现代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白细胞减少症、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妊娠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3~12g。
【使用注意】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