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年岁已高,不会忌惮更多的破坏,更善于巩固、修剪已有的东西,或者施用“权变”的方式,调节各种势力间的平衡,所以老人政治的内涵中,给人的大体印象是阴谋、权诈、伪装和诛戮。刘邦、曹操、朱元璋、雍正,他们都给人以老人政治的深刻印象但老人政治对于老百姓来讲却大多不属于恶政。而少年政治则是立的多、破的也多?如果立的是功业、善法,破的是陈规陋习,那自然是善政:如果相反的话,那很可能就会像明武宗一样,将从根本上断送一个朝代。
如果两家遭遇,出现对弈局面,则是图穷匕首见,后发制人者胜。
楚庄王一鸣惊人
少年政治,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玩家是真想跟祖宗过不去,一心破坏祖宗的基业。而有心的却是在蛰伏中积聚实力,以图一鸣惊人。如果少年天子能够有力地借助老臣的襄助而共图大事,那将成为天下归心的梦幻组合。
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夺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就是伍子胥的祖上),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觉得怪有意思的,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呜则已,一呜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问,另一个大臣苏从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加紧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了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于是后人就用“问鼎”来形容一个枭雄已经具有夺取天下的实力和态势。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触动众怒的时机,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上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河南郑州东部与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大军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挤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的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完,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呜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在秦崛起之前,楚一直是自封的诸侯之长。
楚庄王是中国第一个“浪子回头”型的国王,他凭借旺盛的精力和热情,以十年之功,一举奠定了楚的霸业基础当然,这里边不能排除史官谀美的成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吴大帝孙权、唐太宗李世民和清圣祖玄烨,都曾经以庄王的故事激励自己。操持有度,治大国如烹小鲜,后发制人,戒急用忍,这是少年人主最可贵的政治美德。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浪子回头”这个过程。
明太祖诛戮太多酿隐患
如果老人久居上位,老人政治的诛戮过甚的弊端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刘邦、朱元璋大肆诛戮功臣,使得新朝廷元气大伤,以至于后来两朝分别出现了诸侯王和藩王的叛乱。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明太祖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明太祖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也有被当场打死的。这种做法弄得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家里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地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还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人全杀了。
大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明太祖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明太祖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明太宗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
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十九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那年告老回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匹锦缎,说:“留着它,再过三十二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维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明太祖派锦衣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知道?”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不沾酒,也不吃菜。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