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弃子称帝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惟一的女皇帝,在政治上是十分具有才能的。她的成功,不但取决于她个人的政治才能以及她所笼络的朝廷官员的能力,还和她善用弃子之术,及时扫清自己称帝道路上的障碍有关。
武则天和唐高宗一共有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李弘是他们的长子,宽厚仁爱,很得高宗喜欢;李贤是次子,极富热情但容易头脑发热,也算精明强干;李显平日表现出一副喜欢玩乐的样子,其实是为了避免父皇母后和兄弟们的猜忌;李旦年纪最小,平时也淡泊权位名利,很像高宗没有成为太子之前的样子。就是这几个亲生儿子,作为李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已经成为武则天称帝之路上的阻碍。武则天知道,如果靠强力夺取,不但儿子们不会同意,大臣们也会以她的儿子为幌子来反对她。所以她打算采用弃子战术,将儿子们一个一个抛出,让大臣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拥立这一个个继承人身上,而不能注意武则天的政治安排。
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帮助了武则天。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太子李弘在随高宗、武则天到洛卅出巡的时候突然死于寝宫之中。这对唐高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自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的情况下,已经成年的太子完全是可以托付的人。早在咸亨年间,高宗就产生了自己退位做太上皇而让位给太子的念头。如今太子一死,自己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已经落空。这对高宗而言是一个噩耗,而对武则天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喜讯。虽然太子不是她杀害的,但是太子的暴毙给了她推波助澜的机会,让她得以实施自己的计划。
李弘死后,当年六月,雍王李贤被立为太子。考虑到李贤还缺少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的实际经验,被高血压和中风病折磨已久的唐高宗在上元三年产生了让位于太后武则天的想法。如果这个想法落实了,武则天也就不必进行弃子的安排了,但由于宰相郝处俊等人的谏阻,武则天还需要按部就班实施自己既定的计划。
李贤在做了五年的太子后,在高宗调露二年(680)八月被废为庶人。李贤和武则天的矛盾,从立为太子后就已经暴露出来。首先,李贤的身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疑团。当时,宫中就有人私议,说李贤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是被武则天抱养的,恰恰韩国夫人后来又被武则天杀害,所以武则天对李贤怀有敌意。这种说法流传很广,连李贤自己也产生了怀疑。他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召集了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目的是为了替自己做政治宣传,以树立自己独立的政治力量。尤其是书中借历史而影射现实政治,对武则天参与政事隐含批评,二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调露二年,由于借口调查术士明崇俨被刺客所杀的事件,武则天嫁祸于李贤,又指使人告发李贤的不检点行为,并称他有谋反的嫌疑。李贤被废后,其势力受到清除。接着,英王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废李贤立李显的计划,是早就在武则天的意料之中的。她就是要借废立的事情扰乱外朝大臣的视线,让他们一面因为李贤的事情而猜疑,一面又要出力辅佐刚刚被立为太子的李显。这样一来,大臣们对武则天的注意就可以稍稍放松,武则天也就可以动手安插自己的势力了。
