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又:高祖劫五诸侯兵,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与汉大战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此异情者也。
荀悦曰:“伐赵之役,韩信军泜水,而赵不能败,何也?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也?赵兵出国近攻,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深怀内顾之心,不为必死之计;韩信孤军立于水上,有必死之计,无生虑也,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制敌入国,饮酒高会,士众逸豫,战心不同。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项羽自外而入,士卒皆有愤激之心,救败赴亡,以决一旦之命。此汉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汉,而汉王以懈怠之卒应之。此事同情异者也。”
故曰: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计策之机也。
汉王在汉中,韩信说曰:“今士卒皆山东人,歧而望归。及其锋,东向可以争天下。”后汉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到,世祖欲南归,召官属计议。耿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郡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世祖官属不从,遂南驰,官属皆分散。议曰:归师一也,或败或成,何也?对曰:孙子云:“归师勿遏。”项王使三王之秦,遏汉王归路,故锋不可当。又,孙子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光武兵从南来,南行入散地,所以无斗志而分“散也”。故归师一也,而一成一败也。
后汉李傕等追困天子于曹阳。沮授说袁绍曰:“将军累世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在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定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绍不从。魏武果迎汉帝,绍遂败。梁武帝萧衍起义兵,杜思冲劝帝迎南康王,都襄阳,正尊号,帝不从。张弘策曰:“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耶?”帝曰:“若前途大事不捷,故当兰艾同焚;若功业克建,谁敢不从?岂是碌碌受人处分于江南,立新野郡以集新附哉?”不从。遂进兵,克建业而有江左。
《传》曰:“求诸侯莫如勤王。”斯之谓矣。齐时则不然,溥天思乱,海水群飞,当百姓与能之秋,属三灵改卜之日,若挟旧主,不亦违乎?故《传》讥苌弘欲兴天之欲坏,而美蔡墨雷乘乾之说。是以其事一也,有以之成,有以之败也。
此“情”与“形”、“势”之异者也。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译文】
再举一个例子,汉高祖刘邦劫夺并统领五路诸侯的兵马攻入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是西楚项羽的都城)。项羽得之这一消息后,便率领军队离开齐国,回师攻伐汉军,与汉军在睢水河边大战。楚军大破汉军,杀死很多汉兵,汉军士卒尸体沉入睢水河,因此河水都被堵塞而不能流动。以上说的是,由于当事者内心的情态不同而造成同类事情出现不同的结果。
荀悦说:“攻打赵国的那一次战役,韩信把军队驻在睢水河边,可是赵军却不能战胜汉军,这是为什么呢?彭城那一次战役的惨剧,汉王率军战斗在河边,士卒因逃跑赴水而死在睢水河中的不计其数,因而楚军大获全胜,这又是为什么呢?赵军开出老巢,看到有前进的可能便前进,知道了困难便后退,胸中包藏着兵败便后退回营的心思,没有下定必死奋战的决心。韩信率领的孤军背向河水为阵,人人都下定了必死奋战的信心,不考虑存活的希望,这便是韩信之所以胜利的原因。汉王制伏敌人,攻入楚国都城彭城,饮酒大会宾客,士卒兵丁们也都苟图安乐,缺乏统一的斗志。楚军有强大的威势却丧失了自己的国都,项羽率领他们从外面攻打回来,兵士们人人都带有愤慨激昂的斗志去挽回从前的失败,奔赴国难,以自己的性命来拼死一战,这便是汉军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况且韩信选择精兵去抵御赵军,而赵国却派抱有内顾之心的士卒去攻打韩信;项羽选派精兵去攻伐汉军,而汉王却用松懈懒惰的士卒去对付项羽。这正说明同类事情由于当事者内心的情态不相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所以说,权谋是不可能预先设置周全的,机变也是不可能预先谋划出来的,只有做到根据时机的变化而变化,依据事情的发展来变通计划,这才是计策的关键所在啊。
汉王在汉中的时候,韩信替他谋划道:“现在你统领的士卒都是来自崤山以东的人,他们都踮着脚向东方张望,盼望能东归回乡,趁着这股锐不可当的气势,率军东进可以争取天下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向北行进到蓟地(今北京市西南),听说邯郸方面的军队开到,刘秀便想要撤军南归,他召集官员谋士商量这件事情。耿弇说:“现在我们的队伍从南边开来,是不可以再南归的。渔阳太守彭宠是你的老乡,上郡太守正是我的父亲,派遣这两郡的士兵,可达上万人马,那样,邯郸方面攻来的军队是不值得担心的。”世祖的官员们不听从这一建议,于是刘秀率兵南归,官员谋士们也都各自解散了。我认为,撤退军队是一样的,但是有的军队因此失败,有的部队因此而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孙武说:“对正向其本国撤退的敌军,不要去拦阻它。”项羽派遣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到秦地来阻挡汉王的归路,所以汉军回师的气势锐不可当。可是孙武又说过“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人作战,这样的地区叫散地。”光武帝刘秀的人马从南方北上,又退回南方,这就是说进入了散地,所以官员谋士们都没有了斗志而最终解散了。所以说撤退军队虽属同一事情,但是前者成功,后者却失败。
