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牟取暴利的事情被人告发,景帝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借题发挥,派人调查后结果证实确有此事,便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顿时变成了穷光蛋,还欠下好几亿钱的债。这一切,完全是咎由自取,在重要关头被钱财之利冲昏了头脑。
最后,还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记住了文帝不让邓通饿死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财。但是,在汉景帝的授意下,官吏们马上把这些钱财用来抵债,连一吊钱都不给他留下。长公主知道后,已经明白景帝是要把邓通逼上绝路,没有办法,就只能让手下人借给他一些衣食。这样,邓通不能占有一文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受尽嘲笑和冷遇,直到死去。
邓通败亡的教训,充分证明了在收官时刻不可妄动贪念,否则只能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
后
一个人,无论在政治上成功或者失败,他在为自己考虑的时候,都应该谋划好如何保证自己的家人子女安全。京剧《赵氏孤儿》讲述了忠臣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而死,他的家臣拼死保护他的遗孤,等到那个孩子长大之后为父报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忠良还有后人在,国家就会有希望。
保证家人子女的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远离政治。如果为了一时的荣耀而把子女也带进政治场中,就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代的权相严嵩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严世蕃也从政,结果一朝败落,父子都不能幸免。
李斯一朝败落无后路
在如何保全子女家人的问题上,秦朝的李斯可以作为一个借鉴。
李斯于秦始皇在位时期做丞相,已经是大臣中最高的官职了。后来,他听从了赵高的劝说,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赐死了太子扶苏,拥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做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非常信赖赵高和李斯。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就劝说秦二世深居宫中,让大臣把公事呈奏上来,研究决定就可以了。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主意,就不再坐在龙椅上接见大臣,深居在宫禁之中,渐渐疏远了李斯,一切公务都由赵高决定。但是赵高仍然惧怕身居丞相高位的李斯,因为秦二世对李斯还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所以就决定设计除掉他。
一次,赵高对李斯说:“函谷关以东盗贼很多,而现在皇上却加紧遣发劳役修建阿房宫,您是丞相,为什么不劝谏呢?”李斯说:
“我早就想说话了。可是现在皇帝常居深宫之中,我虽然有话想说,想见皇帝却没有机会。”赵高对他说:“您若真能劝谏的话,我替你打听,只要皇上一有空闲,我立刻通知你。”
于是,赵高趁二世在闲居娱乐、美女在前的时候,派人告诉丞相说:“皇上正有空闲,可以进宫奏事。”丞相李斯就到宫门求见,接连三次都是这样。二世非常生气,觉得李斯瞧不起他。
赵高乘机说:“当初拥立您做皇帝的密谋,丞相是参与了的。现在您做了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高,显然他的意思是想割地封王呀!丞相的大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强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的故乡人,因此他们才敢公开横行,经过三川时,李由只守而不攻。我曾听说他们之间有书信来往,但还没有调查清楚,所以没敢向陛下报告。”二世认为赵高的话没错,就派人去调查三川郡守与盗贼勾结的具体情况。
李斯知道了这个消息,知道自己被赵高欺骗了。他既然已经意识到赵高的可怕,却没有在这个关键时刻找出合理的对策也就是说,他没有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辞官避嫌,反而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赵高却说李斯有心谋反,只有他赵高忠心朝廷,所以要先把自己铲除。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李斯不能忍受酷刑便招供了。李斯在此时还未认清形势,仍自负能言善辩,又对秦国有大功,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可是赵高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直接把判决书呈给皇帝,二世很高兴,认为李斯确实谋反,便派使者到三川调查李由,不过李由已经被起义的项梁杀死。
秦二世二年,李斯被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刑场,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李斯自己位居丞相,也把长子带进仕途,本来希望的是父子一起共享荣华富贵。可是,他官居高位,难保不被皇帝怀疑,加上他儿子又是地方大员,被攻击父子合谋篡权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了解他、信任他,所以他能够和儿子平安无事。可是,皇位易主,加上赵高这个奸人当道,他还想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儿子的官职,就是痴人说梦了。在皇位易主之时,李斯就应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让儿子辞官做其他的事情,或许还能使儿子幸免于难,可他偏偏不懂得这收官护子的要诀,而且到了赵高陷害他的时候仍然不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后不但自己被杀,还殃及子孙。
信
讲诚信、重许诺,是历史上被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平时有言必践并不出奇,比较难的是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候还能信守可能危害到自己的诺言。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因为信守承诺,在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按照他当年立下的“见楚兵退避三舍”的诺言行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诸侯的称赞,这就是讲信义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泰国的张仪到处许诺,骗取东方六国分别和秦国结盟,然后背信弃义,攻打六国,为秦国赢得了利益,他本人却成为天下痛恨的无信不义之人。
历史上,还有一些人,因为自己受着命运的驱使,有时自己的生命都被别人所左右,根本无法守住信义。但是,他们还天真地向他人许诺,还信誓旦旦地去遵守,这种可悲的行为也值得我们深思,究竟应该在什么程度上重信义呢?
郦食其重诺难践行
秦朝末年,有一个奇人郦食其。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里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刘邦起兵后,他前往投靠,靠着自己的聪辩得到刘邦的赏识,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郦食其自己常常担任说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于诸侯之间。
后来,刘邦和项羽在瓜分天下的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两人开始交战。郦食其建议刘邦说服齐王田广,争取同盟力量。刘邦听从了他的计策,派他前往齐国。
他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道:“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
齐王回答:“我不知道。”
他说:“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
齐王问道:“天下人心究竟归向谁呢?”
他说:“归向汉王。”
齐王又问:“您老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回答说:“汉王和项王一起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已经明白地约定好了,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那里称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背弃了盟约,不让他在关中称王,而让他到汉中为王。汉王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了财宝立刻就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杰、才能超群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而项王既有背弃盟约的坏名声,又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记;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对有功人员刻下侯印,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给;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归汉王,汉王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这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听了他这番长篇大论,齐王已经渐渐被说服,便问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顺应天意。郦食其见时机已到,便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现在汉王已经据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堵塞了大行要道,扼守住蜚狐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齐王认为郦生的话是对的,就听之信之,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做乐。
大将韩信听说郦生不费吹灰之力,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的支持,心中很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兵偷袭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郦生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
郦食其不明究竟,以为齐王在装腔作势,便张口怒骂,结果越发惹恼了齐王,便将他投入油锅烹死,而后带兵向东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