正如武则天所计划的那样,在高宗的上元二年(675)八月,朝中的宰相班子作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调整后的宰相班子,加上后来在仪风元年(676)补充的四个宰相,基本上形成了以张文瑾和郝处俊为核心的文士宰相执政的局面。他们做了宰相,总比那些开国功臣的后人做宰相对武则天的压力小,虽然这些宰相几乎没有人同意武则天直接执政。因为宰相与皇后之间又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武则天就开始积极活动,巧妙地利用老宰相去世后宰相位置留下的空缺,逐渐打开了缺口,打破了宰相们对她不信任的僵局。永淳元年(682)四月,高宗和武则天前往东都洛阳,太子李显留在京师监国,当时的宰相刘仁轨、裴炎、薛元超陪同太子留守。到达洛阳后的第三日,武则天就马上任命了四个年轻资历浅的宰相: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这些没有什么政治资历的人做了宰相,就不会对武则天起到任何牵制作用,也会减少她称帝的阻力。
接下来,在高宗的永淳二年(683)八月,太子李显和首相侍中裴炎被召往洛阳,武则天组建新政府的计划宣告完成。而此时,高宗实际上已经进入病危状态,一切都由武则天在背后操纵。不久,太子李显受命监国。同年十二月,高宗病逝。太子即位,是为唐中宗。高宗在留下的遗诏中明确提到,如果在军国大事上有不能作出决定的疑难问题,就要找太后武则天商量之后再作定夺,这样无形之中把武则天抬到了国家权力最核心的地位,以武则天为核心的新朝廷实际上已诞生了。
但是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弃子工作还没有完成。废李贤立李显,只不过暂时打乱了大臣们的阵脚,而只要时日一长,李显和大臣们达成了默契,自己要称帝还是十分困难。于是,她进行了下一轮的弃子工作,在公元684年2月,借口李显昏庸无能荒殆朝政,把李显废为庐陵王。4月,又把李显流放房州,后又移居均州。而没有做过太子的李旦,直接从豫王即位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唐睿宗。睿宗心知自己的皇帝也做不长久,便处处顺应武则天的心意。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睿宗率领百官为武则天上尊号,武则天欣然表示接受,便正式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弃李显而立李旦,是对朝中大臣更大的一波冲击。他们本以为作为先帝继承人的中宗李显即位后国家可以步入正轨,没想到武则天打乱了常规,将李显废掉并且贬到外地。这样一来,大臣们就为以后拥立谁做皇帝而头疼了。大臣们议论纷纷、煞费苦心,而武则天则加速了自己对朝政的控制,开始扶植忠心于自己的人做高官,这次弃子的奇兵出得不循常理,成功地阻击了大臣们以皇帝为名义压制自己的行动,再次争取了主动。
后来,武则天又废掉李旦,自己堂而皇之地做了女皇帝。弃子的游戏至此结束,她在称帝的过程中大功告成。
武则天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使用的连环弃子术一次又一次打击了外朝的大臣,让他们没有机会对自己准备称帝的计划组织有力的反击,而且大臣们也万万没有想到武则天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手,利用废立他们来争取主动。在关键时刻能够抛开亲情,并且果断地舍弃亲情、抛开儿子,以换取自己的功业,武则天在这一点上的狠毒,是其他的政治家所不能相比的。
谋让中盘
在弃子之术中,最难也是最精妙的就是谋让中盘了。说它难,是因为谋让中盘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说它精妙,是因为这种弃子的方法能够体现弃子求胜思想的最强的活力。
在围棋中,双方对弈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势必会引起对中盘的争夺,谁赢得了中盘的胜利,谁就奠定了一半的胜局。在象棋比赛中也是如此,最激烈的厮杀往往不是在对对手“将”“帅“的攻击上,而是中盘子力的争夺上。按照这个原理,主动放弃中盘的争夺。并舍弃自己在中盘已经获得的利益,就演变成了谋让中盘之术。
谋让中盘在棋艺之中基本上没有体现,因为这种战术太过冒险。也十分难以在舍弃中盘之后扭转局势。
试想,如果一个人放弃对自己而言最有利最能打击对手的东西。而且这还是他出于自愿的选择,那么他在此之后又如何战胜自己的对手呢?又是什么样的对手值得他以这么大的牺牲为代价去应付呢?所以,在使用谋让中盘之术的时候,一定是最激烈也最棘手的问题出现的时刻。
谋让中盘的要旨就在于:先主动牺牲自己的重要利益,比如尊严、权力等,然后打开局面,谋求胜利。
谋让中盘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败中求胜”不同,因为败中求胜是指双方的胜负已基本形成定局的情况下所作的冒险,而谋让中盘则是从一开始就作出谋划,在双方还没有分出高下的时候主动牺牲自己的主要利益,而后杀一个回马枪。如此玄妙的弃子术,在历史上确实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