东汉末年李傕追劫汉献帝,把汉献帝围困在曹阳(今河南陕县西)。沮授劝袁绍说:“将军你祖上四代都位居三公,世代全都奉行忠义的美德。现在天子四处流亡,国家的宗庙遭到摧残毁坏。我看到各州各郡的军阀,虽然对外声称自己是义兵,内心实际上各有图谋,并没有忧国忧民的想法。况且现在将军已经基本平定冀州地区,兵强马壮,将士听命。你率军向西进发迎接皇上的銮驾,然后随即把国都定在邺都,挟持天子,以他的名义来号令各路诸侯,招兵买马来讨伐那些不服从朝廷的叛逆,如果这样的话,还有谁能抵御你呢?假如不及时定夺,一定会有人抢先下手。要知道计谋的实行是不应该错过时机的,功绩要尽可能快速地去完成,希望你尽早谋划。”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后来魏武帝曹操果然迎取汉献帝到了自己那里,袁绍因此而失败。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举义兵起事,杜思冲劝说他前去迎取南康王(南康王指萧宝融,南齐朝的和帝。南康,现在江西赣州市),定都襄阳,以使尊号正当,梁武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张弘策说:“现在如果把南康王放弃于别人的手中,那他就可以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那么将军你就得前往称臣,被别人号令。这难道是乱世之时的打算吗?”梁武帝说:“假如我们的前途事业不能获得胜利成功的话,那么就应当像兰花与艾草一起被烧掉那样,与敌人同归于尽;假如我们能够建功立业,又有谁敢不听从我们呢?难道只是平庸无能地在江南听从别人的号令,占据新野郡来聚集新来投靠归附的人吗?”萧衍不听张弘策出的主意,于是进兵攻克了建业,从而占据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以上所说的是当事者的心态,当时具体情况和事情发展的趋势二者都不相同的一类事件。所以说要随着时间的迁移变化来变更自己的行为,不能固执,不知变通啊!
【智解】
随机应变才是不变的应对真理
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这就是随机应变。我们反复强调机遇的重要性,但是当时机来临之时,光是能够发现是不够的,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必须要猛虎扑食般迅速调整自身,适应并且把握住时机,夺取胜利。首先要的是变,机会来了,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果自身不能紧紧跟上,不能去主动迎合机会,就会被无情地抛在机会之外,其他善于应变的人自然以变应变,勇往直前地把握住成功的机会。善于应变就如同变色龙的皮肤一样,能随时随地根据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换皮肤的颜色,让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既能避开敌人的攻击,又能迷惑麻痹猎物。在官场、在商场、在职场莫不如此,根据风向转动风帆才能一路顺畅地快速到达目的地,否则不是寸步难行就是船翻人亡。
其次要的是快,可谓电光、火石一般,谁能应对形势,首先完成自身的转变,谁能先一步克服机遇带来的挑战,谁就能领先于其他对手,成为独占鳌头的成功者。反应迟钝、处处比人家慢一拍的人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即使有所收获也只能是领先者丢下来的残汤剩饭,总是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变是策略,快是要诀,很多时机发生在事情的进行当中,是无法预料的,也不可能预先想出处理应对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靠头脑的快速反应和应对了。反应得慢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付诸东流,把大好时机拱手让给竞争者。
古代臣子在帝王身边,察颜观色、随机应变是不可少的本领,做不到这点,不但很可能官没得做,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主喜怒无常,瞬息万变,臣子侍候得不好,不能机变应对就可能犯了“龙颜”,引来大祸。据传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明成祖朱棣钦点解缙为翰林学士,命他主编《永乐大典》,解缙得以侍奉于皇帝左右,明成祖经常出一些难题考他。一次,皇帝道:“爱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替朕做一首诗吧。”解缙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龙。”朱棣道:“是个公主,不是皇子。”解缙马上改吟:“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道:“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真是随机应变的奇才啊!”
曹操刺董卓也是随机应变的一个绝佳事例。汉末乱世,董卓自任相国干涉朝政,纲纪败坏,引得朝野共愤。曹操自告奋勇要前去刺杀董卓。曹操佩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在一旁待立。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迟,曹操借口说:“坐骑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便命吕布去选一匹好马送给曹操,随后自己侧身向里躺倒休息。曹操见吕布已出,正是行刺良机。便急忙抽出宝刀,不料董卓正从衣镜中看到,大声喝问:“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经牵马来到门外,曹操心中虽慌,但灵机一动便举刀下跪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随后便以试马为借口,出了相府疾驰而去。当董卓和吕布醒悟过来,前去捉拿时,曹操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如果曹操当时鲁莽行事,抽刀便行刺董卓,或者不以试马为由迅速逃脱,必定为吕布所擒杀,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三分天下的魏武帝。无怪乎孙权询问三国人物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时,他不无得意地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就如文中所说,权谋是不可能预先设置周全的,机变也是不可能预先谋划出来的,只有做到根据时机的变化而变化,依据事情的发展来变通计划,这才是计策的关键所在。
总体看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处世原则,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变化规律,转瞬之间也可能关乎生死,事情时时刻刻发生着令人意料不到的转变。所以要想在世上立足,在事业上成功,在人生的旅程中通达顺畅,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自己的对策,不能拘泥于陈规旧习和前人的经验,不能死板地抱定一种观念不放,不能用单一的方式去解释所有问题,顺时而动,“变则通,通则久”,非要逆潮流而动就只有死路一条。好比在狂风的摧残下,挺直坚硬的树木会折断,而随风摇摆的竹子却能安然无恙,就因为竹子柔软坚韧,风向何处它便向何处弯曲,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形态来适应风向,所以才没有损伤地存活下来。做人也是一样,随机应变才是智者所为啊。