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象牙塔式的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像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石匠替他削掉。那石匠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很多年后,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石匠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石匠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由此可见,庄子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智者,惠子都不在了,他还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一番宏论但从他的这个寓言里边可以透射出这样一个观点:世上的事物,惟有惊险艰难,才有价值。斧子去灰,固然需要胆大的配合,而石匠自己的把握也要非常到位,在宋元君要他一试时,他大概把握不足,所以大话欺人一把。
世上的工具,最难把握的一类大概是武器。因为那可是真家伙,稍有不慎,既能伤人,也会自伤。而且精于使用武器的军人,因为与它们相处久了,也会有武器的性格。这些军人的组合就是军队,我们管它叫“枪杆子”。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这实在是一句政治真理,因为枪杆子可以指挥笔杆子和秤杆子。无论新式的政权、旧式的政权,好政权、坏政权,名正言顺的政权和来路不正的政权,都得通过枪杆子的保护才能冲上宝座、坐稳宝座。但军队同时还是双刃剑,驾驭不好.不仅伤人,也容易自伤。所以,必须有“运斤成风”的把握。否则.不可轻易动用军队解决问题。
处理军队与外部的关系,处理军队内部的关系,其学问是很多的,本节描述的仅仅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解决军队与高层政权的对接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李渊父子江山易主
枪杆子是一种非常厉害的砝码,它既可以把一个人送上宝座,也可以转瞬之间再把他请下来。且看唐高祖李渊如何利用枪杆子得到天下,又如何因为没有处理好军权与皇权的对接问题,而最终失去了天下,虽然还姓“李”,但天子却不再是他了。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李渊成为主持一方军政的大员。山西地处险要,相当于帝王之都长安和洛阳的龙椅靠背。派李渊去镇守山西,说明隋炀帝非常信任他,并器重他的才干。李渊有四个儿子,次子李世民很有胆识、有气魄。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有凌云之志,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李世民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李世民抓住一个机会,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次日,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吗?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惟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
于是,李世民开始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外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他们抓起来杀了。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分粮给贫民。这样一来,应募的百姓就越来越多了。
但是,唐朝建国时却留下这样一个隐患:李唐军队的精干,都是李世民的部下,加上李世民从乃父起兵时起,就已经决定将来当皇帝,所以私下里更结纳无数的能人异士。而李渊则没有及时察觉和抑制这股潜流,以致其后有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发生。
李渊向西进军,在关中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集中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长安。守在长安的隋军,要想抵抗也没用了。李渊攻下长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了个挂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统治中国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灭亡。
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瓦岗军之外,主要的还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隋炀帝死后,东都洛阳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隋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手里。王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
东都周围本来是瓦岗起义军活动的地区,李密曾经多次打败隋军,但是因为李密骄傲自满,跟将领们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马打了一仗之后,力量渐渐削弱。王世充看准李密的弱点,发起一次袭击,打垮了李密大军。李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长安投靠唐朝。
王世充赶跑李密,又把杨侗废了,自立为帝,国号叫郑。
这时候,唐军已经削平了西北的几个豪强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公元620年,唐高祖派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东都。李世民大军一出关,河南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很快就把东都包围起来。
李世民克东都之战,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关键一战。李世民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从原瓦岗军和别的割据势力的降将中,收留了一批人,像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从此,李世民羽翼丰满,拥有了夺取天下的资本。
从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把东都越围越紧,日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赶到河北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来援,但旋即被李唐击溃,窦建德在混战中受了伤,被唐军俘虏,李世民再度回兵围攻东都。王世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
窦建德被送到长安,不久被杀,他的部将刘黑闼率领河北夏军继续和唐军作战。唐军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公元623年,唐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唐朝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尖锐起来。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已经达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太原起兵本就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了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知道自己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在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里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夸太子的好,道秦王的短。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再放手加害李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他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舅舅长孙无忌和大将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原来,李世民是想效仿春秋时郑庄公干掉兄弟公叔段的策略,先成人之恶,再奉辞伐罪。
但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再不动手,f电ff]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见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道:“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李世民,但是心里一慌,连弓弦都拉不开了。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枝箭,把李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明白外面出了大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的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被迫让位给秦王,自己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实际上,李世民就是发动了一场杀兄欺父的军事政变,高祖李渊没有意识到亲生儿子有了军队的支持和鼓动,也会夺了自己的江山,但秦王的势力,确实已经达到可以左右政局的时候,“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当然不会错过自己的天子运道。
“私家军”为何胜过中央军
岳家军、戚家军、湘军和淮军,都是形式各异的私家军队,而其战斗力却都超过了当时的中央军队。私家军队从组建起,就因为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而非常符合军队的理想构成状态。第一,组建目的明确。因而规模建制适当,如湘军的组建就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而戚家军的组建就是为了剿灭倭寇,等等。所以,其规模达到组建需要就可以了。像宋朝禁军那样的庞然大物,反而大而无当。第二,内部关系清晰,团结紧密,很多私家军队就是子弟兵,至少是同乡或师生,如湘军上下多为湖南人,而淮军上下则多为江浙人。而公家军则常常是“兵不知将,将不识兵”;上下离心,士气不高。第三,“公家军”大都存在着严重的贪污、欠饷行为,士气低落、军纪败坏;而私家军队则军纪严明,较少克扣军饷、压榨士兵的现象。
因为私家军比中央军队大有优势,掌握私家军的人,大有拥兵自重之嫌。所以曾国藩在他最得意的时候,也一刻不忘解散自己的湘军。相反,岳飞则没有及时消除自己对岳家军的绝对领导两人的结局大家都应该知道了。
而当枭雄人物修炼私家军的目的不仅仅是军事企图的时候,私家军就会进化成为“子弟兵”,这个“兵种”一面意味着高待遇、高信任;一面意味着极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项羽有八千子弟兵,就可以天下无敌;亚历山大大帝有四万精锐,足够横扫欧亚;袁世凯窃国之行,也要依靠他“小站练兵”留下的北洋系底子。
所以,大凡枭雄人物,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子弟兵”,关键的时候出来护驾。而平时呢,则最好蛰伏无形,能像阿拉丁那样把天兵天将都收在神灯里,当然就是最好的了。
岳家军功高震主酿惨剧
岳家军实在厉害,当金兵呼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时候,最担忧的人不是金人,却是宋高宗岳家军已经天下无敌,那么岳飞一旦想取宋而代之,那孤家如何抵御他呢?“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忠臣岳飞的个人悲剧、时代悲剧。相比而言,韩世忠就更加世故一些。
岳飞(1103一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属河南)。北宋末年从军,在宗泽等名将统率下抗击南侵的金兵,转战开封、广德、宜兴等地,屡立战功,成为能征善战的抗金将领,形成了数万人的岳家军。
金朝名将兀术南下打到浙江定海,岳飞在广德阻击金军,六战六胜,打得兀术丢盔卸甲,仓皇逃过长江。1139年,岳飞跟兀术在郾城展开决战。兀术指挥铁塔兵和拐子马,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岳飞指挥一批使用钩镰枪的士兵应战。钩镰枪带有一个钩子和一个弯镰,先用钩子把敌人的铁盔甲勾下来,然后用弯镰割掉他的脑袋。又出动一批刀斧手,遇到拐子马,专砍马腿。
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大将杨再兴带兵赶到,他单骑闯入敌阵,想要活捉兀术。兀术在手下人的保护下,狼狈而逃。杨再兴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杀死数百名金兵,安全而归。战斗从下午一直打到天黑,金军损失了几万兵马,大败而逃。岳飞取得了郾城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