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黄河年久失修,河水常常泛滥,大批农田被淹,影响农业和运输。张居正任命专治水利的潘季驯督修黄河水利工程。潘季驯修筑堤防,堵塞决口,使黄河不再泛滥,运输通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来,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税收,一些豪强地主越来越富,国库却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丈量土地,经过清查,查出了一批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这一来,使一些豪强地主受到了抑制,国家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丈量土地之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防止了一些官吏的营私舞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多少减轻了一点农民的负担。
张居正花了十年努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国家的粮仓存粮充足,足够支用十年。但是这些改革自然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表面不得不服从,背地里对张居正却恨之入骨。
张居正的权力实在太集中了,明神宗渐渐长大起来,反而闲得没事干,就有一批亲近的太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有一次,神宗喝醉了酒,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打得半死。这件事让太后知道了,马上把明神宗找来,狠狠地责备了他一顿,还叫左右拿出《汉书·霍光传》叫神宗读。西汉霍光辅政的时候,不是有个昌邑王刘贺即位后,被太后和霍光废掉皇位吗?现在的张居正的地位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神宗想到这里,吓得浑身哆嗦,跪在太后面前求饶。
后来,张居正做主,把一些引诱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走,太后还让张居正代神宗起草了罪己诏。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是明神宗对张居正,已经从惧怕发展到怀恨了。
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原来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竟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后来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大儿子被拷打后自杀。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张居正非常有才干,但是人在权力中心待久了,自然变得非常得意,他的相权无形中已经开始侵蚀皇权,万历皇帝虽然怕他,但心里却恨他。平心而论,张居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封建政治家之一,但他很多专权树党的做法令皇帝觉得很难受,比如,皇上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张居正仍不甘心放权,这就是得意忘形,失去位置感,所以他死后的悲剧也不是偶然的。不过,张居正利用自己的位置和时间,从容地进行了整饬,使本来濒临危局的明朝,又多维持了几十年,这也算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恐怕挺不到天启、崇祯两代,万历皇帝自己恐怕早已成为亡国之君了。
权力落差中乱与治的临界点
朝廷的威令已经不行,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要员们已经蠢蠢欲动,很多独立王国呼之欲出,成尾大不掉之势天下正处于乱与治的临界点上,立志拯黎民于水火或者为自己争富贵的人,将分别走什么样的路呢?
其实,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野心家有更大的市场,因为病入膏肓的朝廷,已经没有积极自救的意识,所以即使地方大员终于有了“勤王”的决心与行动,也很可能被朝中朝外的佞臣藩镇中伤为阴怀异志的造反,反而惹火伤身,所以只好自保;而真正想当皇帝的军阀。却不再有各种人臣之道的忠义束缚,顺心遂愿地加入到了逐鹿天下的行列。
这种时候,屯田的曹操、“广积粮,缓称皇”的朱元璋将权力真空成功地填充,成就了大业。
匈奴人称汉帝
十六国割据时代,中国的中原、北方地区没有中央政权,各个部族自立为王,互不统属,常年攻杀。这些不重视提高国力、生产力的政权,并没有吞并他国的实力,导致了大分裂局面的长期延续。
自从西汉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边远郡县,他们和汉族人相处久了,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匈奴贵族认为上代多次跟汉朝和亲,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后来就改用汉皇帝的姓刘。曹操统一北方后,把匈奴三万个部落分为五个部,每个部都设部帅,匈奴贵族刘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帅。
刘渊是刘豹的儿子,从小读了许多汉族人的书,力气大,武艺高,善于骑射。刘豹死后,刘渊继承他父亲的职位。后来,在西晋的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一)部下当将军,留在邺城,专管五部匈奴的军队。
八王混战开始后,匈奴部落里一些贵族们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开会商量。有个老年贵族说:“我们匈奴从汉朝开始跟汉人结为兄弟。经过魏、晋两个朝代,匈奴单于后代虽然有封号,却没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现在晋朝发生内乱,自相残杀。这正是我们匈奴人恢复地位的好时机啊!”
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对,叫谁来带头呢?大家一议论,认为刘渊有才能,威望高,推他当单于挺合适。
贵族们派个使者到邺城,把大伙儿的意思告诉刘渊,请他回来。刘渊很高兴,就借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亲,向司马颖请假。司马颖不同意,刘渊只好让使者先回去,并且要五部匈奴集结兵力,向南移动。
后来,晋朝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将军王浚联络鲜卑贵族攻打司马颖,司马颖失败了,逃往洛阳。刘渊向司马颖要求回去带匈奴兵马来助战,司马颖这才让他走了。
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贵族集团拥戴他做大单于。他集中了五万人马,亲自率领南下,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把晋朝灭掉,反倒去帮助晋军呢?
刘渊说:“要灭掉晋朝,还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未必会向着我们。我看汉朝立国的年代最长,在百姓中影响大。我们的上代又是汉朝皇室的兄弟。现在汉朝亡了,我们用继承汉朝的名义,也许可以得民心。”
大家听了,觉得是一个好主意。刘渊就宣布自己是汉王。
刘渊称汉王后,很快攻下了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几个郡,势力越来越大。一些势力比较小的各族反晋力量也都来归附刘渊。
308年,刘渊称汉帝。第二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集中兵力进攻洛阳。洛阳的老百姓虽然恨透了腐朽的西晋王朝,但是也不愿受匈奴贵族的统治。所以刘渊两次进攻,都遭到洛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不得不退兵。
那时候,八王中最后的一个王东海王司马越还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杀。晋朝留下的一点点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后来刘渊死去,他儿子刘聪接替他做了汉国皇帝,又派大将刘曜、石勒进攻洛阳。洛阳的军民奋勇抵抗,但是毕竟寡不敌众。311年,洛阳城终于被攻陷,晋怀帝做了俘虏。刘聪进洛阳后,杀了大批晋朝的官员和百姓。有一次,刘聪举行宴会,让晋怀帝穿着奴仆穿的青衣给大家斟酒。一些晋朝的遗臣看了,禁不住失声痛哭。刘聪看到晋朝遗臣还对怀帝这样有感情,一发狠,就把怀帝杀了。
晋怀帝死后,在长安的晋国官员拥立怀帝的侄儿司马邺继承皇位,这就是晋愍帝。
316年,刘聪攻下长安。晋愍帝也遭到了怀帝同样的命运,在受尽侮辱后被杀。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各族人(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纷纷起义,他们中间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像李雄、刘渊一样建立政权,前前后后一共出现十六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那时的中原,就像后来的蒙古草原一样,成为酋长们争夺权利、人畜的牧场。所以刘渊想继承汉朝的大统,也不是骇人听闻的事情了。而汉人自相残杀,被人乘虚而人,其教训是在几百年中,自己成为异族人的奴婢。
甘露之变:唐朝崩溃的临界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蒉,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国家要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蒉,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蒉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蒉却落了选。刘蒉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蒉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王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名叫郑注,此人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夫。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竞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力。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叫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去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了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除掉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干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了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拉进软轿,抬起就走。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当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逃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那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宦官竟能主宰皇帝的废立,历史上大概只有东汉、唐朝、明朝了。而唐朝的宦官更狡猾,他们利用皇帝作为自己的屏障,而他们自己就像钻进权力中心里的蛔虫,再也不必担惊受怕地承受失掉脑袋的尊荣,只要把皇上喂养好,就算完成任务唐朝的皇帝就在宦官的挟持中度过一生,自己倒成了制造真空的抽气机。想想盛唐时代的政通人和,文化昌明,真是令人慨叹!
安史之乱终结盛世
安史之乱是唐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长期的和平,使内地军备废弛,相对于强大的军政结合体藩镇实在不堪一击,力量对比的急转直下,直接导致了野心家的出炉,这个始作俑者就是安禄山这里又引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北方的造反军阀,往往南下进攻;而南方的“乱臣贼子”则一般会就地自保,这大概是因为土地出产的差异和军事条件的强弱差异导致的。
天宝十年(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天宝十一年(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从此,杨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马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今河南三门峡西北)。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安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结果,兵败灵宝,潼关失守,叛军突破潼关险隘,向长安逼进。六月,唐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将士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门,向蜀地逃窜。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缢死了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